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关羽必反(刘备称帝,关羽失荆州谁的错)_刘备_关羽_荆州

本文目录

  • 刘备称帝,关羽失荆州谁的错
  • 刘备为什么两年以后才替关羽报仇,发起夷陵之战
  • 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 为何刘备在称帝后伐吴,而非在孙权初袭荆州、杀关羽后立即动手
  • 如何评价关羽死了刘备称帝
  • 如果刘备打到许昌一统天下,会不会干掉汉献帝自己称帝
  • 《三国演义》汉寿亭侯关羽是否支持刘备称帝
  • 刘备称帝后为何不设大将军是留给关羽的吗你怎么看
  • 刘备建都荆州派关羽守成都能得天下吗
  • 关羽为何最终不是选择曹操而是刘备

刘备称帝,关羽失荆州谁的错

谢邀,历史上人们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人们将丢失荆州的罪过归结到了武圣关二爷身上。我想说,武圣关二爷固然有这不可推卸的作用,但是丢失荆州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吗?我觉得在这件改变三国历史发展的大事情上刘备、诸葛亮和关羽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过于相信关羽,却忽略了他的缺点

当时,刘备出兵南区取西川之低,北面大败曹操收获汉中之地,东面占据荆州,可以说此时的刘备军团已经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了。领土已经有了,那么派谁去镇守此地呢?其实我们在读《三国演义》也知道刘备是非常信任自己的两个兄弟的。正因为如此刘备不舍地将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交予他人。

关羽虽然勇猛,但却太过于傲气,这一点相信刘备是肯定知道的。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让关羽去镇守荆州。我个人觉得要是赵云能够镇守荆州,荆州很有可能不被攻陷,因为赵云有着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而且为人不但有实力而且非常低调,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诸葛亮在关羽最为危机的时期没有出兵援助,可谓一大败笔

我们知道关羽镇守荆州的时期,可谓是意气风发,没过多久,在魏蜀大战时期,关羽率军北上中原,水淹七军,大败于禁和庞德军队。此时的关羽已经名震天下,诸葛亮和刘备当然知道这条喜讯,皆欣喜异常,但是诸葛亮和刘备在这之后关羽的北上时期丝毫没有派兵援助(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谜团)。关羽率军攻打樊城,诸葛亮最应该做的就是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派出蜀中精锐支援关羽,或者从汉中出兵,进攻魏国西部地区,借以分散魏军的精力,实在不行出兵攻打曹魏,派援军加强荆州的防卫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啊。

但是结局就是关羽被吴国和魏国军队包了饺子,致使关羽败走麦城,导致了蜀国对外战争的一次巨大失利。

导致兵败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关羽的个人原因

关羽傲慢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关羽有多“狂气”,孙权派人想要跟关羽和亲,谁知道被关羽给骂了回来,不接受就算了,自己的儿子还被喷“犬子”,孙权能不生气吗?这也为关羽后来的丢失荆州埋下了铺垫。

要知道诸葛亮曾经特意嘱咐过关于“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关羽表面上表示认同,但事实确实关羽将江东吴国视为“鼠辈”认为他们根本不值一提。要知道骄兵必败,即使是武圣关公也没有逃过此劫。真是可惜啊!

刘备为什么两年以后才替关羽报仇,发起夷陵之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分析一下大形势吧。

刘备在拿下益州北上进取汉中之后,命孟达从秭归进发,翻越神农架山区攻占房陵,又令义子沿汉水进攻西城,之后跟孟达围攻上庸。至此,荆州、益州、汉中、东三郡全部拢入手中,进位汉中王,势力达到顶峰。“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愿景指日可待,‘隆中对’马上就要实现了,这是刘备多年以来为之奋斗的最完美的目标。

但是好景不长,关羽在没征得刘备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行动,令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帅荆州主力北攻樊城。糜芳跟傅士仁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人了,一直忠心耿耿,因关羽平日常轻慢于此二人,这个时候关羽作为一方诸侯,早就不是当年的二爷了,狂的没边。故在东吴军到达公安城下之时双双开城投降,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关羽的后路最终身首异处,荆州被瓜分,全面失守。

我们先不说关羽的北伐对于蜀汉来说是不是积极的,但他确是是打乱了刘备进攻魏国的整体计划。由荆、益同时进攻,东三郡东西接应的两线作战变成了关羽的独角戏。在刘备最春风得意,最有可能实现自己满腔抱负的大好形势下,荆州没了。

这估计是刘备一生中最痛苦最绝望的时候了,抛开兄弟之情不谈,荆州乃天下之腹,水陆贯通,“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荆州是绝对的主攻方向,北出即是宛、洛,是曹魏统治的核心区。而西线陇西,只是牵制而已,即使诸葛亮六出祁山也只是为了更好的防御益州,疥癣之疾,伤不了根本。你只能打疼他却打不死他,这是让刘备最撕心裂肺、痛心疾首的。

所以重新夺回荆州是所有决策的重中之重,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所有的考虑并不只是建立在个人感情之上,他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荆州之战后,吴蜀联盟彻底破解,吴魏联盟应运而生,这种外交形势的转变让东吴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举全国之力来应付刘备的复仇大军。之后的夷陵之战也证实了这一点。相反,东征期间,陇西曹魏趁虚南侵怎么办,荆州已经丢了,汉中不能再出一点儿差错,他实在是输不起了。

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让益州疲敝不堪,如果说夺取益州是一场谋略的话,汉中却是实实在在的消耗战。百姓不忍巨负,庙堂怨声载道,让刘备集团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总之一句话:他需要时间备战。

果然,不到两年的时间,当他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之后,他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冲动了,他要夺回荆州。水陆大军,齐头并进,夷陵之战开始了……

可惜,事与愿违,蜀汉大军精锐尽失,几乎全军覆没,刘备退守白帝城(奉节)托孤,然后就挂了,死的时候估计眼睛都闭不上。

从此蜀国偏居西南一隅,国力越打越弱,最先灭亡。

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封爵不封王,刘备对于这同甘共苦的两兄弟,始终没有忘记祖训,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出于大局考虑。

虽然能用封王解决的的问题,必将产生更大的麻烦与信任危机,毕竟当时还不是居功自傲,封王称霸的时候,为何这样说,且听我一一道来!

刘备与张飞关羽的交情,是我国古代史上为人称颂的兄弟情义,兄弟三人也一起打拼下大半个江山,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没有深究历史的绝大多数人仅仅还将思维停留在《三国演义》中,三人并非同胞兄弟,但却情同手足,着实让人羡慕,三人桃园结义的佳话其实是有史以来,存在很大误解与狭隘偏见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绝不能否认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差距,人心隔肚皮,当没有利益关系涉及,三人确实能够做到同甘共苦,但是也并非绝对,时间会让友情贬值,同样也会让友情升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言过其实。

为了顾全大局,牺牲兄弟情义也是常有的事,何况我们要知道,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亲兄弟、亲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何况是异姓兄弟。三人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并不是封王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不封王还好,要是封王将会产生蝴蝶效应。

首先当时刘备称帝,并不足够支撑他为兄弟封王。登基称帝只是确定其政治主导地位,当时并未实现天下大一统,也并不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时局未稳就盲目封王,难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提前封王,也极易造成将领和下属产生懈怠,积极性很难提升,将大大提升将来作战失利的可能新性。

其次当时封王,也面临着极大的舆论压力

对于封王这回事儿,属实要慎重,毕竟论功行赏没毛病,但是如果不能准确揣测人心,就极易造成误会,很难做到公平共正,这也是刘备不敢轻易封王的重要原因。

其实封张飞和关羽为王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妥善处理其他将领的功劳,就不见得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解决,太过草率必将遭人口舌。凡事都由刘备决策,反而降低了决策成本,独裁是当时最好的团结方式。

最终刘备不敢如此,是因为有前车之鉴

还记得当年称帝的刘邦吗?他作为汉高祖,自然也有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将领,大约在公元前185年,刘邦亲自立下白马之盟约,就是为了解决异姓王的问题,当然也有防止吕后干政的意思。

总之当时对于异姓王的封杀排挤,相当厉害。刚开始确实问题较少,但是日久见人心,诸侯王很难再服从刘邦管制,时常会有造反的嫌疑,为了警醒诸侯王,还特地召集群臣,拉来白马,将其杀之。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祖训。

刘备一直以来都有作为正统汉室的优越感,自然对于先祖教训不敢轻易淡忘,兄弟情义一旦涉及政治纠纷,就不见得有那么纯正了,直接关乎利益大小。

刘备自然不敢轻易试探人心,自然也不想拿兄弟情义开玩笑,倘若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反目成仇,就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了。

(刘备画像)

何况刘备的识人用人之术了得,当初和张飞、关羽结拜,自然有出于自己的考虑。很明显,张飞关羽都不像是那种争强好胜之人,即使刘备不封王,也不会说什么,他们想要的很简单,称王那不过都是后话。

为何刘备在称帝后伐吴,而非在孙权初袭荆州、杀关羽后立即动手

古代战争最讲究出师有名,从而得到广泛的拥护,以期赢得战争。

关羽被杀初失荆州,如果刘备那时候出兵攻打孙吴,是为了报私仇,最多是要夺回有争议的荆州,彼时汉献帝在曹魏掌控之下,不可能授权刘备伐吴,没有皇帝诣意攻打孙吴,是没有道义的支持,至少没有名份的,何况刘备一直打恢復汉室,尊献帝为老大,所以他是不会出兵的!

当刘备称帝时,他认为已接汉朝衣钵,严然自己是大汉正统,此时伐吴是自己说了算,已出师有名了!

另一個方面,关羽新亡,荆州初失,蜀汉受损很严重,需要有一個恢復期,不能急于伐吴。

如何评价关羽死了刘备称帝

关羽的死与刘备的称帝,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关羽相对于刘备团队的其他主要人员而言,关羽并不仅是忠于刘备,而是更忠于汉朝皇帝。关羽在随曹操围猎、见曹操无礼于汉帝、当初就意欲纵马杀曹、被刘备所阻。及关羽被曹操所围、提出“降汉不降曹”、是因为关羽始终认为自已本是汉臣、不算失节,刘备欲称帝对关羽有一定忌惮。再有关羽镇守荆州,存在挺进中原的可能、统一天下的可能,刘备在内心里当然更愿意做全天下的皇帝,而不是偏安一隅。关羽一死,这个希望就灭失了。

如果刘备打到许昌一统天下,会不会干掉汉献帝自己称帝

废汉献帝,是在曹操死了之后,曹丕继位后发生的事。那个时候,刘备就已经死了。以曹操的能力,在他活着的时候,刘备是不会打到许昌的,当时的刘备还是没有这个实力的。

退一步说,就算刘备打到许昌,消灭了曹操,刘备也不会废汉献帝自己称帝的。三国时期,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只占了一个人和,如果刘备这么做了,人和也就没有了。就算刘备的脸皮再厚,也不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大不了学学曹操,架空汉献帝而已。

《三国演义》汉寿亭侯关羽是否支持刘备称帝

谢谢邀请。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真正的汉臣。孙权划江自治是个土皇帝,刘备则一心想要篡汉自立。关羽与刘备的感情随着刘备野心的暴露而日渐产生裂缝。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所有大将皆有分封,只有关羽仍是汉寿亭侯这个爵位(这个爵位还是汉献帝给的)。

关羽读的书是《春秋》,春秋讲的是忠义二字。

曹操招降关羽,用尽金银财宝美女,关羽不为心动,只因二爷心中有忠心。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归刘,更是体现二爷的义气。这样的一个君子,怎么会跟从刘备去篡汉自立呢?

想当年桃园结义,三人说的是:匡复汉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野心日益增大,最后竟自立为汉中王。生的儿子起的名字也叫封禅永理,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于是关羽刘备在情感上便产生了对立。

关羽占荆州,如果他支持刘备独立,那关羽只需守好就行。

《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制定出的政策是:东联孙吴北据曹操,已实现三分天下。关羽不是张飞那个莽夫,他老人家是能文能武。这个政策的重要性,关羽是心知肚明的。但当他看到刘备自立为王,已经有篡汉自立的心的时候,便放弃了襄阳的守卫工作,亲自带兵出去攻打樊城。

襄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关羽沉稳的性格,本不应该放弃襄阳守卫。但不要忘了这一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正因为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导致关羽对他彻底丧失信心。于是拒绝了孙权求婚的请求。

荆州失守,孔明在刘备的授意下不发一兵相救。

关公走麦城,而麦城距离马超的管辖地不足20里。但蜀国却没有一兵一卒来相救。导致关羽被杀。关羽的荆州之战持续了大约半年,就算消息再迟缓,这半年之内刘备诸葛亮也应该作出反应。但最后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没派出一兵一卒,没支援一粒粮食。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战死。达到了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关羽219年10月战死后,刘备去掉了称帝的最后一个阻碍,于一年半后,公元211年自立为帝。

桃园结义,本为匡扶汉室,

谁成想大耳贼,篡汉自立。

可叹关羽一世英雄,只能以死明志。

刘备称帝后为何不设大将军是留给关羽的吗你怎么看

不是给关羽留的。刘备称帝时,关羽已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关羽兵败被杀,不到两年后的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所以刘备的大将军之位不是给关羽所留。

关羽不死,会不会是大将军呢?

我认为如果关羽不死,极有可能会成为大将军。关羽很早就跟随刘备,与刘备亲如兄弟,对刘备极其忠心。曹操待关羽甚厚,财富众多而不能动其心,可见关羽是多么的忠心。刘备也十分看重关羽的领军能力,刘备但凡需要分兵,那么基本上就是刘备率领一支军队,关羽率领一支军队。

在徐州时,刘备守小沛,关羽则守下邳;到了后来,刘备攻打益州,关羽镇守荆州。所以刘备对关羽十分信任也很认可关羽的能力。刘备军的水师也是关羽一手训练出来的。

关羽忠心,勇猛,有领导能力又体恤士卒,带兵有方略,所以如果关羽不死,极有可能是大将军。

那么,刘备称帝后为什么不设大将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无人可担任此职

要想担任大将军一职,既要忠心,还要懂得排兵布阵,据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纵观刘备集团,有三个人有一定资格入围候选人,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法担任大将军一职。诸葛亮,张飞,法正。

先说诸葛亮,刘备称帝后,以诸葛亮为丞相。虽说诸葛亮带兵打仗很有方略,但刘备更多的是看着他的治国才能。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主要负责在后方进行支援。而且诸葛亮已经担任了丞相,刘备自身能力不差,如果再让诸葛亮担任大将军,朝政和军事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也十分不合适,所以诸葛亮不能担任大将军。

再看张飞。张飞威武勇猛,仅次于关羽,被称为万人敌。与关羽一起,早早跟随刘备。三人情同手足,所以张飞的忠诚度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在带兵打仗方面,也曾吊打张郃,刘备称帝前,张飞被拜为右将军,授予符节。

所以说,张飞似乎也很有机会担任大将军。但张飞有个致命的弱点,不懂得体恤爱护士兵。带兵打仗强调要爱兵如子(像吴起一样),让张飞这种不爱护士兵的人当大将军,会影响军队士气,也实在有些不妥。而且张飞鞭打完士兵,却又把他们留在身边,这对自己十分危险,如果大将军被杀或者受伤那么势必会使整个军队受影响,所以以张飞的性格还是不要担任大将军一职为好。

最后来看看法正。法正原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奔了刘备。在刘备攻打益州,夺取汉中等众多战役中法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刘备十分看重法正。

有次刘备与曹军相遇,刘备这边局势不利,应该后退。刘备却大怒不肯后退,没有人敢劝谏,所以法正向前。刘备说道,孝直(法正字孝直)避箭。法正说道,你都不避箭,我这个小人有什么好避的呢。刘备说道,我与你一起退去。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都叹息道,如果法正在世,就可以阻止陛下伐吴,即使伐吴,也不会大败而归。

可见,法正深受刘备看重,法正既有有谋略,又懂得兵法。应该可以担任大将军,但是可惜的是,在刘备自立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刘备为此伤心落泪了好几天。

诸葛亮,张飞,法正三人由于各种原因均无法担任大将军。所以,可以看出,此时刘备集团已无人可以担任大将军一职。

避免出兵伐吴时的尴尬

刘备221年四月称帝,七月开始伐吴。这期间也为伐吴做了大量的准备。从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可以看出,刘备从一开始就打算了要亲率大军伐吴。如果称帝时设立了大将军一职,就会造成一种尴尬现象,刚刚让某人担任了大将军,然后紧接着又抢了这个大将军该做的工作,你让这个大将军会怎么想呢?是我能力不足吗?

举个例子,你刚娶了媳妇,你却依然用shou,是你媳妇不漂亮吗?那你还不如先不娶这个媳妇呢。所以刘备既然要决定称帝后亲率大军伐吴,暂时还是先不设立这个大将军一职为好,等打了胜仗再回来设立,或者可以在伐吴的过程中看看那位将军表现突出,提拔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而激励大家作战。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补充说明。

刘备建都荆州派关羽守成都能得天下吗

刘备入川,和郑森入台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从他以成都为都城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无法横扫中原的命运了。

当初清朝八旗军横扫中原的时候,郑森带着他的大军也曾经发动过北伐战争,可惜在南京城外折戟沉沙。这次北伐失利以后,郑森就在考虑自己的退路。

不少将官们都表示,一定要留守福建,至少保住金门、厦门,因为只有在大陆有根据地,才证明你还有图谋中原的雄心。可是郑森当时却一心扑在了收台事宜上,他的想法很简单,有了台湾作为根据地,再凭借他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称王问题不大。

郑森及其后代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但也从此错过了收复中原的机会。同样的道理,刘备入川也是一样,世人都知道,川地地势险要,有天然屏障。拿下这里最不济做个山大王是没话说的。

刘焉和刘璋当年都是这么想的,后来的邓艾灭蜀后,也有了居功自傲的表现。钟会更是想要在川地割据自雄,声称:最差也能做个刘备嘛!

这句话也就道出了刘备为何要夺取益州的目的了。不排除他有横扫天下的雄心,但是当时他并没有这个实力,这是肯定的。他想要以益州为根据地,先稳住阵脚发展个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再慢慢图谋中原。

结果东吴把荆州给吞了,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战败,蜀汉自此彻底失去了夺取天下的资格。留给他们的时间,本就不多了。

一、刘备将都城设在南郡,还有机会吗?

荆州就是小三国,当时襄樊地区、南阳郡都归了曹操,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在湘水之盟后,又归了孙权,刘备在荆州只剩下了阉割版的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

尤其是阉割版的南郡,彻底暴露在了曹操和孙权的势力范围跟前,谁都想要打下江陵城,吞并南郡。

所以说,不是关羽不给力,实在是他面对的对手实力太强大了。你让一个军区司令,跟两个大国斗,这不是闹着玩嘛!

因此刘备在湘水之盟后的战略部署,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即使不将南郡作为都城,至少也要增援关羽才对。我认为将南郡设为都城的话,还是大有可为的。

后来孙权拿下荆州以后,为了加强对荆州的防御,特地在鄂州兴建武昌城,把都城迁徙到这里,战略资源也都转移到这里,这就叫重视。

如果刘备能把都城建在南郡,战略资源也就能转移到南郡。那关羽北伐至少就有底气了吧?随你怎么打,老家不会丢,至少有个地方能回来。

再说了就凭当时关羽那气势,刘备再给他一倍的兵力,打下襄阳和樊城,一点问题都没有。此外刘备的精兵猛将们也能从旁协助,那结果可就不一样了。

从汉中北伐,难度系数太高,爬山涉水,运粮又不方便,把汉中堵死了作为门户倒是不错的,至少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真正北伐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南郡来,打过了襄阳和樊城,那可就是曹魏的腹地了。恰好曹操身体又不好,正是刘备发力的好机会,天下事未可知也!

二、刘备呆在益州,就是想称帝。

刘备要是把都城迁徙到南郡来,会有什么麻烦呢?当然是不利于他称帝了。由于北伐进程过快,曹操顶住了还好,一旦曹操顶不住,那曹丕还有脸称帝吗?

曹丕不仅没有脸称帝,他会以魏王、大汉丞相的身份继续努力抵抗刘备的进攻。这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少则三五年,多则数十年。

别人可以等得起,刘备是万万等不起了。因为他最宏伟的一个目标,就是称帝。即使他不愿意称帝,那帮跟着他的文武群臣,也会逼着他称帝。

为啥?因为只有刘备称帝了,这帮功臣们才能跟着沾光,也一起得到晋升。刘备称汉中王以后,他们集团就有了前左右后四大将军,但是这种级别的将军,在汉朝还不算什么。可是刘备只是王爵,他只能封到这个高度。

将领们要想获得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样的封号,那刘备就必须要称帝才行。所以说迁徙到南郡以后,曹丕不篡汉,刘备又能拿什么来称帝呢?

汉献帝这个傀儡在一天,那刘备就没有理由称帝。那么刘备集团的成员们,也就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封赏。这可是个死局啊!时间短还好,时间长了以后,人心浮动,会出乱子的!

谁愿意跟着你混这么久,还一直都是个小官呢?所以留守益州,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期望。甚至可以说,关羽北伐失败,对刘备集团的成员们来,未必就是个坏事,至少曹丕有了称帝的理由,而刘备也能顺理成章称帝了。

三、迁都南郡,那成都给谁管?

刘备迁都南郡以后,北伐的优势就能明显体现出来。虽不能说稳得天下,至少可以在北伐事业中屡建功勋,同时也能防备孙权的偷袭。就算不北伐,守住了南郡,随时都有收拾孙权的机会。

可是迁都南郡以后,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那就是成都该让谁来留守呢?要知道四川这个地方在古代很神奇,谁去了这里,都有拥兵自重的想法,因为周围都是大山,在这儿做土皇帝太方便了!

  1.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以后,蜀郡太守公孙述,索性就在成都称帝自立了,国号成家。公孙述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帝,刘备托孤的白帝城,便是以他的称号而取名。
  2. 刘焉和刘璋父子,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索性就跑到益州来拥兵自重。他们让张鲁镇守汉中,隔绝了和外界的通道,从此安心在蜀中做了几十年的土皇帝。
  3. 刘备和刘禅父子,割据益州43年,这就太出名了。应该是蜀地政权中,最有名气的一个,至今汉昭烈庙和武侯祠还在成都受到香火供奉。
  4. 西晋末年,氐族首领李特在绵竹起义。他儿子李雄攻占成都以后,在这里建立了成汉政权,40年后被东晋桓温所灭。
  5. 东晋谯纵本来担任安西府参军,可是由于名声不错,所以有了割据自雄的资本。所以他也索性在成都建立了谯蜀政权,结果被刘裕所灭。
  6. 唐朝末年,节度使分封自立,本来负责镇压剑南道节度使陈敬瑄的,结果这哥们一来到四川就流哈喇子,结果索性就在这里自立了。23年后被后唐李存勖所灭。
  7. 后唐内乱时期,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发现四川真是个好地方,索性带兵吞并东川,在这里建立了后蜀政权。30年后被宋朝所灭。

所以说古代在四川割据自雄的军阀,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因为这地方太适合割据自立了,把汉中一堵,再在重庆设下重兵,就问你谁能打下来?这就是刘备担心的地方,哪怕是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都不会放心把他们留在成都。

总结:退一步至少还有益州。

在刘备看来,南郡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暂时拿着还算好,要是丢了其实也不意外。至少丢了南郡,他还有益州可以割据自立。

但是如果他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了南郡,到时候益州丢了,那他可就无路可去了。万一哪天三面围攻南郡,他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关羽为何最终不是选择曹操而是刘备

谢谢邀请!经常看《三国寅义》,《三国志》的朋友一定经常在思索这么一个问题,关羽为什么最终不是选择曹操而选择刘备呢?要问题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先看看关羽的性格,了解一下关羽,关羽温酒斩华雄,自信果敢,千里走单骑,忠义无双,单刀赴会,胆识过人,华容道放曹公,重情重义,知恩必报,走麦城,骄傲自大。了解了关羽的性格特征,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他为何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

关羽最重要的性格是忠勇这也是关羽为何千百年来被人们崇拜也终于被奉为武圣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关羽的这种忠君思想才是他最终选择刘备的主要原因。关羽初识刘备时是在街上与张飞打架被刘备劝和后,三人互报家名,自我解绍并在张飞的桃园里,然香跪拜,结为异姓兄弟,既著名的“桃国三结义”,从自我解绍,结拜为兄,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关羽初次了解到,原来刘备是汉室宗亲,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是从这里了解到刘备是一个拥有远大报夫,远大理想的人,他的奋斗目标是匡扶汉室,这和关羽的忠君报国思不谋而和,正是因为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才使关羽觉得跟着刘备名正言顺,跟着刘备有前途。跟着刘备干的事业是顺应民心,合乎正义正道的事情,从此他便在心里埋下了要和刘备一起创业的雄心。而反观曹操他虽然官居丞相,但却恶名在外,以奸雄好著世,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被时人,也包括关羽在内的深受忠君思想教育影响的人的诟病与不屑。一忠一奸,关羽心里岂能不晓,岂能不明?

后来刘备与关羽失散以后,关羽为了权宜之计暂时“归降”曹操,但关羽有个前提条件是,若有大哥刘备的消息,不管天高路远,千难万阻都要即刻去找大哥刘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曹营里尽管曹操以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为诱饵也不能使关羽改其志,变其心。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立刻随二位夫人不远万里,克服巨大困难去寻找刘备

其二,义。我们说讲义气,重情重义,知恩必报这是关羽的又一情格特征,也是关羽选择跟刘备干事业的第二大原因。那么刘备对关羽有什么恩,竟使关羽感激泣零,以死相随呢?知遇之恩。这是刘备对关羽最大的恩情。试想一下,刘备与关羽只是一面之交,就与其及张飞结成金蓝之交,异姓兄弟,其后又委关羽以重任,后来又把最重要的城池,荆州交他驻守,这是大多的信认啊,正是这莫大的知遇之恩才使得关羽最终选择刘备的又一主要原因。反现曹操虽然也对关羽有知遇之恩,但那是在关羽己有相当名望之后才发生之事,试问如果关羽没有一点名气,不为人所知,还是那个颠簸流离,四处飘泊的逃犯,那个卖绿豆的小贩,曹操为如此待见关羽吗?不会,完全不完,对于这点关羽岂能不知岂能不晓,谁是自己的命中贵人,人生伯乐,谁才是对自己恩(知遇之恩)重如山的,以死相随的人,关羽当是一清二楚,心明如镜的。

当然,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其它一些原因,比如刘备能礼贤下士,胸怀宽广,接地气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说明,总之一句话,关羽的性格最大特征忠义二字决定了他最终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