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相当于什么学历(进士是什么官职)_进士_举人_秀才

本文目录

  • 进士是什么官职
  •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 请问头条君:清朝时候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进士是什么官职

谢谢邀答。进士是什么官职?这个问题还需要从科举制开始说起。进士,顾名思义,即进入做官的阶层,取得了封官资格。进士不是官职,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的功名,是一个学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古代科举考试,宋代以后分为四级考试制。最低层是院试,是学院村塾里的学子参加县里的选拔考试,入围者谓秀才,即优秀人才。这是初级学位,不放官。只能取得参加乡试(省试)的资格。然后参加乡试,及格者为举人,即推举选拔的人才。举人如逢地方缺员可直接放官。举人是第二级学位,获取会试(京试)的资格。会试入围者即进士。这是最高学位,如逢皇上要直接选拔人才,这便是殿试,皇上直接主持,录取三甲(三等)一甲仅三名:第一名即状元,(状是试卷,元是第一)第二名榜眼,(黄榜第二,如眼晴的位置,故为榜眼)第三名探花,(即避讳最后一名,委婉的称往下看花,古人设探花节,故为探花)。二、三甲因时代不同录取人数亦不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甲称赐进士及弟,直接放官。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二丶三甲不放官,进翰林院进修三年(相当于今博士后),然后择优放官。综上所述,进士是学位名称,一般不直接放官。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74条回答。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当然是有原因的。

读书人在古代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步,就是要考取秀才。

秀才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你只有成为本科生才有资格继续往上考。

至于秀才本身其实没什么了不起,虽然有比如见官不跪、家里免徭役、免除部分赋税等特权,但并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你家境不好,秀才仍然很穷,因为秀才距离当官还有十万八千里。

秀才唯一的优势是,可以教书,以此为生。

基本上只要考中秀才,就不愁没有学生,但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古代私塾学费不高,只能糊口罢了。

即便如此,考秀才的难度也是极大的。

且不谈考试的难度,全国每年秀才录取率不足2.5%。

也就是说,100个人去考,只有2个人考上。这种录取率比今天考名牌大学要低的多了。

不过,考秀才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一直考。比如范进,从18岁考到54岁,前后考了36次,直到考上为止。

古人经过计算,如果你一直参加科举考试,靠一辈子,录取率大概是10%。

所以,这个录取率还是凑合的。

不过普通读书人,考到30岁如果还没有中秀才,一般就不会考了。

这是因为科举考试,也是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的。

比如洪秀全考到25岁还没有中秀才,就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

秀才难度已经很高,举人就更不低。

满清200多年时间,一共只有15万被录取的举人,平均每年600多个。

要知道,这600多个是全国,如果分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30个。

分配到每个县市,只有1个甚至还不到1个。

这是什么概念?

绝对比今天考博士难100倍,今天中国每年有5到6万博士毕业。

举人的地位完全不同,主要在这几个。

第一,举人享有很多特权,比如田赋的完全减免。

很多人会将田地假装卖给举人,举人以此不用交税,每年就可以赚到一大笔钱,丰衣足食。

第二,举人已经可以做官。

举人只要愿意,可以在本县从事县丞或者主薄之类的副县级工作。

虽然级别不高,但都是肥差,捞钱容易,也有实权,在本县是属于一流人物了。

第三,举人距离做大官一步之遥。

举人是有资格考进士的。虽然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但也算不错了。

一旦考取进士,就很有可能成为高级官员。

古往今来无数一品大员,都是进士出身。

所以,范进一旦中举,立即有周乡绅一伙来拍马屁,给钱给物。连本县的汤知县,也必须摆宴席招待。

说来说去,范进中举等于今天的本市高考状元,加上公务员考试状元,还可以破格提拔为县政府副局长职务。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首先,提问者的这个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可能这么排序。状元、榜眼、探花本身就是进士,指的是进士中的前三名,也称“一甲赐进士及第”、俗称“三鼎甲”。因此,把进士与状元、榜眼、探花摆在一起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再就是秀才应该排在举人之前,因为在古代只有取得了生员(即俗称的秀才)资格之后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考中之后才能成为举人。现而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中举”一词,其实就是源自于这里。

清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是这样的……读书人首先要参加县试和府试、考取童生资格,然后才能去参加由各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考取生员资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只有考取了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够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如果没能考取生员资格,无论您多大年纪、哪怕是年近耄耋,也只能叫童生!并不是说,只要是个读书人就能叫“秀才”,古代的秀才是要考的。

生员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之后即为举人。理论上,只要是考取了举人,便有了跻身官场的“门票”。举人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必须等朝廷放名额、如“大挑”等等,如果朝廷不放名额,那举人就只能在家候缺。当然,也不是白等,朝廷会定期给举人发放生活费,而且举人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徭役、见官不拜、有罪不得上刑等很多特权。一些在家候缺、但又想要尽快跻身官场的举人往往会选择先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以期获得赏识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晚清时期的重臣左宗棠走的就是这条路。

除此之外,在每年乡试的“落榜生”中,朝廷还会择优录取一些成绩尚可的考生入国字监深造,称为“副榜贡生”。经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这些副榜贡生的待遇参照举人给予,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同样要等朝廷放名额。像清朝著名的“于青菜”于成龙,走的就是副榜贡生这条路。因为于成龙身处清初,清廷人才缺口很大,他虽为明朝的副榜贡生出身,但清朝也予以认可了,而且在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便被直接外放了知县!要是搁在晚清时期,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晚清时期,因为冗员太多、人员过剩,连一些进士都得回家候缺,就更别说是举人和副榜贡生了……而且,一般情况下举人、副榜贡生出仕的起点要远低于进士,后期的升迁也要比进士慢很多。当然,像于成龙、左宗棠之类的“特例”除外。

在考中举人之后,如果不想在家候缺、等朝廷放名额,还有一捷径路可以走,那就是进京参加会试。朝廷不仅有专车接送,而且全额支付路费!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这个能力,考不上进士,那你还是得老老实实回家候缺。好在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您想继续考,下次再来、考到头发全白了都没问题。

举人参加会试考中之后即为贡士,而获得了贡士资格等于就是获得了进士资格,因为接下来的殿试是等额录取,只重新排名、不淘汰任何一人。换句话说,只要会试通过了,那就肯定是进士,唯一的区别仅仅是您会获得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还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里面的“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的第一名则叫做会元。因为殿试是重新排名,所以会元不一定是状元,状元在会试时也不一定就是会元,全看皇帝的心情了。比如晚清时期的状元刘春霖,就是因为名字叫得好而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钦点为了状元!

考中进士之后,理论上朝廷都是会为您安排一份工作的,而且级别不低,通常“处级”起步。一甲是直接进翰林院任修撰、编修,二甲中的一部分会被择优录取为庶吉士、入翰林院镀金,考核优秀的在散馆后可以留馆出任编修等职。剩下的一般会被分发六部任主事之类或者外放各地任知县等等。当然,到了晚清时期因为人员严重超编,很多进士也不得不回家候缺!但这毕竟不是常态、主流。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乡试、会试还是殿试,都不是学历考试,而是类似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一般的存在。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可以获得出仕资格,只不过举人需要候缺、而进士一般可以直接出仕。既然不是学历考试,又何谈学位?反问提问者一句,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取以后,应该授予您什么学位呢?因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再强调一遍,中国古代的乡试、会试、殿试不是学历考试,根本无法与现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挂钩!

请问头条君:清朝时候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说其进士咱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据史料记载公元605年隋朝首开进士科,被认为是科举制度的开端,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历时1300年。

我国古代将通过乡试、会试,最后通过殿试的考核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如果拿现在的学历对比的话,进士应该相当于中科院院士的级别,是名符其实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经历的1300年里,共有11万名进士,平均每年大约85人,可谓凤毛麟角,比清华、北大每年录取的学生少多了。

进士的地位在清朝时期应该是被削弱了。清朝的进士虽然也能像明朝一样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成为公职人员,领取朝廷的俸禄,但不同的是清朝时期大量的满人不经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系统,这在之前的各个朝代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大量的满人挤占了原本有进士垄断的官僚体系,到了清朝中后期到屋时候那些在翰林院上班的进士们有人的收入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了。到了清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可谓狼狈至极,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中国的科举制度现在看来很不合理也很落后,但在当时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天下学子努力学习树立了目标,也成为学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生童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生童经过考试可以升为童生,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后参加严格考试,过关者称为秀才即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

秀才在过去是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可以见官不跪,可以过堂免刑。秀才经过乡试,如同现在的高考,如果考上了就是举人,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历。过去的举人就可以做官了。

举人再参加殿试,由皇帝主考,三甲有名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状员,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进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前三名就应是现在的博士后了,中进士就可以直接做官了,也就是可以直接分配工作了。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从大的样本和概率来说,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不会被埋没的。偶尔有遗珠之憾,也是历史规律和辩证统一的常态。

古代科举制和现代教育体制有很大区别,如果非要做一个比较,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海归博士、国内名校博士且第一学历也是985以上。从进士的发展来看,平均也是四品以上的官员。

以明清时代为例,如果具有进士功名直接去当县令,其实算是混的不好的。进士及第,还有新一轮筛选。如果再考一次试,优秀的进士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继续学习,作为储备官员。

如果有机遇,运气好,文章优美,接近皇帝,秉持上意,草拟意见,服务与顾问于内廷,以后进入内阁或者拿到一个大学士名誉,都是仕途新星。即使不在皇帝身边行走,做诸多皇子太子等亲贵的师傅,也是极好的,待遇前途不可限量。 没有选上庶吉士的,一般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留在各部衙门,做一个京官。另外一种是外放到地方,执掌地方。去地方做县令,当然也是挺好的,比举人补不上缺,总要幸福一点。可见,即使到了进士层次也是要分级别的。

宦海沉浮,进士倘若做了一县百姓父母官,再继续往上走,可能就需要人脉关系,师承背景,士林网络,自我能力和历史机遇了。各地分为冲疲繁难四个等级,主要是通过政绩接受考核,进而不断晋升。

古代的科考模式和选官制度挂钩,自然就塑造了文官考试制度,形成了官僚体系。

现代社会博士培养的目标很多元,虽然也是精英化模式,但是吸纳机构包括了高校,事业单位,企业等多个职业流向。

现代的教育体系不同于古代的科举制,科考的本质是选官储材,提供后辈官员。而科举制废除之后,教育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当然博士也可以考公务员,只是比例相对小。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分为海归博士,985,211和普通院校,还得区分第一学历。近些年各省的选调生考试,博士毕业就可以挂职主管教育文化口的副县长等职务,也算是博士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制度安排。

实际上,职务晋升是一个过程,如果起点就是正科副处,还是名校博士,核心部门,前途自然不可限量,和古代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和各部堂衙门行走一样。古代科考所谓的一朝跳龙门,也仅仅是功名身份的上升,不是立刻就是跻身朝野。

至于进士及第之后,具体到做官层面,还是需要时间,不断提高资历和级别,磨练文书写作,训练能力和基层经验。至于一个进士最终能走到哪里,那就要看历史的进程和人生机遇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