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马忠
-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
- “三国”是一个朝代吗
- 三国武将排名前100名
- 三国演义中,超一流、一流、二流、三流、四流武将都有哪些人
- 你认为《新三国》中哪些角色演得比老版《三国》出色
- 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 三国是指哪三国
- 韩信放在三国是什么水平能不能跟随刘备统一三国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便是指~~魏,蜀,吴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马忠
提起马忠,好像后来蜀汉的“安汉三侯”中也有个叫马忠的,咋一看还很惊讶,怎么蜀汉也有个马忠呢?和东吴擒关羽父子的马忠同名同姓,一字不差。难道是东吴的马忠后来又投奔蜀汉了。后来上网查了查《三国志》,东吴确实有个马忠,是吴将潘璋的部将,一说是军司马,正是他擒住了关羽父子。但《三国志》没有为东吴马忠立传,至于东吴马忠是怎么死的,也没有记述。蜀汉的马忠,却从未去过东吴,《三国志》对其立了传,却是个历害角色,曾随诸葛亮平南中,后来随诸葛亮北伐,以后镇守南中的张翼回朝,马忠就顶替张翼,镇守南中,善于恩威并举,处事果断,多次平定南中一些叛乱,在当地很有影响,以致当地后人还立庙祭祀他。由于马忠镇守南中功绩卓著,最终官拜镇南大将军、彭乡侯,与当时镇守汉中以拒曹魏的王平和镇守永安防备东吴的邓芝合称安汉三侯,249年马忠病死。不过《三国演义》中,蜀汉的马忠表现并不多出色,因此往往被人遗忘。而东吴的马忠,虽在《三国志》中没有被立传,在《三国演义》中却做出了很惊人的成绩,蜀汉的两员五虎上将,均死于此人之手。下面我们就说说《三国演义》中这东吴马忠的过人之处及结局。
东吴马忠是大将潘璋的部将。关羽败走麦城,留下周仓、王甫及一百余人守城,自己带关平、赵累及二百残兵突出北门,向北突围。关羽横刀在前,夜里初更时分,大约走了二、三十里,只见山凹里金鼓齐鸣,喊声大震,周围伏兵四起。关羽在前先后杀败东吴大将朱然、潘璋,无奈吴兵太多,关羽等不敢恋战,望山里急走,赵累已死于乱军之中,后面随行的也止有关平等十余人。当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这时已五更将尽,东方欲白。关公等人困马乏,追兵在后,惶急不敢停留。正走之间,一声喊,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擒。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关平孤身独战,力尽被执。就这样关羽父子被俘,孙权劝降无果,终不屈被杀。在麦城的周仓、王甫看到城外吴兵挑出的关公父子人头,大惊失色。王甫大叫一声坠城而死,周仓也自刎而亡。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为潘璋所得,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孙权赐与马忠当坐骑。不想赤兔马数日不食草料悲鸣而死。过了两年,刘备起大军征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在彝陵界,老将黄忠不服老,到阵前与吴将潘璋交战。不想那潘璋使诱敌计,战不数合即逃。黄忠骤马追赶,追了三、四十里,四面喊声大震,伏兵齐出:右边周泰,左边韩当,前有潘璋,后有凌统,把黄忠围困在核心。这时又狂风大作,黄忠急引军退,山坡上马忠引一军出,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落马。吴兵见黄忠中箭,一齐来攻。正在危急时刻,关兴、张苞率军杀到,杀散吴兵,救了黄忠。黄忠终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伤势沉重。刘备亲来看望,抚着他的肩膀说:“令老将军中伤,朕之过也!”黄忠道:“臣乃一武夫,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龙体,以图中原。”说罢不省人事,到深夜竟死于军营。刘备率蜀汉军夺取猇亭后,关兴追击溃散吴兵,正遇拿着青龙偃月刀的仇人潘璋。二人交马数合,潘璋敌抵不住,败逃而去。关兴哪里肯舍,骤马追之。终于在山中一老者的帮助下,加以关公显灵,斩杀了潘璋,将其首拴于马项之下,并夺回了青龙偃月刀。在回营的路上,正遇马忠率一彪军寻潘璋。马忠见到关兴马项下潘璋人头,青龙偃月刀又在关兴手中,不禁勃然大怒,纵马来取关兴,要为潘璋报仇。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关兴一见马忠,更是气冲斗牛,举青龙偃月刀便砍。马忠部下三百军士将关兴团团围困。关兴正在力孤势危之时,忽然一彪军杀到,为首正是张苞。二人合力杀散吴兵,追赶马忠。这时糜芳、傅士仁率军寻马忠,正遇马忠败兵,随与关兴、张苞混战在一起。关兴、张苞兵少,只好突围而去。二人来到猇亭,献上潘璋人头,备言经过,刘备惊异,犒赏三军。马忠收合军队,与糜芳、傅士仁在江渚屯扎,与韩当、周泰等分头把守营寨。因吴兵连日大败,伤者不计其数。糜芳、傅士仁率领的本是原荆州兵。当夜三更,军士们哭声不止,有一伙军士说要瞅空儿杀死糜芳、傅士仁,再投奔到蜀营。糜芳、傅士仁得知大惊,感到蜀兵所恨的就是马忠,不如杀了马忠,去投刘备,说明他们以前投降的不得已。刘备宽仁厚德,糜竺又是刘备的小舅子,念及如此亲情,很可能就饶恕了他们。于是在夜里三更时分,二人就杀死了马忠,割了首级,投奔到刘备大营。结果刘备见了二人勃然大怒,亲于御营中设了关公灵位,将马忠首级祭上,又令关兴将糜芳、傅士仁剥了衣服,跪在关公灵前,活剐了二人。因蜀汉军连连获胜,声威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孙权大惊,不得已听从步騭劝说,同意将荆州归还,并将张飞首级用沉香木匣盛上,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送入蜀汉大营,以求和解。于是刘备又于营中设张飞灵位,令张苞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以祭张飞英灵。至此,杀害关羽的仇人和杀害张飞的仇人,俱已被斩杀,荆州又可回归蜀汉,可以说大仇得报了。但刘备依然不想退军,非要灭东吴,擒孙权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得已,才书生拜大将,有了夷陵之战。这都是《三国演义》记述,与正史有所不同。正史中的糜芳、傅士仁没有杀马忠再投刘备,范疆、张达也没有被孙权绑缚送给刘备,四人也都或病死或战死东吴,竟也都成了东吴的功臣。如果《三国演义》也如实写,让关公、张飞仇人从此逍遥法外,岂不让读者郁闷?
从《三国演义》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马忠这个人武艺平平,在东吴也就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将校。但潘璋总是把他放到最后出现,而且一击必中,绊赤兔,缚关羽,射黄忠,足见其做事严谨精细,箭技精湛,当也是个颇有能力的小将校。如果不被糜芳、傅士仁杀死,以后说不定也能成为东吴比较出色的大将吧。但正史中只有马忠捉关羽父子,黄忠属病死,没有给马忠立传,也不知最终他是怎么死的。看来东吴马忠最终也没达到立传资格,其业绩也就捉关羽那点儿,其才干也就一般般吧。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
都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其实能够有半实半虚已经不错了。三国演义只是在历史框架上基本与三国志相合,其余人物关系、历史事实、人物性格等等,很多与历史不合。
星火辰简单说几点吧,我仅仅只提第一回的内容。
一、三国演义过于强调黄巾起义的影响,但三国志本身连对黄巾起义的专门记载都没有,其实黄巾起义虽然规模浩大,但很快被镇压,其真实长远的影响不是战争上的,而是信仰上的。
二、造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局面的真实原因,三国演义将之归咎于桓灵失道、黄巾起义和董卓入京,这很正史的记载是有差距的。若非从东汉初年起便削弱西北边防,造成羌患百年,东汉末年内外交攻,朝廷不得不实行给予地方军政大权的州牧制,黄巾和董卓未必便会造成天下分裂,这是长期积累的原因,黄巾、董卓只是触发因素。
三、三国演义将灵帝朝的朝政混乱,妖异迭出,归结于宦官谋杀了窦武、陈蕃,曹节以及之后的十常侍专权。当然,后汉书有意贬低宦官。但这与历史真实是不相符的。窦武、陈蕃没死之前,东汉各处混乱已经产生,反倒在二人死后,灵帝执政的初年,东汉获得了少有的十来年的安宁时间,直到黄巾起义。十常侍未必都是坏人,窦武(外戚)、陈蕃(名士清流)未必都是好人,但他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都想要掌握朝廷大权,想从百姓头上获得最大利益。有一点不是绝对不同的,外戚、清流等未必忠于皇帝,而十常侍们几乎是忠于皇帝的。
四、黄巾起义前,何进是河南尹,是因为他揭发起义的阴谋、镇压有功才升任为大将军,并非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说,已经是大将军。
五、三国演义所说,刘备身高、起兵时的年龄与关羽、张飞是如何相识、起兵的缘由,包括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为什么要资助他都大有问题。这些有些三国志中是明确说到的,有些可以推测出来。譬如,身高是七尺五寸(三国演义是八尺,这夸张点还不算啥)。起兵时明明不过二十二、三岁,若是按三国演义所说二十八岁才起兵,他就赶不上黄巾大起义,所参与镇压的,不过是些自称黄巾的余贼而已(这也算了,不是太大问题)。关羽、张飞显然不是起义时才认识的,而是在这之前已经相识。中山商人资助他显然不是临时起意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但这些,三国演义的作者没有去考察,就想当然了。
六、刘备起兵时,当时的幽州牧肯定不是刘焉,不知道为什么要说是刘焉。
七、刘备与黄巾第一战几乎都是编造的(这也没啥关系,小说总要编造嘛,但历史小说,一些重要历史事实该去考核一下,至少刘关张的相识、刘备起兵的缘由等要有个合理的说法,三国演义说的有些像过家家,都点儿戏。大家可以想想,你换做刘备,像三国演义描述那样能起兵?)
八、刘备与卢植的关系肯定没有演义第一回描写的那样亲密,卢植见到刘备来了就如获至宝,这是不可能的,刘备只是卢植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而已,多半不是卢植最看重的学生。刘备镇压黄巾的前几次战斗中,肯定没见着皇甫嵩、朱隽几个大佬,他所见到的,不过东汉的中下层军官而已,怎么可能见到镇压黄巾的两位统帅。演义第一回,把皇甫嵩、朱隽的出场也描写得很儿戏,确实成了打酱油的,其实在东汉末年诸将中,他们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牵扯帝国安危。
九、刘备三兄弟的桃园结义在历史上是不是存在是不清楚的(但既然说他们恩若兄弟,弄出个结义也没啥!)
十、刘备三兄弟没有救过被黄巾打败的董卓,更没有被董卓所轻视,甚至后来他们参没参加过讨董,都是十分可疑的。
嗯,仅仅三国演义第一回,已经有这么多问题了,各位朋友可以自己去印证一番。或许也有星火辰说错了,欢迎批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三国”是一个朝代吗
三国不是一个朝代,当时应该叫做“魏朝”!
我们常说的朝代,是以一个政权代表一个时代,比如汉朝,就是以刘邦到刘协的血缘宗法传承的汉政权为标志的一个时代。这里面核心概念是“朝”,“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权,就是所谓的朝廷,二是国际地位,“万国来朝”气魄。
就是说,想要作为朝代,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有影响力的政权。比如五代十国,占据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因为获得了南方各国的宗主地位,就可以称为“朝”,而南方各个割据小国,只能称为“朝”。
按照这个观点,清朝应该开始于1644年,就是入关占据北京的那一年。之前的清政权你,只能叫做“清国”,和朝鲜国是一样的地位。
最特殊的情况是,南北朝问题,主流观点认为统一南方的宋齐梁陈是南朝,统一北方的北魏是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不算北朝,只能算是北朝的割据政权,和同时期的高句丽是一样的。
与南北朝相似的辽宋夏金,辽、金、夏并称为“塞北三朝”,其实西夏真的算不上“朝”,因为大多数时候他是辽金宋的藩属国。
结论就是,三国时期,应该叫做“魏朝”,不管是灭掉蜀汉前还是灭掉蜀汉后,他都是全国最大政权。
具体来说,三国时代,应该叫做“魏朝”原因还有三点:
1,汉魏晋三个朝代,存在着明确的法统延续关系。西汉末代皇帝曾禅让给王莽,开创了法统延续的新方式。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成了“汉魏故事”的典故,后来的西晋、宋、齐、梁、陈、隋、唐、宋等朝代,都有明确的禅让故事。直到元朝建立,这个“潜规则”才被打破。
2,曹魏政权,事实上统一整个北方,统治中华圈人口的80%人口,对蜀汉和东吴有着绝对性的压倒性优势。同时,曹魏设戊己校尉于高昌、置西域长史于楼兰,东北的乌桓也被他打趴下,曹魏实力其实远超过了后来的北魏、五代、辽、金等朝代。
3,为什么“魏朝”的观点没有广泛传播,这与蜀汉西晋对曹魏不约而同的污名化有关。从《三国志》以来的史书和小说,都在强调蜀汉的正义性,曹魏立国52年,时间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西晋,是五代的时间总和!却没有得到史学家的承认。
三国武将排名前100名
下面的大都依据正史《三国志》
①吕布:特征值:帅兵刃:方天画戟座驾:赤兔马;相信不会有人对吕奉先排第一有什么异议。温侯吕布虎牢关战三英,十八路诸侯如同草芥,一些成名多时的大将,在吕布的马前走不上三个照面就销声匿迹了。辕门射戟,大将纪灵在他掌控中如同小孩般;还曾以一敌六大战曹操六员上将,全身而退。
(一些大家公认的事实就不再赘述)吕布在三国中杀法之悍勇无人能及!
②关羽:特征值:武圣兵刃: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座驾:赤兔马;三十六路春秋刀法,出神入化,使刀的无人能出其之右,俗语说“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鼎盛时期的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那都是有名的上将;另外过五关斩六将,杀蔡阳。
斩颜良虽有偷袭之嫌,诛文丑则货真价实,交手数合,文丑心怵败走,被关羽追斩之。诚然,文丑败走是因为颜良被杀在前,但作为河北名将久经沙场,可不是吓大的。“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文丑自知不是对手也败走的重要原因。战长沙时,关羽本待拖刀计斩黄忠,因其马失前蹄而义释之,书中未见黄忠觉察拖刀计的描述,如果不是马失前蹄,黄忠已成关羽的刀下之鬼。
庞德战关羽时,关羽已年近花甲,其子关平都二十多了,庞德真刀实枪搞不定,欺关羽老眼昏花,粗心大意(关羽武断地以为庞德要用拖刀计)而暗箭伤之,胜之不武。
③张飞:特征值:猛兵刃:丈八蛇矛座驾:踏雪乌骓马;燕人张飞力猛枪沉、杀法骁勇。
当阳桥“据水断桥,”那么一嗓子竟吓死一位曹将,数万虎狼之师顿作鸟兽散,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虎牢关战吕布,独率一军入川,擒释严颜,一路过关斩将,无不望风而降,凸显大将风范!鏖战马超,大败张郃,张郃见张飞如同老鼠见猫。《三国志》记载“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羽、飞万人之敌也”(程昱语)。
④赵云:特征值:儒(赵云拒婚显其儒)兵刃:烂银枪座驾:白龙驹;初出茅庐就战平文丑、几乎逆转袁绍和公孙瓒之战的胜负。数合之内,刺死曹操麾下河北名将高览;长板坡为救阿斗和夫人单枪匹马在八十三万军中(曹操当时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三万,有人认为在长板坡只有五千曹军,其实不然,曹操虽命降将文聘等领兵五千为先锋,但他自统大军随后跟进,文聘被刘备骂退,真正在长板坡给刘备致命一击的随后跟进的曹操大军,应该有数万之众。
)杀了个七进七出,五十多员曹将死于其枪剑下,小兵卒则不计其数。后来又护驾刘备襄阳会、东吴入赘、截江救斗、汉中救黄忠、枪挑东吴大将朱然、杀夏侯五虎等等英勇事迹数不胜数,子龙将军可谓勇冠三军。
⑤马超:特征值:锦(人送绰号“锦马超”)兵刃:虎头湛金枪座驾:大宛马;将门虎子,威震西凉。
渭水九战,先后杀败曹洪、于禁、夏侯敦等诸多名将,大战许楮、张飞等超级大腕,不分上下。赛过隋唐白马银枪的伍云召,一部《三国演义》前表吕布后说马超,足见孟起之勇悍。
⑥典韦:特征值:忠兵刃:镔铁双戟座驾:黄骠马;曹操麾下第一勇士,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略轻于青龙刀)。
”战宛城时,张绣畏惧典韦英勇使胡车儿偷其戟马。典韦倚门而战,掩护曹操逃命,宝剑砍坏,就用两兵卒当兵刃抡动如飞,粘着就死,碰着则亡。典韦后被乱箭乱枪杀死,屹立不倒,死后良久,无人敢从其身边经过。
⑦许楮:特征值:虎痴兵刃:锯齿飞镰刀座驾:银色拳花马;力大如牛,有万夫不挡之勇。
曹操曾称赞说:“此吾樊哙也。”典韦死后许楮任曹操的近卫军统领。裸衣战马超,气势惊天动地,是曹操帐中唯一真正能与刘备的五虎上将一较高下的王牌。
⑧张辽:特征值:威兵刃:绿沉枪座驾:狮子骢;文韬武略,随吕布时就常常独挡一面;投降曹操后屡立战功,征伐昌豨、袁绍,斩杀单于蹋顿,曾在合肥以一旅劲师独挡孙权倾国之兵,大战甘兴霸,威镇逍遥津,东吴的小孩听见张辽的名字,晚上都不敢哭,成为江东六郡的噩梦。
此“真将军”也!
⑨甘宁:特征值:响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兵刃:五股烈焰苗座驾:菊花青;东吴第一高手。虽粗勇好杀,但轻才敬士,士兵肯为他效命。他有百步穿杨之术,曾射杀大将凌操,生擒朱光;甘宁座镇益阳以一千兵马使关羽三万大军不敢渡江(见《三国志》);最有名的还是甘宁百骑劫营,不折一人一骑。
令附毛批《三国》有三国24位名将的排名:
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储、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
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
神枪张锈与文颜(张锈、文丑、颜良),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三国演义中,超一流、一流、二流、三流、四流武将都有哪些人
A、首先探讨一流战将。
顾名思义,一流武将就是多打胜仗、作风优良、少有敌手,又能够独当一面令人佩服而又放心的大将。
俗话说得好:
“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能征惯战的武将可谓群星璀璨,英雄倍出。所以,一流高手也不乏其人。但是一流之中也是稍微有所差距的,不可能都不分高低、等量齐观,因此又从一流高手中衍生出了超一流高手的概念。
所以,我们就必须从众多的战将中遴选出一流高手,先确立一流高手的范围,然后再去确立超一流高手。那么《三国演义》中的一流高手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第一、临阵正面斩杀过三名敌将以上的应该属于一流高手。
因为两军交战,杀死一名敌将也实属不易了,何况能够斩杀三名以上。即使勇猛精进如吕布,也不过只斩杀了两名敌将。所以,如果能够斩杀三名敌将以上的必须设定为一流高手。(弓箭射杀的不算。)
符合条件的有:
1、文鸯:
鸯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直冲入魏将阵中,钢鞭起处,纷纷落马,个个倒退。
提鞭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
文鸯两次冲阵,第一次打得魏将纷纷落马;第二次,用钢鞭打死数人。因此,他杀死敌将的数量远远不止三个人。应该是一流高手的翘楚了,所以在一流高手中排名第一。
2、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飞剑斩杀严輿,临阵斩杀陈生,一剑砍死周昕。
3、徐晃:斩杀崔勇、李乐、汪昭。
4、夏侯惇:斩杀曹性、徐荣、桥隧。
5、甘宁:斩杀邓龙、马延、张凯,铁链打死朱光。
6、夏侯渊:斩杀昌奇、杨任、成宜。
7、关兴:斩杀李异、周平、潘璋、杨陵、越吉元帅、董禧。
8、张苞:斩杀谢旌、夏恂、崔谅。
9、曹洪:斩杀何曼、袁谭、任夔。
10、华雄:斩杀鲍忠、祖茂、潘凤、俞涉四个。
第二、能够和上述10位一流高手中任意一个,大战四五十回合以上不分胜负的。符合条件的有:
11、张辽:大战夏侯惇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12、太史慈:大战孙策100回合不分胜负。
13、邓艾:大战文鸯50回合不分胜负。
第三、能够和超一流高手大战二十回合以上,或者是不分胜负,或者是捉对厮杀,总之能够全身而退的。
14、关平:大战庞德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
15、张郃:大战马超二十多合,大战赵云三十多合,大战张飞四五十回合,均做到了全身而退。
16、高览:和许褚捉对厮杀。
17、魏延:大战庞德近百回合,全身而退。
18、李严:大战黄忠六十回合,全身而退。
第四、能够和上述18位高手的其中任意一个大战五十回合以上不分胜负的。
19、姜维:大战邓艾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负。
20、凌统:大战张辽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
21、文聘:大战魏延一整天,不分胜负。
这样,《三国演义》中一共产生了21位一流高手。
AA 、超一流高手。
顾名思义,就是指武功修为或者是战绩超过一流高手的人。其实超一流高手本身也是一流高手,不过他们的表现比起普通一流高手又太过突出,超出一大截,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因此我们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个“超一流高手”的称号。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就可以从一流高手中脱颖而出晋级超一流高手(因为超一流高手,脱胎于一流高手,所以我们必须重点参照一流高手来确定超一流高手的人选)。
第一、正面单挑斩杀一流高手的人。
能够正面斩杀一流高手,武功肯定要高出一流高手很多。否则,一流高手即使是失败也是可以全身而退的。符合条件的只有一人:
1、关羽:正面斩杀华雄。
第二、正面单挑明确打败过21位一流高手中任意一个的。
2、吕布:十几合打败夏侯惇。
3、马超:二十合打败张郃。
4、赵云:三十多合打败张郃。
5、颜良:二十回合打败徐晃。
6、文丑:二十到三十合打败徐晃。
第二、能和上述6位中的任意一个大战100回合以上,不分胜负的。
7、张飞:大战吕布100合、马超200合,不分胜负。
8、典韦:大战许褚200回合不分胜负。
9、黄忠:大战关羽100回合不分胜负。
10、许褚:大战马超230回合不分胜负。
11、庞德:大战关羽150回合不分胜负。
这样,以上11人荣获了《三国演义》超一流高手、顶级战将的称号。
B 、二流战将。
临阵表现和战绩都不如一流高手的。符合以下几点的都应该算作是二流高手。
第一、在超一流高手手里能够虎口脱险,全身而退或自料不敌抵挡不住二十回合以上的。
1、乐进:自料不敌赵云。
2、于禁:不到十合被马超杀败,全身而退的。
3、李典:大战赵云十几回合,自料不敌而退。
4、马岱:大战张飞十多回合不分胜负。
5、严颜:大战张飞十多回合被生擒。
第二、有正面斩杀敌将的记录不到三人的,或者有生擒敌将记录的。
6、廖化:斩杀秦朗。
7、王平:斩杀岑威,擒拿夏侯楙。
8、王双:斩杀蜀将谢雄和龚起。
第三、被公认为虎将的,但是晋级一流高手又略显不足的。
9~19、黄盖、程普、韩当、陈武、潘璋、周泰、丁奉、徐盛、蒋钦、董袭(他们被称为江表十二虎臣,但是他们的表现又比甘宁、凌统有明显差距,因此只能屈居二流高手)。
20、曹彰。
第三、与以上20位二流高手中任意一个大战三十多回合以上,不分胜负的。
21、臧霸:大战乐进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
22、曹仁:大战徐盛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第四:书中明确有“万夫不当之勇”的。
23、邢道荣。
24~28、韩德父子五人。
29、周仓。
30、高顺。
第五、能够抗住超一流高手或者一流高手三十合以上,即使被杀也可以算作是二流高手;或者是分别在两位超一流高手手下即使只抵挡数合的,只要能够逃生也可以看做是二流高手。
31、管亥:坚持了三十回合,被关羽斩杀。
32、纪灵:硬抗关羽三十多回合。
33、公孙瓒:分别大战吕布、文丑两位超一流高手,虽败犹荣,因为他做到了死里逃生。
34、邓忠:硬抗姜维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
这样《三国演义》中诞生了34位二流高手。
C 、三流战将。
表现明显不如二流高手的。符合条件的是:
第一、是一流高手或者超一流高手的手下败将,虽然受伤没有全身而退,但是也保住了性命的。
1、武安国:大战吕布,不到十合,被吕布一戟砍断手腕,逃出了生天。
2、张嶷:被王双一锤打伤吐血。
第三、久经沙场,本来有一定的地位,却不幸遭遇超一流高手或一流高手,被超一流高手或者是一流不到十合斩杀的。符合条件的是:
3、蔡阳:被关羽不到十合斩杀。
4、车胄:担任刺史,被关羽斩杀。
5~22、被赵云、马超、张飞、黄忠、华雄顺手牵羊斩杀的有:
朱然、张任、祖茂、刘鐀、马汉、冷苞、邓贤、吕旷、吕翔、曹性、宋宪、魏续、雷同、袁谭、马玩、粱兴、成廉。
第四、长期作战,虽然没有任何靓丽的表现,但是却也没有被当场斩杀的。(包括被军法从事的)
符合条件的有:
23~59、李傕、郭汜、韩遂、曹真、曹休、淳于琼、马谡、马忠(蜀汉)、张翼、吴兰、吴懿、侯成、杨秋、夏侯尚、韩浩、徐质、胡车儿、徐商、乐琳、张虎、郭淮、陈泰、孙礼、刘丰、孟达、袁熙、袁尚、高干、吕建、蔡瑁、李肃、郝萌、张允、马忠(东吴)、贾华、宋谦。
第五、有过精彩表现,却死于乱军之中的:
60~62:傅彤、诸葛尚、诸葛瞻。
这62位战将虽然有点参差不齐,但是也可以一视同仁。毕竟在《演义》中,他们所占的篇幅很少。他们都可以当做是三流战将。
D 、四流战将:一出场就被秒杀或者一合被擒,从此以后销声匿迹再也没有任何下文的。符合条件的有:
程远志、邓茂、鲍忠、俞涉、潘凤、方悦、穆顺、何曼、胡轸、徐荣、耿武、关纯、严纲、鞠义、张虎、陈生、吕公、王方、李蒙、李乐、崔勇、李別、李暹、汪昭、李封、黄劭、杨奉、韩暹、曹豹、荀正、于糜、樊能、严輿、周昕、桥隧、焦触、张南、马延、张凯、夏侯兰、夏侯杰、钟进、钟缙、钟绅、刘贷、王忠、尹楷、黄祖、邓龙、凌操、蔡熏、蔡中、蔡和、朱光、昌奇、成宜、踏顿、蒋奇、淳于导、糜芳、傅士仁、张先、杨任,沮鹄、沙摩柯、越吉元帅、金环三结元帅等67人。
还有夏侯存、牛辅、五关六将、焦炳、慕容烈、杨陵、崔谅、杨龄、成何、周善、杨任、尹楷、谢旌、薛则、董禧、李异、周平、夏恂、曹遵、曹永、杨昆、裴元绍、朱赞、张武、陈孙、岑威、成廉、刘辟、张先、张卫、李丰、陈应、鲍龙、杜远、史涣、岑璧、李通、张著、赵累、王甫、史迹、范疆、张达、沙摩柯、孟优、韩综、恒嘉、蒋舒、孙峻等54人。
这样《三国演义》中明确属于四流战将的有121人。
E 、特殊情况如下:
第一、帝王级别的,包括追封的,即使带兵打仗,甚至冲锋陷阵了也都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有:刘协、刘备、刘禅、孙皓、曹操、孙权、孙坚、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曹丕、曹髦、兀突骨大王等等。
第二、以军师、谋士身份兼任军职的,也都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有:诸葛亮、庞统、费祎、蒋琬、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钟会、满宠、贾诩、许攸、荀彧、荀攸、程昱、马良、黄权、诸葛瑾、诸葛恪、徐庶等等。
第三、晋朝建立以后,统一三国的战争时期的名将因为不好界定,都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如:陆抗、羊祜、王睿等等。
以上盘点,由于学识的局限,肯定会有所遗漏,请大家补苴罅漏给予指正!
你认为《新三国》中哪些角色演得比老版《三国》出色
新版的人物来说我觉得比老版本好的
1.赵云,聂远演赵云灵感来源于罗成,都是白马加白袍玩枪的,当初演罗成的时候实力圈粉一大波,所以导演才选聂远来演的赵云,简直是量身定做版
2.刘备,老版的刘备显得比较仁慈,对于刘备这个角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细挖这个角色属于那种表面仁慈内心细腻果断,喜欢玩心机的人,于和伟演的比较形象,给人一种看着仁慈但细看是心机比较深的人
3.魏延,没办法,魏延属于那种有大将风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又怀才不遇的人,跟刘备入川深受刘备中用,而被诸葛亮猜忌之人!魏延给人看着就有一种底层忠厚老实之人,但魏延每次给诸葛亮弯腰跪拜之时眼睛总往上瞟两眼这个细节反映的是魏延天生反骨的意思!面服心不服刻画很到位
4.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一帅,二临危不惧三知人善用这三点新三国里面的孙权脸上表现的相当到位,孙坚死后孙权面对群臣一番理论安定朝野这是临危不惧!陆逊打赢刘备后,孙权反问陆逊大都督之位何立?陆逊看出孙权意思不设大都督孙权第一次掌实权后那眼神瞬间看到了一个阴冷的眼神!对于一个年轻刚上位的帝王来说这个眼神是很到位的,就是冷!
5.陆逊!陆逊本就是一书生!新三国演员书生气很足,而且小胡子一留眼神一配,一个很机警的陆逊瞬间显现出来还是跟孙权那段大都督之位何立表现的很到位
6.汉献帝,这个不用多说一个傀儡皇帝,新版的汉献帝一看就是属于那种体弱,优柔的,没办法他也深知自己是笼中鸟,不多说了大家都有体会
7.许攸,许攸这个角色就是属于活不过两集的主,新版三国里面的许攸奸诈,张狂表露无疑看着我都想杀他。。。。太到位了
8.张颌,可能还是因为隋唐英雄传的原因吧!新三国里面的张颌扮演者曾经扮演过隋唐英雄传里的军师,过来演张颌就给人一种文武双全的感觉,这也符合张颌的设定,所以感觉新三国的张颌比老版好
9.袁术的那个白胡子军师,叫不出名字但是一出场就感觉此人是个优秀的谋士!
10.这个属于个人喜爱了可能很多人不认可,我喜欢新版三国里的陈宫!说不出来为啥可能就是喜欢吧
最后吐槽一下,新版三国里的吕布不够老版的霸气侧漏!曹植跟半吊子没区别!许褚简直就是村里的傻大壮哪有虎候风范!张飞除了会叫就刻意的为了显示原著张飞的大眼一直瞪着,感觉没有老版的自然(那脸也没老版的刻画的好)诸葛亮找年轻的陆毅。。。没有老版唐国强的仙风道骨!曹操个人觉得要是能请来周润发,那才是一个眼神都是戏(感觉被那个电影版的曹操带入了。。。)老版曹操更胜一筹,关羽这个不好评论各有千秋,新版三国里的吴国各路大将均没有存在感。。。。不知道找的啥演员还是导演刻意为之。。。显得吴国特别弱一样,尤其那个韩当周泰给刻画的渣渣一样这个有点说不过去了,周瑜没胡子之前还好有胡子之后不好评论了,那大乔小乔那貂蝉。。。新版三国的女演员没一个能称得上倾国倾城的白瞎了几个大美女!(以上仅代表个人爱好,触及你的爱好请绕道下一篇)
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有正史吗?那个陈寿写的《三国志》能叫正史吗?真正的正史,应是由当朝史官编攥的史实,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水分,但大体上还是尊守了当时的状态。因此《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不过《三国演义》在尊重《三国志》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小说演义的成分,具有较强故事性和观赏性,其他方面还都是尊守了《三国志》的脉络。至于有一些改动,是由于陈老先生在编攥《三国志》时也加进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还有就是通过传说编写的。例如:对吴国的描写就比较简略,且对于蜀汉后主的描写,则是贬低的成分比较多。皇权至高无上的历史环境中,皇权的威严是不可否定的,蜀汉后主治理西川四十余年,怎么能一点业绩也没有呢?诸葛亮再有能力,也只是一个臣子,六出祁山也大都是无功而返,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蜀汉最终走向败落,也不能都推到刘禅身上。纵观三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吴国,吴国存在了六十余年里,都发生了什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没有详细的交待。因此,《三国志》则不能称为正史,《三国演义》则更不能与正史论之。真正的三国正史,还有待于对三国其间的历史考证证实。
三国是指哪三国
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
一、魏国
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二、蜀国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
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三、吴国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扩展资料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韩信放在三国是什么水平能不能跟随刘备统一三国
答案一定是不能!
韩信能力行不行?一定是很行的,奉献了各种军事史上的经典自不必说。但是要清楚的是这些战例都属于不可复制后无来者的特殊战例,因为必须要清楚韩信当时的对手是谁?最后的对手项羽,战斗力强悍但人数不多,军事上的天才治国的蠢才。不懂识人用人留人,所以他手下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名流千古的名将猛将,全靠自己打打杀杀。这样的档次,最多就是与吕布类似,仅此而已。而蜀国当时的境况则是三国国力最弱占地最小人才最少的存在,让韩信去和魏国死扛,对手曹操,司马懿,曹真等等都是大神级别的,可能韩信能够获得几场胜利,但是这种胜利不会成为战略上的胜利,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对国力强盛的魏国不可能造成动摇根基型的后果。毕竟战争打的是兵马钱粮,后勤补给。而这些恰恰都是蜀国得到短板。其巅峰也就是比关羽强一些的结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