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以“仁”之名的宋襄公为何以失败告终
- “翦商之战”中,微子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如何看待游戏《江南百景图》中岳飞的肉袒牵羊形象
- 《易经》中“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该如何理解
以“仁”之名的宋襄公为何以失败告终
你好,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宋襄公的仁义分为两个阶段,我曾经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里简要作答吧!
01 两个阶段的分割点就在鲁僖公十六年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鷁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公元前644年,天上掉下5颗陨石,6只飞鸟倒退飞过宋国。周朝内使叔兴正好到宋国友好访问。宋襄公就问道:“太史,老天有什么预兆吗?”內史叔兴虽然内心比较拒绝,但是还是回道:“明年齐国将有动乱,国君您将要得到诸侯拥护,却不能保持到最后。”
宋襄公认为天命不可违,于是,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02 前传:仁义阶段
宋桓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弗及也。」遂走而退。公元前652年,宋桓公(宋襄公父亲)得了重病,时任太子的宋襄公就坚决要求让位于庶兄目夷,目夷推辞:“能以国家相让,谁的仁义还有太子大呢?我实在是赶不上他啊!”话毕,就离开了宋国。
次年,宋桓公过世,宋襄公即位,并召回目夷,委以重任。
宋襄公即位后,积极响应盟主齐桓公的号召,尊王攘夷,救助弱小的诸侯徐国和鄫国,对抗南面步步紧逼的楚成王以及东南面的淮夷。
齐桓公非常欣赏宋襄公,就将太子昭托付于他。齐桓公无嫡子,知道自己百年以后,几个儿子将为争夺君位而发生内乱。宋襄公慨然应允,也的确不负所托。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便率领诸侯平定齐国内乱,将齐孝公昭扶上位,此举获得了大多数诸侯的拥护。
到这里,宋襄公不但礼让国君之位,还不负朋友之托,可谓是仁义之至。
03 后传:“仁义”阶段
我将仁义二字打上引号,其实就是假仁假义的意思。
宋襄公发现內史的预言正在成真,内心开始膨胀。要想成为盟主,就得得到周边诸侯的拥护,于是他立马通知邻国曹国、邾国、鄫国前来开会结盟。鄫国国君迟到了,宋襄公恼羞成怒,便让邾国人杀了他祭祀,好在目夷劝谏及时,一场悲剧终未酿成,然而邾国人仍旧打伤了鄫国国君的鼻子,用其鼻血来祭祀。
曹国人看见了非常不服气,宋军立马包围了曹国。目夷再次劝谏宋襄公,曹君没有昏乱,宋国攻打曹国没有理由,咱不能使用武力胁迫小国低头啊。
就在此时,齐国那里传来消息,鲁僖公、陈国人、蔡国人、楚国人、郑国人在齐国结盟了。
宋襄公当时肯定是崩溃的,齐盟主在世时,我一直是老二。他过世了,你们这几个国家不来尊我为盟主,居然和中原的仇人——南蛮子楚国勾结上了。怎么办?宋襄公思虑再三,决定还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于是楚国应邀来到了宋国,宋襄公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番心意,没想到楚国一口应允:“你定个时间,我让他们都听你的话。”宋襄公太意外了,但是他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有了盂地会盟。
宋襄公盛装出席,然后便望向楚成王,楚成王使了一个眼神,几位壮士就走上前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宋襄公五花大绑,然后囚禁了。后来在其他国君的求情下,他才被释放回国。
宋襄公脸面尽失,天天想着法子要扳回点面子。然后看见郑国日日向楚国点头哈腰,他便气不打一处来,带着几个良知尚未泯灭的卫文公、许僖公、滕子将郑国团团围住。郑国连忙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便向宋襄公发出狠话:“再不退兵,楚国大军马上压境!”宋襄公不顾大司马的劝说,回道:“等你!”
楚成王本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想到宋襄公还是个硬茬,于是就挥师北下,来到了泓水之畔。
大司马看见楚军在渡河,赶紧提出建议:“半济而击之,可能还有机会。”宋襄公义正辞严:“不行,不仁义!”
楚军过了河,还未列阵,大司马说:“趁其乱,赶紧进攻,还有一丝希望。”宋襄公挥挥手:“不行,不仁义!”
楚军准备完毕,大司马一脸绝望。宋襄公大声说道:“各位将士们,不杀伤兵,不抓老人,千万小心,看清楚再动手!”
将士们一脸绝望地冲了上去,其实是送死,战场上血肉横飞,谁的身上没点血迹?宋军还没看清楚对手,就血溅当场。宋襄公自己也被对面的流箭所伤,躺在床上,还不知悔过,一个劲地解释:“宋军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和楚蛮子学样?”目夷冷冷地答道:“宋军的命就不是命了?为了成就你的仁义之名,他们到哪里去伸冤?”宋襄公终究还是死于箭伤,果如太史预言。
结语:
一个预言让宋襄公从真仁义走向假仁义,不但断送了千万条宋军的性命,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命,为后人耻笑至今。
参考资料:《左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翦商之战”中,微子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认为“翦商之战”的时候,微子启还没有起到作用,那个时候他还是一心劝说弟弟商纣王,希望他能够将商朝治理好,结果劝说无效后只能逃离朝歌城。
什么是“翦商之战”之战?
翦表示羽毛,也有“剪”的意思,翦商之战就是剪去商朝的羽毛,也就是除去当时归属于商朝的那些方国。
周朝建立以前,周文王一年征伐一个方国,一共拿下了五国,为后来“武王伐纣”清除了障碍,因此周文王的这些战事我们可以称为是“翦商之战”。那么这些战事中,微子启是否有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呢?我认为没有。
周文王姬昌继承父亲公季之位,礼贤下士,敬老慈少,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归顺。姬昌的这些行为让崇国的国君崇侯虎看到眼红,于是跑到商纣王那里去嚼耳根子,说姬昌招收这么多人恐怕“将不利于帝”,商纣王听了就下令将姬昌囚禁在羑里城中。西岐这边着急了,连忙准备了大量的宝贝和美女给商纣王送去,这样才将姬昌给救回来。
姬昌回到西岐的第二年就率兵攻打犬戎,不过这次攻打是师出有名的,是商纣王下的命令!
据《诗经·小雅·采薇》记载:“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戎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之遣之。”
这段战事在《竹书纪年》同样有记载,时间是商纣王十七年,当时周文王姬昌用大量的财宝和美女为自己“赎身”后,不仅获得了商纣王的赦免,同时得到了“征伐之权”。在那个时代,天子要征伐某个方国不一定要自己出手,他可以将征伐权下放给其他方国,这也给了下面方国一个发展机会。周朝发家的原因正是如此,春秋时期崛起的齐国也是用这种方法发展势力。
姬昌拿下犬戎后第二年征伐密须国,这次征战有两个理由,一是密须国在商朝晚期比较强盛,已经开始对天子不恭敬了,商纣王也想除掉他;二是姬昌和太公望商量要不要打密须,太公望认为:“臣闻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姬昌采纳了太公望的建议决定征伐密须国。
攻下密须国后,姬昌并没有停下开疆扩土的步伐,他在后来的三年时间里继续拿下耆国、邘国和崇国。耆国就是黎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方国,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存在。
据《国语·楚语》记载:“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属民。”
黎族从夏朝开始建立了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后又归顺为商的方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黎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姬昌深知这一点,所以要将其拿下,当时这一举动也让商纣王感到震惊,认为“黎亡则商震矣”。不过商朝晚期的一些方国已经形成了气候,对天子构成威胁的方国不仅只有西岐一家,还有当时的崇国,也就是当初嚼耳根子令姬昌坐牢的那位。
崇国位于西岐的东南方向,是所有方国中实力比较强悍的,商纣王也感觉到了他的威胁,于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隔山观虎斗!
西伯侯姬昌通过宝贝和美女向纣王贿赂的时候,商纣王不仅翻译了姬昌,还故意悄悄地对他说:“就是崇侯虎诬告,所以才把你关起来。”很明显,商纣王是想挑拨西伯侯与崇侯虎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相互争斗,两大方国打完后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只是没想到姬昌并没有马上攻打崇国,而是先拿下四个方国,最后才攻打崇国。此时的西岐已经羽翼丰满,拿下崇国后更是实力大增,基本上统一了西方的势力。
以上就是周文王的“翦商战略”计划,他在征伐完这几个方国后占据了多个重要位置,为以后集中力量围攻殷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战役中,我并没有看到有微子启参与的记载,他是后来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出现的比较多。
微子启与周朝的关系
微子启有没有直接帮助周朝灭商,史料上并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是猜测。
比如孟津观兵,司马迁写的这段历史很“诡异”,周武王召集了八方诸侯齐聚孟津,最后说一句“女未知天命,未可也”,然后大家就散了。这样说不过去啊!这么多方国耗时费力来到这里,一句话就打发回去了?于是有人怀疑周武王是接到了线人的密报,朝歌城已有准备,不可硬攻,而这个线人很有可能就是微子启。
为什么会怀疑他呢?因为牧野之战后,微子启马上就来投降,一手牵羊,一手拿茅(茅草,祭祀用品),“膝行而前”,就是跪着走过来的。因此,牧野之战如此顺利,也有可能是微子启作为内应的原因,事后他又马上前来归顺,感觉此人极有可能是“内奸”。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猜测和推论,真实的微子启到底是怎样的人,我们很难从史料中找到答案。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如何看待游戏《江南百景图》中岳飞的肉袒牵羊形象
这家公司不仅是蠢而且坏,赚着国人的钱,还阴搓搓的使坏,把玩家当猴耍。
《易经》中“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该如何理解
这三句话均是《易经》革卦的爻辞。
革卦五爻爻辞是:“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革卦六爻的爻辞是:“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革卦的解说,有《彖传》和《象传》做参考,还有许多解释做展开和补充。革的卦意是变革和革命,《彖传》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革命”的概念,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革命是变革的最高形式了,把“革命”纳入六十四卦,意义和影响都十分重大。
但在解释卦象的时候,我认为,该卦取下火上泽,解释不通如何变的形象。并且出现了一个“革”字,在下卦解释为“皮革”,如“巩用黄牛之革”,其它“革”字都解释为“变革和革命”,如“革言三就”,但是再没有“革”的卦象了。其实,上卦应当取“兑”为“皮革”之象,就能恰当地呈现出“革命和变革”的卦象,辞义解释也比较得体和自然贴切。该卦下卦取离为火是合理的,取上卦为皮革,也就是和下卦初爻的“革”字同一个意义,这样取卦象,比较符合《周易古经》简易直观的取象原则,解释也会更加深刻,呈现出一般解释中没有揭示的深层意思。
如此一来,整个卦象和卦意就好解释了,看看皮革是怎样被“革命和变革”的。居于上卦的“兑卦”,下面两个阳爻为皮,四爻是内皮,五爻是外皮,六爻为阴,是皮上之毛。原来,《革》卦的卦象,是一张皮革,放在火上烤,火要把皮革烤变为能用的一张好皮,必须让皮子变出新质。这是不是一种古代的制皮方法,有待研究,作为比喻象征的卦象,则能很好地说明变革和革命的情态和规律。
在《革》卦中,经过下面初爻至三爻的革命行动,或者谨慎从事,或者及时采取坚持不懈的革命措施,都是离火升腾的阶段。进入了上卦的四爻,就进入了兑所象征的皮革,已经发生了革命效果,好比是内皮靠近火,最先清去了腥膻之物。到了五爻,革命就成功了。此时的革命领导者是王者,爻辞上叫“大人”,他发生的变化,就像皮子经火,恰如其分地烤制到位,皮上的纹路和毛色,显现出灿烂的图案,又有威严,又有美感。
取喻的爻意是,领导变革的人,主变的人,在革命中,发生的最大最深刻的变革是自己首先变革了自己,并使自己取得最辉煌的形象,有虎的威严和伟岸;这就是“大人虎变”。
这个革命,对于领导人来说,既是自己内在经验、体验、甚至理念的变革,也是地位和形象的变化。从卦象上说,革命,首先是从自己把握好自己内在的变革开始的。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取得变革和革命的成功,巩固变革和革命的成果,必须及时变革自己的内在素养。《革》卦五爻后一句是说,这时的革命,不必占卜也是成功。“有孚“,是有所得,即取得成功的意思。也可以按《象》的解释是相信的意思。
六爻相当于外皮和皮上的毛,为柔,为阴,在取象上,就是烤制刚好的时候,表皮变化,只变出像豹皮一样的花纹,没有虎纹那么灿烂,但也很夺目。喻义是,追随变革和革命的君子,即革命骨干,是在追随着“大人”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变革和革命中的变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君子还在皮层,能变出豹纹,也就是得到的变化也是有内在思想的变化,比较深刻,有了质变,但比之五爻的“大人”,就像豹和虎的区别,没有那么深刻、灿烂和伟岸,地位也是要低一些。这就是“君子豹变”。
再看“小人革面”。卦象告诉我们,而普通民众不管是追随者还是随大流的普通人,都是处于从属者的地位,对革命和变革的认识就要简单得多,或者不明就里,只是随波逐流,革命成功了,只是发生了面色上的变化,甚至“变色不变心”,好比是皮革上的毛色随着自己附着的皮子的变化一样,变化只是表面上的变化,或者“面服心不服”。
同时,六爻爻辞和卦象也提示我们,烤制皮子要恰到好处,革命也是一样,要知止而止,不能心急或期望过高,烤过头就皮毁物失,过犹不及。尤其对“小人”的变革,不能切之太过,否则,就会有凶险,这就是后面一句“征凶,居,贞吉 ”的意思。在变革之后,要及时巩固和消化成果,稳定局面,不能燥进,而要化守,才利于今后。
以上对三句话的释义,和《象传》的解释是吻合的。《象传》解释:“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