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其实很恐怖(感觉老版《三国演义》有些镜头拍的很血腥为什么)_演义_刘备_关羽

本文目录

  • 感觉老版《三国演义》有些镜头拍的很血腥为什么
  • 为何有人说抛开道义,细品《三国演义》,会发现许多故事很虚伪与恐怖
  • 如果按真的三国拍一部《三国演义》,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部魔改剧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头真的能杀人吗
  • 《三国演义》真的那么不堪吗
  • 都说诸葛亮,曹操厉害,为什么最后统一国家的却是司马懿
  • 《三国演义》也很血腥,为什么感觉没有水浒传那么残忍恶心
  • 三国演义中,为啥许多敌将碰到赵云都不战而逃
  • 金庸小说能够看20遍以上,三国演义能够看100遍的人在想什么
  • 郭嘉不死诸葛不出,三国时候的郭嘉很恐怖吗

感觉老版《三国演义》有些镜头拍的很血腥为什么

个人感觉而言,老版三国演义并不是太过血腥,也不是拍摄尺度太大,而是当时导演为了追求真实,让电视剧的效果更加贴近真实的古代士兵打仗厮杀,从而让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更加入迷电视。虽然说当时的技术不如现在设备也赶不上如今先进,但是当时的导演和剧组是相当认真负责的,不像现在只会找明星耍酷走电脑特效!我个人来讲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喜欢曹操的霸气,尤其是那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可谓枭雄味十足!也喜欢刘关张的兄弟情义,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更喜欢的是赵云,口头禅“我乃常山赵子龙”英勇善战!为救刘阿斗七进七出曹营!乱世出英雄!三国皆人杰!!




为何有人说抛开道义,细品《三国演义》,会发现许多故事很虚伪与恐怖

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历史,三分虚,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这里面究竟哪些是历史事实,而哪些又是根据传说,野史、戏剧改编的。大家都知道小说,电视剧不能代表史实,就像《三国演义》永远不会比《三国志》更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然而现在很多人总是把电视剧,或者演义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当作真的历史,却对真实的历史事件知之甚少,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三国演义》中的不实情节吧。

《三国志》打脸《三国演义》第一场次,第一幕——刘备篇

大家都知道“桃园三结义”是刘关张三兄弟正式约定兄弟誓言,并决定共干一番大事业的开始。但是《三国志》上面却没有指明,只是记载刘关张三兄弟情同兄弟,但是没有结拜。大家都知道,刘备使用的兵器是双股剑,但其实是假的,据《三国志》和《赵云别传》上推测刘备的兵器最大可能是刀或者是戟。《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事件是相当激烈的,但是长坂坡事件里很多桥段也是假的:糜夫人没有跳井,赵云也没有七进七出,刘备更没有摔过阿斗。而且刘备的儿子刘禅也不是个傻子,而且还很聪明,就连孔明死后还能继续坚持称帝29年,凭的也是自己的真本事。

《三国志》打脸《三国演义》第二场次,第一幕——关羽篇

关羽的兵器不是青龙偃月刀,因为青龙偃月刀到了宋朝才打造出来,而他用的兵器是矛。温酒斩华雄是关羽武力值崭露头角的重要情节,但其实华雄是被孙坚的部队杀的,和关羽一点关系都没有。其次,关羽离开曹操后就直接和刘备会合,曹操觉得都是各为其主,所以并没有追赶,所以过五关,斩六将也是不存在的。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这件事也有一定的修改,历史上他们是各带了一百名武士,相约在平原共商荆州事宜。关羽刮骨疗毒也是有一些漏洞的,因为那个时候华佗早就被曹操杀了,为关羽刮骨的只是一般的军医,并不是华佗。另外,赤兔马是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三国志》打脸《三国演义》第一场次,第一幕——张飞篇

张飞其实是一个书法、画家,不仅长得帅还是一个地道的富二代,根本不像书中描写的那样虎背熊腰。而且据明代人记载,张飞不但喜欢画美人,书法上更是擅长草书,而书上说的杀猪,也只是他们家族涉猎的行业之一。张飞鞭打督邮其实实在帮刘备背锅,因为督邮拒绝见刘备,因此刘备大怒下令鞭打督邮。张飞的兵器丈八蛇矛的名字是后人编纂的,历史上张飞用的矛并没有名字。

《三国志》打脸《三国演义》第一场次,第一幕——诸葛亮篇

火烧博望坡在《三国演义》上说是诸葛亮打响的第一站,但其实这场仗是刘备自己打的,而诸葛亮是在这件事过后五年才出山的。草船借箭是孙权他们干的,时间也在赤壁之战之后。火烧赤壁的是周瑜,也不是诸葛亮。就连华容道义释曹操也是假的,因为等刘备想起去华容道追击曹军的时候,曹操已经跑了,诸葛亮什么都没干。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杜撰的,历史上并没有关于空城计的记载,只在野史里出现过。诸葛亮三气周瑜也是没有依据的,从赤壁之战完毕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还在搞后勤工作并没有引起周瑜的注意,而周瑜是死于操劳过度。





如果按真的三国拍一部《三国演义》,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部魔改剧

因为《三国演义》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所以阅读起来才能引人入胜,如果真实的史实来拍,恐无此效果,也不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头真的能杀人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头杀人,应该就是指诸葛亮骂死王郎这情节吧。小说和电视剧中都将此情节表现得活灵活现。

当时诸葛亮北伐,节节胜利,攻克了天水、冀城和上邽等城市,又挥兵祁山。魏明帝曹叡封曹爽为大都督,郭淮为副将,共领二十万大军抗击蜀军。王朗此时已经七十六岁了,被封为军师也随军出征。

两军对阵时,王郎倚老卖老,买弄文彩,指着诸葛亮说了一大通,意思是只有有德者才能一统天下,而曹魏就是扫清六合八荒、万众归心的有德者。小诸葛乡村匹夫少见识,你兴师无名必将失败,赶紧投降封你个侯做做,岂不美哉?

诸葛亮听了不禁哈哈大笑,用羽毛扇指着王郎说:我以为你汉朝老臣,有什么高论,没想到见识也这么浅陋。汉室衰微,黄巾作乱,豪强并起,残暴生灵,什么蝇营走狗之辈都上朝为官,祸国殃民,导致生灵涂炭。你既是汉臣,竟然同汉贼同谋篡逆,天地不容!天下人恨不得扒了你的皮生吃你的肉!我们刘皇叔才是承继汉室的正统皇帝,你这个白发的老匹夫,死了也没有脸见汉朝的二十四位皇帝。我真是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厚颜无耻的人!

王朗听了这些话,一口气没转得过来,从马上栽了下来,活活气死了。这就是诸葛亮骂死王郎的戏剧情节。

其实这个桥段实为虚构,历史上诸葛亮与王郎并无交集,王郎也没有随军做军师这档子事,自然就不存在骂死王郎了。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执法严明,在执政理国上更是一把好手,而且忠心耿耿勤政操劳,为历代统治者所赞赏。诸葛亮口舌利害肯定是有的,不然就不会有骂死王郎、舌战群儒等故事流传。但要说他口舌杀人那又夸张了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三国演义》真的那么不堪吗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是文学水平非常高的一部小说。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仁、义、礼智、信、勇形象的演绎一遍。刘备仁的代表,关羽义的代表,诸葛亮智的代表,张飞勇的代表,赵云忠的代表等等。

由于作者罗贯中在历史人物的把握上采取拥刘反曹的倾向。对刘备集团的人物大加美好,对曹操却极尽鞭挞丑化,从而造成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严重失实的现象,所以让人感觉“不堪入目”。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诸葛亮借东风:“智近妖”。也就是说是吹牛逼的。如果那么厉害六出祁山为何寸功未建。草船借箭孙权的典故。空城计张守圭守瓜州的事情。赤壁大战周瑜的功劳和诸葛亮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关羽的故事许多也是假的。温酒斩华雄,孙坚的故事,嫁接在关羽身上。单刀赴会鲁肃的故事,正好说的相反,是鲁肃一个人去关羽大营里赴会。谈归还荆州之事。最后谈判结果孙刘两家平分荆州。千里走单骑假的。护送皇嫂去河北找刘皇叔却跑去了洛阳,南辕北辙,除非关羽是路盲。就连桃园三结义也是假的,历史上刘关张以兄弟相称,并无结义之事。再说关羽比刘备还大一岁。怎么可能变成二哥。

对曹操的抹黑更是无以复加。成了乱臣贼子,奸官的代名词。其实历史上的曹操贡献还是蛮大的:统一北方,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推行法制等等。毛泽东曾九次评论过曹操,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并说自己的心和曹操是相通的。杜甫也说曹操是个“英雄”。

看来《三国演义》只是个小说,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演义而已,当不得真的。

都说诸葛亮,曹操厉害,为什么最后统一国家的却是司马懿

你好,很荣幸能遇见你的提问,我提岀个人观点,供探讨。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时代,国家分裂,群雄割据,豪杰并起,风云际会,战将如星,谋士如云。能统御全局的顶级政治家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则顺理成章瓜分了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曹操雄才大略,想统一天下,但在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下,未能实现。刘备有野心,但无实力,且有孔明镇国,一时谁也憾不动。东吴人才济济,只想守着疆土过日子。

这是三国前期的局面。

后期,曹丕之后,曹氏后代皆鼠辈,司马懿之才,绝不在曹操,诸葛亮之下,而且比二人更有一长处,忍!曹操在世,打压不用,司马懿蜇伏不露,聪明之至,曹丕之后,已无所顾忌矣,而且独得天时,地利,人和,遂放开手脚,为二子扫除了障碍,逐步控制了军政大权,曹氏重演了献帝故事,朝政尽归司马氏,蜀国既无国士又少战将,东吴内乱不断。天下统一也就是大势所趋了。

《三国演义》也很血腥,为什么感觉没有水浒传那么残忍恶心

三国是一部宏观的历史剧,里面关于血腥的具体情节都描述的很笼统,但不影响他要表达的主题,而水浒是一部微观的人物传记类小说,为了表现人物的一些性格、以及落草的原因之类的缘故都描写的很详细很具体,所以看起来总感觉水浒比较血腥。

三国演义中,为啥许多敌将碰到赵云都不战而逃

你好,我是国风

你我若遇上赵云,也得逃,不得不逃。

因为古代大多数武将的武艺特点是“身庞力大”三国演义中出头的几个武将:关羽,典韦,许褚,徐晃,张郃,夏侯,黄忠,颜良,华雄,魏延,包括双剑刘备都属于身大力猛型!战场上靠的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摧枯拉朽。但这类力量型武将的短板就是灵活性不够〈刘备的重剑没有这个短板〉。所以遇到灵敏型战将,交战就很被动。〈当然也不能说是灵敏性都能战胜力量型,扛不住人家摧枯拉朽之力,一样战败!

另一类武士就很普遍了,大多数士兵都如此,这些人力量没有多少,所持的兵器尽可量的轻捷灵动,并以阵式为辅。组团队效应共同应对当面之敌,也有不错的杀敌效果。但这些武士是很难单独御敌,遇到力型猛将冲阵,往往是驱羊御虎,大败亏输!

枪矛兵的佼佼者到了马超,文丑这种程度也就不错了。以其勇力也能挣个一世名将。再比较出彩的就是吕布和张飞这种属力量和敏捷加持,单枪可纵千里之将。〈张飞能与吕布一战正,因为两个人的武艺特点是类似,而看似武力强于张飞的关羽,却绝不敢与吕布单挑。因为武艺类别不同,别说取胜,很可能会丢命。〉但这三个人的特点就是力和敏比较综合,因为所用的是重兵,而两个人又足够力大,速度上有的一拼,力量上也可抗衡力将。结果就是无论遇到对方是力将还是敏将都难与之为敌,因而威震群雄!

但这些人的武艺都没有到恐怖的程度。唯有赵云!赵云的武艺特点是勇力非凡而又迅捷如雷。这种战将一旦出击那就是尸山血海,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因其耐性非凡,战力不懈。一条花枪若风飘瑞雪,云卷梨花。张飞吕布这种力敏型战将尚可与之支撑一时。若关羽,典韦这种力将,很可能数合之间就被其破甲夺命了!

所以敢战关羽张飞的徐晃张郃,汉水之战中一见这样的赵云杀来,连斗杀的勇气都没有了直接拨马而逃,听起来很丢脸!但也没有什么丢脸的,若非不知死的夏侯恩,淳于导,晏明,焦炳这等货色,才会冲上前去和赵云对敌,三人只用了三枪了结。但凡知道是赵云的,无一不是尽皆逃窜。使赵云战场如入无人之境!

这种恐怖可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多数战将与人对敌最多是败阵丢脸,可与赵云对敌多数的可能就是上阵丢命了!所以闻其名者选择与之避战也是人之常情!

金庸小说能够看20遍以上,三国演义能够看100遍的人在想什么

我感觉读一百遍三国演义的人或许有,但是有点夸张,不排除有些人痴迷三国演义,或许是回答三国里的问题的需要,否则没有必要读这么多遍,除非你记忆力不好,边学边忘。读书悟其精华,吸收其中心思想足矣。

过多的迷恋书未必能很好的吸收,谋略虽然有书本之功,但贵在天赋悟性,为什么同样是军事高才生,在实战中,有的人的才华发挥不出来,看书也一样,同样的书有的人看一遍或三遍足够吸收,有的人天天看也语不到其真蒂。

同样的谋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顺利成功,不是生搬硬套,所以我想,看书的目的就是学习作者的思想智慧与品德,多看几遍这是好事,但是看二十遍,一百遍那就没有必要了,浪费时间就是浪费你宝贵的青春。


郭嘉不死诸葛不出,三国时候的郭嘉很恐怖吗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纷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曹操、孙权这样的枭雄,也出现了诸葛孔明、周瑜这样的智星,无一不受人赞叹。但在三国时,有一个人的评价竟然高得出奇,那就是郭嘉。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还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那么这郭嘉到底有多厉害竟然能够得到这种评价?

郭嘉在三国时期是怎样一个角色?

郭嘉,字奉孝,年少时就饱读诗书,可谓是才高八斗,而且他还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年少时便对时局有所预见,他认为天下大乱已在眼前。于是便隐居于山野之中,积极结交一些英雄名士,不仅可以潜心读书,还可以避免世俗杂务,待到时机成熟之时便可以一展身手,建功立业。

郭嘉二十一岁时选择出山,他想要跟随一个英明的主子,成就一番事业。他起先选择了当时势力庞大的袁绍。郭嘉在袁绍身边待了一段日子,他看出袁绍能力不足,而且优柔寡断,并不是一个追随的好的人选,于是毅然辞别了袁绍,回到了家乡。

二十七岁时,郭嘉经人举荐来到了曹操身边,当时正值曹操的谋臣身死,曹操正需要一个有才之人来辅佐自己,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一番深切的交谈,两人都对彼此颇为满意。曹操说,能够成就我的大业的人,一定就是郭嘉了。郭嘉也认为曹操这样的人才是他真正的主人。此时的曹操还没有称王,为了郭嘉还特地上表为他请求了一个官职,可见曹操很重视郭嘉的。

郭嘉到底有多厉害,竟然能让人用恐怖来形容?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郭嘉的恐怖之处那就是“算无遗策”。根据《三国志》中记载的关于郭嘉的几个事件就可以看出郭嘉的可怕之处,比如说,当时属于东吴派系的孙策东征西讨,基本上完全占领了江东一带,正赶上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孙策便想要前去偷袭。

曹操阵营的众人得知了这个消息都有些担忧,但郭嘉却推测道:“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一带,杀了不少的英雄豪杰,他是一个能让人付出性命刺杀的人,而且孙策此人轻率,并不善于防备,他身边就算带着百万大军也和他只身一人没什么区别。如果有刺客去刺杀他,他就必定要死在一个平常人手中了。”果真就如同郭嘉所预料的那样,孙策还没有渡江,便被许贡派出的刺客杀死了。

郭嘉跟随曹操攻打袁绍,袁绍战败后不久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盘踞在黎阳一带。曹操手下的将领想要乘胜追击,一举打败二袁。郭嘉却不同意,他认为,袁绍对这两个儿子都很看重,一直没有决定谁是继承人,如今袁绍身死,他们必定会因为争夺继承人之位而内斗,但我们若是急于进攻,便会迫使他们二人联手,我们不如先暂缓进攻,等到他们内斗之后再一举拿下他们,定会节省不少兵力。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暂缓进攻。

情况也正如郭嘉所料,袁谭、袁尚二人开始陷入了了内斗,袁谭的军队被袁尚打败,袁谭为了打击袁尚,派人向曹操表示投降。曹操大军一举进攻拿下了袁氏的地盘,还节省了不少的气力。

这样的事例在郭嘉身上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郭嘉若是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凭借着他的算无遗策,必定能得到一个“大预言家”的称号。

为什么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这个说法其实不仅是对郭嘉才能的一种极大地夸赞,其实也是一种假设。

因为郭嘉智计超群、深谋远虑,而曹操又是难得一见的乱世枭雄,若不是因为郭嘉在跟随曹操征讨乌丸时不幸英年早逝,他们二人联手,很有可能就可以顺利打下所有地区,一统天下,这样一来,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假设,其实也是因为郭嘉的能力实在是不可小觑,他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他逝世之后,曹操对他很是怀念,曹操连打了败仗之后,也会感慨:“若郭奉孝在此,绝不会使吾有此大败!”这句话也算是曹操对郭嘉的能力的最大的肯定了。

至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其实是因为郭嘉病逝与诸葛亮出山正好是在同一年,所以对追捧郭嘉的人就有了郭嘉不病死,诸葛亮就不敢出山这种说法。两人相较而言,郭嘉在军事上似乎格外有造诣,而诸葛孔明的能力似乎更加倾向与政治方面一点。毕竟两个人没有交集,实在是难以对比。

史书上称赞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这样高的评价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别的不说,就是郭嘉“神预言”这一点已经是很让人赞叹了,这可是妥妥的“天选之子”的金手指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