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主要经历:
清光绪九年(1883年),马一浮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马廷培当时任四川仁寿县知县。母亲何定珠,出身于名门望族,颇有文采。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从何虚舟先生学读唐诗。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随父母返浙江绍兴原籍,居绍兴东关长塘后庄村(今上虞县)。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其父聘举人郑墨田教子,郑氏为马一浮取学名“福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县试名列榜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社会贤达汤寿潜(民国时期曾任浙江都督)见其文章,大加赞赏,以爱女汤孝愍妻之。同年赴上海习英、法、拉丁文。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曾预纂《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次年东渡日本学习日文。
民国元年(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短暂出任民国教育部秘书长,不久后便辞官归去。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丰子恺撰《护生画集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攻陷上海,逼近杭城,国难迫使马一浮携家人南渡避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至江西泰和浙大以大师名义作“特约讲座”,讲稿后辑为《泰和会语》。为浙大作校歌。同年随浙大至桂林,又转至宜山,继续在浙江大学讲学,讲稿后辑成《宜山会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编刻自撰历年诗词之作,有《蠲戏斋诗前集》《蠲戏斋诗编年集》《芳杜词媵》等。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回杭州,续以书院主讲兼总纂的名义从事刻书。
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
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1959年,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被赶出蒋庄。
1967年,胃部大出血,后诸病皆发,于6月2日在杭州逝世。逝世后,被安葬在南山公墓。
马一浮在哲学、理学、书法等方面有所贡献。“义理名相论”则是马一浮独自发明的可以施之于教的对“六艺”义理的阐扬与发明,称之为新义理学说。马一浮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隶书。
马一浮主要作品:
⒈《泰和会语》(《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⒉《宜山会语》(《释学问》《释义理名相》)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⒊《复性书院讲录卷一》(《学规》《读书法》《通治群经书目举要》)复性书院木刻本,1939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⒋《复性书院讲录卷二》(《群经大义总说》《论语大义》)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⒌《复性书院讲录卷三》(孝经大义)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⒍《复性书院讲录卷四》(《诗教绪论》《礼教绪论》)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⒎《复性书院讲录卷五》(《洪范约义》)复性书院木刻本,1941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⒏《复性书院讲录卷六》(《观象卮言》)复性书院木刻本,1942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⒐《尔雅台答问》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⒑《尔雅台答问续编》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⒒《濠上杂著》(《太极图说赘言》《尔雅台答问补编》)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年;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年。
⒓《蠲戏斋文选》(《诸子会归总目序例》《与蒋再唐论儒佛义》《与贺君昌群论玄义诸书举略》)整理稿。
⒔《蠲戏斋文选》(《与熊十力论学》《与曹赤霞论学》《与叶左文论治史》)整理稿。
⒕《蠲戏斋诗词选》(《避寇集》《芳杜词剩集》)复性书院木刻本,1943年;中国台湾自由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
马一浮社会荣誉:
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是近代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齐名,是“新儒学三圣人”之一,有“一代儒宗”之称。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