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很多人都谈到意境大于格律,请问,什么是意境
- 如何理解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
- 意境、意象、境界怎么区别
- 如何拍花拍出意境
- 如何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 摄影中,意境究竟是指什么
- 书法的“意境”指的是什么
- 摄影中,意境究竟指什么
-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同一概念吗怎么才能写出意境深远的诗
- 古诗为什么都写得这么有意境
很多人都谈到意境大于格律,请问,什么是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传统诗词创作中呈现出的情景相融、虚实相合、想象无穷、拟意无尽、生命律动、韵味层生的诗意境地或是无限空间,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空间,是需要深入体会和玩味才能感受到的艺术享受。意,指诗人的思想意志;境,是指自然景观。意和境浑然一体即为意境,“意境”一词现如今已发展到境界之说。
在意境一词出现以前,人们一直探索和发展,寻求诗文表达和表现的要旨。文质,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指人而非文章,魏晋之期,“文质”概念被广泛转化到文论中。文气,来自先秦时期“气“的概念,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致之”由此“文气”便成了文论日贯用术语,还延伸出了灵气、骨气、逸气、神气等。也有人把气和质结合起来,成为“气质”。风骨,最早出现在汉代,魏晋最盛行,但也是指人,南朝时代引入文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即是专述,意即情志感人,文辞精炼,有气有劲,气韵生动。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他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这里的“意境”大概是强调的“意“,而非我们现在理解的“意境“。
中唐之后,权德舆堤出“意与境合”,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开始强调“意”与“境“契合,也就是主张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有机联系起来,共同作用于艺术发挥,后来文者加以深研提练和推广实践,使“意境”一词的涵义不断丰富,也推动了传统诗词的不断发展。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同时,也是王国维对“意境“进一步发挥,形成了更能准确表达,更有指导意义的文学修辞。他在《人间词话》中在“意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一词,将“意”和“境”一元化,形成“情景合一”“意境合一“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也是抒情,将意境升华为物景、情景、意境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美学艺术。王国维《人间词话》明确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后来,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诗词而言了,由于其凝炼性和对大众醍醐灌顶般的感悟性,也被广泛而普遍地引用到所有艺术创造和学问研究的历程,甚至是人生奋斗的过程。
条友“岁月如歌123512508”诗论箴言:意境——是思想意识对“境”的感受。
条友“摇滚晓明”诗论箴言:韵律为体,意境作魂。在不影响意境的前提下要考虑格律,不能专注格律而不成句,也不能完全抛弃格律天马行空,其实相得益彰。
条友“在细雨中呼喊9”诗论箴言:意境,就是妙不可言。“妙”者,指的是其有诗味,有美感。“不可言”者,指的是其境界深而博,无法准确抓住某一点某一面,或者说其美感已经超出了语言文字能描述的质感,但又能感受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羚羊挂角”、“兴象玲珑”之说,就是对意境最生动的阐述。
如何理解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
艺术特征,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认识。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只有在生活中及各方面细心观察到……从中体会,取之精华,创新,拓展思路,从中发挥最独特的思维,才能完善艺术辉煌。
意境、意象、境界怎么区别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意境、意象、境界”这几个词语比较抽象,我能弄懂并且有机会进行解释,感到十分荣幸。
“意境”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令人想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情愉悦。
例如: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渲染了一种孤寂、凄美、落寞、惆怅的意境。诗中的月色是那么美丽,桂花是那么的香醇,乌鸦的叫声是那么凄厉,而在他乡独自赏月的诗人是那么失落和惆怅,只因诗人太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中的美景真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画面,读到这首诗时就像看到了一幅画一样。这是诗句启发读者想象的结果。
“意象”指客观物像通过诗文作者的主观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比如:当代诗人舒婷的现代诗《神女峰》中的“神女峰”就是一个“意象。”诗中这样描写“神女峰”:“为了远天的杳鹤 ,错过了无数次春情感江月明”。这里的“神女峰”不仅仅指三峡那里的一座山峰,而是这座山峰和曾在山峰上“眺望远方,盼夫归来”的古代女子的结合体。这座山峰赋予了作者,对那个女子无限怜悯的主观情感。所以才形成了“神女峰”这个意象。
“境界”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
例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就体现了作者不甘平庸、追求杰出的思想觉悟,以及希望在事业上轰轰烈烈的精神追求。
不过,文艺作品的“意境、意象、境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比如: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意境”这个话题。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谢谢您阅读完毕以后,再关注“喔小咪”。
如何拍花拍出意境
如何把花拍得有意境?那一定要突破常规的思维,以独特的手法来表现花卉的意境,试举几例,供参考。
拍摄技巧
1、拍摄特写
使用长焦或微距镜头拍摄花的特写,可以选取精美的花骨朵、花蕊等,体现青春勃发的迷人魅力。采用逆光或侧光拍摄,使用70-200mm中长焦镜头,以光圈优先模式,光圈大小为f5.6-f8.0之间,这样能较好地表现花朵的层次和质感。
(摄影/夏雪)
2、超低角度仰拍
以16-35MM广角镜头仰拍,以蓝天为背景,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加之广角镜头的夸张效果,展示生机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拍摄时以花朵测光,一般应增加曝光补偿1.0-1.5EV,让暗部细节更突出。
(摄影/夏雪)
3、雨中拍摄
淅淅沥沥的雨中,花显得娇美可人,意境突出。拍摄时如果将快门速度设置为1/25秒左右,可以将雨丝拉成一条线;将快门速度设置为1/500秒左右时,可以凝固成一颗颗的雨滴,对画面都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如果雨后初晴,空气清新,花、叶都挂满水珠,采用f11左右小光圈拍摄,有时能拍到水珠耀眼的光芒。
(摄影/夏雪)
4、多重曝光
运用相机多重曝光功能,将两个主体画面叠加在一起,形成半虚半实,似真似假的画面,具有梦幻般的意境。在拍摄时先开启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以点测光减少曝光补偿0.5EV,对着两个不同的主体各拍摄一张,由相机自动合成。两个元素的色彩和形状必须有差异,以增强对比效果。
(摄影/夏雪)
注意事项
拍花卉切忌盲目使用大光圈,特别是拍特写时,尽量不使用f1.8 、f2.8之类的大光圈,因为大光圈的浅景深容易造成对焦不准,使主体模糊;而且过大的光圈也会弱化立体感、层次感。
拍摄时机一般应选择晴天的早上,光线柔和,具有更强的造型功能。
花卉拍摄时需要精确对焦,应使用三脚架;还可以在镜头前加装CPL偏振镜,以消除花叶上的杂乱反光,使画面更清爽、简洁。(图文原创/夏雪)
夏雪视觉,欢迎关注,感谢点赞分享!
如何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谢谢邀请!试说一下本人的浅显认知,请方家和朋友们批评指正。对于中国画来说,不论哪一科那一类,亦不论是粗笔(即指写意、泼墨、泼彩)还是细(即指工笔),都是在有感而发地“写意”,和文学作品一样,即是作者要抒发、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或感受,进而感染、有益于观众,这也是作画的主要目的之一,山水画也不例外,山水的“意境”也包括其中,所谓意境,古人贵有“诗意、文意、可居、可游、可隐逸”等等,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含此意,“烟云供养、卧游山川、触景生情、流连忘返”等等也是指意境而言。总之,意境就是指一幅山水画能感染观众的内含的思想、情感、神韵,使观众产生和作者共鸣的艺术魅力,进而达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再进而引申到热爱祖国的情怀,也就是唐代张颜远所说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的功用和目的。
摄影中,意境究竟是指什么
回答了!
意境究竟是什么?中国的汉文字非常深奥,含义也非常丰富,单从字面理解,意就是立思为意,确立人的思想维度和想象力就是意,境就是世间万物生成的景象就是境。意境就是说用人的思维度去审视世间万物,用人的想象力去创造更多的艺术作品,这里说的是包括所有的艺术品,如,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当然也包括摄影艺术。
摄影中的意境就是将人的思维度,想象力的情感,融入到要拍摄的境中去,触境生情,境由情生两者相互交融,拍摄岀的摄影艺术作品。
以上图片手机直出!回答完毕。谢谢!
书法的“意境”指的是什么
意境一词是研究艺术作品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反映的景象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其中意可以理解为是主观的,境是表现客观的,两者相结合传递出来的精神便是意境。意境一词多用于诗词与画作的研判,用于书法较少。我理解,书法作品中的意境是指书法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境界。说那作品很有法度,或说那作品沉着痛快,谁见法写在哪了,谁又见沉着了?都是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气象、境界。
书法作品的意境自然是书法的笔法、墨法、章法、结体等多方面展现的境界。古人从魏晋起论书便多形象妙论。索靖《草书势》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张旭说“孤蓬自振,惊沙坐起”;颜真卿则说“如屋漏痕”。孙过庭论书有更精妙形象:“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翼…”
书法的发展有时代性,因此,书法的意境研判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本人认为,书法中的意境主观成份更多一些,尤其体现在对书法的评价方面,一个人的作品被多人鉴赏,评语却会有很大不同,正是鉴赏人主观认识不同的缘故。同一作品不同时代可能出现更多评语差别,但大多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美学观念。
个人认识。谢邀!
摄影中,意境究竟指什么
摄影中,意境究竟指什么?何谓“意境”?意境一词,始见于国画与诗词中。而对于摄影来说,意境的表达同样重要,摄影者只有达到以景动人、寓情于景,将情与景完美相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景统一,才是摄影作品中情景交融的佳作。
那么,如何拍摄出有意境的照片?
1、寻找特殊光影
摄影很大程度上就是光和影的记录。如果你想拍出更好的照片,使其更具艺术气息,可以试试去找有着较强光影对比的东西来拍摄。拍摄创作一些光和影有对比的场境、剪影效果、高光或低光类别的照片也是很好的尝试。
▲光与影交错,散发醉人魅力。
光和影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周围,但它们又是抓不住、摸不着的东西。寻找特殊的光影效果,如清晨的阳光散落,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留下斑驳的树影。
▲早晨树林中的光影
再如日出日落时分,太阳的光线角度低,光质柔和并且呈现出暖色调,整个画面充满着诱人的魅力。
▲落日余晖呈现橘黄色,使照片看起来非常大气。
▲在城市中拍摄日出日落,利用天空和景物的大光比制造剪影效果,建筑物的几何线条在剪影效果表现抽象的美感。
而夜景在霓虹灯的照射下,如梦如幻,宛如仙境。
▲华灯初上,深蓝色的天空透出一种夜的寂静感,大大增加了画面效果。
可以多尝试延时摄影、光绘、星空、慢门等变现手法去拍摄,表现光的动感。
2、寻找色彩对比
色彩作为摄影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摄影中,除了构图和光影外,最影响照片美观的就是色彩了。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时,由于色彩的灰艳、明暗程度等不同而显现出各自的个性差异,相邻区域之间的色彩会彼此影响,从而形成色彩的对比,也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对比,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
▲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主要指色彩三要素(色相、纯度、明度)的对比,即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
▲天空的蓝色和油菜花的黄色对比。
▲建筑极简构图
▲树木的绿色和灯光的橙黄色形成中差色对比。
可以多利用极简、重复构图、节奏构图等技巧去拍摄,表现色彩的魅力。
3、构图
(1)减法
摄影是“减法”的艺术,而构图的过程则是去除干扰的过程。
减法不仅是意象元素的减法,还有色彩的减法,如下图的江南粉墙黛瓦,减弱天空的色彩,并通过过曝的手法消除墙面的干扰元素,做到画面最简,表达江南建筑特有的线条之美。
▲@雄赳赳722
再如拍摄荷花,通过前景/背景虚化等手法,减去荷花和荷叶的干扰,做到疏密有间,这便是摄影的减法。
▲前景虚化,使背景更加简洁,观者视点集中在荷花之上的同时,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当然,也不是一定不能多,重复节奏构图便是例外。如下图,尽管竹子比较多,但是画面的排列有节奏之美,否则就是乱了。
▲树叶纹理辐射、前后虚实形成的画面节奏感。
(2)虚实
利用虚实营造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通常一般又分为前景虚化、背景虚化,这是镜头特有的语言。
背景虚化也属于减法的一种,多采用选择大光圈、使用长焦段、靠近拍摄三种方式来实现。
▲利用长焦,有效地虚化背景,同时,减去杂乱背景,着重表现叶子的细腻和质感。
而前景虚化,是个绝对能增加画面氛围的手法,相比较背景虚化,前景虚化更加梦幻。
▲利用自然中的花花草草,作为天然的虚化式前景,为画面营造更加梦幻的氛围。
(3)留白
留白一词源于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
▲@昊摄影
而在摄影中,留白也属于减法的一种,留白本身就是造境。“白”的意指有所拓展,它不仅指空白的纸,也包括画面中除实体对象以外的一些空白部分,如单一色调的背景,它们可以是干净的天空、路面、水面、雾气、草原、虚化了的景物等。
▲留白,使得画面增添了“画意空灵”的意境。
但留白,要注意画面的均衡,不能因为元素过少,而导致画面失衡。
(4)均衡
均衡不是对称,而是心理的平衡,避免头重脚轻,左右失衡。均衡是呼应,是心理平衡的暗示。比如说风光摄影,地平线不平这样的小问题,绝大部分人都能很容易的指出来,并且会觉得很不舒服,同样的例子还包括建筑物的倾斜。
▲构图中的很多元素,虽然实物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但是我们在拍摄时倾向于让它们的分布达到均衡。
(5)二次构图
二次构图本质还是减法,通过后期裁剪、调色等手法减去多余的元素,聚焦主体部分。
▲@遐依夏者也
4、不同寻常的视角
大多数人只会用平常的角度观察事物并进行拍摄,而这个角度往往是最缺乏表现力的,而需要我们考虑更多的东西,比如画面内的主题和背景,画面的含义等。
(1)利用镜面效果
在摄影中,镜面效果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表现技巧,而水面倒影也是很多人热衷拍摄的题材之一。
▲地面上的倒影与建筑物形成了对称式构图,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
(2)采取不同的角度
有的时候,我们尝试一下新奇的角度,往往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如极低角度拍摄、高角度俯视拍摄,甚至是航拍。
▲低角度仰拍,突出画面的张力,突出的线条的同时,增加飞机作为画面的兴趣点。
▲俯拍,很好地表现连绵不绝的高山,画面之中群山层次丰富且分明,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充实。
▲航拍拍摄,表现出山林的繁荣场景,使得画面壮观十足。
(3)不同景别
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造成不同的节奏。全景出气氛,特写出情绪,中景是表现人物交流特别好的景别,近景是侧重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景别。在拍摄的时候,就要围绕着被摄对象,多加思考,使用不同的景别使得画面的表现力更加出众、出彩。
▲全景拍摄时,能充分展示出城市的恢弘气势,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近景拍摄人物,人物的形态、面部的神态能更加细腻地刻画。
▲微距特写拍摄花朵,造型别致的花朵的色彩、形态、纹理和质感等被充分展现。开放式构图,引发无尽想象。
5、拍出动态美
借助快门的调整,可以利用高速快门来凝固动态,或是长时间曝光来捕捉时间的流逝:车轨、流水、光影涂鸦、运动、雀鸟、行人,星轨甚至是运作中的旋转木马,也是利用快门来拍摄动态的好题材。
▲高速快门对于精彩瞬间的捕捉。
▲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瞬,产生的效果是非常震撼的。
放慢快门,可以让你捕捉、一个时间段的画面变化。
▲绵如云雾的流水景观
▲让夜景变得更加梦幻
▲斗转星移
▲创意光绘
▲变焦拉曝
6、寻找画面兴趣点
(1)加法
都说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但同时也是加法的艺术,为画面添加视觉兴趣点,是加法原则在构图原理中最直接的体现。
▲左下角小身影的加入,一下子点亮了整个画面!让原本平淡无味的作品瞬间反转。
在拍摄一些相对空旷,扁平的场景时,观者常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无处安放”和思想上的“茫然无措”。此时,在构图上为画面添加一个视觉兴趣点,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引观者视线和兴趣,减少视觉上的疲劳和茫然,而且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愉悦感。
▲海上日落固然很吸引人,但如果没有这只船:画面不仅构图上左右重心失衡,而且内容上空洞单调,失去故事性。
(2)寻找线条
在构图中,“线条“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线是构图作画的基本元素,构图中线条对画面的影响不容忽视,活用线条可以令构图变得更有深度和活力。线条也有横、竖、曲、直之分,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在路段的拐弯处登高拍摄,呈现优美的曲线,更好地表现车轨之美。
▲对角线具有倾斜之势,从而使得画面变得灵动而不呆板。
(3)寻找重复
在视觉艺术中,重复无疑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不管是形状上的重复,还是尺寸上甚至是颜色上的重复,都可以增强图像的整体强度以及其他的含义。
▲形状的重复
表达重复的方法有很多种,像是重复相同的元素,或者可以用对比形状来增加动态的节奏感等等。如树林、树叶、花朵,尤其是在城市中大量可见的建筑物本身就是重复的代表,建筑物中的表面材料以及设计,外墙的幕墙,贴砖的纹理等等都是重复。
▲疏与密,长与短
▲建筑的重复
总之,有意境的照片不见得有多复杂,可以试试从最简单的故事入手,像是单单拍摄地上的水面倒影,街边的转角处,或是一个路过抱著小孩的妇女,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看到和掌握的题材。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同一概念吗怎么才能写出意境深远的诗
我首先给你纠正,意象这个词汇。确切的说是印象。即;这首诗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是雄伟壮观,还是柔情似水。是否工整和压韵。就如同两个人初次见面,他的言谈举扯,给你的第一印象,好与否?下面再说意境。
何为意境?
就是诗词所表述的,意思和境界。看它是述景,还是述情。是触景生情,还是发泄内心的情感。是感叹人生,还是珍惜流金岁月。是表述人的像貌?还是内心世界等等。这就构成了,诗词的意思和境界。
所以;印象和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关于如何写出,好意境的诗词?
我个人认为;好意境,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将自已要说的话,通过加工,就变成了诗词和意境。至于意境好与否?我想应该是众说纷纭。因为;能人背后有能人。也许若干年代后,就成了好诗词,好意境了。
综上;印象和意境,是两个概念。意境好坏?应是众说纷纭。因为;它符合客观规律。{谢邀}
古诗为什么都写得这么有意境
具备四大核心要件方能写出意境深远地诗词
当我们欣赏到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无不为这些脍炙人口、精彩绝伦、美仑美奂、意味深长的字句所折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令人身临其境、如沐春风,赏心悦目、如痴如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久久不忍释卷。
古人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意境深远的诗词呢,归结起来有四大核心要件:
深厚的文学功底
写出经典诗词的文人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象骆宾王这样七岁能诗的“神童”还是少数的。古代鼎鼎有名的伟大诗人都是这样介绍自己治学的: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上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屈原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在洞中苦读三年,这还只是他刻苦学习的一个缩影;杜甫“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十四岁就被选拔出来参加过进士考试,熟读万卷书,方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助。诗仙李白更为厉害“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自比于隐士楚狂接舆,敢笑万世师表,可见其满腹经纶。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这样苦读致学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好的诗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有大学问在其后支撑不可。
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
诗词是灵魂的表达。景物再好,风光再美,没有深邃的目光,没有追求真理的胸襟,没有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没有人间真情的大爱正道,是绝对写不出意境深远、流芳千古的诗词的。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白一生希望报效国家,热情讴歌祖国大地,因为爱她“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要想写出打动世人的诗句,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必不可少,否则难免落为记叙、说明文。也有些诗人前期三观、品格很正,比如唐代李绅写出《悯农诗》三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千古流芳,但后期三观巨变,就再无传世之作。
必锤字炼句
一首意境深远的绝美诗词,一定少不了一字千金、惜墨如金的锤字炼句。大家读诗词的时候感觉是随口而出、一气呵成,其实背后的谋篇布局、苦心推敲可非一日之功。著名苦呤诗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让其为一字推敲而扬名四海,“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更是闻名遐迩。卢延让更是以《苦吟》为题“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圣杜甫也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好诗句宁可让人认为其性情孤僻。
如果不是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锤炼,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是不会有行云流水、情景交融、荡气回肠、阳春白雪的诗句产生的。
灵性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不乏人才,但能达到顶尖的人物都需要天才,都具备这个领域的天份和灵性。正如爱迪生的名言所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这里翻译为灵感也是国人常说的灵性。灵性可不是所谓的心机,灵性是悟性的升华,是基于学习能力异乎寻常、善于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又能融会贯通、极富智慧、一通百通的高级智商和高等情商。写诗当然更讲究灵性,方能如天籁之音,鸣穿千古。
意境是诗的灵魂,完美得已经是自然美与心境美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完美融合。情景交融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虚实相生的“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境深远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空白成境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从诗词中体会到不可言说的意境,也是自我完善,不能兼济而求独善的心理成长。创作顶级的诗词,四大核心要件缺一不可。但是并不影响人们爱好诗词、创作诗词,如想写一首让人津津乐道的诗词,就从这四个方面努力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