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土之滨皇甫嵩怎么加点?东汉名将皇甫嵩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_皇甫_朝廷_东汉

本文目录

  • 率土之滨皇甫嵩怎么加点
  • 东汉名将皇甫嵩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 剿灭三十万黄巾的汉末名将皇甫嵩,为何不愿做董卓、袁绍
  • 三国演义中前期打黄巾那么厉害的皇浦嵩,卢植这些人后面去哪了
  • 如何评价汉末的皇甫嵩
  • 率土之滨皇甫嵩武将怎么搭配皇甫嵩战法详解
  • 如何看待皇甫嵩的个人特点
  • 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什么在三国舞台上籍籍无名

率土之滨皇甫嵩怎么加点

率土之滨皇甫嵩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角色,无论是威望还是胆识,都堪称一绝。如果在加点方面稍加注意的话,实力不容小觑。那么率土之滨皇甫嵩怎么加点才是最佳的选择呢?下面的皇甫嵩技能加点攻略告诉你答案。

率土之滨皇甫嵩属性:

cost:2.5

兵种:骑

攻击距离:2

初始谋略:82

初始攻击:76

初始攻城:7

初始防御:93

初始速度:89

东汉名将皇甫嵩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要找出哪些“实际历史上很厉害却存在感、出场率超低的角色?”,皇甫嵩一定是其中当仁不让的重要一员。虽然与老同事兼好朋友卢植同样作为平定黄巾之乱的大功臣,但是卢植有后来的昭烈帝刘备加成,身为他的老师(尽管很可能跟今天的函授差不多),即使戏份也同样少得可怜,但至少还有一定的知名度。皇甫嵩则彻底轮为了酱油的角色,无声无息的出现,同样无声无息的退场。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皇甫嵩却绝非《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这么背景板,甚至可以说是一名极其强悍的角色。

一, 将门虎子

虽然同为平定黄巾之乱的大功臣,然而皇甫嵩的家世比卢植要高出不知道几个档次。作为“凉州三明”之一皇甫规的亲侄子,皇甫嵩拿到的其实一开始就是一手好牌,从察举制手中开始举孝廉,此后担任郎中,县令。最关键的是朝廷中的两位大佬,太尉陈蕃和大将军窦武同时准备征召他作为部署,只是最后皇甫嵩没有答应,而是去了北方边境担任太守,从而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皇甫嵩在北方参与对异民族的征伐中立下了多少功勋,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皇甫嵩成功地躲过了党锢之祸。当然这里以阴谋论的角度推测皇甫嵩如何如何厉害,提前预知到了世家大族在跟宦官的斗争中一定会倒霉这种想法未免过于耸人听闻。也许我们只能说是皇甫嵩运气足够好,如果他真的在党锢之祸中栽了,那么后来东汉王朝想要从黄巾之乱的打击下尽早解脱出来很可能只是痴人说梦。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常年沉迷在酒色中的汉灵帝面对这种情况当然首先表现出的是束手无策,等到稍微稳定了以后,汉灵帝任命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作为大将军负责全权处理平叛事宜,而何进也随之将手下的权力分派跟了三个人:朱儁,卢植,皇甫嵩。这三个人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对黄巾作战,力图取得成果,事实证明,虽然何进后来的表现非常弱智,但至少在这件事上的眼光还是很好的。此三人在镇压黄巾军中所展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和水平,都非常值得称赞。

二, 百战名将

皇甫嵩早年在北地边境的战绩基本上已经史无可考,不过从他镇压黄巾之乱的用兵风格中可以看出其端倪,那就是稳准狠三个字。皇甫嵩很清楚黄巾军的弱点究竟在哪里,那就是农民起义的组织程度远远不能跟官军相比,官军可以集中最精锐的力量去打击农民军的薄弱环节。皇甫嵩是这么想的,同样也是这么做的,他仔细观察了黄巾军的营地驻扎方向,发现可以用火计对其进行打击,于是皇甫嵩趁着夜晚风向大变,纵火焚烧其营寨,黄巾军因此大败,损兵折将。趁着这个机会,他继续率兵进击,将黄巾余部清缴干净,为东汉王朝彻底扫平黄巾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能够平定外部隐患的皇甫嵩,在面对东汉王朝内部所存在的问题时,却几乎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在何进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皇甫嵩却几乎没有改变其思维的方式,当然这也许跟何进所充任的官职不得不重用却也不得不防御皇甫嵩的势力做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从185年黄巾之乱被平定后直到189年为止,东汉王朝各地的叛乱在黄巾军所带动的余波中迟迟未消。一方面是平定主力黄巾军不代表余部也跟着一起被解决,另一方面则是地方上的豪族已经借由剿杀黄巾军的活动开始逐渐膨胀其野心。皇甫嵩在这段时间内分别前往了不同地区平定种种叛乱,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皇甫嵩在东汉军队中的威权甚至要大于担任名义上最高军事长官的大将军何进,那么依照何进的性格对皇甫嵩有所怀疑和猜忌也就很正常,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皇甫嵩手下的幕僚阎忠曾劝告皇甫嵩利用这个机会自己称制建立势力,但是却被皇甫嵩拒绝,如果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发现,这一幕跟平定太平天国后的曾国藩被自己的属下劝谏称帝何其相似,只是无论是皇甫嵩还是曾国藩,都在野心面前选择了妥协。

三,保得余生

公元189年,何进被宦官集团暗杀,他死前下令招揽的董卓趁机进京掌握了政权。董卓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基本上就是以一种暴躁和狂乱的形象在东汉王朝的中央政治中枢作威作福。皇甫嵩之前就曾经跟董卓有过仇,因此一直被其嫉恨,而董卓在洛阳的废帝计划皇甫嵩又是主要站出来反对的人,面对这种情况,董卓打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送皇甫嵩归西。这让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很是焦急,眼看自己的老爹性命不保,皇甫坚寿就跑到董卓面前叩头请求他放了老爹,实际上董卓跟皇甫坚寿一直关系不错,有几分友谊,而且此时的皇甫嵩也已经没有了兵权,无法威胁到自己的位置,董卓在皇甫坚寿百般求情,加上不少大臣都认为皇甫嵩是汉朝老臣,功劳颇大的情况下,最终释放了皇甫嵩。

这对于皇甫嵩来说也并非什么特别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多年的军旅生涯,餐风露宿已经严重损害了皇甫嵩的健康。而且此时一片混乱的东汉王朝,也不复当年的繁华,皇甫嵩几乎没有什么机会重新去平定天下,尽到自己将领和臣子的职责,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此时的董卓也早已被吕布所杀,乱世已经进展到了最为如火如荼的一面。不知道皇甫嵩去世的时候,心中会是什么感受呢,也许他会觉得,比自己早一点去世的卢植,没能看到这种混乱也是幸福吧!

剿灭三十万黄巾的汉末名将皇甫嵩,为何不愿做董卓、袁绍

东汉末年,封建制度政治黑暗,时局动荡不安,内有外戚宦官明争暗斗,外有少数民族入侵华夏,百姓深受压迫,最终爆发各地叛乱,以黄巾大起义为代表。 三国大佬开始创业的时候,皇甫嵩的地位不要太高。平黄金时期,东汉地方政府没有兵,虽然政府迫于压力允许州郡募兵,但是兵少、力量小,真正对阵黄巾的主力,还是朝廷正规军,主帅是皇甫嵩、朱隽、卢植等人。

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汉灵帝时,太平道教主张角作乱,置军三十六方,祸乱天下,京师震动,天下响应。这时,汉灵帝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朱儁,总计率领四万多人,征讨颍川的黄巾军。 平定黄巾起义的最大功臣,无败绩。可惜为了自己一时的名节没有早点除掉董卓,否则也不会有董卓什么事情。董卓专政时期,又懂得放弃,懂得隐忍,使自己得以善终。 那他为什么不愿做曹操,袁绍那?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他的家族是一个世家大族。他深受着家族风气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心中仍然还是向着自己的政府,向着汉朝。 当时他一如既往,觉得百姓的心都是向着汉朝的。虽然说那个时候,各种农民起来反抗,但是民心还是向着政府的。在当时的时代,儒家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它让人要尊重君王,要维护君主的皇位。他一直深受儒家的影响,因此他的目光短浅,他一直没有看清楚当时真正的局势是如何。当时农民起来反抗,说明百姓已经非常不满于当时的政府了。更加让人害怕的是,当时的朝臣的心智也变了。他们并没有所谓的那般忠心,一个个都想着自己上台。于是就有了那些想要颠覆朝廷的人。而且还有些人开始不看好这个政府了,他们甚至想要自己上台代替这个统治。当时他的手下告诉他,现在你应该去迎接皇帝,然后就可以号令天下了。可是他拒绝了这个建议,自己一个人去到董卓的手下干活。 皇甫嵩,这样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教化的名将,十分小心翼翼,他不敢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他一生都受到了捆绑,即使自己实力强大,虽然他是后来多个诸侯的老领导,但是他还是只能非常碌碌无为,沦为一个十分中庸的人。

三国演义中前期打黄巾那么厉害的皇浦嵩,卢植这些人后面去哪了

皇甫嵩一直在朝廷当官至死,后期吃过的亏多了,所以当得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很听话的“好官”。

卢植后来离开朝廷后到河北帮四世三公的袁公路撑过一段场面,相当于负责其参谋部的工作。后因二人相处不太愉快而归隐,据说归隐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河北原中山国一带开办过军事干部培训班,象公孙瓒、刘备等人都在他那培训班混过,所以都自称为卢植弟子,确实为三国培养了一批军政人才。

如何评价汉末的皇甫嵩

皇甫嵩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伯父乃是一代名将皇甫规,皇甫规与段颎、张奂并称为桓帝时代三大名将,在与西羌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皇甫嵩自幼好学,在兵法上深得伯父皇甫规的真传。

我来说说皇甫嵩的主要经历。

1、平定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爆发后,汉桓帝在选择大将时,第一人选便是皇甫嵩。

皇甫嵩晋见皇帝后,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军事主张,只是说了两点:第一,朝廷必须解除党锢,释放被捕的清流党人,恢复他们的政治权利。第二,皇帝应该拿出私人钱财与马匹,赏赐给军队,以鼓舞士气。

他一眼就看穿黄巾暴动的原因,乃是在于朝廷太腐败。十八年的党锢之狱,正直的官员要么被杀,要么被捕,要么被流放,若不平反,难平天下人之心。在皇甫嵩的争取下,清流党人总算得自由,这对平定叛乱起来积极的影响。

汉灵帝委派皇甫嵩为左中郎将,率一支精兵,讨伐黄巾军。黄巾将领波才仗着人多势众,把皇甫嵩军包围在一个名为长社的地方。皇甫嵩并没有乱分寸,他镇定自若,窥破敌之弱点,以火攻之法突袭敌营。由于黄巾军之篷帐是用茅草所搭,遇火熊熊而烧,兵营大乱。皇甫嵩果断出击,大破敌军。

紧接着,皇甫嵩与朱儁联手,进攻汝南、陈二郡,连战连捷,之后又接连打败了东郡、南阳的黄巾军。

皇甫嵩一路攻城掠地,直捣黄巾军老巢广宗城。此时张角已死,其弟张梁以十万之众守广宗。皇甫嵩围而不攻,摆出长期围困的架式。当黄巾军出现守备松弛时,皇甫嵩出其不意发动总功,仅用一天便攻破广宗城。张梁弃城而逃,皇甫嵩乘胜掩杀,张梁及三万名黄巾战士战死或被俘,另有五万人被赶入河中淹死。是役,皇甫嵩大获全胜。

一个月后,皇甫嵩在下曲阳再次谱写不败的神话,大胜黄巾军,斩杀张宝,杀掳十万人。

至此,张角兄弟全部已死,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

2、西征军统帅

黄巾起义拉开天下大乱的序幕,西北爆发叛乱,以韩遂、马腾、王国为首领。

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西北反政府军在王国的统领下,发动新一轮攻势,包围陈仓。皇甫嵩被任命为左将军,下辖前将军董卓等将领,共四万人马,救援陈仓。

皇甫嵩之战略,与西汉名将周亚夫类似。他认为陈仓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应按兵不动,等叛军筋精疲力竭之时,一战克之。果不其然,王国猛攻陈仓八十多天,陈仓城岿然不倒,只得退兵。此时皇甫嵩全线追击,以逸击劳,以完整之师击疲乱之师,穷追猛打,连战连胜。王国的反政府军大败,落荒而逃,死一万余人。

陈仓一战,是西北叛军兴衰的转折点。

王国被皇甫嵩杀得大败而回,韩遂大为恼怒,把王国给废了。王国的部下十分不服气,而凉州另一名首领马腾也与韩遂争权夺利,高层的内斗,使得凉州反政府武装集团由盛而衰,对东汉政府的威胁也随之减弱。

3、战场巨人,政坛矮子

在战场上,皇甫嵩是高明的将领,谋略层出不穷,可是在政坛上却一败涂地。论行军打仗,兵法谋略,董卓远远不及皇甫嵩。可若要论政治野心与权术,则皇甫嵩远远不及董卓。

董卓在西北军中根基深厚,为人傲慢自大,目中无人。当时朝廷里有不少大臣看董卓不顺眼,觉得这个人太过于嚣张,无异于养虎为患。汉灵帝决定削去董卓兵权,一纸诏书,召董卓入京,担任少府之职。然而,董卓却找种种理由,抗命不从。

可以说,董卓都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了。这时,惟一可节制董卓的人,就是皇甫嵩。侄子皇甫进言:“全国的精锐部队,都掌握在您与董卓两人手中。朝廷要董卓交出兵权,他却百般推托,这不明摆着是想造反吗?董卓这个人,性情残暴,不能服众,您是主帅,应该要发兵讨伐他。这样做,既是为朝廷解除后患,也是为天下除害。”

可是皇甫嵩没同意,论打仗,他是一流的,论搞政治阴谋,他搞不来。他只是淡淡地说:“董卓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这当然是有罪的,可是如果擅自杀死朝廷委派的将军,那也是危险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写份奏章,上报给朝廷吧。”

皇甫嵩优柔寡断,错失铲除董卓的时机。

随着汉灵帝之死,东汉政坛巨变,董卓乘机入京城,把持朝政,废立皇帝,成为无冕之王。一旦大权在握,董卓以朝廷名义下了命令,召皇甫嵩返回京师,削其兵权。

当时有能力推倒董卓的人,只有皇甫嵩。在朝中担任议郎的盖勋秘密派人与皇甫嵩联系,希望左将军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皇甫嵩沉默了。

长史梁衍对董卓的横行霸道早看不下去,遂进言说:“董卓在京师无恶不作,废立皇帝,现在又要召将军前往。将军若是前去,说不定性命都保不住,至少也会蒙受羞辱。不如乘机起兵,讨伐逆贼。袁绍在东方率领群雄进攻,将军从西面夹击,必可生擒董卓。”但皇甫嵩仍然沉默着。

我们必须说,皇甫嵩是非常优秀的将军,却是很蹩脚的政客,要他搞政治斗争,确实搞不来。他也不愿意牵扯到政治斗争中,当年他有权力、有机会杀死董卓,他都没下手,何况是现在呢?

最后,皇甫嵩回到京师,兵权被解除了,挂个了城门校尉,从左将军一下子掉到城门校尉,地位一落千丈。至此,皇甫嵩的军事生涯结束,在之后波澜壮阔的群雄争霸中,就看不到他的身影了。

率土之滨皇甫嵩武将怎么搭配皇甫嵩战法详解

皇甫嵩,此游戏自上线以来,一直深受玩家喜爱,那么想知道皇甫嵩的最新攻略及新闻信息么,下面跟着小骨来一起学习关于皇甫嵩的知识吧,希望各位玩家了解后能够对该游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率土之滨游戏中,武将皇甫嵩怎么样?皇甫嵩值得培养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率土之滨皇甫嵩属性战法详解,一起来看看吧。

皇甫嵩-汉-骑》》》★★★★

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有谋略,有胆识。在讨伐黄巾军的战斗中,击杀了张梁,并屡获战功。

武将组合:(末路尽忠)

成员武将:卢植(汉)、皇甫嵩(汉)、张奂(汉)、朱儁(汉)

加成属性:防御、速度

激活条件:以上任意三将(非同名)组合激活。

基础战法:

猛火:对敌军单体发动策略攻击(伤害率40%,受谋略影响),并使其陷入火攻状态,每回合损失一定兵力(伤害率37%,受谋略影响),持续1回合

可拆战法:

焰焚箕轸:1回合准备,对敌军群体发动强力策略攻击(伤害率59%,受谋略影响),并使其陷入火攻状态,每回损失一定兵力(伤害率59%,受谋略影响),持续1回合

如何看待皇甫嵩的个人特点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皇甫嵩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职业军人,评价为忠臣良将不为过。皇甫嵩早年事迹未见史载,因平黄巾乱而名声大振,加官晋爵。平黄巾期间连战连胜,先后击破张梁和张宝所部,之后又平王国叛乱,前后多立战功而无败绩。

光是这些就足以得到比较高的历史评价了,何况皇甫嵩没有多少污点,还有体恤百姓与士兵的记载。唯一的污点就是破黄巾期间杀戮较重,不过对方已被定性为贼,杀戮越重同时也说明战功越大,以此为依据官职还有升迁。

皇甫嵩因战乱而成名,等到真正的乱世开启后反倒无所作为了,大概跟中规中矩的性格有关。皇甫嵩手握强兵,与董卓有矛盾,但几次放过了问罪的机会,跟孙坚那种果敢性格完全两样。接到董卓召唤后皇甫嵩便不顾危险去就职,可见他没有争天下之心,但并不懦弱。从董卓之乱起,皇甫嵩便没什么大作为,官职的任免也随朝廷心愿,当然都是三公九卿或级别近似的将军,但都没有什么实权,也无须完成什么重大任务。最高当过太尉,但因为流星被免职,说古人迷信吧倒也未必,可能就是找个借口腾位置。

皇甫嵩对三国历史的发展其实没多大助力,真正乱世开启后皇甫嵩几乎出世了,始终挂着几个闲差养老。早年皇甫嵩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破黄巾,但黄巾乱对三国的发展不过是提供一个契机使地方坐大,在当时地方坐大已不可避免,皇甫嵩破黄巾的快与慢倒是不那么重要了。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什么在三国舞台上籍籍无名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卢植朱儁皇甫嵩,在当时的成就和功绩,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是东汉政权的最后一批捍卫者,将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重新扶正。然大厦将倾,非人力所为。

能力真的很牛,功劳真的很大

(东汉卢植)

东汉末年,或者说汉灵帝晚年和汉献帝初年,东汉朝廷的两大心病便是「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于是,「平黄巾」和「诛董卓」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终极目标。

在这两件事上,特别是平定黄巾起义,卢植朱儁皇甫嵩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纷纷响应,京师为之震动。朝廷任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率军平乱。曹操袁绍此时都是在其手下跑腿的小角色,董卓也是如此。

三人不辱使命,凭借其超凡的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皇甫嵩,黄巾军的三大首脑——张角张梁张宝之死均与其有关,彻底摧毁了黄巾起义军的领导核心。

卢植还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师从大儒马融,与郑玄管宁等大咖为同门,而刘备公孙瓒都是他的门生。

皇甫嵩出身将门世家,其父为北地太守,叔叔为东汉度辽将军。皇甫嵩好诗书,喜弓马,文武双全。朱儁虽出身寒门,从小孝敬母亲,重义轻财,后经人推荐入朝为官,逐渐走上政治前台。

卢植后被诬陷,免官回家,后为袁绍军师, 192 年去世。董卓被诛后,其部将李郭相互攻伐,朱儁被扣为人质。朱儁性格刚毅,当日发病而死。皇甫嵩同年去世。

三国历史时间表

(皇甫嵩)

那么就如题主所说,三人的成就和功绩如此之大,为何在三国的舞台上寂寂无名?名气和成就如此成反比呢?我们理一下三国时间线,问题不言自明。

黄巾起义 184 年

三人去世 192 — 195 — 195 年

三国建国220 —221 — 229 年

三国亡国 263 —265 —280 年

三家归晋 280 年

由此可知,大三国时期可为 184 年至 280 年,而真正的三国历史要从 220 年开始。而此时,三人去世已 20 多年,他们是三国舞台上最早的一批主角,但并没有真正见证和创造三国历史。

此时曹孙刘都在干啥?

(孙坚)

卢植朱儁皇甫嵩活跃的年代,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在干什么呢?

曹操刘备虽然也参加过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三国演义」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但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还是代表东汉朝廷的卢朱皇甫三人。

在这个时期,曹操刚刚崭露头角,逐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威望。但此时北方霸主还是袁绍,官渡之战也要到 5 年之后才开始。北方还处在一个诸侯割据的局面,除了河北袁绍,还有张绣,西凉马超,汉中张鲁,淮南袁绍,辽东公孙渊以及黄巾残部等,曹阿满任重道远。

此时的江东还不是孙吴的江东,此时孙氏代表人物还是第一代孙坚,182 年出生的孙权不过 十岁刚出头。孙坚在平黄巾和战董卓中立过颇多战功,关羽「温酒斩华雄」实属杜撰,真正终结华雄的乃是孙坚。

刘备同志此时正四处漂泊,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关键是他不想去也得去,连遭败仗,东奔西投。一直到 208 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块立足之地,而这已是十三年之后的事情。

卢植,朱儁,皇甫嵩三人为东汉朝廷立下不世之功,他们东征西讨,为朝廷为国家,一心为公!而

后起之秀曹操,孙权,刘备等同样转战南北,不过为自己及其政治军事集团而已。当然,在曹孙刘那个年代,汉室早已奄奄一息,也无公可为了。

在此给予渎职朱俊皇甫松三人的功绩,我们也只能报以敬意,仅此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