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类的游戏,哪个最好
- 读《三国演义》,你最大的收货和感触是什么
-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 《三国演义》版本有哪些怎么样
- 《三国演义》是由毛宗岗删改而成的,为什么书的作者却是罗贯中
- “三国”是一个朝代吗
- 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 三国最终都归谁了
- 《三国演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简单道理
三国类的游戏,哪个最好
我玩过很多款三国类型的游戏了,但对率土之滨的感情依旧是最深的。我也算是老玩家了吧,没办法,就是念旧~下面来说下玩这款游戏时的感受吧:
1. 背景还原度高:在率土里,一张小小的游戏地图中,地名都会按古代地理位置名称还原:像青州,荆州等等。像我是湖北襄阳的,就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家乡,还挺有亲切感的。
游戏内部模拟地形中的山川与河流,还设置了天气系统。
有意思的是,玩了一阵子我才发现游戏内置的天气系统是根据现实的天气来判定的,天气系统造就了不同的环境效果。就像原本我们要抢先攻打城池,结果来了一场暴风雨导致了洪涝灾害,让无主野地无法占领,打城的计划完全泡汤了。从此以后兄弟们出征之前都得先看看天气预报,有时还能起到改变战局的作用!也是一道独特风景线了哈哈。
说起游戏里的武将,我最喜欢的还是王佐之才荀彧。大家可以看看荀彧的背景介绍,游戏的三国历史背景是用史书《三国志》为标准的,这点比较难得,当然也有《三国演义》的内容啦。
仔细看可以发现,荀彧的战法是驱虎吞狼,是他曾使用过的精彩一计。除了驱虎吞狼,其他战法也都是成语或者有典故的词语组成的,成语类的有十面埋伏,浑水摸鱼等,典故类的有吕布的自带战法辕门射戟等。
2. 颜值
没错就是颜值!是的,我就是这么肤浅!刚玩率土的时候对游戏理解得并不是很深,但就觉得这游戏配图真挺好看,吕布非常霸气,貂蝉也很迷人(没错我就是颜控)。
洛水佳人,甄姬,定位是奶妈,是不是柔媚如水?
当然还有我认为最帅的小哥哥荀攸啦~完全是为战争策略游戏中的妹子谋福利!荀攸被曹操奉为谋主,才智过人,配图是不是很有书生气质,俊朗秀气?
3.交流
当然除开颜值,率土之滨也很在意玩家们游戏中的交流,真的有种率土文化圈的感觉。在世界杯期间,官方就推出了特殊的足球频道,让大家在玩率土的过程中能够谈论足球。
率土里面的兄弟们,感情那也是一级棒,就算平时不玩游戏,也会在群里吹吹水,发发红包,不信可以看看我们盟的逗比对话:
玩了这个游戏,我才知道原来逗比这么多,很幸运遇到你们这群逗比呀~率土之滨让我记住了这里的人和事,我不后悔入坑。
读《三国演义》,你最大的收货和感触是什么
看过三国读过三国,生活中也用到三国。感觉三国这本书不再是书,更像一个朋友,听我絮叨,教我几招,帮我排忧,替我解愁,高兴时在头条看到三国的内容一定点进来看看,不高兴时想想三国那些人物的壮志未酬,英雄暮年也会有点积极的作用。
我认为三国带给我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无论智绝,忠绝,奸绝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史实让我知道,什么事做到极限都会有所成就,也会被人们记住,就是所谓的赢得身前身后名。
每个人物在乱世不管出身,品德和能力可能是你成功的两条腿,但是还有一种捷径就是会见风使舵,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团体报团行为。
比如宦官集团,各种割据势力,但是没有能力和品德的支撑也是走不远的。
2刘关张的友情都是我们现在可望而不可及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看似说的有道理,但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或者职位地位品位等方面,这些所谓的友情就会随缘去吧。
3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他们的发家史就是一部成长史。有地位有关系有能力的曹操,他可以获得好的资源,有世族大家的支持,有登高一呼众者云集的号召力。而刘皇叔只能靠那虚无缥缈的关系来维系自己的人脉,靠自己的品德以德服人,吸引商人大佬的投资,但是我佩服刘备的是他有一个不坠青云的理想,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至于孙权曹操夸过生子要当孙仲谋。他年纪轻轻,能力缺乏,但是人家是个好的领导,而且还是指向性的。
4三国那些事,原来都是好多的添油加醋,真实的历史,曹操才是能人,我认为他也不一定会串汉。还有好些事想来细思极恐。例如关羽的好色,打败吕布的庄稼汉李进,曲阿小将的作战能力,左慈的神级表演,华佗的传世的五禽戏等。
5我更想知道的是其实我们一致对外的时候确实很团结,打的匈奴不得不服。
6建安七子的文学和月旦评制度也给我们带来了财富。
还想再说说题外话,三国这书不仅国人喜欢,日本韩国也是很钟爱的。日本人喜欢张飞的多,韩国人喜欢赵云的多,而国人更喜欢诸葛和关羽。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我觉得《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的一段细节比较搞笑
小时候看《三国》,觉得诸葛亮,扇子一摇,妙计频频,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那个天下就是他们家的,只有想要,摇摇扇子,随时可取。
长大后再看看《三国演义》。很多细节就觉得比较搞笑。
比如《失街亭》的一段细节
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孔明大惊,说明诸葛亮吓坏了,知道事态严重,非常紧张。有点失态。要不然,此处可以写成:孔明手中扇子一摇,心中暗暗一惊。
难道诸葛亮收到情报后,不应该先给大家开个军事会议?分析一下敌情?
好像诸葛亮一直也没有告诉他们,司马懿有多少人马?还是他自己也不知道?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一个“敢”字,就是要看看谁的胆子大,还有没有不怕死的,而不是说“谁愿意引兵去守街亭”?
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有一个不怕死的,此时,马谡看到诸葛亮的难处,立马胸口一拍:我愿意去!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孔明这段话颇耐人寻味,前面一句是说街亭的重要性,后面一句话,是说街亭无险可守,守之极难。但是中间加了一句“汝虽深通谋略”。
那诸葛亮的意思是:虽然困难不小,你也是很厉害的哦,是要你去呢?还是你要去呢?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马谡为什么这么高调?因为诸葛亮说了你“深通谋略”。大敌当前,要有必胜的信心,怎么可能退缩呢?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硬着头皮说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
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孔明这句话,怎么觉得有点怪怪的呢?他把司马懿和马谡放在一个层次对待,那个意思是,你马谡很厉害,但是人家司马懿、张郃也是很厉害的,我怕你打不过他们哦。诸葛亮的这一句话,把司马懿他们都交给你马谡了,你行不行啊————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激将法吗?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马谡果然豪情万丈,头脑一热,一句大话脱口而出。感觉自己一个人都能把魏国给灭了。这情景,一般是酒喝多了,才会说的话。我相信诸葛亮就算是喝了酒,也是不敢说这个话的。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
诸葛亮可不管,等的就是这句话,管你喝酒没喝酒!赶紧告诉他:军中无戏言。不许他反悔。
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马谡上了高楼,是不会让你下来的。诸葛亮立马笔墨伺候。本来马谡是想表现一下,没想到,立了军令状。
感觉马谡非常可爱,也不知道司马懿有多少人马?也不知道诸葛亮给他多少人马?也不知道要守多久?
万事不管,军令状签了再说!脑袋先放砧板上。马谡是想帮领导分忧,但是,诸葛亮好像不是这样想的。
搞定马谡,诸葛亮给他二万五千人在加副将王平。也不告诉他们对方有多少人马?打发他们走了。(书中说了,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杀来。)
诸葛亮摇摇扇子,头脑清醒了一点,
想想马谡很有信心,还是觉得保险一点比较好,让高翔带一万人去列柳城,可以救援街亭。又摇摇扇子,再想想还不对,高翔打不过张郃(诸葛亮也没有想想马谡能不能打得过张郃),怎么办?想到了大将魏延,让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去街亭后面驻扎。
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有意见:应该让我在前面!让我去破敌啊?怎么把我放在这么安闲的地方呢?诸葛亮说:前面破敌,那是偏将的事情,你是大将啊,你现在接应街亭,挡住阳平关的要冲道路,总守汉中咽喉。千斤重担在你肩上啊!哪里会轻松呢?好好干,不要坏了我的大事!几句话,哄的魏延心花路放!
就像一个老农,家里一个盆漏了,他打了一个巴子。
想想,可能还漏,再加一个巴子,还是不放心,又打了一个巴子。
这下子,心里踏实了。心想,我打了三个巴子,总不会再漏了吧?
会补盆的,好巴子,一个就够,不会补的,就是十个巴子,要漏它还是漏啊。
诸葛亮终于觉得一切安排好了,上了几道保险,司马懿应该不是问题了吧?放下心来,再看看,部队还有点多,没地方安排,然后把赵云和邓芝叫来,让他们各领一支军队出箕谷,迷惑魏军,碰到魏军,打不打都行。
最后,孔明把扇子使劲摇了几下,令姜维作先锋,自己亲自带兵由斜谷出兵取郿城,如果拿下郿城,就可以把长安给破了。梦想总是要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
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想到哪里,搞到哪里。
再说说街亭那边,马谡说,要在山上扎寨,王平说,要在山下扎寨。其实不管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扎寨,结果都是一样的,街亭守不住,兵力太过悬殊,马谡人数少,肯定是应该在山上扎营的。王平说在山下扎寨,那是瞎扯。
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
二万五千人在路口扎寨,筑起城垣,开玩笑,山下更好被包围,山上,都能被团团围住,山下更不用说了,这是常识。筑起城垣,更是不可能,司马懿哪里给他们时间筑起城垣!到时候,树还没砍回来,司马懿大军已经杀过来了。
就算马谡在山下扎寨,诸葛亮又会说,你应该在山上扎寨。
总之,这一次的北伐,更像是出国旅游,不杀马谡,大家回来实在不好交差!
,
《三国演义》版本有哪些怎么样
按照《三国演义》版本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分类。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
1,通俗演义版本类
2,志传版本类
3,批评版本类
4,毛氏版本类
在《三国志演义》的众多版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嘉靖本和毛宗岗本。
嘉靖本,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张尚德)引言而得名。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文,遂被一些人称作弘治本;更有人以此臆测,以为在嘉靖本之前,还刊刻过更早的弘治本。
不过,从现存的资料看,并不见弘治本的称呼;况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仅二十八年,倘弘治本流行,则明后期涌现的大量刊本理应把它作为翻刻的祖本,但事实并非如此。
郑振铎先生在1929年发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认为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罗贯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后来的诸本皆源于此本。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学术界几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研讨的。嘉靖本的一条注释就有力地说明在此本之前确曾存在一种或数种版本。
嘉靖本第12卷第九则《张永年反难扬修》写了这样一件事:刘璋的说客张松谓《孟德新书》乃战国无名氏所作。曹操闻知,不禁诧异:“莫非古人与吾暗合欤?”遂下令“扯碎其书烧之”。紧跟着这段正文的下面还有一条注释:“柴世宗时方刊板。旧本‘书’作‘板’,差矣”。
《三国演义》是由毛宗岗删改而成的,为什么书的作者却是罗贯中
可惜我国明清时代还没有《著作权法》,要不就不会害得今人还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根据《三国演义》版本嬗变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作者署名应该是:罗贯中原著 、毛宗岗等改编。
先说罗贯中。他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今存署名由他 编著的小说有数部,其中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作品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版本众多,究竟哪个版本是最早版本呢?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多有争论,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刊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回本)。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的原著作者是罗贯中无疑。
再说毛宗岗。他是清初小说评点家,也有称做文学批评家的。他与其父毛纶仿效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做法,假托得《三国志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大加删改,并作评点,成为至今流行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有人说毛氏父子是对罗贯中原著的修订,我认为说“修订”分量不够,应为“改编”。
如上所述,把《三国演义》的作者署名为“罗贯中原著、毛宗岗等改编”是否较为公正?
“三国”是一个朝代吗
三国不是一个朝代,当时应该叫做“魏朝”!
我们常说的朝代,是以一个政权代表一个时代,比如汉朝,就是以刘邦到刘协的血缘宗法传承的汉政权为标志的一个时代。这里面核心概念是“朝”,“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权,就是所谓的朝廷,二是国际地位,“万国来朝”气魄。
就是说,想要作为朝代,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有影响力的政权。比如五代十国,占据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因为获得了南方各国的宗主地位,就可以称为“朝”,而南方各个割据小国,只能称为“朝”。
按照这个观点,清朝应该开始于1644年,就是入关占据北京的那一年。之前的清政权你,只能叫做“清国”,和朝鲜国是一样的地位。
最特殊的情况是,南北朝问题,主流观点认为统一南方的宋齐梁陈是南朝,统一北方的北魏是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不算北朝,只能算是北朝的割据政权,和同时期的高句丽是一样的。
与南北朝相似的辽宋夏金,辽、金、夏并称为“塞北三朝”,其实西夏真的算不上“朝”,因为大多数时候他是辽金宋的藩属国。
结论就是,三国时期,应该叫做“魏朝”,不管是灭掉蜀汉前还是灭掉蜀汉后,他都是全国最大政权。
具体来说,三国时代,应该叫做“魏朝”原因还有三点:
1,汉魏晋三个朝代,存在着明确的法统延续关系。西汉末代皇帝曾禅让给王莽,开创了法统延续的新方式。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成了“汉魏故事”的典故,后来的西晋、宋、齐、梁、陈、隋、唐、宋等朝代,都有明确的禅让故事。直到元朝建立,这个“潜规则”才被打破。
2,曹魏政权,事实上统一整个北方,统治中华圈人口的80%人口,对蜀汉和东吴有着绝对性的压倒性优势。同时,曹魏设戊己校尉于高昌、置西域长史于楼兰,东北的乌桓也被他打趴下,曹魏实力其实远超过了后来的北魏、五代、辽、金等朝代。
3,为什么“魏朝”的观点没有广泛传播,这与蜀汉西晋对曹魏不约而同的污名化有关。从《三国志》以来的史书和小说,都在强调蜀汉的正义性,曹魏立国52年,时间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西晋,是五代的时间总和!却没有得到史学家的承认。
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有正史吗?那个陈寿写的《三国志》能叫正史吗?真正的正史,应是由当朝史官编攥的史实,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水分,但大体上还是尊守了当时的状态。因此《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不过《三国演义》在尊重《三国志》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小说演义的成分,具有较强故事性和观赏性,其他方面还都是尊守了《三国志》的脉络。至于有一些改动,是由于陈老先生在编攥《三国志》时也加进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还有就是通过传说编写的。例如:对吴国的描写就比较简略,且对于蜀汉后主的描写,则是贬低的成分比较多。皇权至高无上的历史环境中,皇权的威严是不可否定的,蜀汉后主治理西川四十余年,怎么能一点业绩也没有呢?诸葛亮再有能力,也只是一个臣子,六出祁山也大都是无功而返,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蜀汉最终走向败落,也不能都推到刘禅身上。纵观三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吴国,吴国存在了六十余年里,都发生了什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没有详细的交待。因此,《三国志》则不能称为正史,《三国演义》则更不能与正史论之。真正的三国正史,还有待于对三国其间的历史考证证实。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便是指~~魏,蜀,吴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最终都归谁了
三国最终都归谁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最后被谁一统分立局面,有个词叫“三家归晋”。晋朝的建立者是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所以三国最后都归司马家了!
- 奠基人-司马懿,1,说到三国归晋就不得不说司马懿,三国的历史剧和小说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司马懿被曹操发掘,一直是魏国曹家的一个重要将领,屡次抵挡蜀国诸葛亮的北伐。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辅佐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三国后期,鼎立之势已成,魏蜀吴都无法消灭对方!曹叡死后,曹芳继位,只有八岁,曹叡遗诏令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因为司马懿势力大,功高震主,所以曹爽后期打压司马懿,也处处提防他。司马懿一直韬光养晦,对外装病不问政事,暗中却积极布置。
2,嘉平元年,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大将军曹爽、中将军曹義等重要军政大臣随行。司马懿趁机挟迫太后,请废曹爽兄弟!最终,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杀曹爽及党羽,并夷三族。至此司马懿大权在握,司马氏专权,魏氏皇权被逐渐架空!
- 开拓者-司马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废曹芳,立曹髦!司马师死后司马懿次子司马昭继位为大将军!一,司马昭对外为建立赫赫战功,做好篡位准备,263年,命令大奖钟会、邓艾等率军攻蜀,经过艰苦奋战,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逼近成都,劝降刘禅,蜀汉灭亡!称之为灭蜀之战。二、对内,有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做了四年半皇帝就被杀了,事后杀了两个替罪羊,然后立曹奂为帝。当时基本就是曹魏皇帝的废立都是司马家说的算!司马昭之时,司马家权力滔天了!
- 西晋建立者-司马炎,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位为晋国公,第二年就逼曹奂禅位给他了,魏国转化为晋朝了,司马炎是为晋武帝。当时东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贪图奢侈享受,不理内政,270年发生叛乱,279年才平定。司马炎派羊祜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多年,279年12月,司马炎决定进攻吴国!分六路大军,分向进攻东吴,第六路军7万余人,以水师为主,征募蜀中勇士和能工巧匠打造战船,自三峡顺江而下,一路凯歌!280年,攻入建业,活捉吴帝孙皓,史称灭吴之战!至此,三国归晋!晋朝完成统一!
- 历经三代四人,司马氏最终完成三国归晋,也结束了一百多年的三国纷乱!魏蜀吴三家最后尽归司马氏,也是令当年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意料不到的!这也是历史的魅力!
《三国演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简单道理
《三国演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简单道理?
《三国演义》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这本书讲了一个三国时期三国争雄的故事,故事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阴险狡诈的曹操,谦逊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软弱无能的刘禅……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