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图片(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民生、经济情况和食物穿着服饰住房是什么样子呢)_山国_中山_赵国

本文目录

  •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民生、经济情况和食物穿着服饰住房是什么样子呢
  • 怎样看待赵武灵王换一身衣服就能使赵国强大的事实
  • 战国历史上的赵国如何灭掉了“心头大患”中山国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民生、经济情况和食物穿着服饰住房是什么样子呢

一、城市农民

战国出现了城市,而且人口众多。但是城外就是农田,大量的农民早上下地干活,晚上回家吃饭,没有节假日!

剩下的就是贵族、士兵、工匠、商人。

如果不想当农民,最发达的魏国大梁,人口达到40万。想穿越的盆友可以首选!做个生意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有如此规模的城市,经济自然不错,加上民风淳朴,奴隶刚刚取得一定的自由,只要不打仗,日子还是有的过!

建议不要去秦国,秦国后期发展的确很好,国力强盛。奴隶们好不容易打开了有形的枷锁,商鞅及时补刀,给老百姓搞了个无形枷锁。还搞连坐,孟子的母亲要是在秦国,估计连一迁也搞不成!

二、百家争鸣

老百姓只要有兴趣,选专业不是问题,上到天文下到地理,白马不是马这样的辩论都不称奇,连蝴蝶和人做梦都有人在研究!齐国的稷下学宫更是人才如云。什么法家、道家、阴阳家……

只有你想不到的门派!

老百姓文化娱乐还是丰富的,琴棋书画无所不有!(看看张艺谋拍的《英雄》里面就有书法“剑”!)

草根靠读书翻身的也有,比如:毛遂自荐、苏秦能弄来六国相印。练武功也可以一战成名,比如:四大刺客。实在不行搞个“鸡鸣狗盗”的“手艺”!也能混个生活!

战国职业热门

说客说排第二,谁敢排第一?

苏秦、张仪、公孙衍、惠施、陈轸……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谈笑觥筹间,血流千里外!

兵家排第二,孙膑、吴起、庞涓、白起……战国,以打仗过日子的时代。会打仗绝对不愁前程,但也不愁命长!

到了白热化的时候,老百姓就是兵,你不打仗可不行,除非隐居山林!

……

越写越多,等抽个时间干脆写篇图文

怎样看待赵武灵王换一身衣服就能使赵国强大的事实

《周易-系辞》里有一句话,能很好地解释赵武灵王让赵国全体老百姓换衣服、穿胡服这件事。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当人在困境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以求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而又杀伐天下的混乱年代。公元前326年,才十五岁的赵雍继位去世的父亲成为赵国的新国君。闻讯而来的魏、楚、秦、燕、齐五国国君各率一万精兵前来参加葬礼,伺机瓜分赵国。小小年龄的赵雍镇定沉着,严令各国军队不准进入赵国边境。并让本国的军队摆出一副与列强拼命的架势。这一招还真灵,列强终究没敢下手。虽然是虚惊一场,但聪明的赵雍还是看到了危机,当时,赵国的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始终处于其他诸侯列强的觊觎之中。尤其是小小的中山国好勇斗狠,完全不把赵国放在眼里,横挑强邻,死死咬住赵国不放,侵犯赵国领土,掠夺百姓,又引水围灌赵国鄗城,让赵雍很是不爽。要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唯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变革。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胡服骑射。

赵国胡化有一定的基础,赵国地处冀州,土地也包括晋北,与当时的少数民族混居。胡服就是换胡人穿的衣服。与胡服对应的,是华服,《左传》中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服就是那种大袖宽衫、上衣下裳、右衽束腰的一件装。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赵国是周朝的分封国,周朝延续商朝,人们穿华服穿了一千多年,要放弃华服改穿胡服,举国上下一片反对声。但赵雍是个不服输的人,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公元前307年,在赵雍即位十九年的时候,他力排众议,下令举国“将军、大夫、适嫡子、戍吏”皆衣胡服。然而改穿胡服不是目的,骑射才是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大多是贵族战争,用马车作战,双方排列出整齐的车阵进行交锋。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打人越多,各国不断征兵,不仅仅局限于战车里的贵族和跟在车后服务的奴隶,扩展到普通的平民,平民造不起车,于是步兵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由于春秋战国时代没有马镫,骑兵难以掌握身体平衡。骑在光滑的马背上挥舞武器冲锋,杀不死敌人自己先掉下来了。所以,当时骑兵主要配合车兵和步兵作战,担任侦察、机动、追击的任务,是辅助兵种。赵雍希望骑兵变成主战兵种,但是要想熟练利用马匹作战,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象胡人一样练习骑射,熟能生巧,于是赵国人从小开始练习马术,为了提升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赵雍从国内挑选体格健壮的勇士进入骑兵部队,并且大幅提高他们的待遇。令赵国民众皆以能入骑兵部队为荣。同时他从军中选拔了一批平民出身的军官充入骑兵部队中,大大的加强了对这支部队的控制力。经过不断的积累,配备熟练骑兵的赵军威力无穷,所向无敌,一个军事王国诞生了。组建强大的军队之后,赵雍第一个要消灭的国家即是中山国。中山国是游牧民族白狄建立的国家,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已融人中原。中山国三面与赵国毗连,简直就是赵国的国中之国,隔断赵国从邯郸到代地的南北通道。赵雍时刻都想拔掉这颗眼中钉。

到了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雍亲自率领二十万庞大的赵国军团杀向中山国,一年,二年……战争打了五年。战争进行得相当惨烈,中山人奋起抵抗,猛将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然而这时的赵国太强大了,他们连战连捷,攻下了中山国十几座城池,将军事实力不俗的中山国逼到了亡国的边缘。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赵雍不断率军出征,继续蚕食中山国以及楼烦、林胡等部落的领土,大大的扩张了赵国的疆土面积。在与诸侯列强的争斗中,这时的赵国也占据了上风,《六国论》中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也就是说秦赵之间打了七次大的战役,赵国五胜二负,占尽优势。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赵国人都去养马,种地的人自然少了。脱离农耕,离开土地,使赵国粮食产量下降,转而希望通过商业运作来弥补赵国的粮食空缺。这也造成赵国战略的一个大短板,一旦战争不能速战速决,拖入持久战,只能依靠外交来解决粮食的短缺。长平之战,赵国外交陷入困境,粮食供应不上,最终导致一场惨败。

但话又说回来,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敢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是很艰难的,赵武灵王因为胡服骑射让后人记住了他,并给予他极高的赞誉。他让中国人穿上了裤子,尔后又把驾着马车打仗变成了骑兵作战,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事,他不枉称一代英豪。

战国历史上的赵国如何灭掉了“心头大患”中山国

赵国的强盛,是从灭中山国开始的。

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此国不灭,赵国始终不能强大。

在消灭这个心腹之患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谋略。

很难根除的心腹大患

中山国是一个“千乘之国”,实力不容小觑。

他的领土嵌入赵国中部,使赵国几乎被分成两半。

由于太行山的阻隔,赵国只能依靠壶口和崎岖山路维持南北两部的联系。

要致富,先修路;要打仗,也要先修路。如果本国交通都被搞成这样,那赵国拿什么来富国强兵呢?

中山不灭,赵国不强。

可是,中山国却很难被灭。

1、中山是狄族建立的侯国,其国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即或你能攻取他的地盘,一旦大军退出,统治力度减弱,该国仍可能复国。

魏国鼎盛时,曾灭了中山国。

可是,仅仅20年后,中山国又“满血复活”了。

2、实力雄厚。

他不但复了国,而且实力很强。在前323年,他与魏、韩、赵、燕一起“五国相王”,成为与七雄比肩的大国。

这也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被七雄承认为“王”的诸侯国(宋也自称王,但未被七雄承认),可谓嚣张得狠。

此外,燕、齐、赵军都曾败在中山国军手下,中山甚至从燕手上”拓疆百里“。

赵国要强大,中山是第一道坎!

奇耻大辱

心腹大患,不可不除!

自中山复国以来,赵国就处心积虑,要灭中山。

前377年,赵发兵攻中山。

结果,两战皆败。

中山国甚至发兵攻赵,围困赵重镇鄗,赵军龟缩城内,不敢出战!

“鄗事之丑”是赵人的奇耻大辱!

很长时间内,赵人不但无法灭中山,反而遭受耻辱,直到···赵武灵王的到来。

精心准备

赵武灵王即位后,一心要洗刷”鄗事之丑“。

当时,赵武灵王还没有”胡服骑射“,实力还不强,但他已开始做讨伐中山的准备了。

前315年,齐破燕。

赵武灵王采纳乐毅的建议,用赵河东之地换取原属燕国的河北故地。

乐毅此计,本是为了作出齐赵交好的假象,引起魏、韩等国的恐慌,使他们主动拉拢赵,一起伐齐复燕。

不过,对赵国灭中山来说,这却是极有意义的一步:赵在战略上,对中山国呈现半包围的态势。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又在九门等地广设瞭望台,监视齐、中山边境,掌握情报。

惊人的洞察力

“胡服骑射”开始,赵军力开始强盛,可以考虑进攻了。

可是,赵武灵王必须非常谨慎。

因为:一旦初战不利,不仅再蒙耻辱,本就阻力重重的“胡服骑射”改革也很可能遇到更大的反对!

赵武灵王派李疵前往侦察中山国情况。

李疵回来后,报告:中山可伐,而且要赶紧去伐!你不去伐,中山就要被齐、燕灭了!

李疵判断的依据,可谓视角独到。

中山国的王礼贤下士,交往的潦倒巷间士人有十几个;以布衣的礼节交往的普通士人有几百人。

礼贤下士,分明是明君所为呀!

可是,李疵认为:隐居的士人做官,将士作战就会懈怠;作学问的士人充满朝堂,农夫耕种就会不积极···如此,中山国必然贫困、战斗力下降。

这是一次“入木三分”的洞察!

表面上看,尊重士人是明君之德。

可是,如果满朝都是士人,农夫、战士将失去通过耕种、战斗上升的通道!

如此,国力必弱!

在此判断的基础上,赵武灵王决心对中山用兵!

试探

前306年,“胡服骑射”改革的第二年,赵武灵王集中兵力,攻到了宁葭。

此战,赵军未与敌军主力大战,快进快出,并未占领太多地盘,显然,只是一次试探性进攻。

在谨慎的试探后,赵武灵王并没有立刻对中山国直接大举进攻,而是兵锋一转,优先打击今天陕西榆林地区的胡人。

这一带是林胡王的地盘,也在黄河以南。

这样的地方水草丰茂,利于畜牧、牧马,因此活跃的游牧人口很多,但林胡是纯游牧,遇到大规模攻击时,倾向于暂避锋芒,不倾向于就地死磕。

赵武灵王“先弱后强”,攻取榆林以西,辟地千里,并获取了大量胡人武装,由代相赵固统率,充实军力。

接下来,就是对中山国的实质打击了!

精密的两路夹击

赵与中山之间,最关键的地方是井陉。

井陉如在中山国控制中,太行山西的赵军难以威胁中山国腹心,与太行山以西的赵军协同作战,等于是被中山国分割了。

井陉如在赵国手中,山西赵军可随时进入河北,与河太行山东部赵军协同作战,那就是真正的包围之势!

万乘之国赵国之所以屡屡为中山所辱,症结就在:井陉为中山国所控制!

赵武灵王决心以南北夹击,控制井陉,彻底改变两国格局。

具体部署是:

1、北路,由车骑部队、胡、代游牧部队组成快速纵队,发挥其机动力优势,发起佯攻,吸引中山国军主力北上;

2、中山国军主力北上后,赵武灵王亲率南路军发出主攻,趁虚夺取井陉道的各要点。

开战后,一切如赵武灵王所算,中山国军主力被吸引到北面后,南路赵军迅速攻取了东垣、石邑等要点。

石邑,是井陉道出太行山以东的出口,控制此处,就是完全控制了井陉道。

东垣,在北临滹沱河,自此沿河而上,可以随时威胁中山国都城灵寿。

转瞬之间 ,赵已经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

但是,如前所说,中山国民风彪悍、军力强大,非要一举灭之,消耗必大,于赵不利;

而且,中山亡而复国的经历也表表明,即或一举灭之,囫囵吞枣,亦难以消化!

因此,赵武灵亡在完成第一期目标后,接受中山割地求和的请求,见好就收。

蚕食

控制井陉等处后,赵已能随时威胁中山国的统治中心。

赵武灵王抓住有利条件,于前303年,前301年连续两次发起短促进攻。

与此前一样,重文轻武的中山王每次都割让土地,以求苟安。

如此,中山国稀里糊涂就被蚕食了大片土地。

前300年,赵国再次发起一次有限规模的作战,目标是抚柳。

此战,是对中山开启灭国之战的前朝战。

扶柳,是中山与齐接境之地,赵攻取此处,就完成了对中山国的包围!

在赵国夺取几乎所有的主要要点后,灭国之战,即将到来。

灭国大战

前300年,赵武灵王集中20万大军,发起了灭国大战。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赵军多路进攻,打了整整5年才灭中山。

不过,与历史上许多知名战役一样:当战役进入到最惨烈的厮杀部分时,其实结果已经早早注定了。

赵武灵王此前连续的高明操作,已使赵军“先胜而后求战”。

因此,尽管进展迟缓,但只要赵武灵王决心坚定,坚决打下去,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前296年,赵灭中山,迁中山王于肤施。

五百里中山地,尽归赵!

壮志难酬

灭中山后,邯郸到代的交通畅通无阻,整个赵国连城一片。

心腹大患已除,赵国已经可以从容调动全国的力量,参与天下的角逐了!

攻灭中山后,赵武灵王大摆宴席五日,论功行赏,大赦国内!

所有赵人似乎都看到了赵国崛起的曙光。

胡服骑射所带来的强大军力,攻灭中山所带来的国力暴涨,使赵的实力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志得意满的赵武灵王开始把目标瞄准了西面的秦。

他冒充使者出使秦以探究虚实,巡行疆域,与楼烦王会盟,集结力量,企图自云中、九原直袭秦国腹心。

遗憾的是,前295年,赵国爆发内讧,赵武灵王饿死于沙丘。

中山国,是赵国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心腹大患。

赵武灵王先通过伐交,改善战略环境;通过小心翼翼的试探,初战必胜,为胜利打下基础。

在入木三分地深刻洞察后,赵武灵王果断下定了灭中山的决心。

随后,赵武灵王通过一记组合拳,很短的时间内、很小的代价,就控制井陉口,赢得了对中山国的主动权。

此后,赵武灵王不求急功,连续短促出击,蚕食中山地,避免过早与中山决战,并逐步巩固、消化占领区,避免魏国灭中山而后又失之的前车之鉴。

最后,重兵出击,花费5年时间,坚决打到底,终成全功!

赵武灵王不愧一位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

遗憾的是,一代雄主,竟稀里糊涂死于内讧。否则,天下走向,未可知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