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蒯通是怎么认识的?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_韩信_刘邦_项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蒯通 认识 韩信 刘邦 项羽

本文目录

  • 韩信和蒯通是怎么认识的
  •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 蒯通劝韩信占据齐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为何不采纳
  • 若无蒯通,韩信和田横的命运是否会改变历史是否会改写
  • 韩信当初如果能够听从蒯通的话两不帮、他能够控制得住他手下的部队吗
  • 如果韩信在蒯通游说下造反,能够打败刘邦
  • 韩信临死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这“蒯通之言”指的是什么
  •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和蒯通是怎么认识的

【蒯通是如何认识韩信并且给韩信出馊主意的】

蒯通是范阳人(河北定兴县),原来的名字叫蒯彻,因为犯了汉武帝的名讳,在史书中改为蒯通。蒯通是舌辫之士,秦末,武信君武臣攻略赵地,蒯通做了武臣的说客,游说范阳令徐公,蒯通之言“天花乱坠”,范阳令徐公决定向武臣投诚,武臣以“车马印信”迎接徐公。燕赵大地闻听之后,三十多座城池都投降了,这是蒯通所献的策略呀!

后来,汉将韩信俘虏了魏王,攻破赵国、代国,平定了魏、赵、代三国,蒯通就跟随了韩信。韩信平定魏、赵、代后,荥阳会战吃紧,刘邦命令韩信帅兵前来救援,韩信借故楚军游击队骚扰赵地,发兵迟缓而导致荥阳粮尽城破。刘邦辗转到赵地,和夏侯婴进入张耳、韩信大营,没收了韩信的兵印,夺取了韩信的军权。

刘邦将韩信、张耳指挥的汉军一分为三,命令张耳守卫赵地,刘邦带兵向项羽发动了“成皋战役”,命令韩信带兵攻打齐国。韩信到达河北、山东交界处,就停止了进军,在平原地带驻军练兵。刘邦在“成皋战役”中打败项羽,刘邦又发动“第二次荥阳会战”,在广武一线和项羽对峙的时候,刘邦见韩信迟迟不进攻齐国,刘邦就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派郦食其游说齐国,接连招降了齐国七十座城池。

蒯通挑唆韩信说:“将军本来就是受命攻打齐国的,汉王派郦食其游说齐国,连下齐地七十多个城池。将军手里数万精兵,才打下赵地五十多个城池。您做大将军好几年了,难道将军的才能比不上一个腐儒吗?”韩信就命令汉军渡河攻攻打齐国,齐王已经同意归顺刘邦,韩信突然出兵攻打齐国,齐王认为汉王“出尔反尔”,就把刘邦的使者郦食其给烹杀了。

楚汉鸿沟对峙后,刘邦二十多万汉军,将十万项羽楚军围困在垓下。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劝说韩信中立。蒯通也想劝说韩信造反自立,就对韩信说自己得到“相面术”真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然后,蒯通向韩信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蒯通滔滔不绝的讲了几个小时。武涉游说韩信中立,蒯通劝说韩信造反,韩信说了一通汉王对自己不薄,自己不能背叛汉王的漂亮话后,为什么韩信都没有采纳呢?

表面上看,韩信手握30万大军,实际上韩信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只有一个亲信蒯通。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就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刘邦利用韩信的才能为自己打天下,韩信利用刘邦的资本做生意,谋取自己的荣华富贵。韩信手下带兵的大将樊哙、周勃、曹参、夏侯婴等等,都是刘邦的亲戚和铁哥们,30万军队的实际控制权都在这帮人手里。30万军队中的中高级将领,营团长以上的军官中的一半都是刘邦的老乡。韩信想要造反自立的命令,根本就不可能传达下去,刘邦的亲友老乡们手握重兵,他们脑子里想的是围歼项羽立功,有几个人会跟着韩信造反呢?

韩信在拒绝武涉和蒯通的建议之前,韩信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韩信必定试探性地和樊哙、周勃、曹参、夏侯婴交流过,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韩信不敢轻举妄动。刘邦肯定给某些人“暗授机宜”,某些人持有刘邦的密诏,只要韩信敢于轻举妄动,某些人就会出示“密诏”斩杀韩信。最后韩信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毕竟造反的事情风险很大,也没有绝对成功的把握,韩信决定不能听从蒯通之言,然后说了一大堆表白自己的话。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立即没收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封为楚王,让韩信到下邳就藩国。后来韩信窝藏战犯钟离昧,被人告发谋反更加说明,刘邦在韩信身边安排了一堆的密探,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结果,刘邦把韩信降封为淮阴侯。后来,韩信挑唆陈豨造反,陈豨自立为代王,韩信和陈豨密约“里应外合”,韩信的家臣不愿意跟随造反,韩信把这个家臣关押起来。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吕后和萧何合谋在长乐宫斩杀了韩信。

韩信临死前说了一句话:“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话,今天死在一个女人的手里。”结果,吕后把韩信的三族都给灭了。刘邦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派人把蒯通抓了来审问:“你为什么教唆韩信造反?”蒯通回答说:“狗都是为自己的主人效力。那时候,我只知道齐王韩信,不知道皇帝您呀!况且,秦朝失去天下,天下人都想得到天下,才能高的人先得。天下纷乱,争着给皇帝您效力,我是力不能及,要杀就杀吧!”刘邦就赦免了蒯通。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

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収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通常在古代的时候,形容一座城池关隘非常坚固难以攻破,就用“固若金汤”。

这里的金汤要分开解释,金,指的是非常坚固的城池城墙,而汤,指的是护城河。

秦朝末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陈胜派遣武臣攻打赵地,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攻打到了险要的范阳城,当地的范阳城令徐公拼死抵抗。

那时候在范阳城当中有个叫做蒯通的人,劝说徐公顺势投靠武臣,毕竟徐公做秦朝的官这么多年实在弄得天怒人怨,如今天下大乱,徐公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徐公觉得非常有道理,希望蒯通帮助自己,于是蒯通去了武臣那里。

蒯通告诉武臣,称范阳城固若金汤,非常难以攻破,而且城中的百姓们虽然都非常痛恨徐公却也未必会向着武臣,徐公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害怕武臣会将其处斩,所以不敢。

于是,武臣在蒯通的建议之下,赦免了徐公的过错,并且答应对其封爵。

武臣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原本极其难以攻克的范阳城,而且以盛大的礼仪对待徐公,使得周围的秦朝郡县,也都纷纷归顺,武臣的威望迅速提升。

而固若金汤这个词,最早出自于东汉时期班固《汉书》当中。

原本的句子是: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破也!后来的人根据这句话从当中总结出了四字成语,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固若金汤。

古代的城池往往都有高大的城墙,而外围还有非常宽而且很深的护城河。

所谓的固若金汤,说的就是护城河非常宽阔水深,而且城墙也非常高大牢固,就仿佛是在其中浇筑了铁水铜水一般密不透风,这也是一种形容词,就是用于形容城池非常难以攻破。

我国古代绝大多数的城市当中的人口,都是生活在城池当中,这些城池都拥有非常高大的城墙与外围的护城河,极其坚固,不仅用于生活,而且是一个个军事要塞。

一般来说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轻易绕开这些城池关隘的。

古代行军打仗都分成前方的大军与后方的补给,一旦绕开某个城池,那么后方的辎重补给就很容易跟不上,要是被城池大军给一窝端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也因此古时候打仗的时候,经常都会发生那种对着一座城不断攻击的状态,就是不能随便放弃然后绕开,而这个时候,城池的坚固性就很重要,这也使得古代攻城非常困难。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韩信在刘邦那里发达后,正是项羽艰难困苦之时。

项羽为了战胜刘邦,派武涉游说韩信,希望韩信离开刘邦。

韩信对武涉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后来齐国人蒯通为了齐国利益,也来游说韩信,韩信也拒绝了。

由此,很多人根据这两件事情,以为韩信对刘邦是十分忠诚的,以为刘邦杀害这样一个对自己十分忠诚的将军凉了天下功臣的心。

山野老人以为,这两件事情不能说明韩信对刘邦的忠诚。

韩信这样做只不过是韩信明白自己无法战胜刘邦,不敢反叛刘邦。

韩信说这一番话,并不是韩信真实的想法,韩信只不过是在耍心机,以此迷惑刘邦,希望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韩信深知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

韩信在京城的时候,刘邦闲来无事,找韩信聊天。

刘邦一时兴起,问韩信:“寡人能带多少兵?”

韩信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军马!”

刘邦又问:“那么,将军能带多少兵马呢?”

韩信得意洋洋地说:“我韩信是越多越好!”

刘邦讥笑说:“既然你是越多越好,怎么被我利用呢?”

韩信脑子反应快,连忙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善于驾驭将领,这是我被陛下利用的缘故。再者陛下受上天派遣,一般的人怎么能与陛下相比呢?”

韩信这里尽管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是也有自知之明。

韩信知道,要是自己带兵与刘邦对阵,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要是与刘邦在更大的领域里交手,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这就是韩信说的,刘邦善于指挥将军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二,实践证明,韩信不敢反叛刘邦。

消灭项羽后,刘邦并没有以为天下大吉。

刘邦没有了项羽这个对手,但是刘邦忧虑自己身边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刘邦对自己身边的人最不放心的是韩信。

项羽刚刚在垓下自刎,刘邦就单枪匹马闯进韩信的军营,收缴了韩信的兵权。

这个时候,如果韩信不交出兵权,而是将刘邦控制起来,甚至暗害刘邦,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韩信没有这样做。

韩信面对单枪匹马闯进自己军营的刘邦乖乖地交出了自己的兵权。

刘邦将韩信从齐国调到楚国后,有人揭发韩信有反叛之心。

陈平建议刘邦借巡游云梦泽的机会,逮捕韩信。

刘邦的这一用心被韩信识破了,但是韩信没有胆量反叛刘邦。

这个时候,项羽的部属钟离昧正在韩信身边。

有人建议韩信杀了钟离昧,将首级送给刘邦,以示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韩信觉得这个建议可行。

韩信来见钟离昧,告知自己的想法。

钟离昧对韩信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最后,韩信还是杀了钟离昧,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刘邦。

刘邦趁此机会抓捕了韩信。

以上事例证明韩信虽然有心造反,但是没有胆量反叛刘邦。

三,韩信的目的是想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韩信虽然没有胆量反叛刘邦,但是因为自己 的功绩,又想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不择手段要挟刘邦。

韩信能轻而易举地占领齐国,其实是郦食其的功劳。

郦食其在韩信征讨齐国之前,就请求刘邦让自己只身前往齐国游说齐王。

在韩信征剿齐国之前,由于郦食其的游说,齐国国王已经同意投靠刘邦。

韩信也知道齐国已经投降了刘邦,停止了对齐国的进攻。

齐国人蒯通对韩信说:“尽管齐国投靠了刘邦,但是刘邦并没有要求将军停止进攻齐国。”

韩信由此趁齐国毫无准备之际,突然进攻齐国,让齐国措手不及,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齐国。

占领齐国后,韩信派人送信刘邦说:“我想做齐国代理国王。”

此时的刘邦正在荥阳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迫切需要韩信增援。

听到韩信不是带兵来支援,而是要挟自己封他为齐国国王,恨不得杀了韩信。

当时,张良与陈平在场,制止了刘邦的鲁莽行为。

刘邦采纳张良与陈平的建议,高兴地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做就做正式国王,做什么代理国王呢?太没有志气了!”

于是,刘邦派张良前往齐国封韩信为齐国国王。

刘邦与项羽在鸿沟签订合约后,项羽带兵东归。刘邦本应该带着军队西去。

刘邦没有遵守合约西去,而是尾随项羽而来。

项羽发现了刘邦的用心,于是在固陵停下来,迎头痛击刘邦。

刘邦被打败,躲进了山洞。

这个时候,按照事先约定,韩信应该带着齐国的军队前来支援。

韩信却没有按约定的时间赶来支援,而是在中途停下来了。

刘邦问张良说:“韩信为什么不按约定的时间赶来围歼项羽?”

张良说:“韩信知道天下大势已定,他不想按约定赶来支援汉王,是想趁此时机得到更多的好处。如果汉王划一大片土地给韩信,韩信会带兵马上赶过来。”

刘邦无可奈何,只好将陈国以东至海边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

韩信得到土地后,立即带着军队赶过来了。

以上事例,证明韩信尽管不敢反叛刘邦,但是无处不在利用各种机会要挟刘邦,以此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韩信拒绝项羽与蒯通的游说,不是因为对刘邦忠诚的缘故,而是没有胆量反叛刘邦的缘故,而是不想放弃既得利益的缘故,而是想利用各种机会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好处的缘故。

蒯通劝韩信占据齐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为何不采纳

韩信平定齐地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直随侍韩信左右的谋士蒯通洞察大势,明白韩信既处于举足轻重的有利地位,又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可他也深知韩信忠于刘邦,听不进善言良策。一次,蒯通选择适当时机对韩信说:

“我曾学过相人之术。”

韩信问:“怎样相人呢?”

蒯通答:“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来相人,万无一失。”

韩信称赞道:“说得好,那么你相一相我,看是什么结果?”

蒯通说:“相君之面,不过封候之位,又危险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这句话隐含着“背”即背叛刘邦则贵不可言之意,但韩信并未听懂弦外之音。可是,蒯通又进一步解释说:“天下初乱之时,英雄豪杰云集雾合是为反秦,百姓乐从。而今楚汉分争,致使民众肝脑涂地,尸骸暴露,惨不忍睹。庶民百姓早已不愿打仗了。楚汉双方也已精疲力尽。当今之势,将军您举足轻重,刘项命运在您的掌握之中。将军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依我的看法,对于您来说,不如按兵不动,既不投向刘,也不投向项。三分天下,鼎立而足,将军独居其一”。

韩信明白蒯通是好意,也知道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韩信为什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呢?

韩信作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之所以忠心耿耿地追随刘邦,无非是为了裂土而王,封妻荫子,缺乏政治远见。

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已有知遇之恩,实在不忍心背汉自立。

韩信认为自已为汉王立下了盖世奇功,他不相信刘邦会是如此无情无义的人。

最后,韩信终于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决心跟随刘邦打天下,并立即进兵击楚。率三十万大军正面迎击项羽,项羽逃至乌江,自刎而死。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若无蒯通,韩信和田横的命运是否会改变历史是否会改写

蒯通只看到了表面,没有韩信的亲身体会,韩信的资历资本只不过是代表着刘邦来战场上冲锋陷阵。刘邦是军队的起源,韩信有军事能力无政治威力,举事必需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韩信自然明白;蒯通是害自己,帮倒忙,或帮项羽。韩信对吕后表白是我要反早该反了,刘邦意思是;主要杀韩信是吕后自己引怨上身,又何必跟个旁证蒯通去认真,蒯通言明确实动员过韩信造反就行了,正好为吕后杀错韩信找借口…主要是刘家吕家的暗斗。最后怕吕氏夺权,又在干臣影响下换不成太子,反欲杀樊哙给于群僚警示。

韩信当初如果能够听从蒯通的话两不帮、他能够控制得住他手下的部队吗

如果他能控制军队,根本就不需要蒯彻劝他,他自己就拥兵自重了,造反还需要人劝?

刘邦为什么用他?

刘邦用他是因为他是外来户,来汉军里没有根基,可以跟高层武将相互制约。

刘邦如果用自己沛县元老做大将军,那时间久了必然尾大不掉,到时候另立中央不是不可能,刘邦还如何调动得了?

而韩信呢?他是外来户,在汉军里没有根基,下面将领都是刘邦的嫡系,这样一个人做大将军,想要造反?看看钟会什么下场。

当时出关中是兵分两路,一路刘邦带领,南边跟项羽打,一路韩信带领,北边攻打诸侯,逼他们站队。

而韩信手下的高级将领是曹参、灌婴、傅宽等人,这几个人是刘邦的嫡系,

韩信如果想造反,首先得让这些人支持他吧?这些人怎么可能支持他呢?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可以两次进入韩信军营,拿走兵符,夺他兵权,也可以轻易的把他军队调走给自己用,

如果韩信在蒯通游说下造反,能够打败刘邦

历史是很难假设的,因为有太多的可能性,有三个玩家的时候,可能性就更多了。

韩信造反,当然有可能独据一方,也无法排除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毕竟他比刘邦和项羽都年轻。

但是历史走向的大概率还是刘邦最后胜利。首先是因为项羽和韩信都是武将,而且项羽显然比韩信更强,仍然没有打得过刘邦。

相比之下,当时年龄已经很大的刘邦已经是一位具有帝王气质的政治家了,这是项羽和韩信都比不了的。

统一全国是一个持久战,军事才能只是其中一个部分,韩信可能是三个人里军事才能最突出的,但是要统一全国还需要有政治家的视野和手腕,需要有更多地盘和人口的支持,需要有更多人才的辅助,等等。

胜利不仅在于谁的哪方面更强,还在于谁的哪方面更弱,也就是短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胜负。韩信的缺点太明显了。

刘邦的综合素质是很强的,军事方面也不弱,相比于韩信的弱点,完全可以得到弥补。

当然,如果韩信造反,会比最后被吕后杀掉更光彩的多。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吕后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是它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力量。而这一力量是她的丈夫刘邦所打造的。

另外,请不要低估项羽。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好男儿,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虽然令人悲伤,但是非常壮烈。

中国宋代词人李清照写过的“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的人格气节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闪耀点。

韩信临死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这“蒯通之言”指的是什么

如果韩信当年听了蒯通的劝说,在楚汉争霸时自立反刘邦,韩信成功的几率可以说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最后参与争霸的可能就不是刘邦,而是韩信跟项羽了。

韩信是历史上的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可是极其之高的,可以说,刘邦的汉朝有一大半江山都是他来打下的。

从古至今,功高震主的人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而韩信也不例外,韩信的功劳给刘邦的震慑力实在是太大,所以刘邦和吕后联合把韩信骗到了宫中,叫人用竹签子给扎死了,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

纵横了大半辈子的韩信,最终却倒在了刘邦的怀疑和吕后的先发制人之下,所以韩信临终之前,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甘,所以大呼:“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

很多人会疑惑这蒯通是谁?他到底跟韩信说了什么,让韩信临终前如此悔恨呢?

蒯通其实就等同于韩信身边的一个张良,不过韩信不像刘邦那样对张良言听计从,所以蒯通跟韩信提出的建议,他一般听一半留一半。

先来跟大家说说,韩信听从蒯通的第一个意见是什么。

当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帮刘邦拿下齐国之时,原本已经到达齐国边境的韩信,听到刘邦这个消息之后就准备撤退了,毕竟齐国已经打算跟刘邦投降。

而蒯通非常替韩信不甘心,所以他跟韩信提建议说:“郦食其一个文人就凭一把嘴就让齐国投降,这么大的功劳肯定会骑在您的头上,所以您不要浪费这次机会,完全可以自己不知情,就按着原计划接着攻打齐国,这个时候攻打齐国肯定能够长驱直入,一举把齐国攻下来。

韩信接受这个建议之后,果然很快就打败了齐国,而齐国国君感觉被刘邦耍了之后,将郦食其赶出去了,开始东躲西藏,还找了项羽求救。当时的项羽把重心放在对付刘邦和彭越去了,所以只派了大将龙且率领10万楚军选去救助齐国。

其实对付像韩信这样的名将是需要项羽亲自出马的,只不过他这次太过于轻敌,让龙且率领的10万楚军全部被韩信灭了。

十万楚军丧失之后,项羽屡遭重创、元气大伤,韩信也因此一飞冲天,成为了楚汉相争的格局中,谁都无法忽视的一股势力,而刘邦也因项羽的重创终于可以跟他面对面硬扛了。

这个时候韩信凭借目前手里的兵力和他的势力足以打破整个楚汉局势平衡,他是那个能够决定历史走向的人,只可惜他放弃了。

项羽因为元气大伤,他意识到了韩信对于刘邦的重要性,所以派人游说韩信叫三分天下跟刘邦分庭抗礼,还让韩信要注意刘邦,只不过韩信只记得刘邦的知遇之恩,直接拒绝项羽的提议。

而这个时候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向韩信提供了第2个建议,而这个建议其实是决定韩信是否能够自立称王的一个重要关节点,韩信也正因为没有听从这个建议才走向悲剧。

蒯通通过分析天下形势认为楚汉两家已经对峙很久,谁也没有能力直接打败谁,而影响天下局势走向的就是韩信本人,既然如此,倒不如韩信自己自立为王,形成三足鼎立,说不定还能一举统一中原。

只可惜,蒯通这个建议没有被韩信所接纳,毕竟韩信可是连项羽的游说都不愿意接受,何况一个谋士给的建议呢?而此时,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给韩信画了很多大饼,还封他为齐王,让韩信和他一起出击攻打项羽,韩信非常高兴的接受了。

结局很明显,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即位称帝,而韩信也因功高盖主被吕后解决了。

韩信在临终之前所说的“悔不听蒯通之言”其实指的就是蒯通的第二个意见,他非常后悔没有在最合适的时候三分天下,才让自己沦落如此。

所以韩信到底能不能自立呢?其实他是具备自立的条件,若想自立也是很容易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很简单,我们分析一下韩信当时的实力,当刘邦惨败项羽之后,刘邦闯进韩信的军营,夺走了韩信的虎符,直接将韩信的主力都给带走了,只留下了仅仅两千人给他。

而后来的韩信手中有多少人马,他有三十多万人马,也就是说,韩信手中除了有原来两千人是汉军之外,其他的人马都是他自己招募或者是其他各地投降的将士,这些人是完全听从韩信的。

有一句话叫做“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三十多万兵力在韩信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可怕的,可以说只有项羽率领相同数量和实力的兵力或许能跟韩信五五开,其他人几乎不可能能和他抗衡,哪怕是刘邦也不例外,从实力上就可以推断,韩信如果自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可以说是长期定局了。

我们还能从一件事可以看出韩信如果想要反叛刘邦的话,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当韩信打败韩国之后,韩信想要刘邦封他为齐王,而刘邦知道之后并不想要给,毕竟齐王的名号足以跟刘邦相提并论了,刘邦并不想韩信功高盖主。

而刘邦身边的谋士张良直接提醒刘邦:“韩信若反,无人能制。”这句话说出来就已经证明,就连张良都看得出来,韩信的实力是刘邦难以抗衡的,而这句话其实也是后来刘邦对韩信下手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张良会认为刘邦很难制服韩信呢?这事因为韩信手底下已经没几个是刘邦的亲信了,无论是骑兵军团总司令灌婴,还是步兵军团总司令室曹参,虽然这两个是刘邦派去管控韩信军队的人,但是他们手底下的士兵不是以前的汉军,都是只听韩信的。

这跟刘邦带走韩信主力只留两千人这事有关,在韩信灭掉齐国之后的三十多万兵力都是自己招募的,而曹参、灌婴这两个人只是刘邦看到韩信兵力壮大之后派来掌握军权的人,你说,那些中下层的将士是听韩信的,还是听后来才来当官的人呢?答案就很明显了。

再说了,曹参、灌婴这两个人未必会对刘邦忠心,因为这两个将领自从在韩信手底下工作之后非常的信服韩信。比如在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对峙的时候,刘邦要韩信出兵来夹击项羽,曹参、灌婴这两个人并没有听刘邦的号令,依旧跟韩信保持观望的态度。

当蒯通向韩信提“自立”的建议之前,项羽就已经派人来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能够反刘邦。虽然说这里有项羽自己的利益考量,但他也是看到了项羽有着能够抗衡他和刘邦的力量,才会派人游说,如果韩信只是一个庸才,项羽才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也正是因为韩信有很强的的实力,才让本来不想分封异姓王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从刘邦这个“委曲求全”的做法就能看出他对韩信的忌惮。

除此之外,韩信自立有着很强的地理优势,比如他所占据的齐国有着泰山和济水两条天险之地,城池防御也比较完整,如果韩信不是趁着齐国想要投降刘邦的时机偷袭的话,恐怕要打下齐国也没那么容易。所以韩信占据了地利的优势,等他自立以后,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难以打的进去。

所以说,韩信如果想要自立的话,凭借他手中的三十多万人对付二十万军队的刘邦和十万疲兵的项羽,他能够轻轻松松成为三分天下中最强的那一个。

既然韩信能够自立成功的话,他能否统一天下呢?我认为可能性很大!

韩信有着很大的军事优势,再加上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他比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夺得天下的可能性大多了。毕竟当韩信自立之后,项羽必定会跟韩信联手,这两个如此勇猛的人一联手,天下形势就完全变了,刘邦集团肯定很快被打败。

这里不是说刘邦在“三分天下”之中实力最弱,虽然没有韩信,但是他有张良这个军事在,还有萧何组织人力物力,刘邦集团依旧是很强的存在。

但是刘邦是三个人之中年纪最大的,只要刘邦一去世,光凭吕后和张良或许能够稳定局面,但是想要抵抗项羽或者韩信恐怕就不可能了,所以说刘邦会输在时间。

剩下韩信和项羽就很明显了,韩信所带的大军是气势昂扬,而项羽的大军是一支疲惫之师,对打仗已经有了厌战情绪,更何况项羽其实一直只有称王的心思,他对皇位来说其实没什么兴趣,所以韩信一统天下、登上皇位的几率会很高。

总结

我们不能说韩信反刘邦百分之百能成功,但起码不会沦落到后面如此被动的地步。等到项羽乌江自刎之后,韩信立刻就被吕后来了一手“请君入瓮”,从此之后,历史再无“兵仙”。

韩信这辈子反刘邦自立最好的机会就是在齐国的时候,如果他听了蒯通的劝说,他可能就真的登上巅峰了,只不过他错过那次机会,在该自立的时候没有自立。而在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不该造反的时候造反,也只怪他自己活该。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著名的谋士和主人相辅相成,如果跟错主人就会贻误谋士的一生,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秦朝末年的起义本来可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是韩信错过了这一历史机遇。西汉淮阴侯韩信埋没了一个著名的谋士,如果韩信听从自己这个谋士的话不会落得被吕后杀害的结局,反而能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分别是项羽、刘邦、韩信。被埋没的这个谋士是蒯通,原来的名字为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汉武帝即位之后,蒯彻的名字才改成了蒯通,史书记载也随之通用蒯通这一名字。(蒯通跟随的主人韩信,剧照)

造王专家——蒯通。

纵横家相传是战国的鬼谷子创立,西汉统一之后,纵横家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快速衰落下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纵横家的权谋之术却留存了下来。

秦末时期纵横家的著名代表是蒯通、郦食其等,郦食其和蒯通都曾经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很多秦朝或者重新建立国家的诸侯归顺,两个人的权谋之术可谓不相上下。

公元前209年,陈胜派遣原赵国人武臣率领军队攻略赵国之地。蒯通是范阳人,于是开始了自己谋士生涯。他首先说服了范阳县令准备好率先归顺武臣,然后又跑到武臣哪里说明厉害关系,于是武臣以侯爵的礼仪迎接范阳县令归顺,在范阳县令的例子在前,燕赵各地的三十多座城池都顺顺利利的归顺了武臣。武臣瞬间得到这么多城池,于公元前209年8月自立为赵王,张耳是他的丞相,张耳后来也成为赵王。

武臣自称赵王,陈胜为了让他救援周文也只得承认他为赵王,至于救援周文却没有了下文。

公元前203年,军事猛人韩信一股脑攻灭了赵国、代国,使得燕国臣服,蒯通也成为韩信手下的谋士。

韩信降服了三国之后,准备乘胜攻灭齐国,此时刘邦已经命令郦食其说服了齐国归顺。在这种情况下蒯通建议韩信,趁着齐王放松了警惕之际趁机消灭了齐国。韩信于是派遣军队突袭齐王的军队,大获全胜,而郦食其却被齐王活活煮了。

占有齐国之后,韩信自立为齐国的代理王。刘邦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派遣张良封韩信为正式的齐王。

从蒯通的谋士经历来看,无疑是非常称职的。他总能让自己的主人获得最大利益,无疑是一个造王的专家。(蒯通剧照,碰到韩信算是倒霉倒到家了,居然油盐不进,错失大好局面)

蒯通为何三次劝说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蒯通早就已经分析了天下大势,如果韩信对项羽、刘邦之间的争霸进行干预,韩信足可以成为一方的霸主,和刘邦、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

假如韩信真的背叛刘邦,必然成为三国之一,那么蒯通将会成为韩信最得力的谋士,其功劳不下于刘邦之张良、陈平,项羽之范增,并且能够名垂青史。蒯通为主子韩信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自己也在追求自身最高利益,这是蒯通建议韩信自立的出发点。

蒯通说服韩信自立,主要因为韩信在这个时候掌控了秦末变乱之后军事力量,韩信帮助项羽,刘邦则败亡;韩信帮助刘邦,则项羽自然败亡。处于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上,韩信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左右了当时的历史大势。蒯通认为韩信这个时候自立是最佳选择。

当今之时,两主(项羽和刘邦)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汉书》)

蒯通的目的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成为三国之一。并且对韩信说: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

面对垂手可得三分天下的机会,韩信如果不取,反而遭受祸患。韩信则认为刘邦对待他不薄,不愿意反叛自立,蒯通用两点来说服韩信:

第一,争夺天下有时不能讲感情。

纵观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在面对巨大利益之时,亲兄弟之间的感情都不能讲,何况刘邦与韩信之间的交情。

面对可以三分天下的形势下,韩信居然讲感情,历史记载:

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汉书》)

蒯通引经据典,讲述现实的残酷。有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又有秦末起义后各地诸侯王的纷争,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谁讲感情谁就失败的快。

第二,功高震主,赏无可赏,必然死路一条。

韩信攻灭了赵国、代国、燕国、齐国四个诸侯国(自立的诸侯国),还杀了项羽的名将龙且,功高震主,韩信几乎已经没有了出路。

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汉书》)

韩信这是面临的局面唯一能够善终的一条路就是自立,其他选择都会导致韩信处于万劫不复之地。

韩信行军打仗可以,对国家大势的把握却没有蒯通明白透彻,蒯通将所有的厉害关系都说的明白清楚了,但韩信就是不听。(萧何剧照,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历史细节决定了韩信被杀的必然命运)

韩信倒打一耙,蒯通绝处逢生。

韩信和蒯通之间的多次对话都是两个人秘密中所说的,当韩信被杀之时于是哀叹: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临终之时哀叹自己当初没有同蒯通的计谋,却被小人、女子所欺诈,这就是天意啊!这里的小人指的是萧何、陈平,女人则是指吕后。

蒯通是一个看透大局势的谋士,韩信不听自己的计谋,早就脱离韩信,装疯卖傻去做巫师去了。他本来可以安享晚年,却被韩信摆了一道,被刘邦抓了起来准备处死。蒯通的计谋导致郦食其被烹杀,刘邦打算也把他煮了。

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蒯通的意思是说秦朝失去国家,天下的人都在争夺天下,谁的才能高谁得天下。天下有这么多人在争夺,只是因为能力不够才没有取得,你能够把天下和我一样的人都杀尽吗?

蒯通将谋士们称作狗,吹捧刘邦是最有才能的人,所以得到天下,至于那些众多的竞争者是杀不完的。

刘邦被吹捧的晕晕乎乎,认可了蒯通的才能,于是将蒯通释放。其实在刘邦心中也有一番比较,假如蒯通在自己手下,才能功绩必然不下于张良、陈平。

韩信不听蒯通的计谋,导致身死,同时也埋没了蒯通这样一个大谋士,可以比肩张良、陈平,因为跟错了主人的缘故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