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为什么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十六州汉族老百姓态度怎么样_契丹_收复_宋朝

本文目录

  • 石敬瑭为什么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十六州汉族老百姓态度怎么样
  • 燕云十六州为什么宋朝不能收复
  • 如果宋朝未联合蒙古灭金是否有可能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
  • 燕云十六州还是幽云十六州
  • 燕云十六州是属于辽还是宋的北宋是收复失地还是侵略他国呢
  • 古时候说的燕云十六州是哪里
  • 燕云十六州在古代的战略位置有多重要
  • 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
  • 宋朝为什么会没有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为什么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的时候,本身都危在旦夕,所以才会被契丹抓住时机。

首先石敬瑭早已与契丹有所往来,因为石敬瑭长期驻守西北,而西北是契丹与农耕汉民交汇处,常年摩擦在所难免,因此石敬瑭作为区域负责人与契丹保持友好往来,可以消除军事冲突。

李从珂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视为权利最大的威胁,于是想将其调离根据地,但石敬瑭洞悉意图,拒绝李从珂的命令,使得双方矛盾激化,后唐大军将太原重重围困。

以一隅之地抗衡国家精锐,所以石敬瑭与河西军节节败退,并最终被围在城内,民心浮动,士气低落,可以说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若失败等待他的无疑是身首异处。

石敬瑭深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但只有用如此重要的区域,才能使契丹向强大的后唐对抗,才能够救援自己,也许有原则,石敬瑭也不愿意如此做。

从后面石敬瑭为维系后晋政权,向耶律德光上表称臣,同时进献礼物的屈辱行径,远不如割据河东逍遥自在,割让燕云十六州,真的只是生死关头的无奈之举!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十六州汉族老百姓态度怎么样

关于宋辽相争的燕云十六州,首先要说明一点,宋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都没有争议。

1,辽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燕云十六州。

①石敬塘政权有求于辽,以燕云十六州作为回报,诱使辽出兵中原,对石敬塘政权鼎力相助。因此燕云十六州是辽合法所得。

②由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诸国割据,天下没有共主。所以辽国合法获得燕云十六州,无须天下共识。

③辽拥有燕云十六州时,宋还没出现。宋帝以武力平天下,帝位并非唐天子禅位而来,因此宋不具有对燕云十六州的继承权。

2,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故地,自古就是汉地。宋作为中原之主,汉人朝廷,对燕云十六州提出申索,也有道理。燕云十六州回归中原有合理性、正当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之争,是宋辽国家层面的争斗,与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无关。百姓的态度是,谁打赢了,就认谁做老板。而宋辽也皆视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为自己的子民。

关于燕云十六州之争,始于后周国主柴荣。周主柴荣,不认同辽占有燕云十六州,于是起兵征讨。周主柴荣夺得三州以后,不幸驾崩。

赵宋代后周,宋太祖将南征视为重点,于是就停止了征讨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时期,南方战事已毕,此时又正逢辽主驾崩,辽由萧太后携幼子,理国政。宋太宗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重新开始征讨燕云十六州。无奈何,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丶韩德让丶萧挞凛等人,太过强悍。宋军不但未夺得燕云十六州,反而将后周夺回的三州,丢掉一个。自此燕云十六州,辽占十四州,宋占二州。

宋太宗驾崩,宋真宗赵桓即位。辽认为宋帝此时忙于安内,于是就想趁机夺取被宋占据的二州。

由于二州被宋占据的时日已久,百姓人心向宋,在军民同心协力的情况下,辽军以倾国之兵,也未能得手。

于是,萧太后领着韩德让、萧挞凛等人,率倾国之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北部)。辽想攻破澶州,直逼开封,迫使宋让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之中的二州。

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等人的规劝下,被迫御驾亲征去澶州。于是宋辽在澶州对峙。由于:

1,辽军疲惫,已属强弩之末。

2,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已离世。

3,辽大将萧挞凛,意外死于宋军“床子弩”之下,大挫辽军士气。(当年擒拿杨业的辽将,就是萧挞凛)

4,由于各地宋军,源源不断的前来增援。

因此辽主征宋的决心,发生了动摇。辽宣称只要宋归还两州,辽就撤军。而宋帝亦知辽军动摇,宋帝一方面不想让出两州,另一方面也不想与辽开战。

一是开战,耗费太大。

二是辽军强悍且人数太多,宋辽决战,宋军没有绝对的胜算。

宋帝也深知,让辽主空手而归,辽主是绝不会同意的,因此与辽议和,签定了《澶渊之盟》。大致内容是:

1,宋不让出到手的二州,亦不再追讨辽占据的燕云十四州。宋辽以两国停战线为边界,永不再战,永守和平。

2,宋每一年,必须给辽“岁币”,即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据宋朝记录,宋真宗时代,宋一年的财政收入为1600万两银绢,每一年付给辽30万两银绢,不会对宋有多大影响。

倘若宋辽不和,边界长期打仗,宋的支出,会远不止这个数。

3,宋辽开放边界,设互市,开展经贸文化交流。

自此宋辽边界,迎来了近百年的和平。宋辽边贸热络,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也因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正是燕云十六州的百年富足,引发了后来的金国的红眼病。宋金为了燕云十六州再起峰烟。宋朝面对危机,处置不当,导致宋朝丢了半个江山。

燕云十六州为什么宋朝不能收复

燕云十六州为什么宋朝不能收复?

缘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急剧扩张,加之宋朝没有恰当把握战机,种种原因导致一直未能将燕云十六州收复。

一、“借兵”引起的割地风波。

燕云十六州是一块军事要地。这块地皮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一些地方。这块要塞北方连接匈奴,南面直接连着中原大地。所以这块地方也算是核心地带。

这块军事要地,曾经一度被匈奴、金国霸占。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一段割据历史造成的。在五代十国之前,燕云十六州都是中原的地盘,直到石敬瑭反唐,把这块要塞擅自割让给北方的匈奴,意求借兵。所以这块地在北方各路集团的控制下长达300年。大宋意欲收复失地,可想当然的事情未必都能容易实现。

二、宋朝不能收复国土之痛。

燕云十六州自被匈奴霸占以后,北宋王朝一直努力收复此地。但是北方游牧民族岂是好惹的角色呢。面对如此困难,北宋王朝没有放弃努力,燕云失地是自己的地盘,就要誓死夺回来。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来,就意识到燕云十六州不是那么容易收复的,因为在唐朝,这个北方民族就在一直骚扰中原,所以赵匡胤并没有放松警惕,同时也在积极努力想办法解决此事。

毛主席有诗云: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雄才大略之人,对燕云十六州必须收复。他依据大臣赵普的策略,先后东征西拓,一路荡平了许多割据政权,向着大一统的目标迈进。此时北方辽国(契丹后来政权)已经是幅员辽阔的大集团了,而且已经有了跟大宋相抗衡的军事实力,所以赵匡胤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北方边境重兵把手,以待时机。可惜的是,没等到自己御驾亲征,就已经去世了。收复的任务又交给了宋太宗赵光义。那么,在宋太宗手里,能否顺利将燕云十六州收回呢。可历史上的翘首期盼,并不能等于现实历史。

三、错失良机,功亏一篑。

要说赵光义是大宋王朝离收复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他继位以后,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在各位辅政大臣的建议下,他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宋太宗首先攻打北汉,北汉是北方大辽的邻居,宋太宗采取步步紧逼的办法。辽国知道宋朝的想法,于是派兵增援北汉,但是庆幸的是,两路联军依然被宋朝所灭。宋太宗想乘热打铁、乘胜追击。然而,没等站稳燕云地块,宋太宗就箭伤发作而死了。

历史上没有可惜,只有真实。北宋末年,我们还知道发生了一次历史事件——海上盟约(借助渤海地域往来作战而得名)。北宋王室与金国达成协议,借金兵一起攻打辽国。但天下没有白送的午餐。

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金宋联盟之后,辽国战败。正当北宋为重新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庆贺的时候,金国南下一举将北宋打败------哀哉北宋、惜哉北宋、痛哉北宋。至此,燕云十六州被金国掌控,直至后来朱元璋一举夺回。

(对此您有何高见,欢迎关注和点评。)

如果宋朝未联合蒙古灭金是否有可能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

南宋收复中原和“燕云十六州”无异于痴人说梦!

南宋在人口、经济、科技等方面都足以碾压金国和蒙古,但最致命的短板就是军事或者说战斗意志,南宋除了皇帝想北伐收复中原和“燕云十六州”,朝臣百官到江南士绅都强烈反对。

南宋与金国

朝臣与江南士绅之所以反对,因江南富庶号称“鱼米之乡”,报着娇妻美妾温柔乡中度余生的想法,若胜,朝廷北迁中原,江南失去战略和政治地位,若败,百官削职问罪,物资紧缺士绅们财富缩水。

宋理宗像

有人觉得将领建功立业是主战派,但京湖和淮西等地兵将拒绝发兵,其一、南宋缺编严重,各军上阵者仅“十之六七”;其二、南宋缺少骑兵,平原攻防均处于劣势;高官爵位虽好,需要有命才能享受。

蒙古骑兵

宋理宗公元1234年“端平入洛”,收复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缺少援军和粮草都是外在因素,南宋缺乏战略布局和战斗力低下是关键。

蒙金战争

南宋第一梯队1.3万人在缺粮时进入洛阳,第二梯队1.5万人缺粮抵达龙门镇,而汴梁的宋军因驻守兵力分散,蒙古将领塔察儿麾下仅数千人,且多为招降的原金国地主武装,赢得“洛东之战”迫使洛阳宋军溃败,而汴京后赵葵和全子才未予增援,慌乱撤退兵甲辎重全部遗弃。

窝阔台

综述:两宋“崇文抑武”政治体系,南宋70万禁军离“燕云十六州”万里之遥,粮草消耗和时间成本都难以负担,而金国在中原建立稳固统治军事实力远胜南宋,南宋想独立收回“燕云十六州”绝无可能,守住江南半壁江山已是幸运至极。

推荐阅读:南宋军事实力胜过金国?抵挡蒙古44年,可惜水分太大

燕云十六州还是幽云十六州

谢邀!

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这十六个州(今天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天津、北京)处于太行山两翼,从地理方面来说,它是中原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一道天然防线。另外这一区域从战国时期就修筑了长城,后来又加筑多次,又是一道坚固的人工防线。

五代之第二代----后唐末帝李从珂部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苦于兵力不足,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助,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做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十岁)的儿皇帝。此人为了一己私欲出卖幽云十六州,可谓无耻之极,但他是个沙陀人(突厥分支),我们还不能痛斥他汉奸。

耶律德光很高兴,马上出兵帮助石敬瑭消灭了李从珂,石敬瑭成功建立五代之第三代----后晋,他也真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还每年缴纳30万布帛给契丹。

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没有了屏障,长城有一段在他们国家境内,失去了效用。尤其在现在河北、北京这边,游牧民族可以长驱直入华北平原,直抵中原腹地,例如洛阳、开封。中原还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产马(不是指普通的马,而是战马)地,军事实力又打了一个折扣。

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当得并不那么开心,内忧外患,六年后就在忧郁之中病死。

评价石敬瑭: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失去幽云十六州,中原受到游牧民族的严重威胁,寝食难安。后周时,周世宗柴荣曾经御驾亲征契丹收复了三州。就在柴荣准备乘胜追击攻取幽州时,却突然病倒,后周被迫撤军,中原丧失了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

宋太宗赵光义搞定十国后,也两次北伐契丹打算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他不是契丹的对手,宋军一无所获,死伤惨重。此后,宋朝就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勇气。

宋真宗时,契丹大举南侵,长驱直入开封附近的澶州,由于契丹主将萧达凛意外中箭而死,萧太后受到打击,态度上转向和谈,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契丹缴纳岁币三十万,之后一百多年两国未再发生大的战争。

宋徽宗时,宋朝与金朝达成“海上之盟”,共同出兵攻打契丹。结果宋朝再次失利,幽云十六州落入金朝手中。金朝消灭契丹后不久,就长驱直入中原,消灭北宋,掳走徽钦二帝。

可以说,北宋就是因幽云十六州而亡。

直到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取大都(幽州/北京),才彻底解决了此问题,收复了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属于辽还是宋的北宋是收复失地还是侵略他国呢

所有国家的领士,都处于动态的变动之中。没有任何国家的领土,是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国家的领土,谁到手就是谁的,只要拿得稳丶立得住就行了。

辽国是在宋朝诞生以前,获取的燕云十六州。这是辽国凭借实力获取的国土,这个不存在争议。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故地,倘若被塞北政权长期掌控,将直接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直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运。因此宋朝统一中原后,致力于收回燕云十六州。这是关乎国运的利益之争,宋朝的想法也没错。

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大原则上是对的。宋朝错就错在,对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判断失误。

当时的辽国十分强悍,不是宋朝凭借武力,就可以轻易击溃的。而且辽国对宋朝没有敌意,也没有吞并宋朝的野心,甚至还想与宋朝交好。

当时的宋室,一不考虑现状,二对辽国缺乏评估,盲目的发动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战争。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一方面极大的消耗了宋朝的国力,导致宋朝无心他顾,致使大理丶越南蹬鼻子上脸。

另一方面,宋朝对辽作战失败,被迫签下“澶渊之盟“,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家之间的领土问题,是永远存在的。解决领土问题,要全方位考虑,要利用历史性机遇,切不可盲目作为。

古时候说的燕云十六州是哪里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云十六州,为五代时后晋皇帝石敬瑭于936年割让给契丹十六州的总称。

“燕”指契丹所建的燕京,“云”指云州。“燕云”之名始于北宋末,为宋人希冀收复北方失地的泛称。

燕云十六州为: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十六州之地相当今北京市和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市,北迄长城,西界山西省神池县,南至天津市海河以北、河北省河间、保定等市及山西省繁峙、宁武等县一线以北地。

幽州——治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

蓟州——治今天津市蓟县。

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市。

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市北莫州镇。

涿州——治今河北涿州市。

檀州——治今北京市密云区。

顺州——治今北京市顺义区。

新州——治今河北涿鹿县。

妫州——治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旧怀来。

儒州——治今北京市延庆区。

武州——治今河北宣化县。

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

应州——治今山西应县。

寰州——治今山西朔州市东北马邑。

朔州——治今山西朔州市。

蔚州——治今河北蔚县。

燕云十六州在古代的战略位置有多重要

燕云十六卅指的是现在北京一代,宋朝时期,在燕云十六周的北部有契丹族建立的辽,东北部有女真后来建立的金,西北部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大宋是一个成胁。

燕云十六卅的北部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部有党项族后来建立的西夏,东北部有女真族后来建立的金,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直按威胁着宋江山。

燕云十六卅的北部多山,地势险要,又多关隘,易守难攻。因此这里战略地位很重要,如果突破燕云十六周,中原地区及及可危。

燕云一六卅在后唐时被石敬瑭割给辽,因此.,宋朝在因为燕云十六卅斗争看,为争夺这个地区发生多次战争

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

明朝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除开两朝综合军力差距外,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北宋建国时,辽国皇帝是有“睡王”之称的暴君辽穆宗耶律璟。

如果宋太祖赵匡胤当时北伐,北宋是有浑水摸鱼,收复幽云可能性的。但赵匡胤放弃了这次机遇,他选择先南后北,打南方去了。

等到太宗赵光义在位时,辽国皇帝已经变成辽景宗耶律贤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了。这两人都是明君圣主,辽国在他们治理下,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一点空子也不给赵光义钻。

赵光义后来发动的北伐,都是属于“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硬上”的典型失败案例。结果宋军在没条件的情况下,拿头撞铁,撞的一头包。而且还是一连两次。

最终,两次失利不仅极大的挫伤了宋朝人对北伐收复幽云的积极性,还挫伤了信心。以致后来没人再敢提收复幽云。

相比于宋初,元末的情况则大不同。

元朝末年的形势,很像东汉末年。都是农民起义,朝廷镇压不利,被迫放权给地方,继而形成豪强林立,军阀割据,朝廷统治空洞无物的局面。

当然,元末和汉末也不完全一样。

最大的区别在于:汉末群雄是在先剿灭农民军后,然后才开始的内讧。所以汉末三国的混战只在军阀之间进行,没农民军啥事;而元末则不同。元末的诸路拥元军阀在剿灭农民军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内讧。所以这就给了农民军坐大,逆袭反杀的机会。

公元1362年,这是一个关键年份。

这一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矛盾激化,大决战一触即发。此时,是一个元军南下,剿灭农民军的机遇。

然而,当时元廷内部居然决裂了。

元顺帝的皇后完者忽都和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结盟,拉拢官员,决定搞掉元顺帝。她们这一派被称为“后党”。

在地方上,割据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王保保宣布拥护“后党”。

元顺帝为了保住皇位,自然也是拉拢官员反对皇后和太子。他这一派被称为“帝党”。

在地方上,割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孛罗帖木儿宣布拥护元顺帝。

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这两派先是嘴斗,后来直接兵戎相见。大决战,打得一地鸡毛。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也正准备决战。但他们都怕元廷内部打不起来,所以起先,他们都在观望北方局势。直到确定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开撕,他们才放心大胆的决战。

公元1363年,陈友谅起兵六十万,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当年十月,陈友谅兵败战死。

同一年,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激战。

第二年,元廷内部依旧激战。朱元璋则趁机吞并了陈友谅的地盘。

直到公元1365年,元廷内战才分胜负。以王保保最终击败孛罗帖木儿告终。

而此时的朱元璋则已经尽占两湖,江西以及安徽、浙江、江苏的部分地区。成为南方农民义军中实力最强之人。

元顺帝见孛罗帖木儿大势已去,没有利用价值了,为求自保,便派刺客杀了他。然后册封王保保为丞相,瓦解他和后党的同盟。并命王保保进驻河南,尽快扫清南方“余孽”。

结果,王保保受了元顺帝封赏,却不对农民军用兵。他带兵进驻河南后,调转头,直接就奔陕西去了。

当时,朱元璋正准备对张士诚用兵。他担心王保保会来打自己,就按兵不动。直到看见王保保挥师西进,与割据陕西的李思齐、张良弼开战后,他才放心大胆的东进,主动找张士诚决战。

如果当时王保保没有西进,而是南下,威慑朱元璋。张士诚或许还能多活几年。朱元璋也不可能那么快就统一南方,继而北伐。

公元1367年10月9日,张士诚兵败,江南富庶之地尽归朱元璋所有。

此时,不仅远在大都的元顺帝急了,就连跟王保保对阵的李思齐等人也急了。他们一起致书王保保,表示能不能先停战?待消灭了朱元璋后,我们再打,行不行?

结果王保保不搭理他们,就是一门心思的要先灭了不服他的其它诸路元军。

后来元顺帝怒了,下了一道圣旨,免了王保保的一切职务。把他一撸到底。

结果,王保保根本不搭理元顺帝。他率军退据山西,把山西境内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杀了个精光。明目张胆的在山西搞割据,拥兵自重,当土皇帝。把元顺帝气的要死,下旨让各路元军剿灭王保保。

眼瞅元军内部四分五裂,又要开战,朱元璋简直要笑死了。这是天赐良机,要是这都不能问鼎中原,都对不起老天爷的厚爱啊!

公元1367年10月21日,即张士诚集团覆灭的当月,朱元璋审时度势,果断命令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

随后,25万明军浩浩荡荡,渡过淮河。先进入河南,紧接着又杀入山东。

公元1368年初,即明军收复山东前后,朱元璋登基继位,建立大明。

明朝的建立,极大的鼓舞前方将士的士气。

按道理来说,南方“余孽”都称帝了,明军都打到黄河边了,元廷内部应该摒弃前嫌,共同抗明才是。

然而,元朝也是命中该绝。

王保保不认错,元顺帝也不想赦免他。他们两个就这么隔空冷战。

割据陕西的关中拥元军阀缺乏主心骨,对明军的态度模糊不清。以至于潼关这个绝对不能丢的战略要地,竟然也拱手让给了明军。

明军收复潼关后,徐达派人监视关中拥元军阀的动向。他则与常遇春、汤和等人,挥军渡过黄河,剑指元大都!

公元1368年闰七月,明军打到天津。元顺帝惊恐万分,急忙下诏认错,恢复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职务,命其统领天下兵马,火速到大都来勤王。但王保保接旨后,却依然愤恨元顺帝,故意不救,坐观成败。

当时,李思齐那帮人又看不下去了,主动派人跟王保保讲和,希望与他共同抗明。但是王保保不想搭理他们。

直到当年的八月二日,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仓惶北逃元上都,元朝灭亡后,他才慢吞吞的表示会发兵救援。然而为时已晚。明军已经牢牢控制了幽云地区。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明朝能够相对顺利的收复幽云十六州,与元朝当时的派系斗争,四分五裂,是分不开的。

我个人认为,就算朱元璋推迟两年北伐,都没关系。因为元廷那帮人内斗,可能都不用等明朝来打,他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当然,元朝的内讧只是明朝能轻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客观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明军的战斗力很强!而且深得北方民众的支持,能在战场上,凭实力完虐不得人心的元军。

因为攻克北京,收复幽云,从来就不意味着北伐结束了。守不住胜利果实,到头来,注定一切都是白搭。

北宋末年,宋军也曾从金人手里接收过幽云十六州。但宋军战斗力差,守不住,最终还是把幽云弄丢了。

相比于宋军,很显然,明军上下没有犯这种错误。徐达、常遇春收复幽云后,他们清醒的意识到:收复燕云,其实只是开始,北伐并没有结束!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所以,他们果断进攻山西,决心将王保保围歼团灭,为第一阶段北伐画上句话。

但王保保毕竟是名将,明军收复幽云的过程太轻松,以致上下都产生了一种元军不堪一击的松懈心理。王保保敏锐察觉到,这是一个设伏围歼明军前锋部队的机遇。

于是,他在山西韩店设下埋伏,将轻敌冒进的汤和打得惨败,歼灭明军八千余人。

汤和惨败后,王保保立即反攻,而他的目标就是大都城。

王保保当时心里盘算:如果徐达不派兵救援大都,他就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派人来增援,他就在大都城外以逸待劳,设下圈套,再伏击明军一次。

这是一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选择哪条路,王保保都是胜利者。

但是,徐达也不是吃素的。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名将,他看穿了王保保的小九九,没有顺着王保保的套路走。

他决定,大都城不要了!明军继续西进,向太原进攻。太原是王保保大本营,他如果不想老巢被抄,就必然要回援。只要王保保敢来,自己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元军设个埋伏。

如果王保保不来,也没关系。大不了,他和王保保互换主场。

后来事实证明,徐达的设想是对的,王保保听说徐达没派兵回援,而是剑指太原,果然慌了神,立刻率主力回救太原。

不过出乎徐达意料之外的是,王保保进军之神速,居然赶在徐达攻城之前,在太原郊外截住了明军。这个人,很厉害!

元军截住明军之后,双方立即便发动试探性攻击。这一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汉人骑兵与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正面死磕。

由于两边都是名将坐镇,且双方的部队也都是精锐。所以这次正面遭遇战,双方都只是试探了一下对方的虚实后,就各自收兵了。

几天后,明军增援部队赶到。常遇春在与徐达商议后认为,王保保的部队并非草包,如果硬钢,肯定会死不少人。因而他们便想出了一个夜袭元营的计划。

这次夜袭战,明军非常打得非常成功,几乎将王保保的十万元军打的全军覆没,这是汉人骑兵历史上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王保保惨败后,带着护卫狼狈逃亡宁夏、甘肃一带,收集残部,决心东山再起。

攻克山西后,徐达正式进攻陕西。当时驻守陕西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都不想打仗,所以在面对徐达进攻时,他们都直接投降了。

后来张良弼复叛,被徐达消灭;李思齐被朱元璋派去招降王保保,但被王保保砍下了一支胳膊。最后伤重而亡。

至此,陕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区落入了明军之手。明朝第一阶段的北伐,才算是正式画上句话。

后来明朝还有多次北伐。都是硬仗,但明军凭借不弱的综合战力,屡次挫元军。虽然明军也有一些败绩,但总体来说,还是胜多于败,能够在战场上压制北元残余。

如果宋朝君臣,无论是宋初还是宋末,能有明初君臣班子的水平。可能幽云十六州,早就收复了吧。

宋朝为什么会没有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征燕云两次,一次亲征,一次派杨业,潘美,曹彬,两次北伐,第一次为高粱河大战,两次北伐,第一次就是高粱河大战,第二次是雍熙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宋真宗那时,没有签檀渊之盟,当时辽军前后方都有宋军,供给也让杨延昭切断了,如果接着打下去,有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吗,结果肯定是不可能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