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权势滔天时,为何不称帝,也不改回自己的本姓夏侯氏?慈禧太后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权势滔天吗_太监_权势_慈禧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权势滔天 太监 权势 慈禧

本文目录

  • 曹操权势滔天时,为何不称帝,也不改回自己的本姓夏侯氏
  • 慈禧太后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权势滔天吗
  • 明朝的众多“权势滔天”的太监中,谁敢称为第一太监呢
  • 为什么明朝时太监权势滔天
  • 曹操权势滔天,为何爱抢别人老婆
  • 为何胡佛总统设立并长期把持联邦调查局,权势滔天,却没有成为美国版的希特勒
  • 权势滔天的东晋四大家族,在历史上的寿命有多长
  • 盘点有哪些权势滔天的女子
  • 秦桧权势滔天却倒的如此轻松,十七年独相,为何倾覆一瞬间
  • 清朝最牛包衣张凤阳,权势滔天堪比朝廷重臣,其最终的结局如何

曹操权势滔天时,为何不称帝,也不改回自己的本姓夏侯氏

曹操当时虽然权倾一世,但是他一直都是小心谨慎,唯恐稍有不慎前功尽弃。还有就是当初是挟天子令诸侯的名义起家的,如果轻易拿掉汉皇帝取而代之,那么天下人心惶惶不安,于情于理曹操都要慎重,所以说还是等等找个比较靠谱的时间节点为好。

慈禧太后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权势滔天吗

慈禧太后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个权势滔天祸国殃民的老妖婆,可真实历史上,慈禧还真没有那么牛,许多人照样不给她面子,她也无可奈何!

要知道慈禧在的时代,清朝已经是日薄西山衰落的很啊,列强随便欺负,太平天国差点就把清朝干掉了,而地方的封疆大吏权力大的很,可以说当时的满清中央朝廷没有多大的权威了,只是大家给点面子勉强维持统治罢了!慈禧的权力来源还不是他有一个儿子同治皇帝嘛,如果不是有儿子在手,她早就被人干掉了,哪有安稳坐着高位呢!同治在时,慈禧也不是大权独揽的,当时的正牌皇太后是慈安,很多事情上是两宫垂帘听政,慈禧是低慈安一头的,国家大事,慈安不点头,慈禧也没办法!何况当时的议政王奕欣是和慈安一派的,慈禧还真不能自己独揽大权呢!有一次慈禧派出心腹太监安德海出城干事,结果慈安和奕欣合计让地方总督丁宝桢杀了嚣张的安德海,除去慈禧的得力助手,结果慈禧也只能接受事实,没有什么表示,可以说慈安在一天,就死压着慈禧一头,慈禧还怎么权势滔天呢!

后来光绪7年,慈安病死了,有人说是慈禧下毒害死了慈安!总之慈禧终于松了一口气,没人压住他了,恭亲王也被她赶回老家了,慈安也死了,光绪是慈禧的傀儡,慈禧真正的独揽大权了!只是慈禧也就在皇宫中有大权罢了,很多时候还是看别人脸色的!1900年就是列强不给慈禧面子,把她逼到了墙角,要求她把权力交给光绪,慈禧发疯了向11个国家宣战,结果肯定是惨败啦,慈禧和光绪逃亡西安,慈禧下令要求李鸿章等人去救驾,结果东南五个省的总督理都不理她,还和列强谈好了互保政策,你八国联军打京城打慈禧就好了,别打东南的地方就行了,八国联军还真这么干,只攻陷了北京城大肆掠夺一番!后来慈禧回到北京城照样没有跟列强和东南五省的总督算账,一个屁也不敢放,因为她知道,别看慈禧高高在上,那是大家给点面子罢了,逼急了把你给干掉呢,因为你慈禧没有兵权啊,八旗兵都是废物啊,兵力集中在封疆大吏的手上,你慈禧给谁脸色看啊,给列强你敢吗,给那些总督你也不敢发脾气啊,惹急了他们,你也没有好果子吃,也就是在皇宫里面慈禧能对光绪和宫女太监等人摆架子发威风罢了!

明朝的众多“权势滔天”的太监中,谁敢称为第一太监呢

他历侍六个皇帝,四次任司礼监秉笔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前后长达五十年。他名下的宦官多达百人。他对人温和恭敬,虽在皇帝身边几十年,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最后得以善终,他就是------太监萧敬。

萧敬(1438—1528),字克恭,别号梅东,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人,司礼监太监。自幼入宫服役,因聪明伶俐,被选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天顺初年,任长随。当时英宗为慰劳赏赐近臣,在便殿内准备了很多财物,萧敬负责分发并一一登记,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英宗发现他做事认真细心,很信任他。在天顺二年升为奉御,不久,又升为御用监左监丞。天顺五年,升右少监。英宗宠爱他,相继赐给他蟒衣、玉带和多种珍宝。有一次,皇帝检阅射箭,他问萧敬说你会写文章,能射箭吗,萧敬连发三箭,箭箭必中,于是英宗更加关怀、赏识他,升为太监,佥书监事。

他奉使到荆州、襄阳办事,各地方官都说他行事清静,没有骚扰老百姓。天顺八年(1464),英宗去世,他被派到神宫监负责烧火。

成化三年(1467),调到内宫监,负责管理仓储粮饷。他的账目出纳清楚,并剔除了过去的一些弊漏,不久,便晋升为司礼监佥书,并受命前往勘查武冈、蕲州等藩府的大案。

他排除干扰,秉公办案,汇报情况时简明扼要,宪宗很满意。

萧敬与当时掌管东厂的权宦尚铭关系密切,尚铭是一个“卖官鬻爵无所不至”的人,成化末年,他被抄家,谪放到南京当净军。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去世时,为避牵连,萧敬主动请求到裕陵司香

弘治初年,萧敬屡次受到朝臣弹劾。但得到孝宗的庇护,并为他开脱,并告诉朝臣们萧敬只是顾问,没有实际权力。

弘治三年,萧敬升为司礼监太监,开始参入军政问题。

他为人谨慎,知识渊博,皇帝的询问,他都能按规章制度给予清楚,详细的回答,且常有正言规谏,深得孝宗信任,多次安排他负责典礼,检阅等重大活动。

在会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讯重大案件时,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当时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都依仗张皇后的宠爱,纵容家奴违法乱纪,科敛钱财,被多名官员弹劾,萧敬审此案时,严惩不贷,他依照法律作了公正判处,深受朝官们的信服。

弘治十八年,孝宗病危,把太子(武宗)托付给他。

正德初年,萧敬请假回家。正德七年,武宗起用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赐给他蟒袍,准许在宫中乘轿。七十四岁的他,仍对时事提出好的意见。正德十二年至十四年,武宗经常到外地游玩作乐,萧敬和朝臣极力劝谏,但都无法制止。

武宗让他留守京师,由于和宁王朱宸濠有交往,朱宸濠谋反失败后,萧敬受牵连而被罢免。

正德十六年,武宗病逝,藩王朱厚熜继位,就是世宗。由于萧敬德高望重,又熟悉宫廷的业务,又诏令他入宫,管理各项事务。世宗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都由萧敬负责。此时萧敬虽已八十五岁,但头脑清楚,精力充沛,做事有条不紊。

有朝臣弹劾他,如张原在《请逐太监萧敬疏》中,说他“囊橐积资不下一二十万”。毛伯温弹劾他阴谋援助宦官张锐、张忠等,请判他死刑。

嘉靖元年,萧敬由于屡受廷臣弹劾,请求告老退休。世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给他优厚的待遇。

嘉靖七年,萧敬病逝。世宗下诏厚葬。大学士翟銮为他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他写墓表。

萧敬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在明中叶后的宦官当中是难能可贵的。

为什么明朝时太监权势滔天

谢邀,这里是史河奇谈君,古今那些事儿皆细谈献诸君。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纵观历史,明朝的“太监”势力虽不如东汉末的宦官般动不动就要废立皇帝,但明朝的“太监”却恐怖在数量庞大且侵蚀朝政两百多年之久,更像一剂慢性毒药。封建王朝统治的核心在于皇权,与皇权相对应的是“臣权”即朝臣的权利,我们探究太监的权势也要围绕这两个因素来展开:即臣权是否威胁到皇权?威胁大了皇帝可能就会考虑启用太监势力;皇权与臣权力量对比如何?皇帝强且有意启用则太监有机会上台,反之若朝臣强则皇帝想用太监也要被压下。围绕这个轴心,我们来看看明朝是怎样慢性中毒的:

一、朱元璋、朱允炆时期

朱元璋是典型的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对这份家业也格外爱惜。老朱把皇权捏得死死的,他怎么对待朝臣?削权,削得老狠了,连宰相制度都废除了,胡惟庸一案就杀了几万人。他又如何对待太监?所有太监一律不得读书识字,更不得干预朝政,老老实实给老朱家当下人。

这么看来老朱还挺英明,把一切隐患扼杀在了摇篮中。但这个做法有一弊端:手下都给你整成这样了,无人可用啊!但老朱是个实干派,凡事亲力亲为问题不大。但到了官三代朱允炆当了皇帝情况就开始变得糟糕了,老朱有那金刚钻,小朱没有啊,偌大一个朝政凭朱允炆的能力转起来有点勉强,果然不久就给朱棣钻了空子。

二、朱棣上台成为太监势力转折点

朱棣属于野路子上台,就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朱棣拉朱允炆下马自己取而代之的过程中,就借用了太监的力量。朱允炆身边的太监被朱棣收买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情报信息,朱允炆吃什么喝什么干啥啦基本都在朱棣的掌控中,另外一方面朱棣自己手下的太监也被重用,在篡位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样一来,便导致了朱棣当了皇帝后十分信任太监势力,并且还专门设置了东厂对朝臣进行监督!东厂的诞生不得了,基本由太监把持,到这里为止,朱元璋建立起来的集权模式差不多算给小朱打破了,为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隐患。

三、太监势力抬头

前面提到了两点隐患:一为皇帝的个人能力隐患,二则太监势力的上台。这两个隐患终于在朱棣之后开始爆发,皇帝的能力一届不如一届,昏庸无能地也开始出现,这时候开始越来越依赖太监。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更是把老朱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设立了个内书堂专门教太监们读书写字以便协助自己处理政事。

从这里开始就是明朝的宦官乱政的重灾区了:明英宗时太监王政乱权、明宪宗时太监汪直乱权、明武宗时太监刘瑾乱权、明熹宗时太监魏忠贤乱权达到了巅峰,竟自称“九千岁”。到了朱由检明思宗上台后,有心惩治阉党除掉了魏忠贤,但此时明朝受宦官荼毒早已病入膏肓,中毒已深抢救为时过晚了!

四、总结

明朝十六帝,该归咎于谁呢?大厦将倾没有一块砖是无辜的,明代太监乱政权势熏天是一步步衍变下来的结果,是一个慢性中毒的过程,我认为每一任皇帝、老朱小朱小小朱们身上或轻或重都有一定的责任。

拙见一答,欢迎在评论区探讨指正!关注史河奇谈,我们一起探讨更多的历史问题。

曹操权势滔天,为何爱抢别人老婆

首先,三国时代收集人妻或者寡妇的诸侯,并不是只有曹操。魏蜀吴这三家,曹操抢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收了东汉何进的儿媳妇尹氏;刘备搞了死鬼刘瑁的老婆吴氏;孙权搞了死鬼陆尚的老婆徐氏。

参考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女主角刘兰芝跟丈夫离婚之后回家,半个月之内,有头有脸的县令太守都来提亲,请注意,县令太守家的公子可都是没结婚的青头仔,照样对刘兰芝趋之若鹜。可以看出,在三国时代,人妻和黄花大闺女之间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大的区别。

另外,导致人妻很抢手的一个大环境,就是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在战乱年代,成年男子大量死亡或者逃亡,寡妇就成堆了。而在乱世里,无论黄花大闺女和人妻,都属于女人,是女人就能够生孩子,增加人口,人口是三国时代影响战略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女人可以跟财宝一样,作为奖赏道具提高下属的忠诚度,这在战乱时期,属于很有价值的物资,就跟兵器甲胄粮饷一样。这是女性在三国时代极其悲惨的一幕。

根据历史纪录,曹操手下是把寡妇当成物资来给手下士兵分配的,刚开始还只是寡居的寡妇集中起来分配给士兵,等到后来因为兵士太多,寡妇不够分的,就强行把已经再嫁的寡妇一并抓回来重新分配。

这还是曹魏控制区域内,属于和平居民的寡妇,都能直接被人抓起来给强制分配了。如果是敌人的老婆,一旦被抓,基本就等同于战利品,当场就会被私分了。在三国时代,大家都觉得,抢敌人的女人,是非常正常合理的,这甚至是大家玩命上战场的动机之一。曹操抢秦宜禄的老婆杜氏,就是这样的流程:这边吕布军盘踞的城市还没攻占呢,敌将秦宜禄也还没逮住呢,曹操军内部就开始研究秦宜禄的老婆杜氏如果抢来之后归谁了。张飞抢夏侯渊的侄女儿也是同一个套路,当时夏侯氏是十三岁的闺女啊,就被正在跟曹操对着干打游击的敌将张飞给抢了,张飞抢回来就给糟蹋了,糟蹋之前张飞还美其名曰这是良家女子,也就是品质上乘。

说完了当时人妻地位的社会背景,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曹操喜欢人妻的个人因素。

首先,曹操非常好色。他抢来的人妻,都是比较好看的。即便是没抢来的(比如甄宓)和抢了一半的(比如张绣的婶子),也都是很漂亮的。战乱嘛,让美丽也成为可以重新分配的资产了。女子们的美色在三国时代开始得到了一个重新发现的机遇,虽然是通过这样惨烈的方式。曹操军的谋主荀彧,他的儿子荀粲就说,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

而且,曹操还有抢劫他人妻女的前科,也就是有可能在性占有欲和作案心理方面动力比较强劲。曹操年轻时跟袁绍斗鸡走狗,拿着刀子大闹人家洞房现场,抢了人家的新媳妇,这种行为既有街头黑社会流氓恶少的基因,也有劫夺人妻的COSPLAY恶趣味。大致跟后来曹操带兵强上张绣的寡妇婶子,基本属于一个套路,只不过张绣也是军阀也是有马仔的,曹操敢搞他婶子,他就敢搞曹操,最后曹操的猛将典韦和儿子曹昂全被张绣给搞死了。

另外,曹操家被当时人嘲笑是太监之后,家风也没有世家门阀的各种规矩,所以家风也是比较开放的,也就是比较open。曹操自己的皇后卞氏是出身倡家给人唱小曲的,曹操儿子曹丕一跟人开爬梯,一旦开HIGH了,就喜欢把自己媳妇牵出来给大家观看,这都是曹家正宗家风。人家老曹也不在乎汉代开始推广的贞节那一套。操哥活着的时候就有两次动员自己的夫人们自由改嫁,可见他也是自己玩爽了之后其他无所谓。

最后还要考虑到,乱世对人性欲望的畸形放大。按照曹操自己的说法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乱世之中,再牛的军阀也还是亡命之徒,看到美女抢到手再说,我不抢也要被别人抢,最惨的还可能是我和美女都会被别人抢。这时候哪里顾得上是人妻还是处女,抢到了就先来一发,说什么三年起步?操哥能不能活满三年还是问题呢。

为何胡佛总统设立并长期把持联邦调查局,权势滔天,却没有成为美国版的希特勒

胡佛任总统后

美国经济乱得一团糟

灰溜溜下台

另一个胡佛把持着联邦调查局

掌握了众多秘密

但是美国??是三权分立的体制

总统

国会

最高法院

各管一滩

互不隶属

大法官终身制

议员可以连选连任

而总统最多任二届

故,即便胡佛权势滔天

到时候必须乖乖地下台

故,美国一时出不了"希特勒"

#凌远长著#

权势滔天的东晋四大家族,在历史上的寿命有多长

东晋时,门阀士族的地位达到高峰,出现了四大家族,分别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桓氏、庾氏。他们当时是东晋炙手可热的家族,可以与皇室相当,正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四大家族地位的显著,多与他们家族成员居高位有关。王导是司马睿当上皇帝的一大有力支持者,所以司马睿器重王氏家族,朝中的高位多有王氏把持,在军事上王氏也有较强的话语权。谢氏家族比不上琅琊王氏,但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谢氏也是从谢安以后发迹的,谢氏算是四大家族中的第二名,人们常常称“王谢”。桓氏是因为桓温而崛起,桓温凭着他的战功成为东晋的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庾氏是因为庾亮替代了王导的位置,是当时朝中不可或缺的一人,所以庾氏也四大家族的一员。

四大家族在东晋兴盛,也在东晋末期衰亡。在桓温掌权后,王氏与庾氏大多衰亡,侯景之乱爆发后,士族门阀在侯景之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加之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到隋朝时,科举制的建立又对门阀士族进行了打击,使得门阀地位直线下降,加之隋朝以后关陇集团的兴起,南方的四大家族也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盘点有哪些权势滔天的女子

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秦宣太后羋月,西汉开国皇后吕雉,东汉皇太后邓绥,西晋毒后丑妇贾南风,北魏太后胡充华、冯太后,唐朝女皇武则天,唐中宗皇后韦莲儿,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北宋皇后刘娥,辽开国皇后述律平、无冕女王萧绰,西夏梁太后,西辽女王耶律普速完,元朝乃马真和海迷失,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张太后,清朝太皇太后孝庄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

秦桧权势滔天却倒的如此轻松,十七年独相,为何倾覆一瞬间

秦桧的命运和结局并非是最悲惨和意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他这样结局的比比皆是,比他更可怜更悲催惨的有很多,明朝张居正、清朝和珅,其结局不比秦桧好到哪里去。为什么权势熏天的大臣在皇帝和皇权面前那么弱小?如此脆弱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人身依附关系,自私自利的狭隘人生观,人人挣着在皇帝面前献媚并踩贱同僚的官场生态,在这种情况下,能给自己利益的只有皇帝,能保护自己的也是皇帝,其他人大多是与自己争好处的,甚至是坏事的,因此,在如此环境下,皇帝要动一个大臣就非常轻松了。

清朝最牛包衣张凤阳,权势滔天堪比朝廷重臣,其最终的结局如何

包衣在满语中被称为“包衣阿哈”,翻译过来就是家奴的意思,因此包衣也被称作包衣奴才。

在法律上,他们的隶属、居住、生活、婚娶全无自由,而且他们的奴籍是子孙相续的,非得主人的特许不能脱离。所以就其性质来说,包衣就是世仆。

包衣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满人平民因犯罪沦为奴隶的;有家庭生活窘迫而将妻子儿女典卖为奴的;有在战争中被俘虏而成为奴隶的。包衣的人员构成以满人为主,占到总体的六成,汉人约占三成,此外还有少量的朝鲜人。

张凤阳,礼亲王府包衣。此时礼亲王爵位由代善之孙杰书接承,改封康亲王。

康亲王的这个包衣十分善于钻营,借助主子的面儿,结交了不少宫内朝中人物,言行十分嚣张。

《啸亭杂录》卷九是这样描写他的:

交结里戚,言路专擅六部权势,有郭解、鲁朱家之风。时谚曰: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其任之暂与长,问张凤阳。盖谓伊与明(珠)、索(额图)二相也。张尝憩与郊,有某中丞驺卒至,呵张起立,张睨视曰:是何龌龊官,乃敢威焰若是!未逾月,其中丞即遭白简,一时势焰人莫之及。纳兰太傅、高江村等款待宾客,凤阳褐裘露顶,忝居上位,其结交也如此。

从这段描述可知,张凤阳虽不如明珠、索额图那样在用人上具有决策权,但他自有门路,能给人使绊子,决定一些人的仕途长短。

时间长了,康亲王也觉得不是事儿,想找个不失大家颜面的方式收拾他。

这张凤阳嚣张了一些时日,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起来。

史载董鄂公因事得罪了张凤阳,张风阳即带领自己的一干恶徒闯入董鄂公家,砸了个稀巴烂,还把人家堂屋给拆了。董鄂公将此事报告了康亲王,康亲王便求见康熙,诉说此事。康熙说:

汝家人可自治之。

康亲王这一进宫回禀,得了尚方宝剑,堵住了张凤阳背后那些人的嘴。

王归,呼凤阳至,立毙杖下。未逾时而孝惠章皇后之懿旨至,命免凤阳罪,已无及矣。

看来,杰书的方式是卓有成效的,张凤阳虽然是他的家奴,却在惠章皇后(顺治帝第二位皇后)那儿有面子。若不是康亲王在皇帝那儿过了明路,这一时半会还不好下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