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手机和wifi的迅猛发展,网络对人际交往产生哪些影响)_社交_交流_网络

本文目录

  • 手机和wifi的迅猛发展,网络对人际交往产生哪些影响
  • 怎看待互联网中的人际关系

手机和wifi的迅猛发展,网络对人际交往产生哪些影响

随着互联网网络的发展,对比十年前,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的发达真正的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与WiFi的普及发展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1、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在家只要有个智能手机,有网络,几乎需要联系的事情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

2、工作生活便捷,上班的一天来看,早上出门买早饭、公交付费、钉钉上班打卡、日常工作交流、中午订外卖、休息时网购、下班回家网约车、回家了交水电煤气费等等,只要一个智能手机,几乎都可以完成。

3、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直接,过去大家习惯于写信、BB机、再后来电话、到现在直接微信视频语音,另外,现在大家会发现,短信基本上已经被替代了,除了接受一些验证码或者通知,几乎很少发短信了,这就是变化。

当然还有非常多的便利,大家可以自己举例说明.........

最后提醒,网络的普及意味着隐私与互联网暴力与大家的关联也会更加的密切。维护互联网的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大家自己需要多加注意才是。

怎看待互联网中的人际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形成之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非常狭窄的,无非是家族圈子,亲友圈子,以及乡邻圈子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交往圈子也在不断扩大,也就形成了同学、战友、同事、朋友等新的社会圈子。

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巨大的技术飞跃,它以无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每天都在以高速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与人的距离可以被迅速拉近,建立一张巨大的人脉网。尤其是以QQ、微信、陌陌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积累人脉比以前更容易,主要运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线下聚会,二是最常用的方式也就是建立微信QQ交流群。正常情况下,每一次的线下聚会,组织者就会建个群,因此这样的微信QQ交流群是非常多的。而且在如今,不管是全国性还是本地属性的,获取同行或者大佬的微信QQ号不难,但能让行业大佬通过微信QQ好友,甚至还与之有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却是很难的。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让我们身体更健康,更少患病,更加长寿,以及更幸福等等。而当社会关系不佳,在社交中感到被排斥时,我们大脑里的反应和感到生理疼痛的反应是类似的,也就是说,社交中的痛苦和身体上真的疼,在我们的感受中是一样的。社交问题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我们对社交的需求是如此本能而强烈,那么,随着线上的、虚拟的社交的发展,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系列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表明,虚拟的社交并不能真的扩大你的交际圈,相反,你越多地使用网络社交,可能会越感到孤独。当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沟通时,只有接收私人层面的沟通内容,会有利于孤独感的减轻和幸福感的提升。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分为三类:

“点赞式交流”,即没有实际内容,只是通过机械性的点赞等动作或者“易于生产的”方式来交流,比如泛泛的赞美和祝福。

“广播式交流”,即浏览信息流上的朋友最新动态、弹出的新提醒或各种不经意接收到的信息,比如看到别人在国外游玩的照片、新做的午餐、新生孩子的趣事等等。

“创作式交流”,即沟通的内容是个性化的,通常是定向的、一对一的,也是更发自内心的交流。

社交网络上与沟通对象的关系则分为两类:强关系(和比较亲密的朋友,通常在线下也认识)和弱关系(和不认识或不太熟悉的人)。

从总体上来说,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与人的孤独感、幸福感并不直接相关。接收到来自“强关系”的交流会使人的幸福感提高,与“弱关系”的交流则对幸福感没有影响;接收到“创作式交流”,会明显地提高人的幸福感与连接感,而“点赞式交流”、“广播式交流”则对连接感、幸福感没有影响。

当人们接收到来自强关系的“创作式交流”时,幸福感和连接感的增加最为明显。而无论是来自弱关系的“创作式交流”,还是来自强关系的“点赞式交流”、“广播式交流”,都对幸福感和连接感没有影响。在社交网络上的“被动消费”会降低人的连接感和幸福感。“被动消费”指的是非有目的地,而是不经意地接收信息,比如“广播式交流”。

这与现在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已经过于在意自我展示有关。如今,社交网络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渠道。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中体现的形象(你的个人页面介绍、朋友圈照片)已经成为个人品牌的象征,这也使得我们格外在意在社交网络上的个人形象维护。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越来越多他人精心设计过后的形象,被动消费了这些形象之后,我们下意识的“社会比较”会无形中使我们更无法安于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焦虑。

更重要的是,在朋友圈里我们并不能选择合适的比较人选, 而是只能被动接受他人积极完美的自我形象(在朋友圈里展示的那一面),并有意无意地,以这种过高的比较标准来评估真实的自己。从而,我们就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

而那些只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很酷的事情的人,也有着他们的焦虑。通过发布的状态和照片来加深自我认同感的人,在现实中往往是脆弱的。那些美好的照片和状态是他们建立一个好的自我形象的手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好的。久而久之,Ta会倾向于相信,那个完美的自己就是现实的自己。人们可以精心地修饰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展现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正是这种对于塑造完美自己的需求,使人们被“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监牢中。

因此,人们正在慢慢丧失一些基本的交流能力,很多人都更喜欢用短信、邮件沟通,因为在面对面谈话时,无法对说出来的话进行,也就“无法展现我想给人看的那一面”。而短信、邮件进行的碎片化交流,虽然字句都经过了精心,却失去了那种用交谈来真正理解彼此的能力。现在,有时候我们会自我感觉到自己仿佛有许多朋友,可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在危难时刻帮助你,能够和你彻夜长谈、吃饭以真心换诚心的知己朋友能有几个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