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反对?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_变法_王安石_神宗

本文目录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反对
  • 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 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会带来哪些影响
  • 苏轼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一直以来争议那么大
  • 王安石变法变的是什么法
  • 范仲淹和王安石变法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感觉人们更多诟病王安石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
  • 请用最简短,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 苏轼先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反对司马光废法,为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反对

北宋神宗即位,国库空虚,神宗立志要强大北宋,承认赵光义死于西夏箭伤,以每年要用钱粮去买大宋平安为耻。他想收复失地,消灭西夏。于是这就有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关于国家财政经济上的改革

(1)均输法:就是国家设转运使,负责平衡各地和中央政府的产品需求。说到底就是,朝廷等于出资办了一个买办公司,京城需要什么,各地都出产什么,由国家买办公司决定用什么价钱到什么地方去采购,然后再向官员,人民出售。国家就在卖与买中赚钱。这一条实际上让原来的富商的利润变成了国家的利润。

(2)青苗法:各个地方政府在每一年的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民,然后利息为二分,一年是四分。这个最主要是帮助农民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就是国家拿钱借给农民,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好了,等庄稼丰收了,再加两层利息还给国家。青苗法实际上救济农民,杀富户。道理很简单,原来是富人放高利贷赚钱,现在由国家放贷,这个就掐死了那些大富豪的财路了。青苗法的出台,变法和守旧派就出现了你死我活的斗争。青苗法非常有名,几乎成了王安石变法的代名词。

(3)农田水利法:有各地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需要的人工和材料则由当地的居民按等级分派。这项工程如果单靠民办是不行的,所以不足部分由政府借贷,利息为一分。这个新法允许任何人去开垦荒地,任何对农业有好处的,比如修堤、挖渠、蓄水等等,国家都鼓励。农田水利法组织人力开荒种田,扩大收入,对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募役法:就是把原来的按照主户户等充当差役的办法,改成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就由主户的户等高下来分配。原来有差役的人家就负担人家要的“免役钱”,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主户就要按照等级出“助役钱”。比如,你是上等户,想逍遥,对不起,拿钱来。这个新法这样可以使农民免除苛刻的差役,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生产力。但是也是王安石变成了全体特权集团的死敌。

(5)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容易脱手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这个改革打击了当时的大商人的利益,让他们失去了垄断市场,平价了市场经济,但是却遭到当时的反对派的激烈反对。

(6)方田均税法:方田对土地进行测量,将亩数、主人的姓名、土地的好坏都登记在测;均税是将清查后的土地分为5等,然后再定税率高低。这项法令对大量隐瞒田地的大地主不利,因为遭到他们的坚决反对。

二、军政方面的改革。

1,置将法:这是针对宋朝以来一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中央把禁军分成若干个管辖区,然后由固定的军官去训练。这样,使兵知将,将知兵。置将法的改革加强了北宋的军队建设。

2、保甲法:把农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集合,练习武艺,夜间轮流值班。以大保为单位,巡行乡里,捕捉盗贼,用民间的力量来维持当地的治安。而且,他们每个人都会尽心尽职。巡逻抓人就得有功夫,所以他们会定时定期训练,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内治安更加得到安全保证,为裁军做好准备。这个改革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教育和科举上的改革

1,在教育上,主要是广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初入的为外舍生,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成绩优异的,可以直接参加省试,殿试。

2,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重新注释,故名《三经新义》。

3,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了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而考经义和策,论。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北宋的生产和经济上都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变法触动了帝国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因而收到了他们猛击,新法实施举步维艰。

司马光反对新法,第一他很守旧,他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动。第二,王安石的新法也冲击了他这一类型的士大夫,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第三,由于新法步伐过急,让他看到了弊端,所以他为首坚决反对改革。直到他废除新法,使本来稍有好转的大宋,再次积弱积贫,最后走向灭亡,我认为司马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以,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出发,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还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库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熙宁六年的一天,有人画(流民图),图中暗示皇上说实验是王安石造成的,因此神宗受到刺激,开始对变法产生怀疑。熙宁七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熙宁八年,从召王安石复职,继续执行新法。后来,王安石因爱子去世,求退金陵,从此静心学问,不问世事。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其子赵煦继位,即宋哲宗,年仅只有十岁,其母宣仁太后以大皇太后的身份执政。而宣仁太后是原来宫廷中反对王安石的后台。她掌权后更引用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从而将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

司马光更以,以母改子,为由,反对新法。他把所有变法的责任都归咎于王安石,全盘否定新法。于是新法大部分被废除,许多旧法被一一恢复。他全部罢黜了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派官员。变法派人人人自危,惶恐怖不己,直到宣仁太后死后。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才随之垮台。

历史上总结其失败的原因有,首先变法触及了大地主打官僚主义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次,神宗的立场不坚定,曾对宪法产生怀疑,王安石本人刚愎自用等,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那么北宋将会亡的更快,更彻底,甚至根本不会出现南宋。

看到我这个结论,肯定很多人来骂了,说我不懂历史,王安石变法明显是为了宋朝可以更好,明显可以改变宋朝一直以来的羸弱。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到底是谁不懂历史呢?

首先,我不否认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改变宋朝一直以来军事羸弱,更或者说王安石绝对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官,这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等人就是奸臣了么?当然也不是。

但是王安石变法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实际应用,比如青苗法,如果在现在借贷体系完整的环境下当然是有利的,可以当时北宋的整个政治环境,却令百姓雪上加霜,以致于让司马光等人找到反对变法最大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说“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

再者,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变法派是哪些大臣么?当时属于王安石变法党的人有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这些人都是北宋奸臣中的奸臣,特别是第三代变法派领袖蔡京,那都被骂了多少年了?

那反对变法的人呢?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再加上被誉为女中尧舜的高太后,都是千古流芳的人物。虽然之所以变法派大臣被骂,像蔡京一样被黑成奸臣是后来的反对变法的旧党故意抹黑的,但变法派的大臣确实个人人品有点问题。

换句话说,王安石变法,可不仅仅是变法,是牵涉北宋整个人事变动的,你们眼中的那些贤臣贤相都会下台,对北宋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实际上,王安石变法被否定在民国之前都是主流学术观点。后来之所以被肯定,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下需要变革。

历史的好坏,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但是我们讨论历史的好坏,应该放在历史环境中去讨论,而是不用现在的目的去评价历史中的历史。

苏轼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变法

谢邀!苏轼是北宋少有能深入基层的官员,与人民走得很近。王安石变法的口号是富国强兵。在推进的过程中,有很多举措并未使百姓真正富足。苏轼目睹下层的疾苦,对变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并不是完全反对变法!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一直以来争议那么大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王安石为何要变法?

到了北宋中期,宋朝初期制定的各项制度出现了诸多弊端,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绝大部分土地垄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无地可种,受大地主剥削压迫,反抗情绪高涨,社会动荡不安。

军事上常常败北,宋朝历来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训练,军力孱弱,武将只有指挥权没有调兵权,指挥作战能力低下,与辽国和西夏作战多数失败,战败后又不得不赔偿大量的金银财宝,这又加剧了财政困难。

集团内部矛盾突出。由于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同一个职位很多人担任,职权和事权又不能很好匹配,导致机构臃肿,门派林立,派系之间争权夺利日渐加剧。

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四大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宋朝的统治根基,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在新继位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对政权机构、军事、税赋、土地等等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先后颁布施行了募役法、保田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免行法等等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政策。

新法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取得了一些实效。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力有所增强,宋朝的统治政权有所加强。

但新法顶层设计上存在很多不足,他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敛财,夺商人、地主、百姓的利益全归国家财政,等于伤害了全社会的利益,由此导致全社会的反对。

另外,改革就是将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利益既得者肯定会千方百计阻挠改革。而新法的推行太过急功近利,既没有充分估计到豪强地主强大阻力,也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接受能力,没有做到两者兼顾。短短十几年间,就想把新法全部铺开,操之过急,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不仅地主反对,百姓反对,大臣反对,甚至于宋神宗也动摇了。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任用反对派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全被废止。王安石变法失败!

新法的推行,也使大臣分成了变法派和反对派,派系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宋朝也陷入了党锢之争的泥潭!

王安石变法变的是什么法

面向农民,触及官宦。加强了国防,击怒了富者,以致司马光门光火,苏兄弟背判。遥言四起,流民图出现,最终结果,王安石完蛋。

范仲淹和王安石变法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感觉人们更多诟病王安石

大宋一朝,因为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套路,和财富换和平的养官原则,导致中后期的“冗兵,冗官和冗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为此,精英士大夫们也为此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前有出将入相圣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后有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失败。又有何区别呢?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北宋经历了藩镇割据,军权收归中央,以文抑武的同时还要一职多官来防止文官专权,冗官现象严重。中央需要养着一只庞大的军队,这叫冗兵,养活这些官员和军队,花费剧增,是为冗费,这三件事情成为压在北宋朝廷头上的三座大山。

范仲淹挺身而出建议仁宗推行新政,重点放在了精简吏治,范仲淹此前在陕西领过兵,知道边患问题的严重性。但精简吏治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了,而本身范仲淹珍惜羽毛,面对反对派的反抗,第二年就辞官了。

由于范仲淹作为传统文人士大夫,本身有些软弱,珍惜自己的羽毛,没挺一年就上书请辞。纵观范仲淹一生,他真正的做到了一个圣贤必备的三点:立功、立德、立言。

论立功,他平定了西北战乱,推进了朝廷新政,在地方做官时也做到了尽心尽力、造福一方;论立德,他直言敢谏、清正廉洁;论立言,他开北宋儒学之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这些句子仍然是脍炙人口。南宋大学者朱熹由衷地赞叹:“宋朝忠义之风,都是从范文正起成长起来”,并将他推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王安石熙宁变法

北宋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可以说是可以当做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的前奏,公元1045年,王安石初出茅庐,22岁金榜题名。他拒绝了别人梦寐以求,赴京求职的机会,主动提出到偏远地区任职。20年间,他走遍淮南、鄞县、舒州、常州,历任判官、知县、通判、知州,实打实的从基层做起,由政绩提拔。所有人都在背后议论他:“这人怕不是脑子坏掉了?”20年来,他开荒地,修水利,治洪涝,深入基层。只有经历艰苦卓绝,才能看清世间。在1058年进京述职的时候,向上面递交了一份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直到宋神宗的时候,久慕王安石的名声,才受到重视。王安石当时力推变法,宋神宗力挺,从1069年开始,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历时16年,史称熙丰变法。

1068年,他迎来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宋神宗慕名召见。此时的他,早已名满天下。一见皇上的面,他就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就是,当年祖宗之法是为了平定五代十国的乱世,放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变法革新。宋神宗年轻气盛,一拍大腿:“好!”年轻的皇帝一高兴,把司马光从宰相的宝座上赶了下来。王安石掌握了实权。此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偶像,范仲淹。

那一年他50岁,眼神依旧坚定。可惜,他的变法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于是,由范仲淹埋下的党争祸患,又重新浮出水面。恶意变成一支支利箭,刺在王安石的凡人之躯上。朝廷上乌烟瘴气,那个时候的朝廷,谁跟你讲爱国?谁跟你聊情怀?只要有损我利益,我就跟你玩命。而王安石,硬是顶住了千军万马,顶住了无尽的抹黑与攻击。一个孤独的战士,孤军奋战,像寒梅一样凛冽。至此,王安石无名被告了很多黑状。皇帝听信谗言,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几年间,王安石两度罢相,最终黯然离开。

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尽废新法。王安石也老了,他只能对着墙壁喃喃自语:“亦罢至此乎?”他的变法,如昙花一现。历史上,对于“王安石变法”是众说纷纭。其中,抹黑者居多。

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是两宋最为辉煌的岁月:32个粮仓满满当当,西北战场一扫疲态,一向孱弱的大宋军队甚至有能力压制西夏,累计的财富更是用到宋徽宗时期。

列宁更是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知道中国古代的人物,可见王安石影响力之大。

王安石变法,他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充实国库、加强军备、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限制土地兼并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他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将兵法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收入,抵制了土地兼并,加强了军队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

从宏观角度分析由青苗钱拉动的消费。又高估了同侪对变法的理解能力。使得王安石并没有培养一批理解并支持变法的能吏,没有人直接执行新法,地方官员只是作为传话筒,有时候还传不好话,更多的是曲解变法的理念,连执行者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又怎么奢求他们可以执行好,贪官污吏借着新法盘剥百姓,青苗贷款明明没有发给百姓,到期后仍然要收回所谓的利息,免役法募来的兵也被保长欺压,免不了底层百姓怨声载道。

自身原因,王安石对局势的错误估计,导致没能及时拉起一支队伍,没能彻底整饬官僚体系,终究是给自己造成了最大的阻碍。

此外,也有部分可以归因于神宗皇帝的摇摆不定。登基时不过20岁,血气方刚,认定王安石后即刻催促变法,并希望可以尽快见到成效,但变法哪里是过家家,不断的催促导致准备不足,准备不足导致成效不大,耳边再经受着保守派那些老狐狸的反对,王安石说神宗皇帝就像是煮粥一样,一边加火一边泼冷水,这何时才能煮熟?神宗皇帝并不坏,但终究是年轻。

范仲淹和王安石变法的区别

王安石变法更多是给富国---也就是帮国家赚钱。范仲淹更多是富民---政治体制改革。

尤其冗兵的来源没解决,因为各地自然灾害,流民多,朝廷把这些流民弄到军队里去了。无论是范仲淹的从吏制入手,还是王安石的从国家金融入手,都没有解决,老百姓容易变成流民的问题。

其次冗官的去向没解决,因为他们道德高尚,所以清高,所以就不会顾及道德低的官员的死活。

范老爷子,大笔一挥,勾掉很多庸官的帽子,人家的饭碗没了,你不给人家想办法,不给个出路,人家不造你的反?王安石,谁反对新法,就贬谁的官。谁名气大反对,就贬得远。人家不服气,要造你的反啊。就算不造反,那么多官,你不给他们找活干,他们就干同事了嘛。党争,归根结底,就是闲的。

范仲淹,一介文臣,在延州,把西夏人压得死死的,“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是韩琪,范就是范仲淹。不仅仅是打仗,治理延州,还发展了农桑,累计了财富。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于大宋朝而言,这是一场既是前所未有的,亦是绝后的改革。其无论从规模、声势,还是深度与力度上,皆是之前的庆历新政所无法比拟的。

南宋总结北宋教训,王安石成了罪魁祸首,尽管他个人私德无亏,除了不注意个人卫生之外,清正廉洁、不好色、不好酒,所为也都是为了国家,但国家的风气确实是被他搞乱的。

于是在神宗之后已经被封王的王安石到了南宋开始却开始成为带着“祸国殃民”的帽子的背锅侠。南宋的悲剧,不是因为王安石变法造成,恰是王安石身后,宋朝的执政者们,白白糟蹋了王安石的心血。后来直到清末民初这样的大变革时期,各种主张全盘西化的人物又想到了这个曾经想要移风易俗的深刻改革者,他又重新成为了正面人物。

结语

国家的改革,如同人动手术,治病与送命的几率并存。一位主刀医生,对病人做了一次手术,缓解了病人的主诉症状,但手术带来的后遗症却在几年后导致病人猝死。若问你,这是功还是过?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不同的是商鞅在支持者秦王死后被继位的新王报复,死的很惨,但是他死后所变之法因为效果很棒,所以秦国依然延续了商鞅的法律,所以说商鞅变法成功了。

而王安石变法虽然在支持者宋神宗死后自己保全了性命,可惜继位后的皇帝完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所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一直支持他变法的皇帝宋神宗驾崩。王安石失去了自己最大的靠山和变法的支持者。

等新皇登基后后重新任命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大臣,王安石宰相位置不保,没了变法的领头人,新法缺少推动者。

如果按照商鞅的剧本,哪怕王安石被废,只要新法有效果,后面的皇帝大臣也应该延续这一政策才对啊?

很遗憾,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得罪了庞大的既得利益者。

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北宋当时的状况极差,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库,而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又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

于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裁撤冗员,兴办商业,增强国库。但是因为王安石此举严重影响到了官员既得利益者群体,谁都不想被王安石裁掉。于是司马光为代表的多数大臣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后这样的实权派都反对王安石这种急切的变法。

第三个原因是王安石缺少强有力的基层组织

王安石和保守派代表司马光决裂后,无人可用的王安石于是只能启用蔡京等新人变法。

但是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导致本来为农民考虑的青苗法等反而被当地士绅大肆利用,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收益,反而严重损坏了农民利益,导致民怨四起。

所以在宋神宗死后,王安石上在缺乏朝廷中强有力的支持;中间失去了官吏阶层的支持;底层也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等司马光为相后全面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简直水到渠成。王安石新法被废后,也知道自己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再无力复起,最后郁郁而终。

请用最简短,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最简短、最通俗啊,我来试试看。

变法背景:

北宋别看号称有钱,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冗兵:上百万,每年花了朝廷财政预算的七八成。耗钱不说,还没战斗力。

  • 冗官:官员队伍急剧膨胀,宋仁宗时,官僚已经是原来的好多倍,官员工资负担重。

  • 冗费:这条简单,就是皇帝爱打赏,爱给冗官、冗兵打赏。

这样,钱不够花,怎么办?

胸有大志的宋神宗继位了,然后他任用名声在外的王安石开始变法。

变法的目的有三:

  • 让朝廷有钱花;

  • 让士兵有战斗力;

  • 让冗官冗费简省。

王安石变法内容简述,极简

王安石,按说是当时千年一出的人才,他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一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

其实以现代经济学观点看,王安石的做法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提高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将扩大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即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出。

但是,当时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则认为不可能,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财货万物,只有此数,不在民,便在官。”这种见识明显跟王安石不在一个档次。

下面概述一下变法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

  1. 青苗法: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国家资本向农民放贷、收息(低息),一举两得。原来农民有困难是向大地主、富商贷款,利息很高。

  2. 免役法:用缴钱的方法,代替亲自服差役。原来农民每年要亲自到州县所在地干杂活服役一段时间,影响农业生产。

  3. 方田均税法:解决豪强用身份帮助其他百姓隐匿户口和税负,使国家增收。原来有的农户把地藏到大户名下,给大户缴钱,以避免朝廷的各种税赋。

  4. 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出钱兴修水利,大型工程由国家投资,提高农业生产。

  5. 将兵法:裁汰老弱、加强训练,使兵将互知,实行精兵政策。

  6. 保甲法:让百姓农闲时军训,以提高全民尚武精神,为进一步实行征兵制奠定基础。

  7. 保马法:国家提供马匹,由民间各家饲养。

  8. 均输法:供应政府和军队所需,由税赋折钱,在全国范围内拣便宜、近的采购。原来是定额摊派,收上来的东西有的不够用,有的又放那朽坏了。

  9. 市易法:由政府设立机构,经营各种贸易,如粮食、茶、盐等。原来是放任市场自主,钱都被权贵富商赚去了。

  10. 改革科举:废除经科,废除考试诗赋和帖经、墨艺。改考经书的“大义“和殿试策(时论)。这样使考试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增收、强兵、使民尚武

增收:

王安石的变法,一方面是扩大了生产,政府不用加税,但是税收总额增加了。另一方面,市易法等从大地主、大商人手里把一部分收入夺归朝廷所有。

熙宁、元丰年间各路积存的钱谷,据说可支用二十年。到宋徽宗时,各地仓库也尚有余存。其中东南六路有七个仓库,其中常年有600万石的积储,但是很快被宋徽宗挥霍掉了。此时王安石已经去世30多年了。

强兵:

王安石将兵法,裁汰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禁军和厢军,使北宋军队总额减少到80万。

熙宁六年(1073年)春,宋军持续对西夏用兵,当年秋天,宋朝收复了洮州、河州、宕州(甘肃省宕昌县)、岷州(甘肃岷县)、叠州(甘肃省卓民县),一举拓地二千余里,这是宋太宗以后八十年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

后来宋哲宗对西夏用兵,也是在王安石军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和胜利。

使民尚武:

经过保甲法训练的民兵,最高峰时达到700余万。

保甲法培养出了经过训练的民兵(义勇、保甲),能补充正规军的不足。王安石计划进一步用征兵法与募兵法混合使用,以减少朝廷军费开支。

民兵还能负责地方治安,在各州县乡村逐步建立起严密的治安网,以稳定社会秩序。

后来北宋亡国后,黄河南北、太行山里、山东地区的人民,多受保甲训练流传下来的精神所鼓励,组织军队自发反抗金朝的统治,响应南宋对金的反攻。

结束语:

王安石变法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北宋摆脱“积贫积弱“的艰难局面,重振宋王朝的统治。

从经济上看,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新法实施之后,生产得到了发展,也抑制了豪强兼并,减轻了百姓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获得了明显增加。

从政治上看,王安石的新法使社会组织得到了统一和加强。

从军事上看,新法改革了军队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还扩展了北宋王朝的疆域。

总体上看,王安石变法是有效的,至少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它扭转了北宋进一步趋向贫弱的态势。

但是,变法触动了后党、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始终阻挠。

关键一点是,宋神宗这个皇帝也摇摆不定,缺乏坚持到底的决心,最终使改革功败垂成。

王安石变法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王安石试图重新唤起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改变五代、宋中前期中国人日渐颓弱的气质。这个目的一定程度上见效了。

但是,一切都随着守旧派的复辟而终止了。王安石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了。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苏轼先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反对司马光废法,为什么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诗、词、散文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思想和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但在政治上,他却显得不那么成熟。

青年时期的苏轼,也曾风发有为,积极奋进,书生意气十足。他和王安石一样,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忧虑,曾向朝廷提出过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表现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但当改革到来时,因触犯了他所代的集团利益和他的书生生活,他又上书反对,片面夸大新法推行的弊端,并因此遭到谪贬。

正因为被贬,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际,接近下层民众,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状,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又被召还朝。这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这使因有多年地方官吏经历,对社会矛盾和新法实施的好处有所了解的苏轼,认识到新法中“裁减皇族恩例,刋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不能废弃。他“深虑数年之后,取吏之法渐宽,理财之政渐疏,备边之计渐弛“,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因此又遭到旧党的攻击,再度遭贬。

不过,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相反,让他更加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际,熟悉底层民众,接近自然风光,激励他写出更多的著名诗文。苏轼一生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