苏格拉底图片(《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有多大的差距苏、柏论辩方法上有何差异)_苏格拉底_柏拉图_理想国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有多大的差距苏、柏论辩方法上有何差异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相差较大,这里面有好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雅典人审判苏格拉底的事件是真实的,此事也见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这里面出现众多当时身处这一事件现场的人物,所以柏拉图虚构的成分较为有限,但《理想国》就不同了。《理想国》中出现的人物不乏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但从篇首开始,其人物形象就皆与真实形象有所不同,其人物言行也显然是柏拉图本人精心编排的。

其次,根据已故著名学者Gregory Vlastos的观点来看,柏拉图早期对话与中期对话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有诸多差异,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就是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是辩驳式的,其中又带有讥讽对方的方法,而后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是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是致力于教导对方的哲学家。

最后,回到《理想国》作品的第一卷,忒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发出了两个质疑。一是苏格拉底从来都只是问问题,但从不正面作答,对别人没有指导意义,二是他认为苏格拉底是在讥讽对方。这符合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形象。但从第二卷开始,柏拉图就通过格劳孔之言来对第一卷的苏格拉底提出质疑,格劳孔重新提问,并要求苏格拉底按照其要求来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于是,柏拉图虚构的苏格拉底出现了。

至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辩驳方法的差异,能从上面看出端倪,柏拉图扬弃了讥讽方法,明确提出辩驳是为了实现道德改良,促使辩驳的另一方的求知欲望,而且应在友好气氛下进行,把辩驳的内容和主题扩展到广泛的知识部门。



苏格拉底的死真的是悲剧吗

苏格拉底的死在那个时代算不上是悲剧,如果放在我们这个时代才是悲剧。因为他是思想太超前了,当时的人根本接受不了,有人评价说,苏格拉底是西方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伟大实践者。

  苏格拉底当时被指控犯有亵渎神灵、败坏青年两大罪行而为雅典的陪审法庭判处死刑的。亵渎神灵的指控,是说苏格拉底不相信神或只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当陪审法庭以微弱的多数判决苏格拉底的死刑之后,苏格拉底却坦然接受,并且对克里托这些学生所安排的越狱计划断然加以拒绝。

他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继承他的学说,对希腊也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有没有关于爱情的哲学名言从哲学的角度你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的、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第三个错误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的区别,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摘自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