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相当于什么官(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_议长_巡抚_钦差大臣

本文目录

  • 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 钦差大臣的官是多大
  •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知府各是什么官职,行什么职能
  • 清朝的巡抚是什么官
  • 众议长在美国是一个多大的官
  • 古代的礼部侍郎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职
  • 古代捕头,是现代什么官职

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通判分为两个时期。

宋代军州的主官下设置两位通判。

比如说,正式官职为杭州通判,则此人为中央派遣官员,不负责具体事务,只监督杭州行政体系运转操作情况,全程参与州级相关行政会议,有单独的密奏权。

同时,另外一位杭州通判是杭州地区司法监察主官,正式官职名称是,除杭州通判,勾当公事,也就是市政法委书记兼中院院长。

明清时期,通判是市级司法副主官,相当于中级法院副院长。

钦差大臣的官是多大

看古装电视剧,很多时候都能看到有钦差大臣。钦差大臣究竟是什么官儿呢?

钦差大臣一职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中央巡视组。

以前交通信息都不发达,皇帝想要知道下面的情况就得靠当地官员汇报,为了避免下属官员瞒报或者虚报,皇帝一般都会派遣钦差大臣去巡视。钦差大臣权利极大,可以任免杀戮官员。还有就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案子或者某一件事而设立的钦差大臣。例如《窦娥冤》。

钦差大臣一般都是皇帝比较信任的人,他的权利很大,所以才有如朕亲临的说法。

钦差大臣属于超品级的,皇帝以下的官员都得听从派遣。咱们看的《九品芝麻官》里面的八部巡按就是钦差。但是他只是在此次任务期间有效,任务结束即失去效应。

钦差大臣人选并不固定,也没有特定官职。皇帝随机选择的,但是他本身的级别一般不会太低,三批官员以上。

明代以前也有类似于钦差大臣的官员,但是钦差大臣一说是明代以后才有的。明朝以前有类似于钦差的官职,一般都叫“巡检”。固定的人负责固定的事。后来明代后期和清朝,皇帝权利集中,就有了钦差大臣一说。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知府各是什么官职,行什么职能

江苏这个地名是清朝才开始有的。所以题主既然问的是“江苏巡抚”,想必是在问清朝时的事儿,那咱们就照清朝官制,来聊聊这四个官是干啥的。

先说钦差大臣:大官,三品以上。

钦差大臣是一个临时性的头衔,奉天子旨意行事。与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知府不同,这后三者都是实职。

不过钦差大臣虽是个临时头衔,但能用这个头衔的,官员本身实职规定应该在三品以上。如果低于三品,就不能叫钦差大臣,只能叫钦差官员。

“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员关防。”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

所以,三品是个坎儿。

两江总督:很大的官,满清八大总督之一,正二品至从一品。

两江总督是正二品,是清朝八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

说明一下,当时全国设的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

太平天国前,两江总督这一职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则以汉人居多。历任两江总督里,出过于成龙、史贻直、尹继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名臣。

两江总督这个实职,如果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那就是从一品,否则是正二品。

江苏巡抚:比两江总督小一级,从二品。

按清朝官制,从二品文官共四种: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巡抚,全名叫做巡抚都御史。历史上明代开始,开始设立巡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学明制,也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

基本上,巡抚是一省之内最大的官儿。总揽一省民政、军事、吏治、刑狱等,受总督管辖,但和总督一样都有权利直接向清廷汇报。不同之处是总督管数省,相对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有必要补充一下,江苏巡抚的由来

明朝定都在现在的江苏南京,后来才搬到北京,但南京依然是另一个都城。分别叫南直隶北直隶。清军入关后,改称南直隶为江南省。

但由于江南省规模和实力过大,(江南省在清朝初期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发达的省份。)康熙六年(1667年)起,清廷把江南省分成了江苏省和安徽省,江苏省的名字,取自当时该省最大的两座府城“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安徽省同样,名字源于“安庆府”与“徽州府”。

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现在上海)安徽和江西三个省的大小军民政务。因为初时江苏安徽一起叫江南省,所以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的军务政务,所以名号叫两江。

最小的是知府,清朝的中级地方官员,通常为正四品。

知府,掌一府政令,总领各属县,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知府职责。

同知基本相当于副知府,但具有唯一性。

明朝时候,根据府的级别不同,知府的大小也有所不同。按规定京府府尹为正三品;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

不过因为这样常有变化,太过复杂和难以管理,不久就将所有知府均改为正四品。清朝也因循环这一制度,统一为正四品。

总的来说,两江总督大于江苏巡抚,而巡抚则大于知府。他们都可以当钦差,但知府肯定是干不了钦差大臣的,即便当了钦差,也只能叫钦差官员。

@竹史铁骊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能有一点点收获。

清朝的巡抚是什么官

官名。唐时曾以狄仁杰为巡抚大使。巡抚使是唐宋时期的一种差遣。主要就是中央官员巡察地方事务。具体品秩是要看本官、寄禄官。《宋会要辑稿》提到:八月,以虞部员外郎高象先为本曹郎中,充江南荆湖广南路巡抚使。三年七月,以翰林侍读学士夏侯峤为江南巡抚使,知制诰赵安仁副之;翰林侍讲学士邢昺为两浙巡抚使,仓部郎中、直秘阁潘慎修副之。景德三年四月二十一日,遣屯田员外郎谢涛为益利等州巡抚使,合门祗候王承仅副之;左正言、直史馆孙冕为梓夔等州巡抚使,合门祗候郭盛副之;太常丞、直史馆路振为福建等州巡抚使,合门祗候邹恩副之。

众议长在美国是一个多大的官

众议长在美国那肯定是一个高官无疑了,按照美国人自己的排名:众议长排在总统、副总统的后面——那是第三把手。

不过这是按照总统去世的继承顺位来排的,按照现实权力来看的话,众议长很可能比副总统的权力还大一点——实权排在第二位比较合适。

现在的美国国会众议长估计大家都比较熟悉,那就是怼天怼地怼领导,甚至还要管我们家务事的佩洛西老太太了。

众议长是美国国会众议院的一把手,美国国会执行的是两院制模式。一般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两者共同组成了国会。参议院议长一般由副总统兼任,现在叫做:卡玛拉·哈里斯。

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好好的一个国会为啥又要分参议院和众议院呢?这不是没啥找事、降低了执行效率吗?到底哪个院的权力更大一点,到底是如何分工的呢?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模式、互相制衡的模式,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互相扯皮减慢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的模式了。

美国人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主要是在1787年的费城立宪会议上整出来的。1776年的时候,虽然华盛顿带领着大陆军打跑了英国人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

英国人走了以后,华盛顿以及大陆军也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11年之久,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也让美国的开国先贤们以及最早独立的十三个州的代表们觉得还是有必要形成一个国家的。

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出现了两个几乎无解的问题:一是,万一外敌入侵的话,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进行反抗;二是,别国过来建交、来进行贸易的话,连个统一的话事人都没有。

于是乎,美国的开国先贤们以及13个州的代表们在华盛顿的带领下召开了著名的:费城立宪会议。这个会议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美国、用什么治理模式来建立美国、权力到底如何分配等等。

由于当时各州对建立联邦那是充满了深深的恐惧感甚至是敌意的,没办法各州都害怕联邦的权力过大从而影响了各州的自治权问题。大家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争吵、妥协和协商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就是后来美国模式的基础和根本,例如:实行三权分立模式、联邦与州的权力划分问题、采取互相制衡的模式等等。

可是既然当时的国会是一个立法机构,那么各州必然需要有自己的代表进入了,要不然岂不是剥夺了各州的立法权了。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在立法机构里面州与州之间的平等问题。

如果按照每州平均划分国会议员,那么人口多的州会反对;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划分国会议员,那么人口少的州会反对。

最终,美国创始时的13州代表们达成了妥协,将美国国会分为参议院与众议院。参议院议员按照州的数量,每州2名;众议院议员的数量按照人口比例划分,但是保证即使一个州人口再少,也要拥有一名众议员名额。

说到底,国会之所以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根本上还是为了保证各州的平等、不会出现少数人或者多数人的暴政。这就是美国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由来了。

目前参议院里面的议员是每个州平均分配的:一般每个州两名议员,一共加起来100名。众议院里面议员是按照各州人数来分配的,大的州代表多、小的州代表少,目前一共有435人。

那么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众议院议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呢?

前面分析过了,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组成了国会,享有立法权、享有各种提案的通过权和否决权。同时还可以弹劾联邦的各级官员甚至包括总统本人。

拜登和哈里斯

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的话,众议院议长实际上是排在参议院议长的后面的,那属于是三把手的地位。

万一总统出现意外的话,副总统立马就可以即位了,例如:二战的时候罗斯福就死在了任上,当时还是副总统的杜鲁门就上位了。

不过副总统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美国法律规定副总统兼任参议院的议长。这也就是说:副总统和参议院议长是同一个人,这就毫无争议地说明——参议院议长是排在众议院议长前面的更大的官了。

即便抛开副总统的身份不提,参议长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也是高于众议长的。参议院又称上院,那么,相对于“下院”的众议院而言,前者也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参议长排名在众议长之前,无论怎样都是名正言顺的。

可是这仅仅是名义上的而已,要是论起实权来看的话——众议院议长的江湖地位那是稳稳地高过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了。

虽然参议院的实权比较大,可是这个参议长基本就是一个摆设了。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参议院是没有独立的议长的,一般由副总统兼任,平时没有投票权,只有当投票变成50对50的情况下,副总统才会参与投票。

参议院议长平时也就发起个会议,宣布会议开始和宣布会议结束而已,一般情况下连个投票权都没有,这基本上属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了。

说完了参议院议长的职权以后,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副总统的江湖地位如何呢?毕竟副总统和参议院议长是同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在美国副总统几乎毫无存在感,如果总统比较强势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副总统什么事情了。

试问大家有几个人能记住美国的历任副总统的名字呢?奥巴马时期、小布什时期、克林顿时期的副总统是谁呢?有几个人能够一口气说出来的,恐怕就没有几个人了。

在美国内部流传这样一个笑话,副总统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唯一的工作就是到白宫去看看:总统是不是还活着。如果总统还活着的话,那么副总统完全可以回去接着睡觉了,因为啥事没有。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了,不过这也能体现一个问题:副总统在美国的存在感那是一点都不强,平时的核心任务就是当做总统的备胎使用而已。

一般总统还在的话,副总统就属于“无业游民”,只有等总统死了副总统才有出头之日——立马继任成为总统。

众议院议长就完全不同了,这是个有实权的岗位。一般众议院议长是由议员选出来的,这就代表了大多数议员的意见和倾向了。

在一些大事情上面众议院议长是完全可以影响议员的最后投票结果的,那是个妥妥的实权人物了。

现在的美国众议院议长估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号称“疯婆子”的老太太佩洛西了。在川普当总统的时候,佩洛西那是处处硬刚川普,无数次让川普下不来台的厉害人物。现在佩洛西又开始上蹿下跳搞事情了,存在感那是稳稳地比副总统哈里斯强太多了。

另外众议院虽然是下院,虽然在很多具体的职责上没有上院参议院的权力大。可是众议院有个最大的权力——联邦的财政大权归众议院管理。

美国联邦的预算、美国联邦的征税问题那都是需要众议院批准才行的。在川普的时代,由于佩洛西领导的是反对党,于是乎多次直接让联邦政府直接关门大吉了,搞得川普很是无语、也很无奈。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美国实行的是权力制衡模式。一般情况下:总统和副总统是一对搭档,通常是来自于一个阵营的。这样一来,众议长就成了制衡总统的一个核心力量了,这也能体现出众议长的重要作用。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虽然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众议院议长排名在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的后面,属于是第三把手的存在。可是由于副总统和参议院议长基本上没啥实权,所以要论实权来算的话——众议院议长那是妥妥的排名第二位的,排名仅仅在总统的后面。

古代的礼部侍郎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职

礼部侍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是常设官职了,隋唐三省六部制,就使得礼部侍郎成为制度了。明朝的时候,礼部侍郎一般是正三品官员,而清朝将其提高了一级,设为从二品官员。

礼部有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⑴仪制清吏司,掌管嘉礼、军礼及学校、科举等事务,宣统时期因避溥仪讳,改为典制清吏司;⑵祠祭清吏司,掌管吉礼、掌祭祀、普后丧葬、大臣赠谥,并管理僧道、巫师及从事阴阳、卜筮、医药者;⑶主客清吏司,掌管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⑷精膳清吏司,掌管官方招待、发放给公费生的津贴、牲口等。此外,礼部下面还有一个印铸局,主要是铸造官员印章的地方。

礼部同现代很多职能部门相关联,如现代的教育部、外交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卫健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接待办、档案局、气象局等部门的职能都同礼部相关联。古代的礼部权力远比目前的部委权力大得多,所以很难说礼部侍郎对应现在的官职。不过,从品级上来讲,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但是很多时候“礼部侍郎”只是一个荣衔,并不承担相对应的工作。从实权上来讲,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毕竟他管理的部门比较多。

古代捕头,是现代什么官职

谢谢邀请!古代的捕快类似于现在的警察,但捕头却不等于警察局长,只相当于警察队长。捕头不属于官吏,而是衙役的一种。古代县衙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为县令(长)县丞县尉(唐宋时期的警察局长,明清不设)主薄。明朝以前大县为县令,小县叫县长,明清统称知县,掌管全县的所有大事小情。县丞和主薄类似于现在的副县,分管人口,税务,公检法,粮食等部门。这几个是官,在古代是金饭碗。第二部分是吏,如典史,书佐,兵曹史,吏曹史等。晋朝规定不满三百户的县有吏22人,三百到五百为34人,五百到一千为65人,一千到千五为86人,一千五以上为114人。清朝还规定满人不得为吏。这部分也是公务员,有工资的。第三部分就是衙役。衙役的地位是县衙最低的,它不在国家公务系统,属于为衙门服务性质,类似临时工。这些人负责衙门的站堂、征粮、缉捕、拘拿、押解等工作。通常小县有衙役上百人,大县则上千甚至几千人 。衙役分两种,民壮、库丁、斗 级、辅兵这四种为良民,皂、捕快、仵作、禁卒、门子为贱民。其中捕快地位最低,几乎相当于罪犯。古代对贱民有严格要求,不准他们和他们的后三代参加科举,以免有辱斯文。

捕头又叫班头,是捕役和快手的领班。平日身着便装,腰带挂着表示身份的腰牌,怀揣铁尺、绳索。工资大该五六两银子。可有陋习,收取规费收的钱则有几十到几百两。比如保护费,破案的车马费等等。虽然各朝代都有律法,而执行者是地方官吏。在县衙则是捕头。固有天子同官吏共天下一说。

浅薄陋见,欢迎吐槽。谢谢关注,互相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