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宴【唐朝中期官员】_漕运_财政_正字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刘宴 漕运 财政 正字

刘宴

是中唐杰出的理财家。从760年任户部侍郎,充度支、筹钱、盐铁等使,到779年为止,他主管全国财政工作达20年之久,在盐政、漕运、赋税、铸币、平抑物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改革。

生平事迹

刘宴的生平事迹主要是进行财政改革,著名的有以下三项。

改革盐法

唐前期盐税甚低,天宝、至德间,盐每斗10钱。乾元元年(758年),盐铁使第五琦对盐法进行改革,推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专卖法,由政府垄断食盐的产销,使政府的盐利大增。不过由于在产盐地遍置盐院,致使盐吏猛增,扰民现象严重;加之政府垄断销售,经营不善,弊病亦多。大历时,刘宴主持盐政,对第五琦的盐法进行了改革,变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由政府独占盐利到官商分利转化。又行常平盐法,派盐官运盐到边远地区存储,在食盐供应困难、价格上涨时以平盐出售,做到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刘宴主持财政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到大历末增加到1200万贯,其中“盐利过半”。

整顿漕运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仰给于江淮。但是唐王朝的经济生命线运河因年久失修,难以通漕。刘宴主持财政时,修治运河,疏通河道,分黄河水入通济渠,很快使运河畅通。在扬州建10个造船场,专门建造漕船,共造“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可载漕粮千石。刘宴借鉴了裴耀卿漕运改革的办法,改直运为分段接运,江南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黄河船不入渭水。在各交接之地修建粮仓,以贮存运来的漕粮。各段以十船为纲,派军队以武力护航,以确保漕运安全。自刘宴整顿漕运后,每年运谷百余万斛输往两京,“无斗升沉覆者”。

行平常法,平衡物价

刘宴在各道设巡院,选派能干廉洁的官吏作知院官,要他们定期向中央汇报各地雨雪丰歉情况。在粮食上市,特别是丰年商人压价粮食惨跌时,令各地以适当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称为“丰则贵取”,以免谷贱伤农。在青黄不接,特别是歉收年份,商人抬价、粮食上涨时,政府用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粮食,谓之“饥则贱与”。在市场价格正常时,按市价在产粮区收购粮食,以充实储备或作调剂之用。这种“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方法,称为“常平法”。通过推行常平法,不仅使政府稳定了物价,而且也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刘宴理财以“以爱民为先”,提出了“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的理财思想。在理财过程中,他知人善任,所用官吏大多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虽远在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刘宴主持财政时,正是唐王朝财政极为窘困的时期,刘宴以他个人的杰出才干,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改革措施,为中唐经济的恢复和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财家。

历史故事

《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七岁举“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因献《颂》,授太子正字,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十岁那年,“一日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舞”。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接着贵妃又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赞颂。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刘晏少年时期十分勤学,少年时期才华横溢、名噪当时。宋代王应麟在他的《三字经》里写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把他树立为当时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