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简介
龙树(汉语拼音:Longshu;天城文:नागार्जुन ,Nāgārjuna,泰卢固文:నాగార్జున,僧伽罗语:නාගර්ජුන,藏文:ཀླུ་སྒྲུབ,藏语拼音:klu sgrub),一称为龙猛、龙胜,音译为那伽阏剌树那、那伽阿顺那,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创始人。
活动于2~3世纪之间。
生于南印度毗达婆国的婆罗门家庭,自幼学习并通晓婆罗门经典,后皈依佛教,出家后,先诵小乘三藏,后于北印雪山获大乘经典,因未能通晓而游学各地,与诸外道和部派佛学者辩论,所向无敌。
又到龙宫(大概是北印龙族所住之地)读到更多大乘经典,至于通达。
复回南印,创立学说,广事宣传,度化南印度引正王,使放弃婆罗门教信仰而护持佛教。
晚年住东南印度阿摩罗婆提附近的吉祥山,一说住南印黑峰山。
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
其思想要点有缘起、中道、世与出世二谛相即不离、八不中道等。
关于龙树的生平及晚年归宿传说甚多。
有说他为了慈悲而随顺某个小乘论师的要求,自行辞世,若蝉蜕而去;据玄奘说他与萨罗国王同得长生不死之术,遂使老国王的太子极为不满,王子欲登大宝,乞龙树自杀,龙树遂以干茅草自刎,老国王亦悲伤而逝。
其著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颂》、《空性七十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中论颂》、《十二门论》、《回诤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
其弟子中,高足为提婆。
龙树生平
龙树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
龙树出身南印度,为婆罗门种姓,少年时学习吠陀经典,同时也精通各种学问及法术。
因学隐身术,与至友三人进入王宫,差点被杀,领悟欲为苦本,于是决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团。
传统上认为龙树是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的。
《布顿佛教史》记载龙树出生南印度毗达婆国,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出家。
龙树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马拉雅山区)的佛寺,阅读到大乘佛教经典后,至印度各地寻求大乘佛教经典,并推广大乘佛教。
因为当时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曾想自立大乘僧团,改变服色,自行授戒,但没有成功。
相传龙树进入龙宫学习大乘方等经典,之后在印度南方弘法。
根据《法苑珠林》与《大唐西域记》记载,印顺法师认为龙树进入龙宫的地方,在于乌茶国(位于今印度奥里萨邦)。
龙树进入龙宫取回的大乘经典,汉传佛教相传为《华严经》,藏传佛教的传说则是《般若十万颂》(即《大般若经》)。
龙树曾服务于案达罗王室,曾写作《宝行王正论》、《亲友书》,致案达罗王室。
其中《亲友书》,求那跋陀罗译为《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义净译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宋僧伽跋摩译为《劝发诸王要偈》。
禅陀迦王是案达罗王朝的开国者,龙树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劝诫案达罗王应行正道来治理国家,由此信件可知他与案达罗王室间,有深厚友情。
藏译本称这位国王为乐行国王,义净译本称其为乘土国王、娑多婆汉那王,大唐西域记称其为引正王,可知他是案达罗王室的某位国王,但他的实际身份,在现代学者间仍有争论。
龙树晚年居住在南憍萨罗国西南的跋逻末罗耆厘山中,案达罗王室为他在此建立伽蓝。
龙树极为高寿,年纪超过百岁。
他可能是因为佛教部派间的争论,或是涉入王室继承造成的政治纷争而死。
龙树死后,南印度地区的人为他建庙。
大乘佛教中对他极为敬重,传说他为初地菩萨,慧远认为他是十地菩萨,姚道安认为他是十地菩萨、阿罗汉,嘉祥吉藏大师认为他为佛陀示视。
现代考证
龙树与龙叫
在北魏译与唐译的《楞伽经》中曾提到龙树。
相关段落在宋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未出现。
印顺法师考证,认为《楞伽经》中提到的龙树,梵文名为Nāgāhvaya,意译为“龙呼”、“龙叫”、“龙名”,与龙树(Nāgārjuna)的名字不同,指应是另一个人。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有位南方阿阇黎龙叫,与提婆同时,在印度南方倡导唯识中观见,应属于顺瑜伽行中观学派,在教义上近于如来藏学派。
他生活在旃陀罗笈多时代,时代晚于龙树,与提婆同时,可能也是龙树的弟子之一。
这与玄奘的记载一致。
因此,在月称《入中论》中,引《大云经》与《楞伽经》,提到的龙树,应是指龙叫,但月称误把他当成是作《中论》的龙树。
密宗以龙猛为其始祖之一,如藏传佛教所传《文殊根本续》,提到一位称为龙的比丘,与《楞伽经》传说相同,密宗传统上也认为龙叫就是龙树。
可能在晚期的传说中,把这两个人混在一起,因此造成误会。
《大云经》中的一切有情乐见童子,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中,提到的一切众生乐见梨车[37],《大法鼓经》中提到的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
《大云经》称其为龙,《大方等无想经》又译为龙象,也就是大香象,可能都是指同一个人,也就是龙叫。
龙树的年代
龙树在世年代,有很多传说。
《龙树菩萨传》写作于龙树过世后百年。
据此,印顺法师认为龙树在世时间,约是公元150年至250年间。
龙树思想及贡献
龙树菩萨是佛教中观学说的开创者,以其初地菩萨无生法忍的证量,并依大乘佛教般若诸经典为本,对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严谨的论证。
龙树菩萨于大乘佛法的中道定义为“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即不落有无两边,亦不离有无两边,也不受此语,是名为中道。
并以此中道义及初地无生法忍的证量破斥诸外道的谬论。
龙树菩萨在佛法的历史地位,世尊早已预记于《摩诃摩耶经》中:“…;佛涅槃后。
…。
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
有一比丘名曰马鸣, 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
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
”意谓继马鸣菩萨后约一百岁已,外道的邪见(断见、常见、无因论等)乃未止息。
故龙树菩萨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破斥邪见并弘扬世尊的第一义谛正法。
龙树菩萨的历史地位,佛亦预记于《入楞伽经卷第九》中:“…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
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的《中论》依“八不中道”灭诸戏论。
《中论》以观蕴处界等一切法的“有、时、空、动”四个范畴,论证缘起性空之过失,并以此降伏诸外道的邪见。
又龙树菩萨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机神警悟,欲摧邪见外道,乃请其扮外道,龙树扮外道并力挺外道义,然提婆依龙树所授佛法破斥外道谬理。
七日之后,龙树亦失其所立之外道义,遂允提婆击法鼓,与外道论议,随外道之所说,而予以析破,摧诸异道。
故摧伏外道、破斥邪见、作师子吼、护持并弘传世尊正法、绍继佛种、续佛法脉、以初地菩萨的证量作法布施,造诸论,利益有情,此是龙树菩萨在佛法的历史上应有的定位。
龙树菩萨造《中论》以观五阴十八界法,以示如不以无生法如来藏为因,但由蕴处界及依其而起之诸法,决无中道可言。
例如,以观四圣谛而成立之缘起“性空”(没有自体性)的真意即是无常无我,故死已无我即成断灭空,即有无因果等之过失。
此皆因未证悟无生法者未能分辨性空(依五蕴无常为本,诸法无自性)故无常空的空与空性(依如来藏的空性为本,故人无我与法无我)般若空的空之差异故。
反之,若以无生法为因的因缘法,即是《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所言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
”故依无生法而言,无生法与一切法乃非一非异之中道也。
龙树著作
龙树菩萨论著极为丰富,如: 《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优波提舍》、《庄严佛道论》、《大慈方便论》、《无畏论》等不少著名的论典,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故被誉为“千部论师”。
然除上述之经典外,亦有学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论典是否真为龙树菩萨所著,如《释摩诃衍论》。
汉译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论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皆对汉传的大乘佛法有重要影响与贡献,也是中观学派所依据的论典。
在龙树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种佛经,佛教研究者经常以此来作大乘佛教经典的定年之用:在龙树作品中曾被引用的大乘佛教经典,为早期大乘佛教经典,而龙树未曾引用的,则判定为中期及晚期佛经。
龙树作品中,只有中论与回诤论的梵文本仍然留存。
龙树影响
对汉传佛教的影响
龙树菩萨的“中观”,是到了鸠摩罗什翻译龙树菩萨著作后,才渐为中土佛教界所识。
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修正六家七宗之偏失。
龙树菩萨在中土被誉为八宗共祖。
中观系典籍翻译及介绍于中土者,以鸠摩罗什法师为始,后有太虚大师的后人施护法师继之。
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都推崇龙树与中观,所接受的中观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
寂护是最早将中观派思想引入藏传佛教的代表人物,赤松德赞曾经向全藏宣布,以寂护的见解作为藏传佛教的规范。
寂护的见解被称为随瑜伽行中观派,因为他在相当程度上,融合了唯识派的思想。
在宁玛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份见解,但因为朗达玛灭佛的影响,寂护在西藏的影响力在后世并不大。
至后弘期时,月称的再传弟子阿底峡大师,以寂天的教义,入藏传授,作《菩提道灯论》,建立噶当派,将中观应成派传入西藏,后为格鲁派宗喀巴尊奉,成为藏传佛教的正宗。
宁玛派继承了印度晚期诸师的旧说,将“如来藏”思想称为“大中观”,亦即“大圆满见”,以此建立大圆满次第。
噶举派传承印度那洛巴大师的法脉,认为大手印、大中观和大圆满教授,三者本质没有差别,都是直接观看我们的心性。
萨迦派以清辨的中观思想,作为解释密乘的本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