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有哪些不同?中西差异有哪些_苏格拉底_孔子_中西医结合

本文目录

  • 中西文化有哪些不同
  • 中西差异有哪些
  • 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各自的区别联系和优缺点有哪些
  • 如何从绘画方面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 如果孔子和苏格拉底灵魂互换,中西方的传统思想会对换吗
  • 学贯五车是什么意思
  • 中外历史上有学贯中西的人吗(见问题描述)
  • 写一篇正式的中西饮食差异的论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写
  • 中西教育有哪些差别呢
  • 中西结合你怎么看

中西文化有哪些不同

这个命题太大了,难以三言两语叙述。

其实,不同之处世界观丶人生观丶价值观,文化理念常与这三观有密切相关。

简言之,中国文化基于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西方文化基于自由丶平等丶博爱…。文化与道德丶宗教丶信仰丶风俗丶习惯…等相互交融!

中西差异有哪些

中西差异涵盖的范围很广。仅仅就餐饮而言,中西迥然不同。中国人就餐大多用筷子,西方人则用刀叉。为什么呢?中国人的食物大多纤维多,用筷子比较方便。西方人多以面包、饮料、肉食为主用刀叉便利。

仅仅就餐用具的不同,长期以来引发不少讨论与争议。一般来说,分析分析区别与特点,长个见识、作个了解也就罢了。可就餐用具的不同,居然生发“科技”与“文明的问题,真让人没想到。西方人说刀叉代表先进与文明,这也罢了,谁不说自己的东西好。可公知引经据典,公然批判筷子“落后”、“不文明”、“素质差”,刀叉则代表“科学”、“先进”与“文明”。

明明是中西方就餐用具因食物不同而不国,公然有这么多的“分岐”和“矛盾”?!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差异有多大多厉害?

所以,加强沟通、增强了解,特别是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减轻或消除中西方差异。倘若各执一端,差异就会更大。

和则贵,合则利。

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各自的区别联系和优缺点有哪些

1.两者一级学科就不同,中医学就是中医学一级学科(专业代码:1005),中西医临床医学(注:这是本科叫法)是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专业代码:1006)。

2.学习内容有一定差别,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从课程设置、课时、课程要求上综合来讲大概是40%西医+60%中医,中西医临床医学则是60%西医+40%中医,课程上中西医临床医学比中医学多学习西医妇科学和西医儿科学,也就是说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课程学习中西医内外妇儿共八门+中西医耳鼻喉+眼科+中西医骨伤科(后三者共三门),而中医学不学习西医妇科和儿科,学习中医内外妇儿+西医内外+中医耳鼻喉+眼科+中医骨伤科。本硕连读中医学专业大概是50%中医+50%西医,和五年制的差别表现在课时和课程要求上。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一般大概是只能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有的中医院不欢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学生。总结:还是推荐中医学专业,要么中医要么西医,中西医结合有点坑,于考研也有利。

更新于2018年1月:

1.对于学术学位,中医学(1005)和中西医结合(1006)是两种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学术学位(1006)下分两种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和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对于专业学位,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是中医学专业学位(1057)下属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105709),没有“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学位。所以,要当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应考取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属于中医学执业类别;要搞科研的,应考取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学术学位或者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学位,两者区别在于科研方向偏基础或偏临床。至于本科,由于医学在本科阶段不存在专业学位,所以本科的中医学(专业代码:100500k)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代码:100600k)这两个专业属于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当然本科毕业也可以当医生,要再另外规培而已。

2.对于科研,说一下中西医结合(1006):中医药大学或者部分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和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科研实力自然是不行的,出来后主要还是从事临床的多,而且还要规培,不划算。而综合性大学(比如复旦)的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和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研究方向主要是中西医现代科学研究(复旦以脑科学为主),考得上的话出来以后自然是搞科研的。3.对于当医生而言,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105709)属于中医学专业学位(1057)下属二级学科,执医考试内容与中医学不同,执医证属于“中医学”类别的“中西医”范围。执业环境看地区,像在江苏,中医和中西医医师其实没有什么差别。《中医药法》出来后,中西医结合专业依然会长期被承认,不用担心。升职方面,在江苏,中西医结合分科的高级职称已经打通,不存在你从“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变成“中西医结合”副主任的情况,所以也不用担心。因此,在江苏,对于做医生而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已经没什么不同。

唯一不同在于,你从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考到中医学研究生(指1057专业学位)或者从中医学本科考到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指105709专业学位)后,可能需要先后考两次执医证(一个以本科专业一个以研究生专业报考)。如果不考两次,以后当地卫生部门不让你随便变更同一类别下的不同执业范围的话(你申诉也不成功的话),评职称可能只能以你手中所拥有的执医证的学历(也就是本科)来评,相当于研究生白读了。当然,这种情况是否发生就要看运气了。

PS:关于如何变更执业范围(中医类别下的中医执业范围和中西医执业范围相互变更),请参照《执业医师法》,原则上不需要重新考试(只需要有更高的学历证明或者接受额外培训)。欢迎遇阻的同仁向上级卫生部门发起行政申诉,捍卫自己的权益。阿虎医考搜集整理。

如何从绘画方面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我们说,任何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文化是艺术的根,艺术是文化的集中反映。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也是这样。

中国国画植根于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含蓄、内敛,以笔墨线条的艺术将画、书、诗、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表达,画面与客观物象常常表现为“似与不似之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情感。中国国画是世界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

西方绘画最具代表性的是油画,它是在西方水彩画水粉画基础上研制产生的。相对于中国国画,西方绘画产生的历史要晚一些,即便是从古希腊时期算起,也比我们的国画要晚上至少几百年。油画更是在公元十五世纪才基本形成。

油画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主要特征是开放、直接、热烈、奔放。油画以造型具像写实为主,追求画面与客观物象的形貌一致逼真。所以人们说,中国画追求的是“写意”,力求画的意境的表达。西方油画注重的是“写实”,力求画的形象和逼真。中国画是“笔墨线条的艺术”,西方油画是“造型色彩的艺术”。学习中国画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懂得诗文,谱熟书法。学习西方油画,只要练习好素描,学会运用色彩,就可以掌握油画的基本技法。

国画和油画不仅在创作理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创作工具材料技法和表现手法都不尽相同。中国画一般是用毛笔蘸墨画在宣纸或绘画用的绢布上,而西方油画是用油画笔将植物油调和颜料形成的颜色画在画布或墙体上。

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中西方绘画艺术史和绘画艺术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文化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

如果孔子和苏格拉底灵魂互换,中西方的传统思想会对换吗

中国并不是没有苏格拉底,不幸的是,他被孔子杀死了。

这个有着苏格拉底一样灵魂的中国人叫——少正卯。

一、为什么说少正卯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少正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和孔子在朝堂是同事,在业余是同行,因为他们都办有课外培训班,招收学员,那时候称为私学。从这个角度看,如今继承孔子衣钵最为完美的应是俞敏洪俞校长,而不是孔庆东孔和尚。

少正卯能言善辩,博闻强识,喜欢与人交流,广收门徒,“贩卖”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至于贩不贩卖焦虑,则不得而知。

而同处于“轴心时代”的苏格拉底,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只不过,他比少正卯更为不修边幅。他经常在古罗马的广场上,赤脚或踢拉着拖鞋,逢人便问问题,搞辩论,抱着质疑一切的态度,给人灌输思辨精神与逻辑思想。至于下顿饭吃什么,有没有得吃,都不在其考虑范围。

少正卯和苏格拉底行为相似,死因也相同:

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刚7日,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东观之下,曝尸3日。用孔子的话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不可不杀。

公元前399年,当权者认为苏格拉底在当时的雅典是一个反传统的“异类”,他只相信自己心中的“灵异”,而对传统的信仰持怀疑和不敬的态度。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处以死刑,罪名是“不信城邦诸神、自创新神”和“败坏青年”。败坏青年,不可不杀。

二、孔子杀少正卯的根本原因

当时和后世,都有人认为孔子公报私仇,借道德之名排除异己,消灭竞争对手,以维持教育培训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只是在我看来,如果认为孔子仅因商业竞争便下此狠手,难免太小看了“圣人”的格局。从世俗地位上看,此时的孔子,除去世族势力,至少名义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从孔子的教育理念来说,孔子一直提倡仁义道德,也不可能做出此种小人行径。但为何孔子依然以类似“莫须有”的罪名,不惜冒着让自己羽毛受到玷污的风险,也要置少正卯于死地呢?

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只能是:政治理念的不同。

从孔子的政治理念上不难看出,他对梦回大周、恢复周礼有多么的向往,人的最可怕之处正在于此:为了天真而纯粹的一种学说或教义,而不容任何质疑的声音。

这与雅典要杀苏格拉底的本质原因如出一辙:雅典坚决不允许苏格拉底引诱青年背离各个城邦历来所信奉的、具有宗法象征意义的特殊的多神,而要他们相信一个统一的、唯一的理性之神。

少正卯与苏格拉底一样,犯了当权者的大忌。教堂也好,庙堂也罢,只能有一尊主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三、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理念,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古希腊与中国基本上同时进入第一次的思想启蒙时代,古希腊表现为苏格拉底等一众先哲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在古中国则体现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这一时期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孔子率领门徒,长途跋涉,车马不停,脚步凌乱,惶惶如丧家之犬,却执着地处处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苏格拉底等人西哲诸贤也不惜代价地在一切能够辩论的场合去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

后人经常拿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当代,二人还同时荣膺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称号。

从二人对后世文化影响力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因为二人的确均非徒有虚名之辈。但如果从影响文明的发展方向来说,二人又实在是大相径庭。

甚至可以说二人在文化史上可谓中西遥相呼应,相映成辉,但在思想史上却称得上南辕北辙,不共戴天。

苏格拉底之于孔子,恰如少正卯之于孔子。

孔子至于苏格拉底,恰如雅典当权者至于苏格拉底。

孔子宣扬自己的学说,核心是克己复礼,中庸之道,如果不是按照这个方向走,则被他视为异端。孔子在为数不多的春风得意的日子里,便诛杀了少正卯,诛杀理由竟是“其人诈而险”,几近“莫须有”,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牵强!

而整体看来,孔子毕生所宣扬的,不过是自己的一己政见,围绕这种政见,自然也会涉及价值观的宣传,包括仁义礼智信以及诸多教育理念,但核心依然是政治。既然是政治,是不允许不同的政见存在你对我也对的情形的。是以,争鸣的结果必然是你死我活,这种思路和传统在后世愈演愈烈,直至董仲舒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谓登峰造极,以致两千年过去,谭嗣同犹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里的“大盗”,不止是政治的大盗,也是思想的大盗。这个大盗,钳制着整个社会一动不能动,动辄得咎,直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

而苏格拉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只为开启民智而辩论,只为追求真理而思考,尊重不同,包容异见。这种理念后来开枝散叶,奠定了西方重视逻辑、崇尚思辨的学术传统,继而为科学、民主、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不仅西方科学受益于此,政治及思想莫不如此。苏格拉底,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功不可没。

而东方大国,受一家独大的儒教所钳制,在思想上找不到出口,在制度上摆脱不了残酷的周期律的怪圈,孔子,罪不可恕。

而杀少正卯,正可谓始作俑者。

五. 结语:

一个社会传统的形成,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累计,与无数风雨雷电的洗礼,才塑造出一种独特的面貌,而远远非一二人力所能为。孔子也好,苏格拉底也罢,是时代打磨造就了他们,他们的光彩才得以至今还熠熠生辉,而不是他们塑造了时代,或者,像唐僧取经一样,从西天抱回几部经卷,就彻底改变了东土大唐的面貌。

突然想起爱情故事里常有的一句台词: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无意恶意抨击孔子及其信徒,只是有些锅,他不背,谁背?

学贯五车是什么意思

学富五车 ( xué fù wǔ chē)

解 释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 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 例 他自幼年起,便刻苦攻读,到了青年时代,便已是~了。

近义词 博大精深、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词 目 学贯中西

发 音 xué guàn zhōng xī

释 义 形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化都学的十分好。

中外历史上有学贯中西的人吗(见问题描述)

我读的书很少。我看了恩格斯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就知道人家这个人就是贯通中西历史之化的,马克思非常喜欢恩格斯的文章,所以起草了《共产党宣》,给世界无产阶级一把求解放的钥匙。

写一篇正式的中西饮食差异的论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写

餐饮因地域,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会出现原料,口味,烹饪方法的不同。中国饮食注重味,色,香,形。对美味几乎达到了极致的要求,很多中国人到海外创业都是以餐饮为主的。名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是对美味的追求。而国外注重以人为本。在美国,洛杉矶到美国,牛排基本都是一个味道。鸡肉就是鸡肉,牛排就是牛排,纵使有其它搭配,也是一盘土豆泥,配一杯咖啡什么的,然后放几片番茄,和肉形成对比。但吃起来,各是各的味道。

饮食方式也不同,中国有餐饮文化,逢年过节,朋友聚会,公司聚餐,美味佳肴摆一桌,既欣赏,又是一桌人感情的交流。人们互相敬酒,劝菜,提现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礼让的美德。而西方餐饮,食品和酒俨然是陪衬而已。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都慢慢淡化了,中国菜一样有了自助餐,汉堡这些快餐。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餐做起来麻烦。总之餐饮文化在对接,在碰撞,在融合。

中西教育有哪些差别呢

教育,殊途同归,都是把知识经验教给学生,这是相同之处。

区别在于:

国内考核评价以“教得怎么样”为主线-投资多少?师资队伍如何?教学环境怎样?教学文件是否规范?运行保障机制是否可行……

国外以“学得怎么样”为主线-学生的毕业标准是什么?要具备哪些可以评估的技能?这些技能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何学习……

中西结合你怎么看

“中西医”能结合么?我认为能,肯定能。只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磨合,事实上也已经部分给合起来了。

为什么能结合,且让我浅见如下:

首先有结合的“必然性”,这是由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由那个人丶那个组织,更不是所谓利益集团所决定的。

不管是东方人,西方人,中国人还是欧洲人。我们面对的都是“客观自然”和“人”,这就是其结合的“必然性”,尽管目前“中医”与“西医”对客观自然和生命物质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性,但在未来必定会统一认识,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其次,认识论的“同一”(或“统一),也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而不会各执一词越走越背离。

人类的“思维形式”及其“思维规律”也必合符客观规律的发展,人才有正确的行为,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并改造自然创建文明,这不用我多解释古今社会对比,或当今还存在半部落的民族对比难道还想不明白?

中国古代需然有“阴阳”二元观,但在洋务运动后,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和认可,哲学观的转变和对科学的认可不是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么?否则那有今天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和进步。尽管当前还有很多不同的,甚至不和谐的声音,这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了数百年呢,到汉武帝才“朝堂上”结束了百家而“独尊儒术”呢。可在民间丶江湖却并非完全“一统”,否则那来“道教”和后来的“佛教”。而“墨家”也没真正消失,他们以“农丶工丶商丶兵”的形式长期成在。只是被形容为“形而之下为器”而已,说明这些东西是否定不了的。

今天在国际大环境下,地域更广丶民族丶宗教丶国家丶阶级远比“中原华夏”狭小范围内更加错宗复杂罢了。

就以上两点,中西结合是必然的,谁也阻挡不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