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对于物理学的贡献大吗?居里夫人获过几次诺贝尔奖_居里夫人_居里_玛丽

本文目录

  • 居里夫人对于物理学的贡献大吗
  • 居里夫人获过几次诺贝尔奖
  • 居里夫人是如何两获诺贝尔奖的
  • 物理学家杨振宁、吴健雄和玛丽·居里(Marie Curie)谁更厉害为什么
  • 居里夫人发现的镭元素,为什么在早期差点危及人类的生命
  • 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镭的
  • 为什么居里夫人发现镭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不是化学奖
  •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 居里夫人在面试中国留学生时,说了一句什么话,让欧美汗颜至今

居里夫人对于物理学的贡献大吗

谢邀,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

  • 开创了放射性理论

  • 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

  • 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而且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


放射线

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经过反复实验后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后来她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

居里夫人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这就是放射线的由来。

发现新元素

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1902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医学研究发现,镭是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兰西共和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

居里夫人获过几次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一生得过2次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居里夫人。实际上,她家也是诺贝尔奖专业户,2代5个人都是诺贝尔奖得主,拿了6块诺贝尔奖牌。

让我们一起看看用PlantData知识图谱做出来的图谱,居里夫人家族的获奖情况一目了然。

居里夫人一家的4块诺贝尔奖

1903,居里夫人和丈夫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妇

1911,居里夫人因为镭元素的发现、隔离,以及对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核数的定义(居里单位),玛丽·居里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证书

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66岁)。同一年,她的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与女婿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发现了人工辐射性的现象。1935年俩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大女儿夫妇

1965年,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二女儿)艾芙·居里的丈夫亨利·理查森·拉布伊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任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也是居里夫人家族的第4块、第五位获得的诺贝尔奖。

▲小女儿

全家都得奖了,求小女儿的心理阴影面积。她大概早就知道,诺贝尔奖得主的生活,总是那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大女儿夫妇错过的那些诺贝尔奖

有一天,大女儿夫妇做实验的时候,实验物体突然释放出了一种高能射线!他们以为是质子流。文章发表出去后,英国的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不对劲,认为是传说中的中子。于是,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中子的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詹姆斯·查德威克

又一次,大女儿夫妇做实验,宇宙射线射向铅版的时候,所有粒子往左飞,只有一颗粒子往右飞。他们以为实验室空气太浑浊。文章发表后,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不对劲,认为是传说中的正电子。于是,他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又一次,大女儿和别人做实验的时候,让让慢中子去撞击铀,他们观察到一个全新元素,原子质量既是57又是89。他们认为是计算错误。文章发表后,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不对劲,认为是核裂变。于是,他们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奥托·哈恩

又一次,大女儿夫妇做实验的时候,用放射源射出粒子,粒子撞击铝箔。做完实验,放射源关上后,铝箔依然不断地被撞击着。这一次,他们终于不再粗心大意,发现了人工辐射性,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大女儿夫妇坎坷的科研经历告诉我们,诺贝尔奖得主的生活,必须朴实无华,且枯燥。

如果有一点点浮躁,是绝对拿不了诺贝尔奖滴。


AI 是新的生产力,知识图谱是 AI 进步的阶梯。

PlantData 知识图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把多源异构数据转化为知识,提供知识图谱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打造行业智能大脑,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

欢迎交流更多知识图谱相关问题。

居里夫人是如何两获诺贝尔奖的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信任和邀请。

1903年,玛丽·居里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这是大多数人知道的一个常识,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在由4个当时有名的科学家联合提出的提名信中,连玛丽·居里的名字都没有提到。主要的功劳被归结于一个叫贝克勒尔的出身化学世家的贵族科学家。事实是:玛丽·居里独立完成了镭的提纯以及对放射性物质的探索和结论,皮埃尔·居里更多的是她的合作伙伴和助手,关于放射性存在的概念与理论,最早只是诞生于玛丽·居里那颗伟大的头脑中。贝克勒尔根本对这项工作没有任何实质的指导或者帮助,他只是依仗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作为居里夫妇的引荐人,将他们带入了还为上流社会所把持的科学界大门。

幸而历史没有被蒙蔽。玛丽·居里不仅仅具备着物理和化学的卓越天才,而具有一个天才大放光明所必须具有的坚忍意志。32年后,她因为提纯了金属镭与钋而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次,获奖名单上只有她一个人了。

居里夫人是令人尊敬的科学家,她勤奋刻苦、淡泊名利、富于献身精神。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荣誉头衔,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是郭哥论道,一个致力于科普相对论、量子力学、计算机、数学,让深奥的科学理论通俗易懂起来、让科学更有趣的科普搬运工。

物理学家杨振宁、吴健雄和玛丽·居里(Marie Curie)谁更厉害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他们三位科学家都很伟大,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振宁先生和吴健雄女士不但可以代表中国人在科研方面的强悍能力,更是理论物理和工程科学两个方面的代表。

如果比学术贡献的话,杨振宁无疑排名第一,相信不但吴女士和居里夫人毫无异议,也是举世公认的。吴健雄女士与居里夫人都是科学界的女中豪杰,而且不太好比,关键就是维度不同,学术方面居里夫人是唯一的一位拿过两次诺贝尔奖的人,而吴健雄则是实验物理学(核物理)方面的翘楚,被誉为“原子弹之母”,“东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甚至应该与杨振宁、李政道共享那一届的诺贝尔奖,这位美籍华裔的女士是与奥本海默齐名的人物,所以就把两位巾帼英雄并列比较合适。

杨振宁的成就比肩爱因斯坦

富兰克林学会1994年公告明确指出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杨振宁四人同列为最伟大最重要的物理学家。就在他耄耋之年恢复中国国籍那一瞬间,我们同时收获了一位全球在世的最伟大科学家,没有之一,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荣耀。

说起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很多人只知道他在35岁时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只是他众多学术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有13项诺奖级的贡献。

其中杨—米尔斯理论以及直接催生的规范场论最为熠熠生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经在杨振宁70岁生日上这样说道:提到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狄拉克拉的量子力学;三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

该理论不但75%的完成了爱因斯坦临终前都没能完成的大一统理论,更成为了目前量子理论的基础。而杨-巴克斯特方程,这是杨振宁的第三大至高的物理学成就。

“原子弹之母”吴健雄

举世瞩目的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则是美籍华裔的吴健雄女士,她又被誉为“原子弹之母”,可见其重量级。她还是美国物理学会(APS)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

吴健雄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1952年出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1958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1994年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她的主要学术工作是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即用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结合μ子、介子和反质子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从而验证“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 该成果奠定了吴健雄作为世界一流实验物理学家的地位,许多著名科学家都为她没有因该项成就同杨振宁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疑惑不平,但吴健雄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

唯一两获诺奖的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对于化学学科以及医疗上的贡献居功至伟。

居里夫人发现的镭元素,为什么在早期差点危及人类的生命

20世纪是一个基础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你睡一觉起来可能都会发现,又出了新成果,又发明出了新玩意,每天都不带重样的!但是整个社会相应的风险意识和对新事物的认识跟不上更新的节奏。我们现在知道镭元素具有放射性,并且能治疗癌症,但它刚出现的早期却差点危机人类的生命。下面我们就先从镭的发现说起。

镭元素的发现

88号镭元素是由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于1898年在研究沥青铀矿时发现的。而镭的放射性比铀高了900倍。1903年,皇家科学院授予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以及亨利·贝克勒尔诺贝尔物理学奖,使玛丽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后来,在1911年,她因为首次分离出了纯镭,还发现了另一种元素(钋),以及她对放射性新现象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二个诺贝尔奖。

当时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知道镭具有放射性,但并不知这种放射性对人体的伤害。因为在1900年的时候,皮埃尔亲自在自己胳膊上测试镭的放射性,很快在皮肤上造成了烧伤 ,于是就发现镭能破坏正常细胞,随后居里夫妇在4年间发表了32篇论文上交给了科学院,并且证明了在镭的强辐射下癌细胞比健康的细胞死的更快,这就是放射性治疗肿瘤的应用,于是化疗(当时称为居里疗法)就此诞生了。

镭被神化,人们对镭的狂热追捧诞生了一些“镭人”的产品

由于镭对癌症治疗的作用,还有其在黑暗的环境下会发出幽幽的绿光,并且不需要阳光的照射,也不需要外在的能源,这让人们觉得这玩意像是有源源不断地能量,于是镭就被神话了,受到了人们狂热地追捧。当时人们也有这样一种信念,跟我们中国人一样,吃啥补啥。任何疾病和身体上的不适都是因为缺乏能量,从普通的疲劳到男人那方面的问题。而且当时大众的观点是,少量的食用一点镭,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上图为镭水的广告

因此镭就以某种方式变成了一种全能的保健补药,就像我们今天服用维生素一样,人们完全被镭发出的幽灵绿光迷惑了。并且成为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添加剂,从牙膏到化妆品,甚至食品和饮料。其中一种叫做Radithor的制剂,只是蒸馏水中溶解了少量的镭。大胆地宣传为“活死人的治疗”和“永恒的阳光”,还承诺这玩意能解决各种疾病,从关节炎到痛风。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也促使了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人们对这绿精灵那真是爱的不要不要的,消费者爱什么肯定来什么,随后相继推出了多拉玛牙膏,它含有少量的钍,但放射性水平很低;To-Radia公司生产了一套由香水、乳膏、面部粉剂、口红和其他美容产品组成的系列,产品中含有氯代钍和镭,美女们也是爱的紧;还有放射性巧克力棒、镭香烟!

治疗男人那方面的放射性卡片,晚上可以揣内衣里,有趣的是这位放射性卡片发明者于1949年死于膀胱癌;还有周末集体去泡温泉,但里面添加着镭和氡,泡出来全身发着微弱的绿光。更重要的就是当时红级一时的镭手表,表盘晚上发着幽幽的绿光,你要是手上不戴个镭公司生产的手边,感觉都没办法和别人搭话!这就是20世纪初人们干的傻事。

镭的放射性危害

但不幸的是,这种看似明亮、神奇的元素有其黑暗的一面。镭唯一稳定的同位素是镭-226,它的半衰期为1600年。只要镭存在,任何镭样本都会向各个方向发射α粒子,也就是氦原子核(两个质子、两个中子)。

正常情况下,小剂量的辐射是无害的,毕竟氦原子核比较重,其穿透力有限。在一般的厨房或浴室里都能找到这种天然的辐射来源。即使是自然界也充满α辐射,这种低能粒子很难穿透人体表层的皮肤。如果在体外,它实际上是安全的。

但是镭在体内,会对身体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镭能发光是因为在白天光子撞击镭原子,使其电子进入更高的轨道。当太阳落山时,这些电子会自发地坠入较低的轨道,同时释放出一个粒子和一些光子。

当镭被放置在人体细胞旁或血液中,比如当它穿过牙龈等粘膜时,就会变成一个微型的机关枪,在非常近的距离发射出一个又一个粒子,最终会使其周围的细胞发生突变并杀死细胞。

镭的原子核除了有放射性以外,它的化学性质还表现得非常像钙,由于人体利用钙来制造骨骼,摄入的镭会被误认为是钙,并被吸收到骨骼中。因此,摄入镭的主要健康风险是辐射导致的骨坏死和骨癌。

镭女孩事件,停止疯狂的“镭人”用品

从1917年到1926年,在镭的全盛时期,美国镭公司雇佣了一百多名工人(大部分是女性),用发光专利漆给手表和钟面上漆。当时管理者告知这些女工,上色的漆是无害的,为了保证毛笔上色的均匀,工人们被教导用嘴来舔画笔的笔尖。

工作一整天后颜料很自然地涂满了女孩们的全身,她们下班回家后,衣服和皮肤都会容光焕发。姑娘们觉得这很有趣。

有些女孩甚至在周五穿上她们最好的舞会礼服去上班,这样她们就能在周末的舞会上闪闪发光。女孩们在指甲上涂上镭,在头发上撒上镭片,甚至在牙齿上涂上镭。

1922年1月,镭女孩莫丽·马吉亚首次出现了“镭颚”,就是下颚生长的完全不受控制。1922年9月,也就是她第一次发现牙痛的8个月后,莫丽·马吉亚去世了。莫丽不是唯一发生这种情况的女孩。镭很容易通过血液进入牙龈,所以莫丽生病的时候,工厂里的女孩们出现了各种奇怪的症状。其中一个人的脊椎骨完全塌陷。还有一些人患上皮肤癌、白内障、喉癌和其他长期辐射暴露的症状,如牙齿松动和脱发。

这起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对放射性的恐慌,随后也证实了放射性涂料在摄入时确实是有害的。而镭女孩案在1928年得到了解决。尽管镭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在钟表上使用,但在钟面漆工身上出现急性辐射综合症的新病例急刹车,不久,含镭产品和玩具的流行也随之停止。

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镭的

敏锐目光、精巧实验设计、坚强毅力

故事开始于1895年的德国维尔茨堡大学,50岁的物理学教授伦琴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新射线——X射线。这个发现,揭开的新时代物理学的序幕, 也吸引了很多人跟随着他的脚步,开始探索过去不为人知的射线。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幸运儿,就是法国巴黎工艺学校的物理学教授贝克勒尔,他于1896年发现含有铀元素的矿物,能发射出与X射线类似的穿透力很强的射线。比如,能使荧光物发光,使包裹严实的照相底板感光。这个新发现很快就激励了一名年轻女性科学家的兴趣。

然后,重心就转移到当时28岁、一年多前刚把姓名从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基改为玛丽·居里、并刚刚产下一个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女婴、自己又开始考虑获取博士学位的年轻母亲那里。这位母亲就是后来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而那个女婴就是1935年与丈夫约里奥·居里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年轻的居里夫人在为博士论文做准备期间阅读文献时,注意到了贝克勒尔的工作,并认为这是个很有意思,并且别人还没太重视的课题,值得继续进行下去。所以,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商定之后,决定选择是否铀元素之外的其他物质也具有放射性的问题作为自己博士论文题目。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夫妻俩在皮埃尔·居里所在的巴黎理工学校申请到一个简陋的实验室,然后利用一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矿渣进行实验,最终从这些矿渣中发现并分离出了两种新元素:钋(Polonium)和镭(Radium),从而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的华丽转身,也揭开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以往介绍居里夫妇工作的各种材料里,大都强调他们工作的艰苦性,包括工作条件以及工作本身有多么艰苦和艰难,赞美夫妻俩、特别是居里夫人的毅力是多么的顽强,云云。这些当然也是事实,是他们的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这远不是故事的全部,甚至,笔者以为,也不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有毅力的人多得是,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取得了成功?所以,故事的最主要情节应该是另外的东西。那就是:居里夫妇有着非同寻常的敏锐目光,以及巨大的创造性和技巧性方法,而这种目光、创造和技巧,风云际会,恰好此时此地都集中在了居里夫妇身上。

贝克勒尔对物质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在今天看来,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当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重视是十分令人吃惊的。仔细考察,其原因固然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X射线的兴趣更加浓厚,以及囿于传统理论,对天然放射性本身的非同寻常意义还没有深刻理解有关,但也与贝克勒尔工作的相对粗糙性有关。而他的工作之所以粗糙,主要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精确测量放射性的技术手段,使得他的工作只能停留在在定性阶段,而无法深入下去,因而没能到达与物质结构这个核心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程度,所以无人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居里夫妇不同,他们不仅仅是在埋头苦干,他们工作最关键的地方,首先是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贝克勒尔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是通过一整套实验仪器装置精心和巧妙的设计,从而实现了对放射性物质之放射性强弱度的精确测量。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发现与铀元素不同的其他放射性元素,并且能从含量极低的矿石中精准的把这些新物质分离出来。要知道,靠传统的化学分离办法,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分离出来,更不可能分辨出各种不同放射性物质有什么区别。

那么,居里夫妇的创新性到底体现在哪儿呢?这就与居里和他的哥哥前期关于压电晶体的工作高度相关了。居里兄弟在1891年前后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并创造出一种计量压电电流的装置。这个装置在居里夫妇的新工作中发挥了奇特的作用,即实现了对放射性物质辐射强度的精确计量。关于其具体的实验设计,确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个既精巧又简单的构思,如果详细叙述,那又是一个很长的故事,此处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居里夫人的自述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

在行将结束本文的时候,值得再一次强调指出的是,居里夫妇的工作,不完全是靠埋头苦干就能成功的,其中的创造性和技巧性,是当时的条件下,的确是一个奇迹。

伦琴1901年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1903年共同获得了第三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什么居里夫人发现镭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不是化学奖

居里夫人就是因为发现了镭元素,从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在历史上,对于新元素的发现一般都是归到化学成就中,因为镭是一种化学元素。

居里夫人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又因发现钋元素和镭元素的贡献而再次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截至目前,全世界总共有四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因白血病逝世。在人类历史上,居里夫人是为数不多的杰出女性科学家,非常值得人们敬佩。
其实化学与物理的关系非常密切,广义上讲,化学可以算作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物理是最基础的自然科学,想要学好化学,必然要先学物理。一般来说,化学仅研究原子、分子层面,而物理则深入研究原子及亚原子粒子。其实不管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都是伟大的科学家。

各种化学元素的结构,都需要由原子物理学来解释,比如原子核外的电子分布,元素的放射性,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化学反应与核反应虽然原理不同,但本质上也有相似之处,简单点来说,都是粒子的重组。质子、中子、原子、离子,虽然规律不同,但是可以这样理解。

欢迎评论分享,如果觉得不错,请点赞支持。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内容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流沙Cool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近日,我再读《居里夫人传》,深感居里夫人的很多事迹能对家长有所启发,能对孩子大有帮助。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发现了镭,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面对这样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世人总是惊叹她的突出成就,惊叹她的聪明才智。

我们不妨走进这位伟大的女性,看一看真正使她伟大的、可敬的到底是什么呢? 玛丽·居里1867年出生在局势动荡的波兰。战乱使他们的家境极度困难。当时波兰已被俄、德等国家瓜分,学校里禁教波兰国语和历史,没有学术的自由。聪明好学的玛丽想到学术气氛自由的巴黎留学深造,可是,父亲的经济能力根本不可能支付留学的费用。为了积攒留学的费用,玛丽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一家接一家地在华沙的街上东奔西跑给人当家教,受尽风霜、受尽白眼。可是,当她在偏远的希究基村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的孩子很少上学,大人也很少识字。村民们既不知道祖国波兰的命运,也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动态,每天只是像牛马一样的工作。想到祖国被分割的命运,看到自己的同胞如此愚昧无知,玛丽流下了悲愤的眼泪。尽管自顾不暇,她还是自费购买了纸笔,牺牲宝贵的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孩子去跟她读书上学。她想,要想拯救祖国,孩子们必须读书认字!像这样的事情,那些自私自利、置国家命运于不顾,对祖国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的人能做到吗? 五年之后,23岁的玛丽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日思夜想的愿望。在巴黎索鲁本大学求学的几年,玛丽又是怎样度过的呢?她一开始便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因为:每次上课,她总是抢占第一排的位子;她的衣服与其说是朴素,倒不如说寒酸,根本没有功夫去想学习外别的事情,她整天就是听讲、记笔记、做实验、自修数学和物理…… 甚至连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不肯浪费。因为没钱,她找了一个简陋至极的住处,没有水电、没有火炉,吃最简单的食物。冬天,一面摩擦着冻僵的手,一面紧握铅笔解方程式,晚上,即使躲进被窝还是冷得不能入睡,不得不把所有的衣服全部盖在被子上,甚至把唯一的一把椅子压在被子上,想用重量换一点温暖。功夫不负有心人,玛丽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四年的课程,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物理学学士的考试,我们看,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正当的追求,该能产生多大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有了勤勉向学的精神、有了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玛丽27岁时同皮埃·居里结婚,俩人纯洁和勤勉向学的性格非常接近。他们历经种种困难发现了“镭”这个新元素,为了得到“镭”的实体,居里夫人在简陋的试验室里,经历了艰苦的岁月:在炎热的夏天,守着大锅滚沸的矿石,还要不时地搅动锅中的原料,眼睛和喉咙被熏得刺痛。为了避免毒气袭人,冬天也不能关窗,室内冷得做记录的手都拿不住笔,有时一刮风,屋子里尘土飞扬,记录卡被吹得满屋子乱飞……历经三年零六个月,夫妇俩终于从数千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了镭,他们一下子成为物理界、医学界关注的目标,因为,镭对于向来认为是绝症的“癌症”的治疗,有近于奇迹的效果。居里夫妇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一克镭价值75万法郎,如果居里夫妇想取得专利转让权利的话,那该是多么大的一个发财机会。可是,居里夫人认为那样就违背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他们纯粹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出于人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发财。因此,他们毫不恋惜的抛弃了发财的机会,把制镭的秘密公布于世,镭的工业化途径由此向全世界打开,镭开始为全人类造福!

我们看,一个具备了无私的胸怀、纯洁的品质、对科学的兴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的人,取得成就不在情理之中吗? 正当二人准备进一步深入学术、大展宏图的时候,不幸却降临了。1906年4月19日,居里先生因一场车祸被夺去了生命。撇下了年仅37岁的玛丽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法国举目无亲,镭的研究也只是完成了第一个阶段。所有的人都担心玛丽·居里会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所击倒。可是,震惊了世人,把这位非凡的女性陷入悲哀深渊的居里之死,仅仅过了两个月,一切又恢复了从前的平静。她的心底重新又产生了莫大的勇气,用理智超越了亡夫的悲哀,她决心独自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继承了丈夫皮埃·居里创设的物理学讲座,忍着悲痛,默默的为讲座做着准备。1906年11月5日下午1时30分,她开始了她的第一回讲座。到了时间,居里夫人轻轻的推开了教室的门,走上了讲台。方才因拥挤而喧哗的听众,瞬间鸦雀无声。只见玛丽走到讲台中央微微低下了头,这时,教室里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居里夫人脸色微微发白,等着掌声停止。接着,她那沉稳的声调,伴着严密的思维像一条河流一样,滔滔流淌……时间一到,她又微微的低下头,走出教室。如醉如痴听得入神的人们,到了此时方才如梦初醒,又报以热烈的掌声。居里夫人的首次演讲大获成功,学校当局不得不钦佩道:实不愧为拥有理学博士头衔的妇人!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辞去评价女性的美丽,我想,此刻,居里夫人身上的美恐怕是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相比的。只有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的女性,才能有理智、有头脑;才能有意志、有力量;才能战胜脆弱的感情、超越人生的不幸;才能焕发人生的美丽,彰显女性的魅力!

用了这么长的时间,讲了居里夫人这么多的故事。无非是想让各位家长从中受到启发,明白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志向是一个人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前提。试想,我们的孩子如果有了远大的目标、高尚的理想,他热爱国家、关心社会;他爱父母、爱家人、懂得感恩;他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勇敢坚强的意志;他有良好的习惯,自律的能力;他自尊、自强;他诚实、守信;他有头脑、有理智;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战胜挫折的勇气……他心灵的田园被这些美德充满,他不就会自觉的求真、向善、尚美吗?他不就会自觉的远离假、丑、恶吗?你还用担心孩子不努力向上,不用功学习吗?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必须及时的在孩子心中树立远大的志向,培植良好的品德,这才是能助孩子前行的不竭动力!那么怎样为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培植良好品德呢?

首先,家长一定要有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的目标、高尚的理想的意识。古人云“志不高者智不达”。 在孩子的生命之初,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多讲讲祖国、讲讲历史、讲讲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讲讲他生而为人应担负什么重大的使命。如果能把祖国的兴衰装在孩子的心里,能把人类的发展装在孩子的心里,能把使命感、责任感装在孩子心里。我觉得那才是给孩子生命的航船装上了发动机,孩子才能开足马力前进。 其次,家长要善于利用生活细节,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感恩、有爱心的人。一个人生命中只有有了爱,才有前进的目标。他才会觉得有千百件事等着他去完成。没有爱心就不会有责任感。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能激励人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辉煌的人生。

第三,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需要时时小心,步步在意,时刻为孩子做好榜样。家长应首先要求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要要求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尚的品德;要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懂礼义廉耻,讲是非曲直,为人正直,作风正派…… 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对父母的言行观察最细,感受最深,孩子自觉不自觉的都在模仿父母的处事做人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法。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品格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为孩子寻觅一些历史上和身边的名人、伟人作为榜样。一个凡人,如果能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名人、伟人,就能在他那儿汲取力量,学会自我管理。让我们家的书架上多几本伟人传记吧,比如《居里夫人传》。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名人传记,了解名人事迹,感悟名人精神,让孩子走近伟人,让伟人的精神品德在我们家开出心灵之花,让伟人精神品德的氤氲芳香熏陶着我们家的大人和孩子,我们家一定会呈现出一种积极乐观、欣欣向荣的新境界! 再让孩子看看身边周围,那些成大事业者、有大成就者无一不是志向高远、德才兼备。“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疫情当前, 看看我们84岁高龄仍然冲锋陷阵的钟南山医生,看看我们巾帼不让须眉的的女中丈夫李兰娟院士,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国家的支柱,什么是民族的脊梁!孩子知道答案就在他们身上! 各位家长请记住:志强才能智达,德备而后才成!

居里夫人在面试中国留学生时,说了一句什么话,让欧美汗颜至今

中国青年施士元从小就品学兼优,特别是在化学物理方面的成绩更是在同侪中鹤立鸡群。他曾经通过了相关考试获得了留学法国的机会。当时身在巴黎的居里夫人可以说是声望如日中天。因为她是世界范围内化学物理方面的翘楚。她先后两次因为提炼出化学元素镭等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加上素面朝天,穿着一身黑裙子,整天拿着玻璃棍在坩埚里搅动,心无旁骛的探索着物理化学世界无穷无尽的奥妙,这种形象给施士元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施士元就非常渴望投奔到居里夫人的门下深造。

后来他收到了一众指导教师的名单。居里夫人的大名赫然其中。他喜出望外,但又担心自己会被居里夫人拒之门外。于是他就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尊敬的居里夫人,您好,我是来自中国的一位留学生,1929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并且获得了留学巴黎的名额,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完成学业,不知您能否接受我......”

让人惊讶的是,没过多久,施士元就收到了来自居里夫人的回信,信件中还邀请他去居里夫人的研究所面试。

看到居里夫人的邀请之后,施士元非常的高兴,但心中依然还是忐忑不安,毕竟两人的“水平”、“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但他依然还是去了。

来到巴黎大学,施士元见到了居里夫人,而那场面试也给施士元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在面试施士元的时候,居里夫人说:

“按照留学生的相关规定,能够到我们研究所来的人,一定是通过了相关的考试,既然你已经通过了国内的考试,那么便可以直接来到我这里工作。”

居里夫人虽然只说了这样一句简短的话,但是对施士元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自此,施士元拜入了居里夫人的门下,也开始了二人的传奇。多年后学成回国。

施士元在巴黎大学一共修习了4年之久,在这四年之中,他非常的努力,进步非常的迅速。1932年,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施士元发表了对钍B的β射线谱的研究论文;1932—1933年,他又完成了对锕系元素锕C十C′十C“的β射线磁谱工作,还被发表在了法国物理学年鉴上;1933年,施士元又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这也是他在巴黎大学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之后,他在居里夫人、佩恁、德比尔纳三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中,因为优秀的表现而获得了通过,并获得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要知道,居里夫人、佩恁都曾获得过诺贝尔奖,德比尔纳也是一位大科学家,能够获得三人认可,足见施士元的水准有多高。

取得博士学位后,施士元公费留学的时间也到期了,或许是出于爱才之心吧,居里夫人向施士元发出了邀请,甚至还给出了优越的条件。

不过,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家,为了回报自己的祖国,施士元拒绝了居里夫人的请求,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只是,这一别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施士元走后一年,居里夫人便因放射物质而患病,最终不治身亡。

回国之后,施士元一面研究核物理方面的知识,一面翻译并且编写了大量的原子物理等方面的书籍,为我国的核事业奠定了一个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美国曾有一个“曼哈顿计划”,成功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其中就有一人是施士元的学生。

她的名字叫做吴健雄,吴健雄和居里夫人一样,也是一个一心科研,心怀大体,不事梳妆打扮的科研尖兵。她直到八十年代,依然穿着三十年代的旗袍在实验室里工作。给孩子喝果汁,就知道一个橘子水。她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原子弹之母,也是曼哈顿计划唯一一名女性,为这个计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想要将中央大学搬迁到台湾,但是在施士元等人的抵制之下,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资料被带走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施士元不仅指导了用核技术开展对生物分子和高分子的研究工作,还长期致力于物理教学,培育了大批物理人才......

2007年,施士元老师去世,享年99岁。

如今,施士元、居里夫人虽然都去世了,但是当再次翻看这段历史时,我们不仅感叹施士元的爱国之心,还有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

她在面试施士元时,所说的那一句话,完美地诠释了“科学无国界”这句话。那种科研无国界的精神,还有对中国留学生的信任,足以让当时的欧美诸多国家汗颜。

无论是科学成就,还是人格方面,居里夫人都堪称现代科学家的标杆,许多人都难以企及。

甚至连物理学界的“教父级”人物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都赞赏有加:“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道德也许比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