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和马相伯哪个有名?马一浮的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_浙江_大师_中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马一浮 浙江 大师 中国

本文目录

  • 马一浮和马相伯哪个有名
  • 马一浮的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
  • 如何评价马一浮的诗
  • 马一浮的人物简介
  • 清末明初博学大师的马一浮,是一个怎样的人
  • 陈毅站门口等其睡醒, 粟裕为他摆碗筷,他到底是谁
  • 马一浮最著名的两句诗
  •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
  • 马一浮为什么一辈子不再娶妻
  • 马一夫是谁有谁知道他的生平

马一浮和马相伯哪个有名

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今江苏丹阳),中国著名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相比较而言,还是马一浮更有名;
名人评价:
好友国学大师熊十力:马一浮道高识远。
国学大师梁漱溟说他: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陈独秀先生评价:大儒。
研究员刘梦溪:二十世纪师儒中的一个真正隐者。

马一浮的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

站在高处,才能俯察低处。强者,才会体恤弱者。思想上洞悉深刻,才对万物有情。阅历增加,越深感一个人的见识见解难以跳出他的层次和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和追寻的答案也往往是自私的。若想俯下身做事,必须先站在高处。

原文如下: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这是一种境界,已识乾坤大,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这是一种人性。比如有的人,一旦见了大事,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了。

以为自己懂这么大,影响力这么大,就失去了对草木,甚至人的同情与关爱。开始做坏事,伤害别人。大奸大恶,大奸,往往如此,就是所谓的“非厚德不能载物”。

但是有些人就不同,一方面,他见贯了大事,但是,基本的人性丝毫无损。两种人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其实就是“敬畏之心”。你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所以,对自然,对人性,当有敬畏之心。  

作者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原浙江大学教授。

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如何评价马一浮的诗

马一浮(1883年~1967年),字一佛,号湛翁,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他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同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还是《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

他在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同时还擅长书法。大家都说他是被人遗忘的大师,确实如此,他的哲学成就、书法成就、诗歌成就都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马一浮先生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很深。马一浮先生一生中作诗3000多首,这个数量非常可观。不过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量差。因为他的哲学修养和理学功底很强,所以他的诗中也有许多说理诗,细读其诗会领悟到其中的哲理与神悟,他的诗许多思想是儒释道三家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在《庐山述梦》一诗中“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

今昔皆无住,相续由吾心”体现出马先生的禅悟,物质的存在与时间密切相关,按照它们的组合分为过去物、现在物、未来物。过去物自然在过去,现在物在现今。现在物和过去物都不会停留,是否存在和延续,主要看人心。这是佛教的唯识论思想。

再如这首《杂感》中谈存在的诗句:人言存在义何居,为是心如是物如。试问谁知存在者,离心别有岂关渠。让人回归本心去感受存在。

同时,他的诗也充斥着深挚的感情,他认为“诗以感为体”,作为诗人要有天真之气和旷逸之趣。比如《山居销夏》的这几句:“岂有忘忧酒,曾无解愠风。人情如饮水,天道似张弓”还有“林卧逃喧厌鸟鸣,笙竽绝耳瑟无声。

黄鹂百舌俱听遍,更有昏鸦噪晚晴”,让人如临其境般的感受到那份夏夜之境。“向晓星辰数点斜,云中寒日似笼纱。空庭老树无人见,独背春风自著花”这几句则传到出深深的孤寂之情。

马一浮的人物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先生,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中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后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创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传播西方文化,时有“天下文章在马氏”之誉。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 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蔡元培曾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马一浮先生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亦善治印,朴茂而富韵致。
马一浮先生工诗词,喜吟哦,他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均深有造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种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 《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蒋氏山庄建有“马一浮纪念馆”。

清末明初博学大师的马一浮,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位国学大师,并且年少聪颖,在抗战时期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人才。对于爱情非常的忠诚,妻子离世之后再不娶妻,用一生坚守着这个爱情的承诺。这个人就是马一浮,他用自己的行为准则向人们传递了近代思想,也告诉了大家爱情真的可以用一辈子来坚守。

一、拒做大学教授

马一浮拒绝了蔡元培邀请他去北大任教的电报,认为现代的大学教育不应该是当时那般的片面。学习知识讲究的是心性,而不是当时的人们所提倡的,为了就业那种急于求成的路数。马一浮口中的传道思想重视的是学生在领悟心性以及天道方面的那类素养,而不是片面的处理事物的能力。这也是马一浮在文学造诣上与当时的一些学者的格外不同之处,他讲求的是义理,是对于国学思想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爱情上深情专一

他不仅在学术上非常的讲究,而且在爱情上也是从一而终的。因为父母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人,马一浮从小生活在这个家庭之中,自然对于新事物的理解以及感知能力就很强。这也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让他从出社会开始就站到了更高的层面。这么一个潜力股,自然是有很多人在意他的。尤其是汤寿潜这一个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最后成了一个有名的实业家的商人,就是看中了马一浮的未来发展,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夫妻两人婚后生活的极其和睦,虽然说聚少离多,但是感情却很好。可惜美好的日子只过了三年,妻子便因病离世了,而正直大好年华的马一浮则决定终生不娶。不管是拥有多大的权力,见过了许多美人,却仍然没有动摇这份决心,用一生来守护住了那个最初的承诺,这也是个深情的男子。

陈毅站门口等其睡醒, 粟裕为他摆碗筷,他到底是谁

周总理、毛主席、大元帅陈毅、大将粟裕,这可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领导人物啊,是什么人能受到他们如此高的待遇呢?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国宝是大熊猫,但可能不知道建国初期此人被称为“国宝老人”,而此人名叫马一浮。

马一浮

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马一浮,那为什么他能被称为国宝呢?这位来自浙江绍兴的老人学识渊博,是一位儒学家、佛学家、诗人、理学家,在当时名声十分之大。周总理更称他是“中国当代理学大师”,因为马克思著名的《资本论》就是由他引进中国的,不但是理学大师,马一浮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儒学第一人。

这样的人物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自然是“国宝级人物”,最早和马一浮先生认识的是我们的陈毅大元帅,当时陈毅担任上海市长,对马一浮是早有敬佩之心一直想要登门拜访。有一次陈毅特地前去绍兴拜访马一浮,还特意换了一身长衫,不巧的是当时马一浮先生正在休息未醒,陈毅就一直站在门口等马一浮睡醒才恭恭敬敬地受邀进门去。

马一浮

1954年,马一浮受邀成为全国政协的特邀委员,每次来北京开会的时候,周总理对这位国宝级别的老先生都是特别关心,衣食住行全部都要亲自过问,一件件安排妥当才放心。不止是周总理,毛主席对马一浮老先生也是心怀敬意,仰慕之情纳于心中。马一浮来北京开会的时候,毛主席就特意宴请全国政协中60岁以上的委员,马一浮到达饭店的时候毛主席甚至亲自出来站在门口迎接。宴会之中毛主席还特意请马一浮坐在自己和周总理之间,以示尊重。

马一浮与周总理等人合影留念

不仅如此,为了表示对马一浮老先生的尊重,毛主席还让当时餐桌上比较年轻的粟裕亲自为马一浮摆好餐具,粟裕的地位大家可想而知,那可是新中国第一大将,让他亲自为其摆餐具,可见这礼遇实在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地起的。

宴会上马一浮与周总理和毛主席相谈甚欢,之后周总理陪同外国领导人到杭州时,都要带着他们去见一见马一浮(晚年的马一浮住在杭州,已不在绍兴),这不仅是杭州的活名片,更是中国的国宝啊!

马一浮生前可谓是受到了全中国最大的厚爱和礼遇,这位老先生晚年将自己家中收藏的357件古代文物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1967年6月2日,”中国理学第一人“马一浮病逝杭州,享年80岁。

马一浮最著名的两句诗

1、勿计名绳遂忽麻,况于绳上更生蛇。傍鏊求饼多忘面,对境迷头莫认他。  ——现代·马一浮《杂感》
2、大千如在掌,安坐受供养。无为无事人,恐堕非非想。  ——现代·马一浮《晚钟》
马一浮(1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原名浮,字一佛,幼名福田,号谌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

  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的 国学 大师,也是一代宗师。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所以被大家称之为“神童”,是绍兴人,出生在书香门第。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先生,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曾称他是“中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诗人和 书法 家。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后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创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传播西方 文化 ,时有“ 天下 文章在马氏”之誉。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 留学 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 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蔡元培曾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抗日战争 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马一浮先生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 隶书 ,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亦善治印,朴茂而富韵致。

  马一浮先生工诗词,喜吟哦,他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均深有造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种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蒋氏山庄建有“马一浮纪念馆”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经历
  1887年从何虚舟先生学读唐诗。

  1888年随父母返浙江绍兴原籍,居绍兴东关长塘后庄村(今上虞县)。

  1892年其父聘举人郑墨田教子,郑氏为马一浮取学名“福田”1898年应县试名列榜首。

  1899年浙江社会贤达汤寿潜(民国时曾任浙江都督)见其文章,大加赞赏,以爱女汤孝愍妻之。同年赴上海习英、法、拉丁文。

  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

  1902年妻子病逝,立志终身不娶。

  1903年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曾预纂《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

  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

  1928年为丰子恺撰《护生画集序》。

  1938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至江西泰和浙大以大师名义作“特约讲座”,讲稿后辑为《泰和会语》。为浙大作校歌。同年随浙大至桂林,又转至宜山,继续在浙江大学讲学,讲稿后辑成《宜山会语》。1939年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1943年编刻自撰历年诗词之作,有《蠲戏斋诗前集》、《蠲戏斋诗编年集》、《芳杜词媵》等。

  1946年抗战胜利,回杭州,续以书院主讲兼总纂的名义从事刻书。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1967年胃部大出血,后诸病皆发,于6月2日在杭州逝世。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评价
  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近现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当热门,其中对那些自构体系、融会西学的所谓“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诸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 论文 和专著,广为人们所知。然而,有一位被周恩来称之为“中国当代理学大师”①的马一浮,却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不标新,更不自构体系,而始终只是默默地潜心体究宋明理学,躬自践行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为人精神,匿居陋巷,不求闻达等有关。这在今日着眼于“新”的学人们看来,马一浮似乎偏于“仍旧贯”,对传统儒学没有多少新的发明,因而未予重视和研究。

  其实,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与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齐名的儒家学者。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众所周知,熊十力是极少称许别人的,但是他对马一浮却推许说:“马先生道高识远”(《十力语要》卷二《与贺昌群》)。贺麟则评论说:“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又说:“他尤其能卓有识度,灼见大义,圆融会通,了无滞碍。”(《 当代中国 哲学》第一章,《 中国哲学 的调整与发扬》)所以,研究和分析一下马一浮的思想路向,对于把握近现代儒学发展的全貌,也是极有意义的。

  马一浮,单名浮,一浮是他的字,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蠲叟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①死于1967年。他自幼饱读诗书,1898年,十六岁时,应县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②青年时,他与同乡马君武、马叙伦游,风华正茂,“各自负以天下为任”,然而不久后,马一浮“即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引自马叙伦:《石屋余渖》“马君武”篇)大约从1912年或1913年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他一直在杭州,孑然一身,身居陋巷,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画家丰子恺在其 随笔 《陋巷》一文中,称马一浮为“今世的颜子(渊)”,在记述他1933年第三次去马一浮居处访问时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说:“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描着坚致有力的线而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引自《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这段充满感情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马一浮二十年间乐道不疲的精神。

马一浮为什么一辈子不再娶妻

感谢大家阅读小编的文章,喜欢的话加个关注哦!小编会持续更新大家喜欢的内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编哦!

马一浮,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梁簌溟推崇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马一浮孤傲独立,学问超绝,是民国时期唯一自诩为“大师”的人,大军阀孙传芳登门求见,都被他拒之门外。

同时,他更是一个痴情的赤子,对爱妻一往情深,忠贞不渝。他17岁与汤蛰先之女汤孝愍结婚,19岁时,汤孝愍因病去世,从此不再续娶,直到1967年85岁时去世,66年孑然一身。

据说,妻子去世的十数年后,岳父汤蛰先曾打算把三女儿嫁他,被马一浮拒绝。1927年,马一浮时年45岁,朋友林同庄见他零丁孤苦,有意为他介绍一妙龄才女续弦,特托其前妻兄长汤孝佶(拙存)致意。马一浮得知后,特写一信给林同庄,婉言谢绝,其信如下:

为什么有此一拒,而且一辈子不再娶妻?

据说其妻汤孝愍本未曾读书,后嫁入马家后,在家学影响下,开始用功,手不释卷,加上天资极慧,不到两年,居然诗词大通,俨然唐琬再世。不想后染重病,撒手人寰。马一浮悲痛万分,妻逝后,他痛苦地写下《哀亡妻汤孝愍辞》《遣悲怀》《亡妻孝愍权葬圹铭》等诗文,并非萌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想法,于是,终生不再娶妻。

其实,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男人常以三妻四妾为荣,齐白石83岁生孩子、93岁娶妻甚至还传为“美谈”。然而,正为马一浮对爱情的忠贞,让我们看到一代文化大师更让人景仰的一面,真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马一夫是谁有谁知道他的生平

马一浮 简介:马一浮(1883--1967年),浙江绍兴人。原名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幼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1903年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曾预撰《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后又游学德国,学德文。回国时带回德文版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久又留学日本,研究西方哲学。1911年回过,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篆刻崇尚汉印。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主要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