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的由来,有什么历史介绍吗?泉州为何会有洛阳桥_洛阳_泉州_桥基

本文目录

  • 泉州洛阳桥的由来,有什么历史介绍吗
  • 泉州为何会有洛阳桥
  • 泉州洛阳桥有多长
  • 泉州洛阳桥和洛阳有什么关系

泉州洛阳桥的由来,有什么历史介绍吗

分享一下我的泉州之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我只有一周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用的。了解泉州,就从洛阳桥开始吧。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834米,宽7米。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雨”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

我从位于泉州美食街的住处坐K2公交车,大约1小时到达洛阳桥桥南站。穿过闽南特色的桥南街,就来到了洛阳桥的南桥头,宽阔的桥面两侧可见石塔两座,这是全桥五座石塔中的两座。

桥头右侧的窣堵坡式塔 :是最原始的佛塔,圆冢样貌。

桥头左侧的三层六角楼阁密宗塔。

继续前行,前方桥面左右两侧有两座石亭。

北端西侧的石将军

北端东侧的石将军

中亭岛的宋代的陀罗尼经幢式石塔

镇风塔。泉州濒临海边,夏季台风频发,掀起巨浪对洛阳桥产生巨大的破坏,明万历年间特在桥中增建的镇风塔,以求平安无事。

洛阳桥上眺望远处的红树林

中亭岛到了,这里有几棵威武高大的榕树。

榕树下是中亭岛“天下第一桥”祠堂,里面有洛阳桥建造的历史,同时展出一些珍贵文物,值得一看。

中亭岛“天下第一桥”祠堂旁,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在天下第一桥祠堂的左侧,有一个碑亭,里面有一方与求雨有关的石刻,为“西川甘雨”。

大家一定会有疑问,泉州的桥,为何叫“洛阳桥”?原来,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入迁后,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对了,此图中还隐藏着一座古老的残缺的阿育王塔。

换个角度欣赏阿育王塔。阿育王塔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只是这座塔的塔刹没有了。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虽然风化严重,但是依然可辨。

洛阳桥的中间部位,在桥面有一块写着“晋惠交界”的石碑,不注意很容易错过。以前泉州叫晋江专区,而且泉州的三个区有一段时间属于晋江管辖。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洛阳桥在当年一边是晋江,一边是惠安,因此这里曾为“晋惠交界”。

继续前行,在靠近洛阳桥北端位置,有一座月光菩萨塔。月光菩萨塔是一座宝箧印经式石塔(北宋),3.5米,双层须弥座,第二层每面四个佛龛,内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语,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塔顶。月光菩萨塔与上面介绍的阿育王塔一样,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

接近洛阳桥的北端桥头了,前方有两座石亭和两座石塔,还有一尊高大的蔡襄石像。

北端西侧石将军

北端东侧石将军

西侧五层八角楼阁塔

东侧五层八角楼阁塔

洛阳桥北端桥头

洛阳桥北端桥头广场上的蔡襄石像

石像下的蔡襄简介。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省仙游县人 。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并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它被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

洛阳桥北端广场上的小吃玩具摊。

在桥北的小广场上,有很多的小吃摊。到这里,不可不尝当地特产,壳酥馅鲜的海蛎饼。

桥北回望洛阳桥

洛阳街

步出洛阳桥,这里有两条闽南风情小街——蔡襄路和洛阳街。洛阳桥“南有蔡襄祠,北有昭惠庙”。昭惠庙就坐落在洛阳街上,这里也是游客必去的地方。

从泉州市区去洛阳桥,最佳路线是坐k2公交车在桥南街下车,步行经桥南街游览洛阳桥,再经蔡襄路,到k502路公交车洛阳三角牌站,坐车返回市区。当然也可以选择反方向游玩,不走回头路。

希望给你帮助。

泉州为何会有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叫万安桥。当时这个地方叫万安渡头,是个古渡,古官称泉州府38都万安铺,古时有位皇帝到这里游玩,看到眼前的景象写了一对子:江南平地起高山,山川锦绣似洛阳。现在的洛江区万安桥南的古官称就是“泉州府晋江38都万安铺洛阳”。古时整个江面海域地都是现在的洛江桥南社区的。有历史可鉴。

泉州洛阳桥有多长

834米。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

洛阳桥(Luoyang Bridge),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民国21年(1930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泉州洛阳桥和洛阳有什么关系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桥,名为洛阳桥,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为什么却叫洛阳桥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座桥的故事。

一、洛阳桥的得名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北郊10公里处。北宋皇祐年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近4年,是我国著名的巨型海港梁式多孔大石桥,开创了在海港建设大石桥的先河。

洛阳桥(今福建泉州)

洛阳桥初建时全桥长834米,宽7米,有500个石雕护栏、28只石狮子、9座石塔,46个桥墩,47个桥孔。全都是由花岗岩筑成,铺设桥面的石板长10米,宽1米,重达10000公斤,是福建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茅以升称赞其为“福建桥梁中的状元”,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那么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很早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唐朝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时常发生,不少中原人南迁。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多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这些南迁的人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发展生产。当他们来到泉州时,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洛阳”。

二、洛阳桥与泉州

洛阳桥地处泉州城东北洛阳江口,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厦门、福州往来的必经之地,是东南沿海的通衢之地。现在仍是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往来的必经之地。在修桥之前,人们一直靠以渡船往来江上。但是春夏季节,雨水上涨,加上海水涨潮,搭渡翻船而葬身江中者,难以计数。

宋代,泉州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交通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需求,顺应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在泉州知府蔡襄的号召下,当地商民集资1400万两白银兴建了这座跨海大桥,实现“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洲变通途”的愿望。

洛阳桥畔的蔡襄像

洛阳桥的建造过程异常艰苦,主要是因为洛阳江在连江接海之处,深受海水侵蚀之苦,桥基必须特别坚固,防止海潮侵蚀。洛阳桥对世界桥梁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做出了三大贡献。

第一,造桥工匠们创造了一种新型桥基——筏形基础。

筏形桥基是指人们先沿着桥的中轴线抛入江中大量石块,然后延伸出一定宽度,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这种桥墩被认为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洛阳桥的桥基宽度约25米,长度500余米。

第二,当地人民发明了种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

开始抛下去的巨石非常散乱,连接度差,石块间空隙不一,在这样的桥基上建桥必然不稳固。牡蛎是在当地比较常见的海产软体贝壳,具有固着性,它的壳可以附生在岩礁或者其它的牡蛎壳上,繁殖能力很强。以牡蛎固基就是利用牡蛎的这种迅速繁殖的特性,把原来松散的石堤胶结成牢固的整体,防止基石被潮水冲走。这种以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是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此外,为了有效保护桥基和桥墩,禁止人们采食桥下牡蛎。

牡蛎居然还有这种作用?

第三,洛阳桥创造了我国建桥史上浮运架桥法的纪录。

浮运架桥法也就是当时的人们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方法,利用潮汐的涨落,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既减轻人力负担,又方便石料的运输,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运用这样的方法,最终一座“跨海长虹”建成了。

洛阳桥建成后,蔡襄下令沿途栽松植树。这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商旅在炎月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暴晒之苦。蔡襄在千年前已经注意保持生态平衡,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民造福,其远见卓识令人赞叹不已。

三、洛阳桥的“三绝”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历时7年之久,跨江接海;二是《万安桥记》简洁,全文仅153字,由蔡襄本人亲自完成;三是碑石、碑字精雕。洛阳桥的桥面,有500根栏杆石柱,并用28只雕琢精致的石狮子作为装饰。据传说,这些数字代表500个桥工和28个技师。这些精美的石雕艺术品生动展现了古代“石雕之都”惠安的特有风韵。

夕阳下的洛阳桥

洛阳桥在没有现代化动力装备的基础上,利用人力和借助自然力而建成,是我国最早的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洛阳桥修建至今,历时900余年,根据文献记载,先后修理和重建共16次,大修不过3次。为了纪念的蔡襄功绩,当地人民特意修建了蔡襄祠。

泉州蔡襄祠

学者吴生石评价蔡襄:“他的功绩,主要不在于史书、传说中所称道的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而是他顺应了当时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顺应了泉州港迅速发展的趋势,利用了作为泉州地方长官的权威,支持、推动了洛阳桥的建造。”

洛阳桥的建成,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对泉州的南北交流和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大加快了泉州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还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建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桥梁史话》编写组编:《桥梁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2、吴声石:《蔡襄与洛阳桥》,载《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董莉莉、陈树淑著:《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还君明珠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