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风俗春节(你当地有什么特色的春节习俗)_妈妈_习俗_都是

本文目录

  • 你当地有什么特色的春节习俗
  • 春节习俗知多少呢

你当地有什么特色的春节习俗

我们生活在桂北地区。桂北一带的汉族人民过年,主要有以下一些习俗。

一是祭灶。时间是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杀鸡鸭、宰猪羊,准备好瓜子、花生、糖果等祭品,由男户主主持祭灶仪式,女同志一般不参与祭祀。需要注意的是,祭品中一定要有糖,我们这里一般是黄糖。据说灶王吃了糖,嘴巴甜甜的才能上天讲好话。体现了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良好愿望。

二是打扫卫生。过了腊月二十三日的小年夜,我们这里习惯上就已进入过年的日程安排了。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过年了。因此,民间俗语云,过了二十四,长工不理事。意思是即使是长工,也该放假回去准备过年了。

三是贴春联。此习俗与全国各地一样,在除夕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祈福的习俗。

四是除夕吃团圆饭。吃团圆饭要注意三点。首先是吃前要祭祀天地、祖先,没有祭祀前,不能吃饭。其次是菜品中要有丸子和鱼,丸子代表团团圆圆,鱼代表年年有余。最后是不要把饭菜吃完,要留点饭菜到第二天初一吃,寓意年年有余。

五是守岁。所谓守岁,就是除夕晚上全家围坐火塘迎接新年的到来。火塘的火要烧的很旺,一般要烧大柴,寓意家庭兴旺。最重要的是,火不能熄。因此,睡前一定要把火种用灰埋好来,以便第二天早上火塘里还有火种,寓意代代相传。

六是出行。所谓出行,就是新年第一天早上要早点起床,洗漱完毕后,穿戴整齐地在家门口放一挂鞭炮,面向四方鞠躬拜谢,祈求新年万事安康。

七是相互走访拜年。此习俗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八是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桂北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彩调、舞龙舞狮、踩高跷、扎花船等。

总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以上列举的桂北地区年节习俗,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仅供有兴趣的朋友研究参考。不妥之处,请留言交流。










春节习俗知多少呢

春节,小时候说过年。五十年代,我们这些淘小子,就盼着过年。因为有鱼有肉,大米白面。还有新衣裳,还有花炮,还有灯笼。还有压岁钱......。记得,那是1958年,爸爸妈妈在腊月初八前后就开始搞卫生了,扫房刷浆,门窗家具都要过水,那炊具餐具水壶更是用抹布蘸沙土打磨的锃光瓦亮。至于那菜板面板盖帘更是用热碱水刷洗再用清水洗净。哥哥带着我蹲在青砖地上用小铁铲找泥巴,铲掉泥巴可以得到2分钱奖励,可以到门口小儿书铺看两本小儿书。到腊月二十三,基本上屋里外头拾捯差不多了。妈妈开始一天两床拆被子,洗被子。那时候没有被罩褥罩的,都是过年和入夏拆洗。爸爸开始进年货了。这是我们最期盼的。我们弟兄五个可以开荤了。先是买了一个大猪头和一挂猪下水。院子里的土灶也用上了,我负责烧火,猪头肉要炒色红烧,心肝肺肚酱制。妈妈买了糖瓜,每人一块,再抹抹灶王爷的嘴,这叫上天言好事,把灶王爷的像放进火炉顺烟筒一溜烟上天了。那猪头肉真香。记得妈妈晚上用一个搪瓷盆炖在炉子上染衣服,学生蓝,妈妈告诉我,你二哥的衣服小了,还挺新的,给你穿,染染色行吗?我有些不高兴,没有答声。妈妈看到了,转天跟我说,妈妈实在忙不过来,没时间给你做新衣。这样,妈妈开春给你做一身靠色卡其夹克行不行。妈妈知道你爱看书,这一块钱你去书铺看书吧。别跟你哥哥显摆,知道吗。我特高兴,可以看10本小儿书,要是与好友交换看的更多。一进小年,妈妈就开始大盆的发面,枣的,馅的,戗面的馒头天天一锅一锅的蒸。夜里我尿憋醒了,妈妈还在忙,在15瓦的灯下给二哥赶做棉鞋。那时候过年很冷,都要穿棉鞋的。我意楞巴睁的说,妈妈我过两年一定帮您做。因为妈妈的双手瘦骨嶙峋,青筋暴露。妈妈,您手疼吗?不疼,快躺下,别冻着。腊月二十八那天,爸爸下班买来了鞭炮 ,每人200头,还有手提的红纱灯,里面可以放上红蜡烛,每人一个。记得吃过晚饭,我们打着灯笼,门口的伙伴都来了,一溜十多个人,排成一条龙,嘴里唱着:打灯笼玩啊,哄小孩啊,鲫鱼拐子全都来啊!腊月二十九那天,妈妈把所有的玻璃都要擦亮,贴吊贴,贴福字,贴窗花,贴春联,贴年画。那时候都是用白面打浆糊,提前选好位置,在屋里抹好浆糊,出门就贴,否则浆糊容易冻,粘不上了。妈妈还要用红纸剪喜字,贴在被套上,水银镜子上。由于兴奋和期盼,除夕早晨,哥几个早早起来了,妈妈把新衣新鞋摆在每个人的床头,我穿上学生蓝的衣服,真的很新,妈妈不会骗我。而我的新棉鞋也是蓝色的,五眼条绒棉鞋。而且我的口袋中多了一块新手帕。这时候当院,前院,后院的小伙伴都来了,我们住的工人宿舍都是一排排的,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了。妈妈会仔细端详每一个人,小子穿什么衣服,闺女是如何打扮的,夸完这个夸那个,每个人还有糖果奖励。我们这些野小子早就跑出去玩了。中午吃什么,天津卫人中午多数人家是稻米饭,炖肉,家熬黄花鱼,红烧带鱼。而三十晚上则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了。别管家里条件如何,最少也要四个菜,八个碟的。我记得,有五香果仁一盘,松花皮蛋一盘,这里要配姜丝酱油香醋香油。腊肠一盘,肚丝蒜泥一盘,心肝肺酱杂样一盘,红烧猪蹄一盘,排骨一盘,鸡丝辣皮一盘,素食锦一盘,红烧鳎嘛鱼一条。除夕必须有鱼,这就应了年年有鱼的话。那时候没有电视,家里的电匣子有相声,唱戏,很热闹。说说吃饭的规矩,老人不坐,小辈不能坐,老人不夹菜,小辈不能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吧唧三响,不能翻菜夹起又放下,媳妇们永远是最后落座的,上菜上饭上汤都是媳妇的事。晚餐的主食是三鲜馅的饺子。而晚上子时吃的素饺子那可考验主妇的功夫,如果有一个煮破了,心里是很不素净的。现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了。时代在变,与时俱进嘛!啰嗦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