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王维谁的诗才更高
白居易和王维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在这里论二人才情高低,真是难为人啊!还是先看看他们各自的诗风和对文学所作的贡献再定论吧:
王维:
王维作品多咏山水田园生活,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又因为他擅长绘画,被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所以他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王维诗作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大有渊明遗风。他的边塞、山水诗、律诗包括绝句等都写得极其美,极其动人,有着破多的佳作。
王维的山水诗与前人比较,扩大了内容,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尽管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或多或少对后世山水诗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些诗的美感却很有力度地见证了王维的才情。
王维的诗可以用24个字来概括: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白居易:
白居易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主题非常明确。在刻画人物方面,他喜欢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勾勒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讽喻诗志在“兼济”,将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写得意激气烈,铿锵有力;闲适诗则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也因为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诗作有很深的见解。
综上而论,本人在这里推白居易,才情比王维略高一点儿,这一点源于他的讽喻诗所添之彩,赢在写实吧;但是如果只论闲适诗,还是推王维,他诗作的空灵和天然而成的功夫是被公认的!
为什么白居易的名气没有李白,杜甫和苏轼大谁的诗词更好
一,并非白居易的名气没有李白、杜甫和苏轼大。
唐代时,被人称为“诗仙”的不是李白,而是白居易。唐宣宗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说的是白居易六十年做诗缀玉联珠”,谁知诗仙竟然撒手去了冥路,我没有造化,无缘留住你。
下面唐宣宗更进一步说,白居易的《长恨歌》连小孩子都能背诵,《琵琶行》连胡人都能吟唱。告诉我们当时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已经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而李白作为“诗仙”,则是清朝开始的。
所以,国人认为古代诗人有二仙一圣。二仙就是李白和白居易,一圣就是杜甫。
现代诗坛的习惯,则是把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并称为李杜白。
可见,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同样有名气。
至于苏轼,我们放到第二点里一并说明。
二,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创作风格不一,与苏轼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创作体裁不同。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作家,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作家,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色。白居易,则是以讽谕诗和闲适诗为主的诗人,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也被人称为“诗魔”和“诗王”。在唐代诗人中与李白、杜甫一样,占有重要的文学地位。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人,苏轼则是宋代人。苏轼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词人,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所谓“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白居易词作不多,但艺术造诣很深,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但唐诗宋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白居易的诗与苏轼的词无法比较,如同不能把李白与曹雪芹相比较一样。
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谁的诗词更好。
李白、杜甫、白居易与苏轼相比,唐诗宋词如同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李白、杜甫、白居易同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诗作孰高孰低,不能互相取代,风格不一,各有所长。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