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_必有邻什么意思)_必有_论语_的人

本文目录

  • 德不孤,必有邻什么意思
  • “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
  •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德不孤,必有邻什么意思

“德不孤,必有邻”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这句话出自《论语》。

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有仁爱心的人,必定有同伴,不孤单。

而且会渐渐得到各种帮助与合作。皆大欢喜。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

谢邀答题!“德不孤,必有邻”,正确。而至于“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试答如下:

一,“德不孤,必有邻”,此乃是孔老夫子圣人圣言,但圣人“圣言”往往只具有普遍意义,而不具有典型意义。举个例子,譬如我们说“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这是普遍现象。但有时候天却是暗的,云却在黑的,这就是典型现象。又譬如“一天三餐”,这是普遍现象,但有时候我们甚至一天两餐都搞得很勉强,这又是典型现象。典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但往往都是与众不同或出乎意料的,绝非普遍存在。

二,“德不孤,没有邻”,不正确;“德若孤,亦有邻”,同样不正确。我们常说“娘希匹老子好心没好报”,其实不然,这是气话,要相信好心必有好报。朱熹老人曾说过“德者居其中”。为什么德者“居其中”呢?有德者必然受人尊重。

“德不孤,必有邻”,圣人圣言,不要简单怀疑。

谨此,谢谢!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第四》)

这里先讲〈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是《论语》思想核心所在,共26章,“仁”与“君子”是〈里仁〉篇两个重要主题。

因为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学说主要在于“仁”,整部《论语》的思想核心也在于“仁”,更道出这一篇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

〈里仁〉篇论述仁的部分,基本上以「子曰」句式构成,是从每人面对自己之力行言。不只论述其为道如何,更指出其实行之条件与基础,也指出人类存在应以仁为基础,是以仁本身作为存在之道,是知识、物质欲望、爱恶之依归。

「德不孤,必有邻。」

《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用白话文翻译就是:孔子说:“有的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跟他做朋友” 。

这里的提到德

德字有两种说法

一指修德言

师古注:“言修德不独空为之而已,必有近助也”。(意思说,人不能独自修成德,必有人相助)。

二指有德言

有德之人纵处衰乱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

其中,《论语集注》对这一句话解得很好:“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 因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在于修已身,已身若修得有德,必有人从之。如此方成齐家,治国,平天下。

推荐书籍:

l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l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