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论语》的学习,你觉得应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
不客气地说,悟空问答里的写手,应该没有人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圣人。建议题主 ,真想全面了解我们的至圣先师,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有选择地读一些名家的批注。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先贤批注《论语》等儒家经典,一般人有生之年也读不完,所以要选择名家之言,以免被误导。
(一)头条特点
头条就是一个大众交流、娱乐的平台,对一部分人来说,也能得到提高,但学习不占头条的主流。如果把头条交给教育部去打理,说不定学习的功能有可能靠前。
(二)缺少名家
在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即便那些准大师们也不会到悟空问答里释惑答疑,到今天为止,没听说哪位准大师入住头条,专门为悟空问答的题主服务,这就注定了问答的含金量不会太高,涉及到哲理的高深问题,很难有系统性的高屋建瓴的解读。
所以,尽管悟空问答里面很热闹,但高质量的解读毕竟是凤毛麟角。负责人的回答很有限,或者说即使有负责任之心,可是无负责任之力。大部分人都是来娱乐的,或者是来创收的,或者是二者兼有的。
(三)写手水平有限
一般人,有于学识、阅历、见解的局限性,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还能应付自如,但要对圣人进行所谓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要开口,就可能严重偏离客观、公正。就像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去评价一个大学生一样,他可能会有一个评价,但这个评价离客观、公正有多远,不需多言。
有人不喜欢孔子,甚至在头条中恶语想加,这是这个时代赋予他的自由,我们不好说什么。但圣人终究是圣人,不会因为这部分人的贬低有什么影响,借用杜甫的诗句说很合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何况我们一般人离“下士”还有很远的距离!
今天说这些,一定有不悦的,咱是无名小卒,被喷了,丢人也丢不到哪里去,反正也没有人认识咱,完了!
《论语》中的哪一句话令你感触颇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吗
《论语》中的哪一句话令你感触颇深?
《论语 》中有一句令我感触颇深的话,是《为政》篇里的这一段:“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非勇也。”明明不是你的祖先。你去祭拜,就是谄媚。应当站出来担当的事情却畏缩不前,就是没有勇气的懦夫。这样的金刚怒目,正气凛然的表达思想的句子,在孔子的章句里并不多见。用现在的话说,一向温文尔雅的夫子已经出离愤怒,直接开骂了!你们这些认错了祖宗的东西,明摆着不是你家的坟头,里面埋着的也不是你的祖宗,你却非拜不可,非要趴在人家的坟头上哭嚎不可。这样不知羞耻去巴结讨好强势力量的勾当,不是世风堕落到了极点,是没有人能做得出来的。“谄也”二字,就等于骂人是一个“大马屁精”,以孔子那样深厚的修养、儒雅的风度,不是悲愤难抑达到极致,是不会这样说的。
春秋战国是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礼崩乐坏的世道人心面前,孔子说出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我想起了自己在一家国内有名的网站论坛里潜水时,经常看到那里集聚着一大批人,不遗余力的吹捧他们的理想天堂,倡导“全盘西化,”丑化自己的历史文化。他们太像孔夫子说的那种在别人的坟头上卖力地哭嚎着的人。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他们的精神已经被掏空了,他们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批“精神美国人”。
我还想到曾经见识过的那些屁股从来就不会坐在自己的国家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一边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物 。他们的丑态原形,孔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给他们勾勒得惟妙惟肖了。从历史长河里的盛衰废兴去看,这些拜错祖宗的人,轻率地以为自己的民族国家注定会是输家,其实不过是鼠目寸光而已。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传承至今,太多的磨难,太多的曲折,都一个个挺过来了。这种倔强的生命力,不是那么容易泯灭的。想通过文化上的渗透和倾销来动摇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是非常肤浅,非常可笑的想法。《论语》里的这句话,不就是对于中华文化里的强健的民族精神的佐证吗?不正是彰显出炎黄子孙的骨气吗?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才会一代代涌现出见义而勇为的勇士,中华大地,才会成为英雄辈出的沃土。
诵读经典对中小学生来说好不好
我们在判断做一件事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件事情做了之后带给我们的结果,以我国的中小学生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的道德感低下,崇洋媚外等不良认知未尝不是因为现代教育中越来越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别说在学校不懂得尊师重道,在家里甚至都不懂的尊重父母,这其实就是从小生长的环境中缺乏引导。我们给了孩子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是为了让他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学习,并不是为了让他在顺境中变得道德感越来越缺失的。
孩子的成才,是一种可塑性的过程,我们给他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懂礼貌讲文明,那么他在外面一定懂得尊重别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古代正能量故事的熏陶,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尊重传统懂得努力的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诵读经典,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对自己文化有着认同感的人比,并且愿意去继承和发扬。
诵读经典,可以让孩子不仅收获现代无忧无虑的生活,更能让他懂得这生活背后是前辈们如何一步步努力收获得来的。不说养成多么勤俭节约,热爱人民的好习惯,最起码能够懂得劳动的意义;最起码能在经典中获得一些对我们这个文明历史的认知;最起码可以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人就平白无故地过上了现代的生活,而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代发展至今我们才有的这一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