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欣赏诗经蒹葭
- 蒹葭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蒹葭原文及翻译
- 蒹葭和关雎的原文
- 《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 《诗经》中《关雎》和《蒹葭》哪个描写的爱情更美为什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怎么用摄影作品还原《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翻译
- 《蒹葭》全文及释义
如何欣赏诗经蒹葭
诗情画意白蘋洲与诗友共赏:
《诗经》之《蒹葭》的创作特色
一、《蒹葭》原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译文理解: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三、作品主旨:
《蒹葭》这首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四、作品特色:
1、反复吟咏,韵味绵长。
《蒹葭》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抒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所变化,感情也有所发展,这样就可以避免呆滞之弊。
三章句数相等,字数相同,只变换其中的几个字,这就使得诗歌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就用韵而言,虽然三章所押古韵的韵部不同,但韵脚的位置相同:
第一章是“苍”“霜”“方”“长”“央”为韵脚;第二章、第三章的韵脚位置与第一章完全相同,这就使诗歌友极富音乐回环之美。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这首诗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再写路远难觅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眼前,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慕之情。
五、心灵感悟:
《蒹葭》一诗变换使用“湄”“跻”“涘”“坻”“右”“沚”,描绘出一幅白露横江、雾锁清河的迷蒙图景,描写的是求情难得、如隔深水的惘然况味。爱情就是这样的让人捉摸不透,然而即使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人类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曾改变。
六、文化常识:
《诗经》的“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指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的作品,一般被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江汉》《思齐》等。
《颂》指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有《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兴”,即托物起兴,借他事物引出所歌咏的内容。
蒹葭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反衬出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蒹葭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蒹葭(芦苇)、露珠、霜、河水、小舟。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景物特点是清秋萧瑟.
用了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
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拓展资料:
原文:蒹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蒹葭原文及翻译
《蒹葭》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
青青的芦苇生长在水边,白色露水凝结为霜。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啊,在水的另一边。沿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着河流寻找她,仿佛伫立在河中央。茂盛浓密的芦苇生长在水边,白色露水还没干。魂牵梦萦的那个人啊,在水的那岸。
沿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陡峭。逆着河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苦苦追求的那个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扩展内容
文章注释选自《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阻:险阻,难走。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宛:仿佛。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晞(xī):晒干。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采采:茂盛的样子。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和关雎的原文
先秦 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扩展资料
《关雎》的作品赏析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謝邀!
《关雎》和《蒹葭》都是描写诗中的主人公为寻求恋人或钟情之人而苦苦寻求。
在写法上,二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水生植物为引,以植物的不同形态来展开铺叙。《关睢》以荇菜为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浮萍为引;《蒹葭》则以芦苇为引。二者都以植物的动作形态来作为整诗铺展的依存。
二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在于:
《关睢》的目标是固定的,所以借荇菜的不同动作来暗喻淑女的心理,循序渐进。从荇菜的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最后左右芼之来衬托对姑娘的寤寐求之、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关睢》是平铺直叙,一目了然。
《蒹葭》则以芦苇苍苍、萋萋、采采的形态为引,以白露的为霜、未晞、未已作为时间点来推进,用以衬托"伊人"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飘忽不定。《蒹葭》则曲折委婉茫然若失。
《诗经》中《关雎》和《蒹葭》哪个描写的爱情更美为什么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蒹葭带来的意境和可遇不可求的感觉把。可以称得上是诗经里的上乘之作,蒹葭这首诗每个人都读过,其中所营造的意境被历代文人歌颂
《蒹葭》是一首写追求心中思慕的人而不可得的诗。思慕的人是谁呢?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思念贤才的,一说是招求隐士的,还有认为是想念朋友或追求情人的。这首诗写景凄清优美,写人虚无缈,全诗无一个“思“字、“愁“字、“求“字,但其中那企慕之情和惆怅之思却表非常充分。可以说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歌佳作,也是诗歌爱好者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之法,反复吟咏,具有强烈的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三章之间句式相同,仅改变数字。但正是这变化的几个字推动了诗情的发展。从写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久;到“伊人“的空间的转换;再到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章重叠,各章各含四句:首二句以蒹葭起兴,河畔间芦苇苍苍,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这是一幅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的渭河图。目睹斯情斯景,谁人心中能不顿浮凄凉之感。这一句既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又为诗情的展开提供了背景。三、四句是叙述。描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凝望河对岸的“伊人“,一条渭河使“伊人“被阻隔。那“伊人“近在眼前,抬眼便可看见,但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万般煎熬却不得相聚。诗中充满了无可奈何的心绪和落寞惆怅的情致。后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可望而不可及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进一步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写逆流追寻时遭遇的困境,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而下追寻时的幻象。这两层实则是表明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或途径,那令人神乱情迷的“伊人“始终无法接近。
蒹葭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其艺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字词的妙用。首先,本诗多用叠词,如“苍苍“、“凄凄“、“采采“这三对修饰蒹葭的词。叠字的妙处在于加强所描写景物的形象性和真实性,读其诗如睹其物。其次,有的词使用非常巧妙,如“所谓伊人“的“所谓“。“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一个朝思暮想的人突然出现在眼前会带给人怎样的惊喜啊,可是这个人又千般追求却不可得,就更增加了主人公的伤感。二、情与景的交融。情景交融是诗歌的一种高级境界,本诗堪称这方面的代表。诗中开篇的景色描写写出了一种苍茫感这种苍茫感来源于对宇宙和生命的体悟。
岁月易逝,人生苦短,但是宇宙运行有常,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秋天就不让秋天到来。这一种感触和后文描述的令作者倾慕不已的意中人无论怎样努力追求也不可得的感受是相似的,都是人们在不可改变的现实面前的惆怅和无奈,以及更深层次的痛苦。三、意象的空灵。本诗只有一种具体的真实,那就是主人公对美好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与苦闷,其余的东西都显得很缥缈,很难一一落实,连主人公是男是女我们都很难找到依据。但是它的妙处也正在于意象的空灵,每个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填充它。
就我个人喜好来看,这首诗的美在于意境的打造,通过借助某一物象所展开的画面以及无尽的想象。其中“在水一方“,则集中凸显了这一点,也是历代文人所歌颂的。它所营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既能理解为爱情的境遇,又可以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常有的境遇,使得读者能立马产生共鸣感,辛弃疾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同样的手法。往大的说,这个“伊人“,可以是友人、爱人,可以是功名、理想,也可以是心中的圣地。
陌上佳人,叩我心门,粲然一笑,恍若星辰。
陌上佳人,叩我心门,嫣然一笑,风华倾城。
陌上佳人,叩我心门,莞尔一笑,何以此生。
印度佛教中讲人生有六种苦,最后一个,也是人生最大的一种苦“求不得“。生命中有的东西是通过努力可以追求得到的,可是还有一些东西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却也得不到。但是越是那些追求不到的,人们就越是想得到,比如绝对自由、百分之百纯洁的爱情等等。生命的悲剧便因此而诞生,这种悲剧是也不可能改变的。可是也只有这种悲剧才是最强烈、最持久的,同时也是最感人的。这种悲剧意识便是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这也许就是《蒹葭》这首诗歌触动人心的地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怎么用摄影作品还原《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个人看法,不足为凭。但很想表示一下看法;所谓蒹葭,应该就是现代人称呼的芦苇,到了早晚天气转凉,也就是芦苇抽穗放花季节。因芦苇生长于浅水或湿洼地带,多数人只能望苇兴叹。(因为隔着浅水与淤泥)
蒹葭翻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讥迹罐克忒久闺勋酣魔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蒹葭》全文及释义
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释义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表面上看来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情景交融、触情见景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