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可道”是不是可说的意思_老子_道德经_理解

本文目录

  •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可道”是不是可说的意思
  • “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常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 各路神仙,请问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个什么道
  • 道可道的解释
  • 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道,到底是什么
  • 道可,道非,常道,跟,道可道,非常道区别在哪里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该如何理解
  •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道德经》里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该怎么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是小楼,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可以说出来真理都不是永恒的真理,

可以命名的任何名称都不是永恒名称,

永恒的消失可以理解为万物伸展的消失,

永恒本身可以理解为万物延伸的轨道。

两者都来自相同的根并且具有不同的名称,这是洞察宇宙中所有奥秘的门。

道是宇宙万物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该规则是恒定的。例如,日升月落,风,雷,火,电,生、老、病、死等都是道。道是一种令人意会但又很难说出来的东西。

道无形且无象,无声无味,可大可小,但能产生的天地万物,主导一切的总能量。道也被称为真空,性,灵,佛,在不同的宗教和经文中,名称是不同的,但本质是指一种。道是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一切形式的根源。人们只有通过除去所有形式才能看到道,这被称为“为道日损”。可惜的是,今天大多数人不是要“为了失去道”,而是“为了增加道”,总是想通过有为的方式,正式的手段认识和理解道,所以只能背道而驰。

“老子”能被后代所尊重,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可道”是不是可说的意思

关于道德经的理解,各有不同,老子本人不出来解释,谁也不能说自己的解读就一定是准的。

这很“天道”,本来“道”就是一个清晰又模糊的理念,写得太明白了,未必就是对的、好的。

可道,解释为“可说”的是主流,也有看法是“可以寻找、了解、研究、遵循”的意思。至于再其它的解释,就没什么太可信服的了。

或者,老子这两个字里,以上这些意思都有,一字多意,古文很常见,至于读者理解多少,理解成什么,全凭悟性和心性。

我比较倾向,一字多意。

读道德经,参照古往今来的各种译文,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自我理解,不一定要同意别人的看法,甚至不一定要同意老子的看法。真读一百遍,理解会变化好多次。

其实,大道至理,格局太高,不适合凡人参悟,好比蝼蚁,去了解宇宙形成的原因、地月引力的相互影响……毫无意义,研究完了,还是得为几块面包渣拼命。

天道之下,浩瀚环宇,人类的所谓皇权霸业、丰功伟绩、青史留名……不也就是“面包渣渣”而已吗?!

个人感觉,大概知道一下,作为自我心态调整的参照常识,就行了,不必太深究了。

说得不对、招人烦的地方,请见谅。

“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常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现作答如下:

要弄清楚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常道"所指为何,首先要搞明白老子的"道"是回什么事。

一、道究竟是什么?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实没想到,此开篇首段,竟然搅昏了天下人。各家各派,依据自己的立场,推出各种解释,令普通读者莫衷一是,如堕五里雾中,不敢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找不着北,该听谁的?我的经验是,谁都不听,就听老子的。老子是作者,他要讲什么,他想讲什么,开头看不明白,先抛开不管,接着往下看,读完全篇再说。读着读着,多读几遍之后,就发现老子在其五千字的书中,多次在讲述道,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在讲述道,并且老子还在书中明确提醒读者:"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为什么老子要如此直白地提醒读者,我的思想理论非常容易理解,我的政治主张也非常容易推行,但天下人却不想去领会,更不想去推行!那么老子的思想理论是什么?老子的政治主张又是什么?这就是关键点了。

我们来看看《道德经》成书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老子著书的目的。

先简要说说时代背景。老子生活的年代,距今二千五百多年,那时正值中国农业文明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时代的终结者,是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社会中央集权制的开创者和奠定者,是促成中国政治体制早熟至为关键的人物。秦始皇的时代,与老子所处的时代,相距大约五百年。老子所处的时代,被后世称为春秋时代,那个时期,虽是封建文明的鼎盛期,但也是盛极而衰的转折期,当时的中央王朝周王朝,对各封土建国(封建)形成的诸侯国,管控能力在不断下降,影响力日渐衰弱。而不断坐大的诸侯国,都有摆脱中央王国控制的倾向和行动。在此背景下,老子作为周王朝图书档案馆馆长,大家要注意,这个馆长,并非今天的图书馆馆长,而应该类同理解为当今的国家自然科学院、国家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两院两馆的最高领导人。所以老子所处的时代和老子所处的地位,这是需要搞清楚的。

我们再来谈谈老子著书的目的。其实老子以他身处两院两馆的关键职位,一直致力于为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以及中央各部门高级领导干部们宣讲他的思想理论及政治主张,只是不被重视和不被接受,老子才弃职西行,在函谷关与时任关长的学生尹喜汇合,并在尹关长策划下,搞出了以五千字真言(即《道德经》)换取出关关谍,这一举世震惊的商业营销案例。熟悉此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尹喜后来也抛官去职,退隐终南山,著书《尹子》流传于世。据说他的学生有壶子,而壶子是列子的老师,庄子之所以师承老子一系,就是深受列子的影响。所以老子著书,其目的是系统完整地留存下他的学术思想体系,以供当政者或管理者应用。然而老子内心很明白,他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虽然简明易懂,但当世不被接受,后世也很难接受,因此他才在书中言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了解完背景与目的之后,我们往简单处读,往明了处想,很容易就能明白老子的道,究竟什么意思了。当然,这个道,不能只看开头,要结合通篇来理解。我个人的理解是:道,既指宇宙时空世界这个本体,同时也指宇宙时空运行的规律和法则。

二、常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重温一遍老子开篇的首段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在口袋书《老子略谈·逼近本原》一书中,作如下大意直解:

道,其实可探究可发现,但此道非彼道。此道特指宇宙实体,也指宇宙实体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其概念与日常所讲,完全不同。同样,"无"所定义的,是宇宙创生前的特有状态;"有",则特指宇宙现状。

因此,本问题中的"常道",系指道这个词的常规概念或日常通俗含义的理解,老子开篇言明,此道非彼道,希望大家注意,但更不希望大家把他以"道"为核心的思想理论玄学化,因而在书中补充强调"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希望大家往简单明了处想,不要自立关卡,自设障碍,否则这书虽然只有简简短短五千字,若不按老子的要求去读,读一遍读不懂,读十遍百遍读不懂,读一辈子读不懂,读一百年一千年也读不懂。现今过去了二千五百多年,一样争论如常、争辩如是,不就是最现实最直观的写照吗。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各路神仙,请问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个什么道

这个问题贫道看到不止十次了,可见老子的这句经典偈语的确深入人心,当然也不好翻译啊。仔细想想,只要名字带子的人的文章好像都不好理解和翻译啊。

好吧,到底是什么“道”呢?贫道抓破几层头皮想出了几个说法,供君参考、选择。您看着办。

一、道就是说话的意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话是可以说的,但是我说的和别人不一样,是非同一般的话。

比如我们玩“抖”、玩“条”,发啥那是你的自由,但是想要阅读量高,那就必须语出惊人、与众不同了,不然谁?你啊,哈哈。

二、道就是道路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世上路到处是,都可以走,我走的路是非常?的路。也可以理解成:修路是可以修的,要修就修条非常好的路,嗯,至少要比隔壁村宽。

当然,这里的道路是有引申意思的,可以指方向、事业、方法、选择等。

三、道就是规律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规律是可以遵循的,每个规律都非同一般。

这是现代人的翻译罢了。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贫道认为这里规律可以被替代为规矩或准则。

原则上做事都要守规矩,不要把规矩不当回事,否则,哼哼!懂?

以上说法是一家之言,只是一个没事练练字的闲人逗乐而已。最喜欢那句“道法自然”。贫道一直固执的认为:不符合自然书写之道的所谓书法都是厕纸,不,厕纸都不如。

道可道的解释

句子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古文今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

我的理解:道可以用言词表达,可以去遵行,但那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为什么?

首先,语言是有局限的,把道讲出来,也就变成一个有局限的道了,就变得片面了。像我们现在不都这样讲吗?“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无论是任何事物,我们可能只理解了其中一部分,落到纸面上的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旦被我们以固定形式讲出来了,那其中的奥妙可能就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所以,话讲完了,大家不要执迷,就是这么一说,理解了“道”的内涵可以去遵照执行,但不要执着于文字,执着于形式,应该根据当下的情况调整和变化,生活中很多错误不都是因为执迷了吗?

比如,有人发文断言说“人一天要喝八杯水”,这真的对吗?我们想冬天和夏天应该一样吗?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吗?阴虚和阳虚一样吗?不应该这么理解。我们知道了多喝水有益于身体健康这个道理了,在生活中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去调整,还要视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再比如,我们要到某个地方,你知道了一条路可以到达,但这绝非恒定的一条,你又何苦执着于自己的“道”才是对的,或者认为仅此一条呢?去往这个地方的道路可以有无数条。

天下万物,各有其道,比如君有君道,父有为人之父之道,子有为人之子之道等,道是精深玄妙的,虽说“可道”,但却是“非常道”。

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根据《道德经》中解释就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如果名可以叫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

虽然这个解释很抽象,并不好懂,但是“道”就是道家思想“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形成的“道”。那么“道”到底是什么?那我就来解析一下:

非常道,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歪门邪道。另一种是当走阳光道,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按自然规律运动变化形成永恒不变的常“道”。

名可名,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嗅名贬传。另一种是芳名冠世。同样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按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体现言行形成的常“名”声。

其实“道”就是一个人思想和思悟的道,是随着人的思想和思悟变化认知这个永恒不变的“道”。

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是没有名的,出生之后才有名,但这个名并不是指姓名,而是指人走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之“道”体现言行的“名”声。

同样,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道”也是沒有的,从来到这个世上,随着一天天长大,就开始有思悟,那么“道”就随着长大变化而认识。就会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运动变化这些自然规律之“道”。

一个人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体验“道”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自然规律之“道”。就是永恒不变的“道”。

就现实生活和工作而言,自身的言行就要符合这个人生自然规律之“道”。否则,人就在走恶“道”,而不是走善“道”。比如,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甚至仗势欺人,强人所难,霸道行径显露出来。这种欲望就是违背自然生存规律。

合符自然规律求生存,就是走诚实,本份,善意之“道”。比如,凭自己能力并适应社会发展动力,来求生存或发财致富,这才是走幸福之“道”,就是善“道”。

总之,人生之道和人生之名是紧密相连,用自己的本能来求生存。这个本能就是要合符天地万物,自然生命,运动变化的规律之“道”。当然也包括为人之道,谋事之道,养生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跟,道可道,非常道区别在哪里

道可在前,过去之有道。道非妄想之道。常道恒不改第一时刻之道,除了起始一其它時间皆太虚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该如何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中并无标点,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讲意思就是,可以讲出来的道,并不是恒常的道理;可以用文辞去命名的,并不是永久的名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讲意思就是,有人讲可以,有人讲不行,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是恒常的道理;有人这样命名,有人那样命名,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是永久的名称。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无论怎样看,所言之意就是言语具有局限性,无法完全表达道的含义,我们不要执念于所言所讲即为一定,万物都在变化,言不尽,道不明,要去感悟。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用走道说道假设之意命个名。德,得,到,之意,经第一時间,少许就是过。恰到正当時,就是道德。未道过道非道德也。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理解了。

只有秒秒的感受是道德经,其它皆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不去想就是无,无的心理状态,咸负保养身体是最佳状态长寿。

《道德经》里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该怎么理解

人生对过去是有记忆,看天空和张国荣眼睛一样纯净,那么,往事就是过眼云烟。

道可道,非常道,不玄虚的理解就是普通老太太感叹做人活得不容易的感叹一样。

但展开回望人的一生,那就是苦难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老子一般道隐无名。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非常道。走的人多了,可道。也就有了路,反过来鲁迅先生的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反者,道之动,就是道。弱者道之用,弱者用道就是可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非常道。

道谁都会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谁又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可道。达到大音希声,大白若辱,大像无形,道隐无名境界,就是非常道。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所以老子穷得常年穿一件旧露出棉絮的旧衣,怀里还揣着一块温玉。

老子自我安慰说,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唯有道者。一部道德经,老子从来就没想到要稿费,就是可道但老子从古至今都是精神上的富人了,就是老子非常道了。

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是三个层次,道是任督二脉层次,可道是大周天层次,非常道就到了头部层次,也就是以精化气,以气化神。

能说大道理,就是道。道说得让人捧腹大笑,就是可道,我可不是正常人吧,就是非常道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