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典故“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怎么来的)_秀才_有理_说不清
本文目录
- 典故“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怎么来的
- 怎么理解“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典故“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怎么来的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真的吗?怎么来的?
不见得!相传在魏晋时期,有一位名士叫荀巨伯的人就用高尚的品德感染过匈奴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某一日,荀巨伯到一个较远的城市里去探望病好友,不巧适逢匈奴人正在攻猎此城池,他一点也不畏惧地服侍着老友。
其间,老友担心他安危便说道:“我快要死了,现在也走不动了,你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不要管我。”
荀巨伯回应道:“我远道而来,就是来看望你的。现在遇到危险我就扔下你走了,这是我能做得出来的事吗?”
果然,数日后,城池被占领,城中的百姓也早逃之一空。当匈奴人独见到荀巨伯和其友人时,很奇怪地问道:“我们进到城里后,城里所有人都逃跑了,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荀巨伯从容淡定道:“我这位朋友身患重病,我怎么能将他一个人扔下不管呢?请你们不要伤害他,我愿意替他去死。”
历史上的匈奴人虽蛮横,但也是个重感情和义气的民族。于是,在面对荀巨伯的为人品德面前感到自愧不如,悄悄地撤走了。
这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一个典故由来,但其真实内含却是“有理说得清”。
既然“人心都是肉长的”,却又为何会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呢?
古时候,人们常说“好男不当兵”,意即为当兵者都是大老粗干的事,你一个能者岂不屈了才。
所以,“秀才遇到兵”:秀才,文人、读书人;兵,大兵,在此句中是借指蛮横不讲理的人。“秀才遇到兵”,就是说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不讲理的去对谈或沟通是很难的,这就好比文人与武夫一般难以通融。
基于此,“有理说不清”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讲理者多态度野蛮、性情暴燥,听不下文人骚客的条块理由。同样的道理,他(她)若是一介武夫,只愿是命令的执行者,并不愿意听取计划的详细周密解说。
之所以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关键的问题出在沟通上。你是文人就要礼贤下士,不论他(她)是大老粗或傻大兵,都要加强联系、相互融合。“有理”可言,但也要辅助以证据来说服人才行,否则空口无凭,谁能接受!
总之,“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一个既成而又约定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凡事要讲究方法策略,不要一味地不讲道理、蛮横执着。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怎么理解“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在古代是有道理的。在过去当兵的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没上过学,没有文化,对于一些大道理根本就不懂。一旦遇上秀才用八股文跟他讲道理,他能听懂吗,所以说有理说不清。并不是当兵的不讲理。纵观历史长河几个是文武双全的将军?何况兵呢。现在这句话就过时了,随着国防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军队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而且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现在的秀才可能还不如一个兵呢。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要从此划上句号,不要有损我们军人的形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