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_演义_刘备_兵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三国  演义 刘备 兵力

本文目录

  •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 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
  • 电视剧《新三国》和94版《三国演义》哪个更优秀一些
  • 如何更好了解三国
  • 曹操并没有活到三国时期,为什么提到三国我们还是会想到曹操
  •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 大家帮忙提炼一下,读《三国演义》到底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借鉴意义谢谢
  •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三国是怎样统一的
  •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你知道真实的三国后,会颠覆你对三国的崇拜!真实的三国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真实的三国人口稀少,物质匮乏,民生凋敝。那里没有英雄或者枭雄,有的都是血与泪。

在这里我仅讲两点:残忍以及人口

一、三国里到底有多残忍多血腥?

残忍血腥到吃人是常有的事。连人都吃,还有什么残忍的事是做不出来呢?

1. 郭颁《魏晋世语》中这样有一段故事:“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就是人肉。

为了供军粮,竟然拿老百姓用作军粮。

2.臧洪被袁绍围困三个月,城里粮食全无,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

3.由于物质匮乏,人也被当作食物。《晋书》记载:“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而且古代打仗战败方很多都是充当粮食,有‘两脚羊’的称谓。

二、真实的三国人口非常少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官渡之战曹操2万,袁绍10万;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最多5万人,曹操有15万;夷陵之战刘备孙权各5万。

《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说恒帝的时候有5600万人口,而到了三家归进晋时,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你知道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是什么让人口从5600万降到1600万吗?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战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诸侯的纷争无休无止,所以就简单的认为是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其实真正导致人口骤减的原因是瘟疫

1.史料

《三国志》这样记载:《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北还。”;《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而曹操南征赤壁军中大疫并非孤例。
实际上从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至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这一百年内史书有记载的大瘟疫有几十次之多。仅东汉末年三国初的三十年内,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之多。

2.名人

曹植的《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王璨也得瘟疫死了。连这些名门望族都免不了得瘟疫,可想而知老百姓是怎么过来的。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于是张仲景游历各方,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总结:

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能是三国最为真实的写照了。唉!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真实的三国可能比我说的这些还惨,很多人做梦都想穿越到三国去,我想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你绝对会后悔。

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

说起三国的顶级猛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吕布、赵云、文鸯,然而事实上,这三人在演义中非常厉害,但是在正史中,他们还达不到顶级水平!三国正史中,真正顶级的猛将主要有这6人,你都认识几个?

吕布、赵云、文鸯

在说三国正史的真正顶级猛将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为何说吕布、赵云、文鸯他们三人算不上是顶级猛将呢?

在演义中,吕布号称是天下第一猛将,但是在正史中,吕布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强悍!吕布这个人,出身于并州五原郡,这地方属于东汉的边地,所以吕布从小弓马娴熟、骁勇尚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被丁原看中,当了骑都尉。后来的故事我们不过多赘述,大致是和三国演义差不多,只不过正史中基本没怎么表现吕布的勇猛,只是说吕布手下的军队非常厉害,尤其是他的骑兵,几乎是无人能敌!说白了,正史中说的是吕布军队非常强,骑兵非常强,但并没有说吕布这个人的个人武力非常强!

在演义中,赵云排名第二,“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在三国正史中,赵云虽然表现不错,但相对于蜀汉的其他猛将来说,赵云还是差了点,赵云的定位和黄忠差不多,但和关羽、张飞、马超并非同一档次!演义中的赵云确实厉害,但正史中的赵云也确实要差那么一点,这一点希望大家理性看待!不信可以去翻三国志!

最后我们再说到这个文鸯!文鸯可以说是后三国时期的超级猛将了,曾一人打退数百名魏军的追击,真正的做到了七进七出!所以在不少人看来,文鸯确实算得上是当时天下的顶级猛将了!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三国演义》,就连《资治通鉴》都记录了文鸯七进七出的故事!

《资治通鉴》: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司马师派司马班率领八千士兵去追击文鸯,结果文鸯单枪匹马地杀进了数千魏军之中,但他不仅没被砍死,而且还杀上了百余魏军。而且这种短兵相接的情况,还发生了六七次,令魏军大为震撼,最终再也不敢追击文鸯了!按照这份记录来看,文鸯简直就堪称天人啊!这是天神一般的战绩啊!然而本文却对此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

我们先思考一下这么个问题,一个人怎么打赢十个人?一个人如何打赢一百个人?要是有人敢宣称他一个人能打赢一百个人,那可真是全世界出名了!一个人打赢十个人很难,打赢一百人更难,敢宣称打赢一千人,恕我直言,此人必定是神经错乱了,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至于醉成这样啊!文鸯一人冲进数千人的魏军阵营,还能杀伤百余人魏军,除非这些魏军就站在那里让文鸯砍!

事实上,这份记录只在《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出现过,在《三国志》和《晋书》中,压根就没有这样写过!《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撰写的,成书时距离三国已经过去了七八百年了,再过个两三百年,《三国演义》都出来了,这么长的时间,司马光怎么会知道当年的战场细节?要知道连《三国志》都没有这种细节描述啊!所以说本文认为,资治通鉴中关于文鸯一人破千军的描述,并不真实,太假了,本文还是更加相信三国志的记载!文鸯可以说是一代猛将,但绝对算不上是顶级猛将!

事实上,本文认为,真正的三国顶级猛将,乃是以下六位!其中魏、蜀各三位!

魏国的顶级猛将

张辽

说起张辽,最出名的战绩自然是是八百破十万,成功地守住合肥城了!当年孙权见曹操带主力去攻打汉中张鲁了,以为自己可以捡便宜了,于是率十万吴军进攻合肥。结果张辽不仅丝毫不怂,而且主动发起进攻,冲向了孙权的中军大营,一度将孙权军队打得丢盔弃甲!

《三国志》: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瞧瞧张辽这表现,直接先登冲阵,杀了数十个吴兵,斩两名吴将,把孙权都逼到山坡上,不敢下去了。面对张辽的挑衅,孙权不敢动,只能招呼手下围攻张辽,结果张辽左冲右突,吴军根本挡不住,而且张辽在杀出重围后,又重新杀了进来,将被困的魏军救了出来,简直就是视江东诸将于无物,太生猛了!此等冲锋陷阵的勇猛战绩,足以闪耀华夏!

除了这一次痛揍孙权,张辽在大破乌桓等其他作战中的表现也是非常生猛的,所以说,张辽被评为三国真正的顶级猛将,乃是实至名归!

许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许褚是曹操的护卫,确实是非常猛,但他再厉害也仅仅是个护卫而已,不能算为顶级猛将!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许褚在成为曹操的贴身护卫之前,人家也是要上场作战的,而且战绩非常猛!

《三国志》: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在征讨张绣的作战中,许褚身先士卒,带领手下先登,斩首万余人,这其实足以说明许褚的生猛了。再加上他曾拉着牛的尾巴行走百余步,曾吓得马超不敢动手,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许褚乃是真正的顶级猛将!

典韦

史学家潘眉曾评价典韦雄武壮烈,不在张辽、许褚之下,这说明典韦乃是和张辽许褚一样的猛将。而史书上,我们从典韦的经历来看,他也确实生猛!典韦和许褚有点类似,他虽然被曹操选为护卫,但是仗打起来后,典韦也是要亲自上前线作战的,而且人家多次先登,屡立战功,令人惊叹!

《三国志》: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以典韦的勇猛来看,其实他在历史上的战绩原本可以更好,只不过他最终被曹操坑死在了宛城。然而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典韦也展现了他的勇猛,吓得敌军不敢近身!

《三国志》: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

蜀汉的顶级猛将

关羽

说起三国顶级猛将,不得不提关羽,因为在整个正史中,临阵斩将,以一人之力改变战局之人非常少,而关羽就是其中之一!

《三国志》: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三国志对于关羽的白马之战,虽然只记述了这么几个字,但是大家从中其实可以读出非常多的信息!

首先,关羽击杀颜良,并非偷袭,而是直接冲过去,于万众之中击杀了颜良,也就是说,当时颜良身边是有护卫的,但是他们挡不住关羽的进攻!足见关羽有多猛!

其次,关羽在斩杀颜良后,颜良手下根本挡不住关羽,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主帅被杀,手下护卫都得陪葬,要是连主帅的头颅都拿不回来,这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耻辱,很多人会被连坐,然而就是在如此拼命的情况下,颜良手下仍然挡不住关羽,这说明什么?说明关羽的勇猛,冠绝天下!

最后,我们经常说军队交战的胜负,不是靠个人武勇决定的,然而关羽此战,仅凭他一人,解了白马之围,这乃是超越常识的存在啊!

仅凭此战,关羽足以成为三国真正的顶级猛将!无论其他人如何不服气,如何诟病,都改变不了关羽乃真正顶级猛将的事实!

张飞

张飞和关羽一同被评为三国万人敌,这其实就足以证明他乃是真正的顶级猛将了!而且这个万人敌的评价,可不是蜀汉阵营的人评的,乃是曹操手下谋士评价的,足见张飞有多猛!据水断桥的故事,很多人以为是假的,然而正史中,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张飞就是这么猛!

马超

曹操曾对马超做出过如下评价,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试想一下,曹操是被马超逼到何种境地,才能说出这种话?如果说曹操的话还不足以证明马超的勇武,那么接下来《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则更为直接!

原文: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陈寿将马超和关羽张飞一起评价为刘备的爪牙,这其实就足以证明马超这个人的能力了,他乃是真正的顶级猛将!

结语

在本来看来,三国正史中,真正的顶级猛将分别有张辽、许褚、典韦、关羽、张飞、马超六人,当然了,除了这几人,其实还有不少人,只不过限于篇幅原因,没能展开描述!你认为还有哪些人当得起真正的顶级猛将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电视剧《新三国》和94版《三国演义》哪个更优秀一些

个人感觉还是老版《三国》要经典一些,古香古色,说话很多都是《三国演义》书上的,既能做到有大众化的白话文,也有古文的文学性。另外演员的选取中,更加贴近三国演义书中对人物的描述,选角绝对无可挑剔。演员角色的表演上气概如虹,有所夸张。所以,老版绝对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新版《三国》基本都没有古语,全是白话文,还有很多时下流行的歇后语,比如“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另外还有曹操几次随地大小便,当然这些可能是导演安排来搞笑的。作战场景比老版三国要宏大一些,但是有很多重复的场景。人物表演上,尤其是主要人物感觉该有所表现的全都憋着,演不出效果。

比如关羽好像总是低头,说话不看人。关羽应该是傲慢的性格,不是谦逊的,所以应该仰着头,斜着眼看人。关羽这辈子只正眼看过的人:刘备、曹操、张飞三人而已,赵云也就是将就吧!甚至孙权、马超、黄忠他也不放在眼里,全斜着眼瞧他们。这一点老版陆树铭演的较为到位。

还有就是曹操,很多关键点该表现的,全是坐在那里像木头一样,最多就是邪魅一笑而已,只使用背景声音来代替曹操所想。

赵云是聂远饰演,本人觉得他更适合演马超,三国上可以称为“白面小生”的就是吕布、马超。马超更被人冠以“锦马超”的赞叹。赵云身形体魄其实和关羽、赵飞是一样的,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白面小生形象。书中形容:“宽面圆颌,极其雄壮”。说明就是关羽、张飞剃了胡子,漂白后的版本。还有就是脸部特征,没有任何棱角、笑么滋的,一副福将的模样。当然绝不是傻大哈那种形象。这点老版三国的张山演的较为到位,但是脸部英气和杀气有点过重。

较为出彩的,何润东演的吕布;刘备、孙权都还算可以。

如何更好了解三国

三国时期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值得仔细品味和感悟。

如何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我认为还是从《三国演义》入手为好。

理由是:

其一,演义尽管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整体而言,还是大致反应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

其二,演义系统性、连贯性、可阅读性都很高,读起来有趣得多,不至于生涩枯燥。

等基本熟悉了整个历史进程及大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再去寻找一些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阅读。有条件的可以查阅一些史书,如《三国志》、《三国志注解》、《后汉书》、《晋书》、《魏略》等等。

对于史料的阅读,我的体会是:不一定看得很多,但一定要看得很细,而且要多思考,多品味。同时一定要了解著作者的历史背景,便于知晓其著作的可信度。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不会有感悟。

因为,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比较以后,就会发现相差很大,甚至会彻底颠覆你的感受。

这种体验是很微妙的,也是最有意思的事。

不看史料,只沉浸在演义的固有思维里,走不出来,看多少遍,即便是倒背如流,也没有多少意义。甚至会形成偏执的根深蒂固的理念,让它左右你的思维,将会贻误你的人生。

说实在的,演义有许多很高明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很愚蠢的桥段。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事也不少。

只有把演义和史料一起阅读,才能更好地了解三国这段历史。

不仅会增加历史知识,而且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启迪。

还要注意一点,即便是史书也不可尽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阅读最好是用脑,而不仅仅是用眼睛,无论演义、野史、还是正史,都一样。

曹操并没有活到三国时期,为什么提到三国我们还是会想到曹操

在赤壁之战后,随着刘备孙权在南方逐渐做大,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事实上已经是三国时期了。再后来,曹操称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可以说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王国,孙权至少也是大诸侯国,这样三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存在了。而汉献帝的存在,名义上是大汉皇帝天下之主,其实连周天子都不如。

更何况,三国的形成曹操是出力最多的,我们通常所说三国最精彩的时段也是曹操生前,所以我们没必要因为他们之上还有一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就否认曹操是三国人物。

至于曹操最后没有称帝的问题,我想只不过是个虚名,实在没必要斤斤计较。站在曹操角度想:“我是魏国大王,地盘我最大,权力我最大,我称帝和不称帝又有什么两样。“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对于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兵力等基本的数据统计,没有确切、统一、令人信服的资料。

不过,像《三国演义》一弄就就是百万大军的说法,绝对是不靠谱。

整个三国时期,三国一共的兵力恐怕就在一百万左右,最多时也不会超过二百万。

根据零散的资料,先大体看一下。

据钱穆《国史大纲》的说法:

蜀灭亡时,户数是28万,人口是94万。内带甲将士10.2万,占全数的九之一。

吴亡时,户数是53万,人口是230万。内兵23万,占全数十之一,吏3.2万,后宫5000人。

魏平蜀时,户数66.3万,人口是443.3万。

三国合计,户数147.3万,人口767.3万。

这里没有提到魏国的兵力。

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大都以蜀、吴灭亡时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只是解释不同。

看一下《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记载:

刘禅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263年。

钱穆的数据,恐怕来自于王隐的记载,只是把带甲将士算在了人口之内,没有提及官吏人数。

但我还是认为,带甲人数及官吏人数,在人口数之外。吴国也是这个情况。

但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可以抛开这个争议,只关注兵力人数。

著名史学家梁方仲在其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

魏 : 户数 103万, 人口443万, 兵 60万
蜀 : 户数 28万, 人口 94万, 兵 10.2万
吴 : 户数 52.3万, 人口230万, 兵 23万

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主流认识,教科书一般采用这个说法。

这一数字,蜀汉是灭亡时也就是263年的数据,吴灭亡是在280年,西晋时期。时间上不同。

但据《晋书》之《地理志》记载:刘备章武元年(221年),其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

经过四十多年,蜀汉户数变化较大,但人口数没有很大变化。

因此,从蜀吴灭亡时的人口、兵力,基本可以推知三国时期,各国的兵力情况。

我认为,之前的兵力一般会比灭亡时的兵力多一些,但不会多很多。

不管三国的兵力是否在人口数之内,各国兵力占人口的比例都很高。蜀吴在10%左右,魏国居然是13.5%,魏国基本是每户一兵的程度。

先看一下蜀国的情况:赤壁之战后,刘备大约接受了五六万刘表原有的部众,三万由关羽统领镇守荆州;两三万由刘备率领入蜀。我在其他问题回答时详细论证过这个数据,因为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此数据是我的分析推算。

益州牧刘璋如果有十万兵力的话,刘备占据荆、益后,兵力达到十五六万。

汉中之战,刘备除掉关羽守荆州的三万,留二三万镇守益州其他战略要地,能够与曹操对峙的兵力最多在十万。

曹操估计也会在十几万的兵力上,另外与东吴的边界线较长,东吴势力更强。曹操没有二三十万防御孙吴是不可能的,同时还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最后双方消耗都很大,即便刘备损失1/3,也会减少三万多的兵力。

襄樊之战,关羽三万兵力全部损失,夷陵之战,刘备三万多兵力至少损失两万多。

等到诸葛亮接手时,蜀汉兵力大约在七八万左右,不会超过十万。

经过诸葛亮五年的休整,最多时兵力也就恢复到十万左右。

我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兵力就在五万左右,不会超过很多。毕竟江州、夷陵、成都等方向都需要驻兵,这个不能总唱空城计吧。

再看一下吴国的情况:

赤壁之战,周瑜提出要五万精兵抵抗曹操。孙权说:五万一时难以凑齐,先调集了三万精兵做先锋,孙权继续调集兵力做后援。

周瑜与程普就带领这三万精兵以及刘关张带领的二千人马,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操。

其实,当时曹操的人马恐怕在二十二三万左右。

理由是刘表占据荆州,带甲十数万。曹操南征刘表,没有十几万是不可能的。演义 说周瑜为孙权分析曹操势力,说从北方带来十五六万,这事靠谱。再加上刘表江北驻军及水军六七万,大约有二十二三万。

夷陵之战,刘备带领三万多人马,加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大约五万人马;孙权派给陆逊五万人马,就击败了刘备。

就三国时期的兵力来看,虽然说是兵士,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要少很多。

那时候,运输粮草是个大活,不仅需要运送,还需要部队保护,这就占据了很大兵力。

汉中之战,就已经把刘备搞得“男战女运”的程度。

在本土作战还好一些,进入敌国作战,粮草的供给就是个大问题。

就算是一比一的比例,刘备的五万人马,能有多少兵力投入战斗。反观陆逊那五万人马,后勤保障就好多了,毕竟在吴国境内。这也是刘备失败的原因之一,绝不是陆逊一把火就可以把刘备五万大军全部烧死了。

再参照看一下官渡之战:

袁绍动用十万大军,曹操就约两万左右。

没有资料说明双方后勤保障的力量对比。但可以想象,袁绍已经离开冀州较远,需要大量的兵力运输、保护粮草的补给;曹操虽说是两万兵力,如果再用一部分去运粮,再抽调五千精兵偷袭乌巢,那么官渡方面还有几个人在把守呢?袁绍还不能攻破,实在也说不过去了。

比较可能的解释,就是曹操两万是全部投入战斗的兵力,不包括战斗辅助人员;袁绍的十万大军,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在内。

就犹如淮海大战,我方是八十万打败了蒋方一百二十万。有资料说,仅仅为我军后勤服务保障的民工就有二百万,而蒋军这一百二十万人员一定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在内吧。

这是我所理解的三国时期的各国兵力的情况分析,敬请大家指教。

大家帮忙提炼一下,读《三国演义》到底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借鉴意义谢谢

首先,往大的说,现在的国际局势已进入三国时期,只有中俄联手,方可对付强大的美国,正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这叫相拥御寒。

其次,在我们的生活中,扬松的自作聪明讨领导嫌,这一点是需记取的。当领导的,都喜欢别人吹捧,显得自身聪明,哪个的光芒盖过了领导,哈哈,下场就是杨松。

诸葛亮的知人也是必须学习的。(这一点是对当官的说的)。如草船借箭中的对待鲁肃,曹操;空城计中对待司马懿(虽然有人说三国志中无有空城计之说);

人,不论什么时候,低调点总是好的。关羽可力敌万人,先,孙权欲其女匹配关羽之子,羽自视高大,认为不可!当麦城败退之时,仍目空一切,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

既生瑜,何生亮。怎么心胸就那么小?世界之大,为什么非周郎独活?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心胸必须放大一些,不能事事斤斤计较,眼光放长远一些,就会有大格局,否则,只有落得个“周郎气短”的悲剧!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是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

189年,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董卓入洛阳后,绍出奔冀州,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卓,关东州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绍为盟主,相机进攻卓。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193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汉献帝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备之命,于柴桑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曹操派徐晃增援,孙权又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汉、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布占徐州,刘备投操。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操讨伐张绣,失败。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备讨伐术,术病死。

200年 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操败绍于仓亭。备投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死。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6月 操封为汉丞相,郭嘉病死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操。

11月 赤壁之战,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霞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宛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备,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操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在濡须打败权。

216年 操称魏王。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杀害。

220年 1月 操病亡。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 4月 备称帝。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诸葛亮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毌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毌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毌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毌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赐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三国是怎样统一的

答:一想起三国,都会想到那么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原因的,司马懿在魏明帝病逝后,逐渐掌控了曹魏集团,而当三足鼎立之时,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都为能有所大的收获,而且蜀国吴国联盟也是勉强抗衡曹魏。所以,魏国的强大,也慢慢为三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首先从当时的国力上说,蜀国是攻不下魏国的,因为蜀国的人口不及魏国的十分之一,就算吴蜀联合还是无法抗击魏国的,举例说明,就拿蜀国为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以一州之地与中国抗衡”。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随着北方经济逐渐的恢复,实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而且连年北伐,造成国内的空虚。蜀国政权并没有很好的完成本土化,使得蜀中俊杰不能大量的补充,从而使后期出现了人才短缺的荒唐局面。而且到了后期阿斗宠幸奸佞,政局混乱腐败。导致内部矛盾众多,内讧严重。反观魏国呢,以司马懿为例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个统一三国的皇帝司马炎,根据史料记载,司马炎有着很锐利的眼光,不仅重用元老,对拥戴功臣的人才也提拔,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在他执政期间忠臣羊祜、张华、杜预三个人的作为使得司马炎稳坐江山,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忠臣羊祜主要负责战备工作而且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为一统大业做很多贡献,再则就是张华擅长战术,担任镇南将军一职,在伐吴期间充当主帅,立下汗马功劳,执行者杜预,雷厉风行,有胆识和军事能力,所以统一有必然性。

所以最后由司马家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伟业。可能在这之前谁也没想到,司马家会是最后的胜者,曹魏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三家归晋

回到开头第一句话,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趋势下,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将实力最弱的蜀国灭掉了。可当时司马家族已经一手遮天,终于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并在公元280年灭吴大一统。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

都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其实能够有半实半虚已经不错了。三国演义只是在历史框架上基本与三国志相合,其余人物关系、历史事实、人物性格等等,很多与历史不合。

星火辰简单说几点吧,我仅仅只提第一回的内容。

一、三国演义过于强调黄巾起义的影响,但三国志本身连对黄巾起义的专门记载都没有,其实黄巾起义虽然规模浩大,但很快被镇压,其真实长远的影响不是战争上的,而是信仰上的。

二、造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局面的真实原因,三国演义将之归咎于桓灵失道、黄巾起义和董卓入京,这很正史的记载是有差距的。若非从东汉初年起便削弱西北边防,造成羌患百年,东汉末年内外交攻,朝廷不得不实行给予地方军政大权的州牧制,黄巾和董卓未必便会造成天下分裂,这是长期积累的原因,黄巾、董卓只是触发因素。

三、三国演义将灵帝朝的朝政混乱,妖异迭出,归结于宦官谋杀了窦武、陈蕃,曹节以及之后的十常侍专权。当然,后汉书有意贬低宦官。但这与历史真实是不相符的。窦武、陈蕃没死之前,东汉各处混乱已经产生,反倒在二人死后,灵帝执政的初年,东汉获得了少有的十来年的安宁时间,直到黄巾起义。十常侍未必都是坏人,窦武(外戚)、陈蕃(名士清流)未必都是好人,但他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都想要掌握朝廷大权,想从百姓头上获得最大利益。有一点不是绝对不同的,外戚、清流等未必忠于皇帝,而十常侍们几乎是忠于皇帝的。

四、黄巾起义前,何进是河南尹,是因为他揭发起义的阴谋、镇压有功才升任为大将军,并非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说,已经是大将军。

五、三国演义所说,刘备身高、起兵时的年龄与关羽、张飞是如何相识、起兵的缘由,包括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为什么要资助他都大有问题。这些有些三国志中是明确说到的,有些可以推测出来。譬如,身高是七尺五寸(三国演义是八尺,这夸张点还不算啥)。起兵时明明不过二十二、三岁,若是按三国演义所说二十八岁才起兵,他就赶不上黄巾大起义,所参与镇压的,不过是些自称黄巾的余贼而已(这也算了,不是太大问题)。关羽、张飞显然不是起义时才认识的,而是在这之前已经相识。中山商人资助他显然不是临时起意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但这些,三国演义的作者没有去考察,就想当然了。

六、刘备起兵时,当时的幽州牧肯定不是刘焉,不知道为什么要说是刘焉。

七、刘备与黄巾第一战几乎都是编造的(这也没啥关系,小说总要编造嘛,但历史小说,一些重要历史事实该去考核一下,至少刘关张的相识、刘备起兵的缘由等要有个合理的说法,三国演义说的有些像过家家,都点儿戏。大家可以想想,你换做刘备,像三国演义描述那样能起兵?)

八、刘备与卢植的关系肯定没有演义第一回描写的那样亲密,卢植见到刘备来了就如获至宝,这是不可能的,刘备只是卢植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而已,多半不是卢植最看重的学生。刘备镇压黄巾的前几次战斗中,肯定没见着皇甫嵩、朱隽几个大佬,他所见到的,不过东汉的中下层军官而已,怎么可能见到镇压黄巾的两位统帅。演义第一回,把皇甫嵩、朱隽的出场也描写得很儿戏,确实成了打酱油的,其实在东汉末年诸将中,他们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牵扯帝国安危。

九、刘备三兄弟的桃园结义在历史上是不是存在是不清楚的(但既然说他们恩若兄弟,弄出个结义也没啥!)

十、刘备三兄弟没有救过被黄巾打败的董卓,更没有被董卓所轻视,甚至后来他们参没参加过讨董,都是十分可疑的。

嗯,仅仅三国演义第一回,已经有这么多问题了,各位朋友可以自己去印证一番。或许也有星火辰说错了,欢迎批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