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学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运动的著名领袖。
高祖父是康炳堂是嘉庆年间的举人,曾任广西布政使。曾祖父是康式鹏(号云衢),曾任福建按察使,曾祖母梁氏。祖父康赞修(字以干,号述之)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祖母陈氏。父亲康达初(字植谋,号少农)做过江西补用知县,母为劳氏。
康有为主要经历:
1858年3月19日(咸丰八年戊午年二月初五日),康有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银塘乡敦仁里的老屋中。康有为自称其母怀胎十一个月才生下他。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初次游历中国香港,“观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演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的思想体系。后经考证,其很多思想来自于其他大名士之著作,并非为康有为原创。
1895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康有为自称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在松筠庵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帝师翁同龢被罢黜后,康有为取代翁同龢成为光绪帝最信任的大臣。戊戌变法之初,在康有为的幕后主持下,光绪帝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人称为戊戌变法。
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机关报为中国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
1900年,康有为曾参与自立军起义。
1902年的冬天,康有为在英属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与保皇党的人员商议,决定成立一个能投资获取收益的保皇党党营事业。为筹集公司的启动资金,康有为亲自到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游说。
190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近郊的萨尔特舍巴登购买小岛,在此定居到1907年。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康有为遂宣告保皇会任务完成。同年,康有为到达了墨西哥。
1907年,保皇会改组为帝国宪政会。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1917年6月28日康有为从天津秘密进京,与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1921年迁居愚园路“游存庐”。
1923年迁居青岛(见青岛康有为故居)。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皇帝。
1924年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
1927年3月29日参加同乡宴,宴后呕吐,31日凌晨5时30分七窍流血猝死。
康有为逝世后葬于青岛。辞世后遗体曾暂厝李村枣儿山,1948年正式安葬于青岛,翌年10月举行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幕仪式。
1985年12月27日再迁墓至崂山区中韩镇大麦岛村北浮山南麓的现址(现青岛大学之北)并立碑,今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社会荣誉: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也是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