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那【又称陈那菩萨,古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学创始人】_因明_比量_佛教

陈那简介

陈那(汉语拼音:Chenna;梵名:Dinnāga 或 Mahādinnāga,巴利文作Dinna;约440年-520年),又称陈那菩萨

古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学创始人。

生于南印香至国婆罗门家族。

据玄奘和多罗那他说,其先从小乘犊子部出家,后改宗大乘。

又说曾师从世亲论师。

学术成就在因明学说,贡献卓著。

为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的有名论师。

学综合瑜伽行与经量部,认识论主张“带相说”,即认识对象(识中境色)在生起于识内,依于根(感官)的功能。

认识活动中,能缘之识会变现出所缘之境。

此亦即唯识传统的“三分”说,相分(所缘识境)是由见分(能缘)缘托而起的,自证分(统觉意识)结合见相二者才形成意识表象等。

后人称此为有相唯识说。

贡献

陈那在因明学说上亦颇有贡献。

#择别了认识工具,肯定只有现量(感性认识)与比量(推理认识)二者可作为可靠的知识来源。

#认为现量所得应该是纯粹的感性表象,不应有任何语言分别的成分。

#对比量形式(逻辑论证或推理形式)进行改造,将古因明的五支(宗、因、喻、合、结)删去了合、结两支,克服了逻辑形式上的类比、譬喻性质。

#其九句因使三支比量具有更为严整的逻辑特性。

#其对喻体喻依的分辨,突出了三支比量大前提自身的归纳特质,和实际论说中的演绎推理性质。

#他所强调的“遮诠说”是佛教逻辑重要的概念论,揭示了否定原则在人的概念思维中的极其重要作用。

著述

主要著述有《集量论》、《掌中论》、《观所缘缘论》,这三本都有汉藏翻译本。

而存汉文译本缺藏译本的有《因明正理门论》,此外还有《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

另外《因轮论》、《观三世论》、《普贤行愿义摄》、《入瑜伽》、《阿毗达磨(俱舍论)注紧要义灯》、《圣文殊瞿沙赞》是存藏文译而缺汉本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