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唐代僧人】_华严经_华严_禅师

澄观简介

澄观(738~839),唐代僧人。

华严宗四祖。

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1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至德二载(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

乾元中,依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复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习南山律,又往金陵依玄壁法师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复于瓦官寺习《大般涅槃经》及《大乘起信论》。

又就淮南法藏法师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

后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依华严学者法铣法师温习华严大经。

大历七年(772)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复习“三论”。

大历十年往苏州从荆溪大师湛然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又谒牛头山一派的慧忠禅师、径山道钦禅师以及荷泽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禅师,咨决南宗禅法。

复谒慧云禅师,了解北宗玄理。

因此,他在佛学方面,律通南山、相部,禅通南北二宗,教则“三论”、法华、维摩、起信、涅槃,无不通晓;在外学方面则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一皆博综。

大历十一年他朝五台、峨眉诸山后,居五台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华严大经,并演诸论。

他认为华严旧疏文繁义约,不便初学,遂发愿撰华严新疏。

历时4年,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20卷。

以后又为弟子僧睿等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称《华严经疏钞》)。

贞元十二年(796)奉诏入京,协助罽宾三藏般若翻译鸟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

贞元十四年,译成《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卷,世称《四十华严》。

旋奉诏于终南山草堂寺作疏解释,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10卷。

德宗生日,召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国师。

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诸朝,备受尊敬。

澄观的思想及其在佛学方面的贡献首先是祖述师说,中兴华严。

他继承法藏的五教判释与十玄缘起说,并加以发挥。

于是华严一宗,得以复盛。

其次汲取天台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展华严性起的教义。

认为性起不但有净,而且也有染。

他早年广泛参学,因此禅宗、天台、起信的思想,对他的影响甚大。

他以南禅荷泽一系所主张的灵知之心,来解释起信的本觉思想,并将法藏五教判释中之顿教,看作是禅宗的思想,使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

他的思想,经其弟子宗密进一步弘扬,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传所著疏记有400余卷,除上述各书外,尚有《大华严经略策》、《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三圣圆融观门》、《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经纲要》、《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心要》、《华严玄谈》等。

著名弟子有宗密、僧睿、宝印、寂光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