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在杭州西湖孤山上,听说有一处苏曼殊墓遗址,现在还能找到吗
- 如何评价苏曼殊
- 酒肉和尚苏曼殊有绝世才华却出了家,为何35岁暴死
- 苏曼殊是一个怎样的人
- 苏曼殊,李叔同同是绝代的才子,浪漫的雅士,为何出家
- 《我的前半生》中苏曼殊是好人还是坏人
- 有没有民国背景的文学作品推荐
- 如何在画中找灵感
在杭州西湖孤山上,听说有一处苏曼殊墓遗址,现在还能找到吗
苏曼殊,民国时代一个奇特的人物,留给了后世许多话题。他亦僧亦俗,为僧,则有情。为俗,则厌恶人世。最后,却以暴饮暴食,来践踏自己,最终把自己给吃死了。
去世前,留下了八字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陈独秀就认为,苏曼殊的贪吃,正是他的自杀政策。
他多才多艺,是在于天赋极高。跟陈独秀学写诗,最后融会贯通,写出大量好诗。"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这是他1909年写给陈独秀的古体诗,要知道六年之前的1903年,他才开始学习古诗创作。
他还翻译了法国名著《悲惨世界》,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上百首的诗作。
1924年6月,在苏曼殊去世6年后,他的南社文友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将他迁葬到孤山北侧。
据说当时墓区建有墓丘、纪念塔、供桌等。只可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毁。现在从孤山后山路东行,稍作寻找就能看到一座石塔,这就是重新竖立的纪念塔。
只是当初在塔上刻写的是:曼殊大师之塔,今天石塔上则刻了"苏曼殊墓遗址"。
更多资讯请关注本号。
如何评价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这是苏曼殊诗中的句子,也可以看作他的自画像。苏曼殊是近代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同时也是革命家,后来削发为僧,成为了一个遁世的僧人,不久又还俗。他生于1884年,1918年就去世了,年仅35岁。苏曼殊短暂的一生中,写出了大量感动人心、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是近代诗坛是非常难得的才子。然而,真正传奇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他的人生。
苏曼殊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他的经历十分复杂,性格也十分复杂,可以说,是经历的复杂,造成了他性格的复杂,多情、多念、多疑、多心、善变。苏曼殊本名苏戬,字子穀,曼殊是他出家后所取的法号。他的父亲叫苏杰生,广东香山人,后在日本横滨的洋行做买办,苏杰生长期在日本做生意,像周围许多老乡一样,在日本找了个小三:若子,与若子1884年在横滨生下苏曼殊,所以,苏曼殊的身体里,有一半是日本血统。
苏曼殊6岁随嫡母黄氏回到广东老家,13岁到上海读书,兼修中、英文,15岁到日本大同学校读书。这个时候,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可能是这个原因,他一年后擅自回广东,到广州白云山的蒲涧寺削发出家,但到底难耐青灯古佛的寂寞,不久又还俗,再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加入革命团体青年会。
19岁时,苏曼殊回国,到广东新会慧龙寺,在师傅赞初大师跟前继续学法。但苏曼殊身在佛前心却在红尘,第二年他偷了慧龙寺的二角银元,身披袈裟到了香港,在陈少白办的《中国报馆》寄居,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是,革命的队伍中,多了一个身披袈裟的和尚,实为怪异。
而且,苏曼殊还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他特别热衷于以暗杀搞革命,所以陈少白慢慢疏远了他,他只好回到上海,后在一个西班牙牧师的资助下,踏上了去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学习的旅程,此行他学会了梵文。
回国之后,他又燃起了革命热情,到长沙结识了黄兴,加入了“华兴会”,并参加长沙的一次武装起义,不过起义因泄密半途而废。1905年,苏曼殊到达南京,在南京陆军小学任教一段时间。1907年,他又到达日本,与鲁迅一起筹办《新生》杂志,在章士钊的《民报》上发表许多绘画。
1909年,苏曼殊又回到祖国,借住杭州白云庵,由于与刘师培夫妇交往太密,刘师培夫妇此时又叛变了革命,成了清朝在革命党中的间谍,所以与之走得太近的苏曼殊也成了革命党怀疑的对象,苏曼殊因此收到革命党人的警告,只好远走南洋。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时,苏曼殊这个一直热衷于革命的人,却在印尼当老师,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和兴奋,大碗喝酒,酒后又扶案痛哭,如同疯子。
苏曼殊一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为身世、为事业、为国家前途一直颇有纠结,容易冲动,性格善变,一会儿革命,一会儿写小说,一会儿学画,一会儿学梵文,一会儿写诗,可以说,这些多变的活动,让他一生都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再加上不拘形迹,好酒好糖,无时几天无食,有时狂吃海塞,把自己的身体弄得很糟。所以,苏曼殊英年早逝,除性格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酒肉和尚苏曼殊有绝世才华却出了家,为何35岁暴死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任何一个出家的人,都有着神奇的经历或者难以述说的隐情。民国期间,一个李叔同,一个苏曼殊,都是那个时代翩翩公子、绝世高才。李叔同诗词书画印,还有戏剧和音乐,皆称时代圣手、旷世奇才,但他却在名高之处、中年之时,抛妻弃子,义无反顾地削发为僧了,在深山古刹,伴随着邈远的钟声,伴随着青灯古佛,了此残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叹息。
而苏曼殊的身世和经历,似乎比李叔同更为复杂。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号曼殊,学名元瑛,广东香山人。其父苏杰生,年轻时东渡日本谋生,曾在横滨做茶行买办,因为长年在海外,妻子黄氏却在广东老家,寂寞难奈,便与一个日本女孩亚仙同居,后来生下了苏曼殊。当年,那些在日本淘金的华人,很多都在日本包养了妇人,也有很多生了小孩,人们给这种关系生下的孩子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做“相子”。
苏曼殊6岁时,被黄氏从日本带回广东老家,将他送进私塾,悉心教养。但是,由于苏曼殊身世不清,来路不明,颇受族中子弟和周围邻居的歧视,因为他生性敏感,故生活痛苦而抑郁,后来,生母亚仙又与父亲的关系破裂,这更加深他的痛苦。
15岁,苏曼殊随父又到日本,在横滨华侨所办的学校就读,后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班读书,期间,苏曼殊曾表现出轻度精神疾病,他寄居在刘师培家,有一次在夜里,他突然一丝不挂地闯进刘师培夫妇的房间,把他们夫妇吓得惊叫起来。
20岁时,苏曼殊到达香港,因为当时康有为侵吞了华侨的革命捐款,致使之前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起义经费不够、弹药不足,不得不延期,结果因秘密泄露而失败,数十名革命志士丧命,这让苏曼殊义愤填膺,他竟然一度要刺杀康有为,当然,他最终没机会下手。
父亲苏杰生到香港寻找儿子,准备要苏曼殊回香山老家与一个从没见过面、根本不了解的女孩结婚成家,苏曼殊听说后,立即逃跑了,随即跑到广东番禺海云寺,削发为僧,出家当起了和尚。然而,一段时间后,他又受不了修行的苦,遂离寺而去,再次到达香港。
当然,不能把逼婚当成苏曼殊出家的唯一原因,他曾说过不少关于有志出家的话,曾说:“大道失而求诸禅,大义失而求诸僧。”又说:“浊世猖披,非速引去,有呕血死耳。”
他的《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一诗则更是明白:“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苏曼殊一生,钟情文学书画,长于小说诗歌,致力于革命,发表过《反袁宣言》。他是一个经历非常复杂的人,更是一个内心极其矛盾的人又敏感、任性、悲观、脆弱,他怀揣度牒,却又在佛门和红法间反复来回,甚至入青楼,喝花酒,恃才傲物,落拓不羁。
在生活上,苏曼殊是个“吃货”,经常暴饮暴食,特别喜欢喝冰水,好糖果和牛肉,被戏称为“糖僧”。但他到处漂泊,生计无着,有钱时狂塞海吃,没钱时连日挨饿,这样落下了病根,患了严重的肠胃病。1918年,苏曼殊终因疾病医治无效去世,他暴死的原因在于暴食。
苏曼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世人眼里的苏曼殊,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贪恋美色,又从心底恐惧女性,一心想脱离红尘,却又被世俗牵绊,中途还参与过军务活动。
僧人本该六根清净,不过问红尘俗事,而苏曼殊出家却不减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曾经帮军人翻译过军制,从而被人嘲讽有了杀机。只是,在苏曼殊的心里,免杀无辜才是真正的善。
一、出家人翻译军制
“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
这句歌词,形容苏曼殊再贴切不过了。
他幼时受尽白眼折磨,小小年纪便厌恶透了凡尘俗世,决心追随高僧而去,最后没能守住清规戒律,因嘴馋犯了杀生大忌,被主持赶出了寺庙。
此后的苏曼殊两次出家,又因深陷爱情的漩涡,斩不断红尘羁绊,两次还俗。而且,在出家期间,他还参与过军务活动。
按理来说,苏曼殊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该再插手红尘俗世。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他也是有良知的文人,国家面前,他做不到袖手旁观。
在南京期间,武仲文多次请求苏曼殊帮忙翻译军制,他深思熟虑后,最终答应了武仲文的请求。
由于自己之前吃过几次闭门羹,武仲文一直记恨在心。另外一边,他觉得苏曼殊作为出家人,却帮军队办事,实在是假清高。
有一天,武仲文逮到机会,就嘲讽了苏曼殊一番。
他说:“佛教徒以不杀生为戒,你怎么参与军务活动呢?是不是动了杀机呢?”
苏曼殊自然明白武仲文的不怀好意,他淡淡的回答:
“如能善用军制,可免上位者滥杀无辜百姓,这何尝不是大布施呢!”
此话一出,说得武仲文哑口无言,站在原地十分尴尬。
二、和尚也爱国
除了帮助军队翻译军制,苏曼殊还参与到政事中过。
当时袁世凯逆行倒施,不仅窃取革命成果,还出卖家国利益,签订了耻辱的不平等条约。种种无耻的行径,让苏曼殊异常的愤怒。
加上他原本就很冲动,一气之下写出了气壮山河的《讨袁宣言》,掷地有声,细数袁世凯种种行为。
这篇《讨袁宣言》,差不多和孙中山的《讨袁钻研》同时发表,实在是让人拍手称快。
苏曼殊的确是出家人,但是也有着文人的良知。他知道复辟会有怎样的恶性后果,更清楚袁世凯的嘴脸。
为文章中,苏曼殊大骂袁世凯:“自民国创造,独夫袁世凯作孽作恶,迄今一年,擅屠操刀,杀人如草,普国之内,同起伐罪之师。”
苏曼殊公然站出来反对袁世凯的无耻行为,只是,这样做无疑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过后不久,苏曼殊便遭到了袁世凯的追捕。
为了避难,苏曼殊只能在杭州一带四处躲藏。
即便在逃难途中,他看到拉船的纤夫辛苦拉船,也非常不忍心,主动去跳下去帮忙。然而,他不仅没帮上忙,反而掉到水里,十分狼狈。
三、斩不断的红尘
事实上,苏曼殊的爱国,早已渗透到了骨子里,所以,他才能不顾戒律,干预红尘俗事。
苏曼殊在日本留学期间,遭遇了“黑虱白虱”事件,日本人从自己身上抓到一只虱子,他竟然无理取闹,指责是苏曼殊身上的。
因为在当时的外国人眼里,中国既落后又贫穷。这种羞辱,深深刺痛了苏曼殊敏感的内心,也坚定了他的爱国情怀。
苏曼殊是中日混血,但是却十分厌恶日本人,在日本生活期间,从来不说日语,甚至为了逃避说日语,生病也不愿去医院看病。
虽然远在日本,但是苏曼殊十分关注国内的局势,眼看国家危难,山河破碎,苏曼殊胸中的爱国热情愈发的强烈。
他说:“假如需要且必要,我便是当今之荆轲。”
听闻革命爆发,苏曼殊难以抑制兴奋之情,他急忙写信给柳亚子和马君武两位朋友,说:
“迩者振大汉之天声,想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惟有神驰左右耳。”
如此深切的爱国情怀,又岂会因是出家人而埋葬。
事实上,苏曼殊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一生难断红尘,只得在其中苦苦挣扎。何况国乃人之根基,家国大事,佛门中人也是中华儿女,又怎能置身事外。
苏曼殊,李叔同同是绝代的才子,浪漫的雅士,为何出家
文艺人士出家在民国并不罕见。
出生于富豪之家的李叔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在多个领域都有很高成就,一曲《送别》传颂至今。半世文人半世僧,在漂浮了半生后,李叔同选择了出家,成为了佛教中人,法号弘一法师,此后二十多年,弘一法师断绝了俗世往来,直到去世。苏曼殊是清未民初著名作家,诗人,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苏曼殊时僧时俗,他曾以自刎要挟住持为其剃度,声称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出家,三次还俗,竟然半僧半俗孤独一生。至于他们为什么出家,众说纷纭。也许如丰子恺先生说的吧: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我的前半生》中苏曼殊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我的前半生剧中 ,苏曼殊是贺函所创建公司旗下合作公司的女老板,在职场中,处事圆滑,气场强大,打理的公司更是井井有条。
苏曼殊的角色
苏曼殊是由张棪琰饰演 ,《我的前半生》主要讲述了全职太太罗子君在自己的人生过半的时候发现,自己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然后不畏惧将来,不怀念过去,坚定向前的故事。《我的前半生》中,苏曼殊诠释了当下社会在外打拼女强人的生活, 而初入职场的罗子君在贺函的帮助下进入了苏曼殊的公司,进而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八卦上司
苏蔓殊作为罗子君的上司,通过一系列的考验与指导,让罗子君更加了解职场中的形形色色。在《我的前半生》中,苏曼殊是作为上司,与新入职的罗子君谈话。在剧中的表现有些过度热情,不仅开门见山地表示“以后我们就是同甘共苦的一家人了,所以千万不要客气”,更是主动开启八卦模式,打探罗子君与贺涵的关系。 与苏曼殊的不淡定相比,刚入职的罗子君倒寡言得像是公司的领导。其实这也难怪,毕竟罗子君是贺涵介绍来的,而苏曼殊的公司是贺涵公司的下游公司,贺涵对于苏曼殊来说,应该是金主。
苏曼殊是那类人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改编自香港女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 苏曼殊诠释了当下社会在外打拼女强人的生活,她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争当社会精英,处事圆滑,知道拉车也知道看路,时不时的探测一下别人的隐私,在别人处于危难的时候,也表现的有情有意,但这一切是你必须对别人有利用价值,苏曼殊会做人,也识人,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多的一种职场女强人,在罗子君危难之时,慧眼识珠,知道罗子君是一个很有能力又勤奋又本分的人,即让贺函和罗子君欠了她的一个人情,又捡到了便宜的人才,还扩充了自己的团队,多么能干精明透顶的女人!
有没有民国背景的文学作品推荐
民国背景的文学巨作很多,巴金、鲁迅、老舍、曹禺、张爱玲、林语堂等等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如果让我推荐,我最喜欢《围城》!作者钱钟书是大家共认的文学“泰斗”,钱先生学贯中西、学富五车,最让我敬佩的是,先生是一位把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
如何在画中找灵感
要想在画中找灵感,首先要会赏画,正如“好画当如诗句读,”一幅画就是一个人,从线条的勾勒中,从色彩的使用中,从意境的创造中,我们能想象到当画家初作画时的心境和情绪,看画就是看人。读懂了这幅画就读懂了画家的心境和思想,这样当与这幅画或者这个画家在心境上或者思想上产生共鸣时,灵感自然就会有了。就如图是苏曼殊的两幅作品,画中相信能给观者以灵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灵感。给我的感觉是很空灵,有一丝淡淡萧瑟之感,很有意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