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撒切尔夫人明知两德统一势不可挡却为啥又要强烈反对?两德统一对德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影响_东德_德国_西德

本文目录

  • 当年撒切尔夫人明知两德统一势不可挡却为啥又要强烈反对
  • 两德统一对德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 德国统一后的首都为何设在了柏林
  • 当年东德西德统一后民众的差距是如何找平的
  • 德国曾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为何美苏英法还允许两德统一
  • 欧洲大国为何支持两德统一谁又会反对
  • 德国统一后为什么首都在东德
  • 德国统一后,东德的国企是如何处理的
  • 西德统一了东德后,为何要迁都到东德的柏林
  • 两德为什么能够统一

当年撒切尔夫人明知两德统一势不可挡却为啥又要强烈反对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两德民众愿意,科尔积极推动,加上美苏俩个超级大国都没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合并统一势不可挡,几乎已无悬念。撒切尔夫人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那么她为啥明知不可为而非可为呢,其实也不复杂,德国的过去,德国超常的建设力都让撒切尔夫人心有余悸,所以必须通过反对对合并统一后德国加以限制。这也许正是一个政治家的胆识,谋略眼光的体现。同样她更知道,强大的德国对英国更无好处。在历史上德国可以说一直是欧洲大陆最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当时法国梨塞留为了限制德国崛起,把德国分割为两百多个小公园,奥地利的梅特列曾把德国分成三十多个公国,他们这样做都是担心德国的崛起,因为他们都知道德国一旦崛起总会惹出事端来。

尽管这样也遏制不了德国的崛起,只要有机会德国会迅速崛起,当年脾斯麦率领德国崛起后,就没人能够阻挡,并在后来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当年希特勒以一国之力搅动整个世界。靠的就是工业的发达和雄厚的实力。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虽然曾有过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但从发展历史看,只要欧洲出现霸主仅靠英国一己之力是难以阻挡的。所以英国才有欧陆势均的政策出台。二战时期德国若不是先突袭苏联,拿下英国是没有问题的。这些都告诉撒切尔夫人两德一旦合并统一意味着什么?合并统一后的德国走向强大,英国就可能遭殃。所以面对统一的10点计划,英国不但强烈反对,撒切尔夫人还联合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一起抵制。法国参与进来,也是因为历史上德国对法国的伤害。一战中,法国被德国打残。二战中,被德国灭国。法国当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再度出现。

那么撒切尔夫人对已无法阻挡的两德迈向统一,还坚决反对到底有何战略考量呢?就为日后限制德国开出合并统一的条件埋下伏笔。她通过外交周旋,经于美苏法三国协商后达成一致,德国合并统一后,不应再对以前的领土提出要求。因为德国战败后领土被苏联和波兰占领,如果德国对领土有要求,那么两德合并统一将会一拖再拖。而且德国只好接受并把承诺写在德国宪法中。撒切尔夫人还于美法苏一起要求德国统一后,必须放弃拥有核武器,甚至缩小军事规模,还不准研制化学,生物武器,这些德国都一一答应,因为德国知道如果不同意,德国合并统一之路会很漫长。

从1990年的德国统一到现在三十年了,德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欧洲的核心,而且话语权也不断增加,未来德国的发展,会成为撒切尔夫人所担心的问题出现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两德统一对德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二战后的德国由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随着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冷战对峙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都加紧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绕开苏联发行了仅限自己占领区流通的“D“版马克,苏联见状以在苏占区发行“F“版马克作为回应。随即美、英、法三国将自己的占领区合并举行选举产生了新政府,而苏联方面也在自己的占领区扶植了一个服从于苏联的德国政府,至此东、西两个德国分裂的状态形成:由美、英、法三国扶植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因为位于西部,所以一般简称西德;而由苏联扶植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因为位于东部,所以一般简称东德。

1989年9月下旬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发生政坛剧变。东德随即停止了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互免签证交通,同时严格限制西德公民进入东德。此举激起了东德人民的示威抗议浪潮:1989年10月7日在东德建国40周年的国庆日上东德的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各大城市相继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首都柏林国庆庆典会场附近7000余名市民聚集抗议,并与警察爆发了冲突,数百人被捕。这种全国性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在东德历史上尚属首次,与此同时同属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匈牙利和波兰的政局也发生巨变,匈牙利甚至开发本国边境准许东德公民经由匈牙利领土进入西德,这样一来东德方面原本为防止本国人口外流而修建的隔绝东、西德的柏林墙就形同虚设了。

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宣布开放“柏林墙”。以此为标志东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议会选举,组成了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联盟和社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上台后实行市场经济,由此开始了东德经济私有化的进程。5月18日东德联合政府同西德方面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随即东德引入了西德马克,从而形成了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同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8月31日同西德方面正式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原来东德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而改为5个州。

两德统一曾一度为德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柏林大学曾就此发表文章声称:两德统一的经济代价约为一万五千亿欧元,比全国的国债还多。两德统一后西部实际上一直在为发展相对滞后的东部输血,然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日益扩大。事实上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导致了德国东西部之间民众心理的隔阂。尽管如此两德统一还是为德国带来了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如今的德国俨然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与此同时统一也令德国的政治军事影响力明显提升。

冷战时期的东德尽管同西德比起来有明显的发展差距,但仍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国家:1950年东德的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1951年东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东德全民经济成分就占了工业总产值(不包括建筑业)的78.9%。1960年民主德国又实现了农业生产公作化。1963年东德提出了“新经济体制”的指导方针,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针。此后10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6%。东德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橱窗“。统一后的德国在经济上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和重工业基础实现的经济腾飞不能说和两德统一后的经济互补无关。而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德国显然在国际上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用昔日联邦总统魏茨泽克的话说:“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是多么美好的事。它如实体现了良好的国民素质。”

德国统一后的首都为何设在了柏林

二战之后,德国被战胜国集团瓜分成两块地区。由英、法、美联手控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叫做西德。由苏联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被称为东德。在两德统一之前,西德和东德都各自设立了首都。两德统一后,德国则将首都定在了东德地区的柏林。

(柏林风光)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的西德,受到了西方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扶持,其综合国力是远远超过苏联管控的东德。那么,为什么两德统一后,德国却要把首都定到相对落后的东德地区呢?

二战之中,尽管苏联军队率先攻破柏林,但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占有了柏林。早在雅尔塔会议中,盟国就已经商定好了战后瓜分德国的方案。其中,柏林城是必须要由四国来共同掌控的。

因此到战争结束后,柏林就被划分为了两块区域。其中由英、法、美掌控的叫做西柏林,由苏联掌控的叫做东柏林。两个柏林之间由柏林墙隔开,双方的居民不得互通。

不过,虽说柏林被分成了两块,但其实西柏林完全是处于东柏林的包围之中。而东德之后又立即将首都定在了柏林,这就让西德陷入了尴尬境地。

实际上,本来西德也想把首都定在柏林,但二战后的世界,进入了苏美争霸的冷战格局中。一旦苏美开战,两德首都之间将没有任何缓冲的空间。如果苏联率先出手,那么西柏林很可能会在一天之内沦陷。所以把首都送到敌人的门口,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此,西德的首都,就只能回到西德内部来寻找。

(原联邦德国首府——波恩)

说起来,在西德境内,其实还有不少像慕尼黑、汉堡这样的大城市。但西德政府在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之后,最终将首都定在了波恩。

比起众多大城市来说,波恩的城市规模确实小了很多。但从历史底蕴上来说,波恩直到18世纪末,仍是科隆公国的首都,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作为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恩肯定是能够担当政治中心的。

不过,西德政府选择波恩,更多的还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波恩位于德国的西部,与柏林之前有一段较大的战略缓冲地带。哪怕苏美翻脸,苏军想在短时间内攻入波恩,显然是困难的。

1949年,波恩正式被西德定为首都。此后两德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1989年3月,东德开始实行新的边境管理制度,东德公民的出入境自由被一定程度的放宽。在政策出台后的半年时间里,东德有十多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到了西德。两德人民的联系,开始被东德政府刻意加深。

同年10月,东德统一社会党领导人变更,新上台的克仑兹宣布进行“彻底改革”,正式与西德政府接触。

1990年,两德政府给美苏等国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来苏联表示,只要德国不加入北约,苏联就不会干涉德国的统一。但这一声明却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随后,德国总理科尔向戈尔巴乔夫许诺了大量好处,包括德国一次性向苏联提供200亿马克的无息贷款,并且还有大量的物资援助等等。这最终让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妥协。

(举杯庆祝的科尔和戈尔巴乔夫)

1990年9月,英、美、法、苏和两德代表在莫斯科进行了第四轮“二加四”会谈,并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

1990年10月3日,东西两德终于完成了统一。

尽管重归统一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东西德双方,还是在定都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在东德人看来,德国的首都毫无疑问应该是柏林。然而西德却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事实上,在50多年的分裂中,西德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完全碾压东德。西德人也普遍产生了一种东德比较落后的认知。如果把首都定在苏占区,并且各方面设施都相对落后的柏林。一来脸上不好看,二来肯定是要大兴土木,颇费一番工夫。

不过,同样有西德人支持定都柏林。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从文化底蕴还是战略角度来看,德国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比柏林更适合作为首都。定都柏林,不仅会带动整个东德地区进行高速发展,而且还昭示了两德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统一。

1991年6月,德国议会就新首都的问题,进行了一轮投票。最终,柏林以338票赞成,320反对的微弱优势,正式成为了德国的新首都。

(参考资料:《德国史1918-2008》等)

当年东德西德统一后民众的差距是如何找平的

直至今日,两边的差距也没有找平。所谓的西部地区要额外交“团结税”,来贴补发展东部地区。先直接上图

由图可以看出,东西部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这还是德国统一后30年的努力结果。

1990年,东西德统一,德国民众欢呼雀跃。但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极其不对等的经济条件,也同样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以成为痛并快乐着。

根据柏林大学所发出的文章,两德统一的经济代价约为一万五千亿欧元,比全国的国债还多。当时东德的弱势经济状况及不切实际的两德货币兑换率,令东德工业竞争力大幅下挫并使不少工厂倒闭,导致经济重大损失。而从西德提供的商品资助亦使西德资源紧缺,最后导致不少最初受东德政府支持的亏本工业需要私有化。

1991年起,德国每个公民和企业都需要缴纳所得税的5.5%作为团结税,用于东部经济建设。1995年起实施的《团结公约Ⅰ》规定,德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需为东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945亿欧元资金,2005年生效的《团结公约Ⅱ》将持续到2019年,资金规模达1560亿欧元。统计显示,德国西部每年的净转移支付约为德国GDP的4%—5%,占德国东部GDP的近1/3,至2009年总额已达1.6万亿欧元。

而且,因为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直接导致东部地区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人口减少,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就更加放缓。恶性循环,因此,虽然西部地区一直向东部地区输血,但双方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2009年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攀升至西部水平的70.5%,到2011年跌至69.6%,又回到2008年水平。

德国曾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为何美苏英法还允许两德统一

随着德国大选结果的出炉,社民党凭借25.8%的得票率成为联邦议院的第一大党,而基民盟和基社盟只获得了24.1%的得票率。由于组建联合政府还需要漫长的党派谈判和妥协,默克尔仍将作为看守内阁总理直至下届政府完成组阁,如果她能任职到2021年12月17日,将会打破由其“政治导师”科尔所保持的德国最长执政纪录。

现年67岁的默克尔既是德国第一位女总理,也是德国第一位科学家总理。在她任职期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记录,而“渡过欧债危机”、“经历难民潮”、“最有权势女性”、“对抗美国霸权”和“重视对华关系”等通通都成为了她的标签。

尽管默克尔足够优秀,足够卓越。但是,文史不假个人坚持认为,她对于德国和世界的贡献,依然无法匹敌赫尔穆特·科尔。他执政期间,不仅力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更亲手促成了东德和西德的统一,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导人”。

1930年4月3日,科尔出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汉斯·科尔是一个税务官,母亲塞西莉亚则是一名家庭妇女。当希特勒在1939年9月闪击波兰发动侵略时,他还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对于战争和伤亡并没有什么概念。

1944年,德国纳粹政权的败相已经非常明显,但希特勒还在苦苦进行挣扎。科尔随同一批同学一起被送往贝希特斯加登接受军事训练,准备在日后被送上战场,不过他在德国覆灭前便逃了出来。

科尔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二战,但对于战争并不陌生,反而是刻骨铭心。因为,他的父亲汉斯和哥哥瓦尔特均上了战场,而且瓦尔特还死在了战场。

受此影响,科尔不仅给儿子取名“瓦尔特”以纪念自己的哥哥,而且还树立了和平与反战的理念。正是这种坚持和执著,极大地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和选择。

德国投降后,国内已经是千疮百孔的窘境,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都惨遭破坏。为了谋生,科尔来到明斯特附近的一家农场打工,可随着东德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廉价劳动力,他只得离开了人满为患的农场。

回到家乡后,科尔考入中学继续自己的学业,对历史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他顺理成章地加入新成立不久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并成为了骨干力量,在家乡创立了“德国青年联盟”。

  1950年,科尔进入法兰克福上大学攻读法学,之后又考入海德堡大学攻读历史并且取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了海德堡大学阿尔弗雷德·韦伯研究院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凭借一篇题为“1945年后普法尔茨的政治发展和产生的党派”文章而引起了共鸣。

1955年,科尔被推选为基民盟莱法州的执委会委员,几年后就成为了该州最年轻的议员。为了得到广大中青年的支持,他再次被基民盟委以重任,成为了议会党团副主席,正式步入了党内的领导层。

1963年,科尔终于成为州议会党团主席,三年后更是当选基民盟莱法州主席,时年仅仅三十六岁。又一个三年后,他在政治上步步高升,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州长。

在州长任上,科尔积极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政治抱负和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基民盟的政治地位。期间,他开始竞选基民盟的党主席,可惜却败给了当时的主席赖讷·巴泽尔。

1973年,由于基民盟在大选中失利,赖讷·巴泽尔宣布为此负责并且引咎辞职,科尔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基民盟的主席。在1976年的大选中,他第一次被推举为党内的总理候选人,可惜以微弱的劣势败北了。  

1982年,由于执政的“红黄联盟”在许多问题上渐行渐远,导致施密特总理没有通过信任案投票,只得率领内阁总辞职。之后,科尔终于登上了联邦德国总理之位,成为最年轻的总理。

成为西德总理后,科尔终于可以践行自己多年来最大的夙愿,那就是尽快实现国家的统一。在联邦会议讲话时,他旗帜鲜明地表示:

我们德国人不甘心祖国分裂,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懈追求,在自由自决中实现德国的统一和自由。

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实施了分区占领。由于东西方之间的冷战,美国、英国和法国将各自的占领区进行了合并,共同防备苏联的占领区,期间还出现了“柏林危机”。

1949年9月20日,美国、英国和法国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扶持建立了联邦德国,史称“西德”;1949年10月7日,苏联在占领区内扶持建立了民主德国,史称“东德”。从此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德国。

由于东德长期受到苏联影响,片面甚至是畸形地发展计划经济和重工业,导致了关系民生福祉的各种用品都日益匮乏。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东德人逃往西德,引起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1961年8月13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边境站,开始修筑墙体进行强制隔离。依照赫氏的性格,给这道隔离墙还起了一个拉风的名字“反法西斯防卫墙”,俗称“柏林墙”,成为东西方世界冷战的最前沿。

从二战结束到柏林墙修建,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从柏林墙修建再到科尔成为西德总理,又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这样算来,东德和西德已经分裂了将近四十年,两德统一绝非易事。

  1989年,东欧巨变给德国的统一带来了希望,也给科尔带来了机会。在联邦议会上,他郑重提出了自己的“统一计划”:

发展德国两个国家的联邦结构,目标是联邦,即在德国建立起联邦国家的制度。

科尔深知,想要实现两德的统一,必须首先赢得外部势力的支持,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态度更是重中之重。他选定西方世界的大佬美国作为突破口,希望首先赢得对方支持。

在意识形态和冷战对抗的问题上,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布什比他的前任里根更加务实和含蓄,不愿意引发全面的对抗。在此背景下,科尔郑重承诺未来统一后的德国将继续留在北约内,将继续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美国开始默许德国实现统一。

搞定美国后,苏联就成为两德统一最大的障碍和拦路虎。戈尔巴乔夫向科尔表示,如果两德统一后不加入北约的话,苏联乐见其成。可是,加入北约是美国布什政府唯一的要求,德国自然不敢答应苏联。

好在,由于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改革”,苏联国内外已经乱成一片,急需大量资金来摆脱困境。因此,西德除了不断向苏联妥协外,更在经济上慷慨解囊,终于换取了苏联的默许。

征得美国和苏联默许后,科尔将下一个目标选定为英国。二战过后,英国虽胜犹败,彻底丧失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逐渐矮化为二流国家。况且,希特勒在二战期间没少收拾英国,他们自然不会愿意德国重新统一。

不过,眼见美国和苏联都默许了,英国一时间没了主意。况且,他们认为自己远离欧洲大陆,德国统一后受影响最大的是法国,与其让法国独霸欧洲大陆,还不如让德国和它相互制衡。

事实上,反对德国统一最坚决的国家应该是法国。因为,只要德国不统一,自己就是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任谁都不是自己的对手。

因此,科尔深知自己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金钱去摆平法国。因此,当法国提出在欧洲内部统一使用欧元时,尽管德国并不想放弃自己相当坚挺的马克,但科尔还是无奈答应了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要求:

法国支持德国统一,德国支持使用欧元。

终于说服了几个大国,科尔实现德国统一最后的障碍就剩下了另一个当事方东德。由于长期的社会主义制度,东德内部已经习惯于共产党的执政。为了顺利统一,科尔极力扶持“德国联盟”党参加大选并且最终上台执政。

1990年夏,东德引进了西德的马克,原本应该四比一的兑换汇率,却被以一比一的汇率兑换。仅此一项,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东德百姓的财产,自然赢得了百姓们的大力支持。

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统一并入了西德议会。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了联邦德国,之前的宪法、议院和政府都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从此,分裂了40多年的东德和西德重新统一了。

两德统一后,科尔在其担任总理职务10周年之际公开表示:

完成德国统一是我在任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觉得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

不出意外,科尔所属的基民盟在大选中再次赢得选举,他也一直担任德国总理到了1998年。退休后,科尔返回故乡居住,从此彻底淡出了政界,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直到2017年6月过世。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这样评价:

科尔在柏林墙倒塌一年之内使德国实现和平统一,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帮助开创了欧洲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而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一位东德的物理学家也深受感触,竟然逐渐从枯燥的物理转向了政治。很快,这位物理学家加入了基民盟并且得到了科尔总理的青睐,同样在日后成为了传奇总理,她就是安格拉·默克尔。

默克尔曾经不止一次评价自己的政治导师科尔:

他是一个伟大的德国人,一个伟大的欧洲人。

欧洲大国为何支持两德统一谁又会反对

在那个东欧剧变的年代,各方的态度是这样的:

美国:经过多年的冷战,苏联终于倒下了,东德也在东欧剧变中一片混乱,支持西德合并东德可以延伸美国在欧洲的地缘政治前沿。
苏联:自己已经后院起火了,无暇顾及,东德要走也拦不住,随他去吧。

英、法:欧洲格局本来是我们主导的,两德合并将产生一个新的强大德国,威胁我们的地位,威胁我们的国土安全,一战后就放松了德国那么点,它翻过来就把我们打成那样,不能让他们合并。

英国和法国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德国真的很强,即便是分成东西两德还是一样。柏林墙建立后,东西德开始独立发展,双方经济发展均极为迅速,在70年代甚至出现了“经济奇迹”。到统一前夕,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第四大国,贸易第三大国。而民主德国也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德国在合并之后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料,而且在欧盟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德国也掌握了欧盟的主导权,这一点至今都让英国和法国十分地无奈。

所以当时英法要极力反对两德合并,这样的德国它们能不担心吗?

德国统一后为什么首都在东德

如果想要统一后长治久安,且有更长远的发展,德国没有任何选择,只有将首都从西德的波恩迁往东德的柏林。

自二战之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5月,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此后,德国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国家。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之后,德国终于看到了统一的希望。

当时,由于长期的军备竞赛,再加上美国的围追堵截,苏联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也因此,其对东德的控制力也不复当年。另外,当时东德的经济发展也落后于西德,导致了大量东德民众走上街头抗议。

此时,西德迅速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完成了和平统一。

最终在1990年10月2日,东德政府机关停止工作,所有驻外使馆全部交付西德。第二天,两德正式宣布统一,并且在柏林举行了统一庆典,随后,德国开始谋划迁都到了柏林。到了1991年6月,德国议会通过投票决定在2000年之前完成迁都。

看到这儿,很多人纳闷,在两德统一的进程中,明明是西德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西德“吞并”了东德。可为什么统一后的德国却要将首都迁往柏林?

首先,为了长治久安

当时,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东德和西德的经济相差较大,东德的人均收入仅有西德的一半左右。而等到两德合并时,由于西德“吞并”东德,因此,东德马克退出市场流通,而西德的马克则成为两德共同的货币。

这一次货币改革,直接导致了东德本就弱势的经济雪上加霜,无数的东德工厂倒闭,使得收入本就低于西德的东德民众纷纷破产,失业率一度达到20%以上。再加上政府部门的改革,东德的民众积攒了相当的不满情绪。

此时,德国还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

说句实话,德国的统一,是很多大国不愿看到的,最明显的就是西德在冷战时期的小伙伴英国、法国。

对于英国而言,欧洲的团结、发展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英国最乐于见到的局面就是大陆均势,所有势力保持平衡。如此,英国才能玩离岸平衡手,避免自己被边缘化的命运。

为此,撒切尔夫人曾说;

如果让德国人控制局势,那么,他们就将统治东欧,其他国家应该联合起来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

因此,对于德国走向统一,英国是持强烈反对意见的。

另外,对于法国而言,分裂的德国已经在欧共体内拥有不小的话语权。而德国统一后,无论人口、经济,以及工业实力,都要强于法国,此后,德国的影响力势必会在欧共体内和法国形成竞争,甚至是威胁法国的领导地位。这也让法国对德国的统一持反对意见。

再说美国。对于美国而言,德国当时的统一存在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苏联为何会同意东德是并入西德,这其中,西德和苏联达成了什么交易?这个交易是否会危机自己在欧洲的势力。

另外,德国统一后,实力必然骤增,是否会脱离北约,和自己唱对台戏?

国内的动荡,以及周边大国的反对,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德国统一后走向稳定的障碍。

为此,德国和苏联达成协议,答应给予济援助和贷款,并承诺放弃加里宁格勒的领土要求,以此换来了苏联允许两德合并后继续留在北约。

而美国看到德国实现统一后可以继续留在北约,便不再阻止。

看到美苏不再阻止,英法能力有限,自然也不再强烈反对。但是,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英、法,或者其他国家会不会使坏,挑拨原东德民众的不满情绪。再说了,就算没有外部势力的挑拨,原本东德民众的不满情绪一定会影响德国统一后的稳定。因此,迁都成为了一个好办法,一来可以促进原东德地区的经济发展,消除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二来还可以加强对原东德地区的控制力。

其次,为了更长远的发展

冷战末期,苏联的加盟国、卫星国已经纷纷谋求脱离苏联而独立,比如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等。而这些刚刚脱离苏联掌控的国家大部分实力弱小,急需西方国家的支持。

此时,德国的地缘优势再一次凸显出来。柏林几乎是欧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处在东、西欧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德国将首都迁回柏林,便可以将自己的影响力深入东欧国家。以此加深对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上的渗透、控制。为将来德国的商品寻找市场,助力本国经济的发展。

当然,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柏林在历史上一直是德国的首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德国统一的象征,迁都柏林也是大部分德国人众望所归的事情。

最后总结,德国统一后,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民众不满情绪,种种一切都成为了德国不安定的因素。迁都柏林可以促进原东德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对该地的控制力,从而维持统一稳定。

另外,东欧剧变,原本苏联控制下的众多卫星国纷纷独立,急需寻找新的靠山。此时德国迁都柏林,可以更快的将自己的影响力打入东欧,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德国统一后,东德的国企是如何处理的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德国总理科尔抓住机会,以西德吸收东德的方式,取得了德国的统一,此后,如何处理东德历史遗留问题就成为摆在统一后德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东德地区,原有10000多家国有企业,职工超过1000人的占比超过75%,这些企业技术陈旧,生产率低下(约为西德三分之一),根本无力与西德企业竞争,而西德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除了少部分公共事业,基本没有国企,对国企进行快速处理就成为东西德经济统一的第一步。

为此德国成立了托管局,计划在4年内完成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托管局制定了五条改革标准:

(1)对原有国企进行收购或者改制必须保证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避免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社会动荡

(2)购买者必须承诺在原有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投资,以保持改造地的经济发展

(3)购买者继承原有企业的债务

(4)购买者承诺治理旧有工厂的环境遗留问题,按照西德环保标准执行

(5)价格择优

应该说,这些政策是很有针对性的,在此过程中,托管局组织人力,对东德企业进行了摸底排查,其中属于公益性,能提供较多劳动岗位的,以较低价格出售;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以较高价格出售;既无盈利能力,又没有公共属性的企业,索性破产关闭,人员由国家保障体系来兜底。

对于购买者,托管局也做了一定的过滤和评估,要求出具今后五年的工作计划,其发展计划与价格因素一起作为评估指标,影响较大的企业,买卖要交由上级审批。

尽管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在改革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带来了国家财政的紧张,为此德国不得不征收“团结税”,税率为工资的1%,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来推进东德地区的企业改革。

除此以外,德国政府还对东德地区老百姓的创业给了大量政策资金支持,各州都设立了经济合理委员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第一次创业能得到银行小额贷款,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还能得到政府资金支援!

应该说,德国的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两德统一后,东部地区取得了经济较快增长,虽然后来增速有所下滑,但对转型期的德国来说,已经殊为不易!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西德统一了东德后,为何要迁都到东德的柏林

在近代史中,德国无疑是霸主一般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它主导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由它主导爆发的,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没人能否认得了它在历史中的强悍实力以及深厚底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受到了许多制裁、土地丢失了不少,不过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经受到的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的状况还算是好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不仅丢掉了大量的土地,他们还极为凄惨地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西德和东德的出现

最开始的时候,德国是被四个国家占领的,这四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他们在占领了德国后,就各自展开了对德国的战后统治。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的需要,美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所占领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建立了西德。

那时候,除了军事方面仍由美国等国家控制大部分之外,西德的德国人拿回了对自己国家的统治权力,在各方面的事务上,他们自己有着很大的自主权。

在西德建立后,苏联人也不甘落后,直接控制他们占领区的德国人建立了东德政权。

从表面上来看,东德和西德是差不多的,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德国人手中,但是实际上,东德人对东德的掌控远比西德人对西德的掌控还要微弱许多。

在苏联人的阴影笼罩下,东德人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就如同一个傀儡政权一般,想要展开什么决定,都要经过苏联人的同意才能展开,民众的生活,也要时刻受到东德情报组织斯塔西的监控,难有隐私可言。

西柏林的尴尬处境

在此过程中,由于柏林也随之被划分成了东柏林、西柏林,所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东德和西德的分界线是从柏林中间穿过的,但实际上的状况却并不是如此。

东德和西德的分界线其实根本就没有穿过柏林,在历史中,整个柏林城是死死被东德包围起来的,西柏林对于西德来说,实际上就是一块被其他国家国土分隔起来的飞地。

平常西德国内想要和西柏林展开物资交流,是需要借道东德的掌控区域才能进入西柏林的。

在西德和西柏林展开交流的时候,为了防止西德人在自己的国土里乱跑,东德人就划分了两条公路、三条铁路、一条水路、三条空中通道给西德人。

仅局限于他们用这几条通道和西柏林展开交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西德人敢逾越这几条通道的话,那么就会经受到东德的制裁。

按照柏林在德国历史中的地位,如果不是这种飞地状况的局限,西德在建立的时候是有绝大可能把都城确定在西柏林的,毕竟柏林在以往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德国的首都。

只不过为了不让自己的都城时刻处在敌人的包围下,西德人放弃了把都城确定在西柏林的想法,最终他们把都城确定在了一座名叫波恩的城市。

相比于柏林来说,波恩的规模非常小。

在1939年的时候,这座城市才稍稍突破了10万人口大关,即便发展到了现如今,这座城市也才发展出了30来万人口。

这点人口、这点规模可能都不及我们的一个县城,又何谈支撑得起一个大国都城的职责?

因此,对于定都波恩的事情,很多西德人一直保持着反对态度。

合并后,柏林成为了西德的首都

一直到东德、西德合并后,西德都城的事情才彻底稳定下来。

在1990年的时候,西德和东德合并了,这次的合并是以西德为主展开的。

在东德和西德合并一年之后,西德专门展开了一场投票,决定到底该不该把统一的德国都城确定在柏林。

在那次投票中,想要把都城确定在柏林的人占据到了多数,因此,在1991年的时候,西德就把都城从波恩转移到了已经拆掉柏林墙的柏林。

要说西德为何会把都城转移到这里,说实话更多还是民心所向。

因为这里无论对于东德人还是西德人来说,都是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城市,把都城转移到这里,既满足了很多西德人的想法,又能促进西德和东德的融合,毕竟柏林身处在曾经的东德故土内,把都城确定在这里,能很大程度上地安稳东德人的心。

两德为什么能够统一

东、西德统一于1990.10.3日,也是世界性大事件。

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冷战结束,前苏联解体加速了两德统一,也是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社会阵容完胜前苏联社会主义阵容。

两德统一促成了欧盟一体化进程,德国迅速发展也确立了德国在欧盟处于领导地位,并于英丶法共称为“三驾马车“。

这张经典照片足以说明现在德国强大,唯一短板的是德国境内仍然有大量美国驻军,也使德国如梗在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