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唐朝佛学高僧,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又称贤首国师,华严五祖之一】_华严经_华严_太白山

法藏简介

法藏(643~712年),祖籍康居国(在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他祖父居长安,以康为姓,唐朝佛学高僧,华严体系实际构建者,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又称贤首国师,华严五祖之一。

17岁入太白山求法。

后来听说智俨在华严寺讲《华严经》,就从太白山回到长安听讲,并经常提问,被智俨所赞赏,列为门徒,深得智俨妙旨。

高宗总章元年,智俨逝世前法藏还未出家,便将法藏托咐于弟子道成。

高宗咸亨元年,法藏28岁时,武后度僧,道成等连续奏状荐举,得到许可,始度为僧,只受了沙弥戒。

上元元年(674)即奉诏在太原寺开讲《华严经》。

后在云华寺讲经时,皇帝下旨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故以后称他为贤首大师。

受具足戒后,经常参加翻译、讲经和著述。

大大地振兴了华严宗。

他和道成、薄尘等参加地婆诃罗译出《密严》、《显识》等经论十余部,共20卷。

参加提云般若译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并作了疏。

同实叉难陀译出《华严经》的新译,并补入日照所译的两段阙文。

在参加义净及普提流支的译场译经中作出了贡献。

他还给武后讲《华严经》,并把新讲的内容集录成《金狮子章》。

中宗、睿宗都礼请他作菩萨戒传戒师。

睿宗先天元年(712)在荐福寺(今小雁塔)去逝,终年70岁。

葬在华严寺南,由秘书少监阎朝隐作碑文,即留世的“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

智俨所创的教相和观行新说,经法藏的发挥和充实,才使华严宗的教观建立,他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华严三祖。

法藏门下的弟子很多,有“从学如云”之说,知名的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

法藏的著作约有百余卷。

法藏继承了智俨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门阐明宇宙万物(法)的实相。

对《华严经》有独到的见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