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文字版(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司马光砸缸课本里励志少年长大后怎么样了)_神宗_周处_横行不法

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司马光砸缸课本里励志少年长大后怎么样了

孔融让梨

孔融一家不但让梨,还让生的希望。

名士张俭得罪宦官成为一名逃犯,被孔家收留后被查到。孔褒、孔融、还有他们的母亲争着说是自己收留逃犯,其目的是为了将罪责全揽到自己的身上,希望对方能免罪,获得生的希望。最后兄长孔褒被定罪。

在我们眼中是因为孔融让梨而名扬天下,实际上在东汉让孔融名扬天下的是这一次让“生”。

事实上孔家的家教都很好,他的一对儿女在孔融被抓之后,有人劝他们逃走,结果他们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淡定地赴死,要知道此时这对儿女年龄不足十岁,当时大家都被感动落泪。

孔融为什么会被杀?

这个说起来比较长,知常容尽量简单地说,董卓专权时,孔融与之争论而得罪董卓。因为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天下名士,董卓当时也不好直接杀了,把他弄到北海任相。北海这个地方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地方,显然董卓将借黄巾军的手收拾他。

后来北海被袁绍的长子袁谭抢了,他就跑到许昌,担任将作大匠。此时大权都在曹操手中。

曹操一开始还是忠于汉室,随着时间推移,不臣之心就日渐显露,孔融与曹操闹过很多次矛盾,曹操都忍了,不过当孔融提出这个建议时,曹操就忍不住了。

他提议按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条建议是针对曹操不臣之心来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曹操以后想封建只能去刘备、孙权、马超等人占据的地盘去了,这等于是虚封。

这种封建方式严重损害曹操的利益,因为曹操是想采用渐进式代汉。万一孔融这个观点被采纳,后果很严重。

曹操就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去诬陷孔融,最后孔融被杀的罪名是“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你觉得孔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

这只不过是曹操杀掉孔融的借口而已。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吴国将领周鲂的儿子,周鲂当年为了引诱魏国名将曹休上当,假装向曹休投降,而且还断发以示。最后曹休上当中计,石亭一战吴国大胜。曹休此战后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周鲂因为此战而被封爵关内侯。

吴国将领的二代横行不法的情况是挺多的,比如周瑜的儿子、潘璋的儿子等等都是横行不法被处理了。

石亭之战是陆逊指挥的,陆机是陆逊之孙,因为陆逊与周鲂有交集,所以周处去找陆机也是正常现象。

周处在陆家兄弟的点拔下醒悟了,不再横行乡里,改为读书,后任吴国的无难督。

三国归晋之后,周处也成了晋朝的官员,担任过新平太守、广汉太守等等,为官有方受到百姓爱戴。

周处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因为太过于正直,得罪朝中重臣。朝中重臣说周处是名将的儿子,作战肯定也很厉害。就这样周处被纳入夏侯骏部下,征讨西北氐、羌等部。

实际上就是想利用战场将周处弄死。

当时对方七万人,夏侯骏让周处带着五千人出击,周处说“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言下之意就是我败了没事,但这样会让国家蒙羞。夏侯骏强行让其出战,最后周处以五千人杀死对方一万多人,弹尽粮绝之时,他知道自己必死,作诗示志:

去去世事已,

策马 观西戎。

藜藿甘粱黍,

期之克令终。

最后从容力战而死,夏侯骏等人就看着而不发援军。夏侯骏是三国名将夏侯渊的孙子。

周处还著有《默语》30篇及 《吴书》、《风土记》,前2部已经散失,《风土记》应该还能看到。少时横行不法,长大之后文武全才而且正直,这是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从小就聪明,七岁就能通读《左氏春秋》。因为父亲为官,他跟上层官员有接触,也有名声,20岁就高中进士,所以司马光就是一个神童型的人物。司马池死后,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将司马光当作亲儿子一样培养。有庞籍的助力,他的人生路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跌落,依旧很顺利。

事实上司马池的人生路也是很顺的,深得宋仁宗的信任,死后被封为温国公。

在为官的过程中,司马光与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因为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宋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宋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

宋神宗继位之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原来这帮关系挺不错的人因为意见不和分道了。

司马光主要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合,后来干脆就不干了,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修撰《资治通鉴》。一干就是十几年。

宋神宗死后,当时主政的太后将司马光召回,他就将王安石的变法给废了,将受到王安石打压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弄了回来。

自己也正式拜为宰相,此时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1086年,司马光去世,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京城老百姓都自发去祭奠,风光一时无二。不到十年,章惇为相,认为司马光的做法不对,最后宋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后来继续对死后的司马光进行打压,直到南宋才恢复全部地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党争之厉害,连死人都不放过。

知道孔融4岁让梨,却不知40岁抛妻弃子,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孔融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字文举(153-208)生于现在山东曲阜。孔融4岁让梨,40岁时抛妻弃子其反差这么大我个人的看法有两点,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

年幼能让梨,天性率真后天培育。孔融4岁让梨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孔融能拣最小的拿,把大个的让给别人,父亲夸他是个好孩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小小年纪有如此美德与其家庭传承和良好教育分不开的。圣人之家的孩子有教养。这也印证孔子的话:人之初,性本善。

为什么中年后做出抛妻弃子的事情,这和性格地位有关系。孔融成人之后,学识渊博,精通文史,是建安七子之一,在朝堂为官。一个人有满腹经纶明誉天下又做大官。你想一想他能没有优越感吗?说优越感文雅,其实就是傲慢看不起人。人傲慢了就会胆大妄为,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就因为他看不起曹操,经常讽刺曹操导致被杀,临终才50多岁。

如此性格,把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也难怪做出抛妻弃子之事啦。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还是培养虚伪作秀、圆滑世故的“美德”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重性,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对待事情的可行性。现代汉语不知何时又衍生了“作秀“一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又延发了“可塑性“一词。。我倾向于可塑性,因他可以成为教领孩子孝敬老人的典故。过就要看你站在那一个角度去看,权衡利弊,司马光砸缸救人也类于此,砸救人,不砸爱护公物。观点决定取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