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清简介
韦国清(汉语拼音:Wei Guoqing;英语:Wei Guoqing;1913-1989),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韦邦宽。壮族。1913年9月2日生于广西东兰县太平乡弄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过私塾,上过小学。1928年夏参加农民自卫军,曾参加攻打东兰县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参加百色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31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7月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1932年在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连长、军事教员。1934年初入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学习,毕业后任中共红军大学总支书记。长征初期,任中央红军干部团特科营营长,率部参加架设乌江浮桥、抢占金沙江皎平渡、奔袭通安州等战斗。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会合后,任红军大学特科团代理团长。1937年1月任红军教导师特科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开赴山西前线办学。1938年5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6大队大队长。12月与何长工、周纯全等率抗大师生一部东渡黄河,前往晋东南太行山区,参加组建抗大第一分校,先后任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1940年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政治委员,参加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9旅政治委员、旅长,率部由淮海区西返皖东北地区,进行恢复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后兼淮北军区第1分区司令员和中共淮北区第一地委书记、军区参谋长。1943年3月在山子头战役中,率第9旅担负主攻任务。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在师长彭雪枫牺牲后,组织西进战役野战司令部,统一指挥津浦路西部队作战,经数月奋战,挫败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945年协助师长张爱萍指挥部队攻克泗阳、睢宁、泗县、五河、永城、灵壁、萧县等县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徐州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先后参加朝阳集、宿北、鲁南等战役。1947年2月指挥白塔埠战役,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战法,歼灭国民党军第42集团军主力,活捉集团军司令郝鹏举。孟良崮战役中,率部苦战3昼夜,阻击敌两个师兵力多次进攻,保证了主攻部队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1948年3月任苏北兵团司令员,相继发起益林战役和涟水战役。淮海战役中,率第2纵队急行军,先敌迂回至永城东南,封闭了杜聿明集团向永城的退路。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政治委员。4月参加渡江战役。上海解放后,与司令员叶飞率部进军福建,发起福州战役。8月兼任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和市长。
1950年奉命率军事顾问团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军进行抗法战争,任顾问团团长。与中共中央代表陈赓在分析敌情和地形后,建议发起并参与指挥边界战役,取得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转折性胜利,使越军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1951年7月回国,任公安军副司令员。1952年10月再赴越南,参与指挥西北战役,进一步改善了越军在战场上的战略态势。1954年抱病协助指挥对抗法战争胜利具有决定意义的奠边府战役。1955年被任命为广西省长、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1956年回国就职。1958年起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广西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4、1966年分别兼任广西、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6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6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在主政广西的20年中,根据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团结领导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加速广西的各项建设,使广西的工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和国防、文化教育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77年起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6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至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至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参见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