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镫发明前,古代骑兵是怎样马上作战的?马镫发明至少在南北朝后,《三国演义》小说影视里脚踩马镫手持兵刃骑马互搏难道是假_骑兵_骑马_发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马镫 马上 骑兵 骑马 发明

本文目录

  • 在马镫发明前,古代骑兵是怎样马上作战的
  • 马镫发明至少在南北朝后,《三国演义》小说影视里脚踩马镫手持兵刃骑马互搏难道是假
  • 古代中国是何时发明马镫子的其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吗
  • 马镫的出现究竟在古代战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霍去病用骑兵千里逐北,汉军那时候已经装备马鞍和马镫了吗
  • 有人说在汉之前没有马镫,马镫真的是汉之后才被发明的吗
  • 古代马具各部件的用途:(1)络头 (2)衔、镳 (3)缰, (4)胸带(攀胸) (5)马镫 (6)马鞍
  • 战国时代,赵国提倡“胡服骑射”,当时并没有发明马镫,如何骑射
  • 历史上为什么是汉族发明了马镫,而不是更加精通于骑射的游牧民族

在马镫发明前,古代骑兵是怎样马上作战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本来没有必要回答。但是为了批驳网上一些瓜皮的谬论,我就花点时间,专门这点东西。

马镫,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有了马镫,骑士可以稳稳的站在马镫上,左劈右砍,横冲直撞。简直是坦克一般的存在。

那么马镫出现之前,骑兵是怎样作战的呢?

很多人以为马镫发明至少,骑兵只能紧紧爬在马背上,不能劈砍,不敢乱动,一不小心就会掉下马背。甚至宣扬马镫发明之前的骑兵都是骑马的步兵,骑着马赶路,到了战场下马作战。

何其荒谬!这些人对骑兵一无所知。

骑兵就是骑兵。没有马镫,照样左劈右砍,骑马射箭!

第一,是骑马射箭。

骑马射箭,一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横行欧亚的绝招。

战国时期,匈奴就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他们主要的作战方式就是骑射。所以赵国才向匈奴学习,开始“胡服骑射”!

冒顿单于,就是骑马射箭把他爹射死的。他有“控弦之士”40万!也就是有弓骑兵40万。《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

意思是,匈奴人从小就能骑马射箭,长大了全是带甲的骑士。远了就用弓箭射击,近了就用刀砍杀。

第二,就是长枪大戟,铁剑钢刀,突刺砍杀。

以关公斩颜良为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看,三国志,写的清清楚楚,关羽是骑着马冲进万军之中,可能是用长矛刺死了颜良,又一刀砍掉颜良的脑袋。全程马上操作!

再以吕布为例。

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

吕布自己骑着赤兔马,冲锋陷阵!

马镫发明至少在南北朝后,《三国演义》小说影视里脚踩马镫手持兵刃骑马互搏难道是假

《三国演义》小说影视里脚踩马镫手持兵刃骑马互搏难道是假?当然是假的,或许也不能说假,这就是限于客观条件必需的艺术加工呗。如果现在的影视拍摄过程中不使用马镫,肯定会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曾经有一部关于秦军的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坚持不使用马镫,饰演秦军骑兵的解放军骑兵战士也有很多人受伤,这些都是专业骑兵尚且如此,一般的明星演员或者群众演员如果不使用马镫,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马镫的发明至少在南北朝后的说法也不准确,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有布马镫,这么说吧,马镫有一个从单蹬到双镫,从非金属材质到金属材质的发展过程。

话虽如此,确实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根本没有马镫或者类似器具,这一点是无疑的。

问题在于,不能认为没有马镫或者类似器具就无法轻松控驭马匹,没有马镫或者类似器具就无法实现骑兵远程奔袭,无论在东西方,壁画等视觉资料都反映出有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骑兵是不使用马镫的,无论是中国的商朝、楚国骑兵还是马其顿的伙伴骑兵与帕提亚的具装骑兵。

在马镫发明之前,骑兵需要用双腿紧紧夹住马身,这对骑兵的训练水平与时间要求更高,游牧民族之所以在骑兵方面有优势,就是因为他们的子弟从小在生产活动中就自然而然进行了骑兵训练,成本相对较低,而定居民族脱产训练骑兵则成本非常高,需要国家或者族群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但是成本再高企,不代表没有无马镫骑兵,经过训练,骑兵完全可以在无马镫的情况下骑马。马镫的出现,最主要的意义是降低了训练成本,使得相关费用能够转移到武器装备的成本上,与此同时,因为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的骑士能够参与到骑兵队伍中来。

古代中国是何时发明马镫子的其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吗

我是沙海古藏,我来回答!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马镫,堪称“东西方文明的催化剂”

先来看看马镫到底是什么?马镫,就是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者上下马和骑乘时间时用来踏脚的马具。一般和马鞍配套使用

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马镫包括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由骑者踏脚的部分,即镫环;二是将马镫悬挂在马鞍两侧的镫柄或镫穿

小小马镫,看似不起眼,但是对世界文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一直持续至今!

西方学者对中国马镫的发明给予了极为崇高的评价,称其为仅次于古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最独特的创造!


马镫发明时间:

根据现有的考古实物资料和佐证材料,中国最早的马镫在西汉时期就有啦,在西汉时期的墓葬壁画上,最早就出现了马镫

西汉人物马镫壁画

而现在出土的著名的考古实物马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著名的——木鎏金马镫!实物图如下所示

现存最早的马镫——鲜卑北燕冯素弗墓木鎏金马镫

据《晋书》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是鲜卑化的汉人,死于太平七年(415)。该墓对了解北方民族与中原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

冯素弗墓马镫,两只以桑木为心揉作圆三角形,上出长系,外包钉鎏金铜片,是早期马镫中有确切年代的一副,是研究马具的发展和断代的重要资料!

马镫的材质和形制:

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主要是为了上马的方便,后来慢慢演化成双边。

同时根据相关资料的推断,马镫的材质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才慢慢成为今天的样子。

马镫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的安全系数

马镫的材质大约经历了,布马镫——木马镫——金属马镫,这三个材质发展阶段!并且马镫的发明和定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中国发明马镫的历史意义?

1.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变革

在马镫还没有发明之前,全世界各国军队,埃及人、阿拉伯人,亚述人,罗马人,古巴比伦人,都不知道,更别说使用马镫。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横扫中亚的时候,他们的骑士双腿也是横跨两旁,没有任何支撑,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那时全世界的人们在骑马时都只能匍匐降低身位,抓住马的鬃毛骑行;古罗马人,曾经发明过一种扶手,固定在马鞍前面,供骑手抓住,但是双腿依然悬在两旁,直到中国发明了马镫!

3世纪时,中国已经出现了金属马镫,马镫发明之后,首先传到了东北亚的高句丽地区,经过萨珊波斯,最终传到了欧洲和阿拉伯世界,解放了全世界的马背上的民族。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发明,像马镫一样小,却拥有如此大的催化作用,像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时代一样,马镫让整个欧洲以骑士阶层为主体的封建制度得以快速发展建立!”

中国发明了马镫,而世界享受了马镫,欧洲的中世纪的快速发展,与此息息相关,干系不可谓不重大。

2.优化人马关系,改变了战争面貌

马镫的发明对骑兵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而在冷兵器时代,世界范围内骑兵都是各国家的主力兵种

在古中国,战国时期即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骑兵也还处于初步状态,到了西晋时期,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乘用的马具的完善,从而使骑兵发展进入全新时代。

而中世纪的欧洲,重装骑兵则是各国立国之本,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士的稳定性增加,骑兵更容易操控、驯服马匹,提高了行军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人和马的统一协调性更好,能够快速列阵和进行精细的战术动作,使人舒适省力,解放双手,兵器和甲胄功效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增加马匹作为运输工具的普及率,提高社会运输、生产效率

马镫和马鞍的配套是的马重要的护具,人骑马的稳定性得以加强,安全性大大增加,骑马再也不是贵族或者骑兵的专利,普通人终于也可以骑马

随着社会上对于马的需求量增加,马匹的蓄养走向量化,马具不断完善,马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运输过程中,走向千家万户,畜牧业和运输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互惠互利,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善

这就是不起眼的马镫,中华文化的一个个小缩影,对历史的巨大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要由衷的热爱,继承和发扬光大,仅此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原创文章,非请禁止复制转载?

马镫的出现究竟在古代战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提起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可能很多人头脑中马上会出现我们影视剧里面的战争场面。两军对阵,双方各出一员大将。雷鼓声一起,双方大将立即拍马舞刀来到阵前厮杀。后面的士兵就跟看客一样,不断跟着叫好助威。双方主将拼杀几百回合,等一方被斩于马下之后,后面的士兵就会立即掩杀过来,失败一方的士兵就会四散溃逃。一场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多少年来,我们很多人认为古代打仗就是如同影视剧里面这样。当然,这个错误也不能全怪影视剧的编导们,我们古代的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其实就是这么写战争场面的。不过,最近有本《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的书,却让我重新认识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这本书虽然主要研究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余年军事对政治的影响。但是作者却始终要解决一个根本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会形成“五胡十六国”的分裂格局?为什么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羯、氐、羌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原,建立政权?

以前,很多学者会把这个原因归结为,是西晋的皇帝昏庸无能,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有机可乘,南下建立政权。这个答案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从西周时期开始,就没有中断过。当初北方的犬戎还带兵攻破了西周的首都镐京,杀掉了周幽王。可是,他们最后还是没有在中原立住脚,劫掠一番,然后被郑国、卫国、晋国这些国家打败,不得不跑回自己的地盘继续放牧去了。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少数民族能够在中原立住脚呢?这本书的作者李硕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争技术出现了重大的革新,也就是出现了马镫。

有人可能马上会质疑我,不对啊,我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那里面骑兵打仗已经使用马镫了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认为,马镫出现在三国以前的东汉时期。证据是从东汉时期的武梁祠内,流传出来了一副骑马者画像石的拓片。这个拓片上面,清晰的展现了马镫的造型,与我们现在的马镫非常接近。眼见为实,很多人就肯定,马镫肯定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

  • 马镫不是东汉时期发明的

但是,李硕却告诉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问题就出现在了这块拓片上,这块拓片其实出自清代一个叫冯云鹏的人的书里面。冯云鹏在武梁祠进行拓片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想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吧,就擅自对画像拓片做了手脚,自己擅自给画像加了马镫。恐怕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这随手一添,造成了困扰历史学界几十年的问题。

小小的一个马镫,真的能改变战争格局,甚至改变历史么?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了解一下,在没有马镫之前,古代军队是怎么打仗的。

其实,古代军队的兵种很简单,主要就是两种,骑兵和步兵。在我们一般认知的范围内,是不是认为骑兵要比步兵厉害?骑兵借助战马,马当然要比人跑的速度快,冲撞力强。可是,在没有马镫之前,骑兵根本没有没有办法作为主力兵种使用。

没有马镫,也就意味着人没有办法固定在马背上。马背非常滑,所以在马飞速奔驰的过程中,常常有士兵会跌落下来,根本没有办法当作主力兵种。所以,早期骑兵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也主要是凭藉它超强的机动能力,骚扰敌人后方,破坏敌人的运粮道路,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这就有点像我们后来的游击战,出其不意,打完就跑,根本没有办法决定战场的战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汉朝时期,只拥有骑兵的匈奴只能骚扰汉朝的边界,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城池。

  • 为什么匈奴只能袭击中原 而不能占领中原地区

再来看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耕,人们是以土地为中心生活的。所以,中原地区必须使用步兵来进行防守。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匈奴曾经想深入中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击,追击到平城这个地方。没有想到的是,匈奴依靠骑兵强大的机动性,出其不意的把汉军合围在了城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在我们的史书,比如《史记》中记载的是,匈奴围困汉军七天七夜。后来,因为刘邦向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阏氏,也就是单于的夫人行贿,匈奴最后答应撤兵离开。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里面有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

当时,汉军已经断水断粮,士气也一落千丈。如果匈奴真的有实力,他们应该打下平城,消灭汉军,然后抢夺城里的财物。这可比接受汉朝的贿赂要划算得多。李硕给出的原因是,当时匈奴的骑兵根本没有办法消灭汉朝的步兵。汉朝军队采用的是密集的步兵战术,也就是排成密集的队列,打人肉阵地战。匈奴面对汉朝的步兵,看得见、追得上,但就是咬不动,吃不下。最终才就坡下驴,接受了汉军的贿赂,主动撤兵。

那可能你会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步兵,打不了阵地战,中原政权缺少骑兵,机动性差,那双方互相取长补短不就得了,北方训练步兵,中原增加骑兵,这好像也不是多难的事吧。其实,这还真的是挺难的。为什么?

  • 不同作战技术影响了不同的政治走向

因为不同的作战技术,还影响了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政权不同的政治制度。北方是游牧民族,他们大多都是逐水草而居,领袖对部署的控制力非常弱。匈奴的士兵外出打仗,想的根本不是,我要为我们的部落而战,单纯的只是想多抢劫点财物,所以很多匈奴士兵抢完就走,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只能是以部落为单位,不能形成中原的那种集权制度。要想训练强悍的步兵,敢于近身和敌人肉搏,士兵必须要执行严格的纪律,军事统帅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威。否则,战场上那么多人,仗还没打呢,就全都逃跑了。

中原政权呢,发展骑兵也非常困难。在马镫没有出现之前,骑兵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技术兵种。据说,光训练不从光滑的马背上摔下来,就需要几年的时间。北方的少数民族,男孩子从小就在马背上生活,马已经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中原士兵呢,从小主要是种地,没有骑过马,即使参军之后加以训练,也不可能达到游牧民族士兵的骑兵水准。所以,古代中原政权,从汉朝开始,到三国时期,中原政权主要依靠的是招募北方少数民族骑兵进行战斗。

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中原地区,在几百年的不断冲突中,都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战略战术,最终在十六国时期出现了马镫。马镫可以将人牢牢的固定在马背之上,战斗力大为增强。

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中的鲜卑部族开始崛起。他们意识到中原集权制度的好处,开始主动汉化,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纪律。等到了西晋时期,趁着中原地区内乱,他们率领配有马镫的骑兵南下。后来,匈奴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南下,最终西晋灭亡,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代。

有的时候,看似一个偶然不经意的发明,却可以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

霍去病用骑兵千里逐北,汉军那时候已经装备马鞍和马镫了吗

应该是有的,否则如此强度的长时间骑行军,如果没有马镫,再强壮的骑士也得累死或摔死,就算不死,大腿和臀部也会严重磨损,根本无法作战。虽然,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为北燕贵族冯素弗墓出土,但我们都知道,考古发现必然晚于实物的出现,而且在金属马镫之前,必然会有一个绳套式或木板式的简易马镫时代,而这些材料很容易腐烂,是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的。另外,云南的考古证实,在汉代晋宁石寨青铜文化,甚至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战国青铜器上已有了原始马镫的形象。

图:石寨山骑马人

也就是说,至少我们秦汉时期的骑兵神将们,包括项羽、霍去病、耿弇等人,其实都是有马镫的,他们都能欢乐的骑马与砍杀。而两汉之交的幽州突骑,其突击与冲阵技巧已非常娴熟,显然马镫技术已有了突破性进展。三国时曹操的虎豹骑,从襄阳出发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第二天就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这没有马镫也是无法想象的。

有人说在汉之前没有马镫,马镫真的是汉之后才被发明的吗

关于马蹬是比较好玩的一件事。

这是汉代骑兵俑。看看脚部三寸金莲似的。居然还有个耐磨的脚跟。这是汉骑兵形象中比较典型的。根据上身情况可以推断,腿脚部分应该也是较真实的。像个长筒袜吧?可秦兵马俑的士兵,鞋子是标配,汉骑兵不穿鞋,而且这么直垂着。这应该是布制脚蹬。

有没有证据呢?再看。

呵呵了。

那么唐朝我们知道马蹬是骑兵标配技术装备了。但看看平时的马。

还是没马蹬,但马鞍两侧的软布是什么呢?

这又是汉俑。看看足跟部的布兜。

还看不清就看看这两块汉画像砖

考古非拿个现代马蹬对过去找,也就呵呵了。不想想骑兵从战国就大行其道了。在飞奔的马上腾不出手怎么打仗?

这就像从考古中楞从经史子集里找哲学一样。不奇怪吗?中国早在夏商就衣着华丽,骑兵伊始就有不磨腿的马鞍,到了秦汉还不能固定奔马上的身体,可能吗?

马蹬当然比袜子更耐用、好用。但没点脑子以为古人就在滑溜的马背上打仗也就蠢到家了。

古代马具各部件的用途:(1)络头 (2)衔、镳 (3)缰, (4)胸带(攀胸) (5)马镫 (6)马鞍

①勒也称络头,俗称马笼头。一副完整的勒由革制的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和衔、镳组成。

②衔置于马中,用以制驭马的行止。镳贯于马衔的两 环中,以防马衔脱落。

③即马的缰绳,一头系于衔环上,一端握在御者手中,御者的意图通过辔传达给马。

④胸带和(革酋)带 都是固定鞍具的革带。胸带也称攀胸,唐代则称之为“钩臆带”⑤在军事上,使骑兵上下马迅速,人骑 在马上不易坠地,控制战马也更自如,使复杂的战术动作和列阵的训练变得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使许多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也能很方便地上下马和驾驭马,甚 至妇女也能稳骑马上。⑥便于控制马的动作,使人舒适。

战国时代,赵国提倡“胡服骑射”,当时并没有发明马镫,如何骑射

关于马镫何时出现中国,说法不一,比较保守的说法是晋代,因为有一个骑马雕塑有马镫。

尽管这是事实,但是不能代表,晋代是最早发明了马镫的时代。

如果仅仅按照制造来说,一个马镫能用多少时间发明呢?

问题是,一项发明需要具备的条件必须成熟。例如,铸造工艺,铁器的普遍使用等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骑马与骑马用于战争不当一回事。因为军事行动的骑马,不是骑马者自己能够决定速度快慢和路途长短的,这就必须要有马镫这样的军事保障。

“胡服骑射”是什么回事?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这不是问题。问题是“骑射”是怎么回事?历史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骑马主要是为了军事行动的提速,这速度提高了,武器不能发挥作用了,你想想骑马还有意义吗?

骑马其实很辛苦,短距离还可以,长距离,骑久了根本受不了马上的颠簸,特别是没有马鞍和马镫,真的不如徒步行走。所以,赵武灵王时代应该有“马镫”。

有的朋友说是用绳子,肯定不行,因为绳子无法保证有一个与脚接触的固体平面,也就是说,绳子是软的,对脚的支撑不是很好,反而有害。再说,如果缠绕,上下马不方便。所以,应该是革制品比较合理。

没有“马镫”骑马进行军事活动,那是很大冒险。这与你骑术好坏关系不大。只有很好的技术保障,才能有低成本的奇兵军事战斗力。没有马镫那是不可想象的。

汉代霍去病远程作战,奔袭千里,没有马镫,怎么可能?

最后我们再说说那个晋代的骑马雕塑。这个雕塑确实是使用马镫的证明,但是,毕竟这是艺术,如果艺术不表现这个事实,那是不是就没有事实了?

请大家看一看唐代唐德宗时期的名画《李公麟临摹韦偃牧放图》,这幅画上有一百余人骑马,其中还有官员,但是,画家没有画一人是有马鞍的,更不用说有马镫了,你能相信唐代骑马没有马鞍吗?

历史上为什么是汉族发明了马镫,而不是更加精通于骑射的游牧民族

马镫很可能就是游牧民族发明的,而非传统认为的是汉族发明。

马镫是挂在马鞍两边的马具,其作用不仅在于踏脚上马,更主要的是在于支撑骑者,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乘优势有效保护骑马人的安全。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

传统观点认为,游牧民族长期与马亲密接触,“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正因为如此,所以游牧民族能够很好地驾驭马匹;而汉族为农耕民族,不擅骑马,所以在骑马打仗时为了保持平衡,不得不依赖外部支撑,马镫就应运而生了。但是其实在蒙古国的一些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匈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马镫。

正是因为游牧民族长期的与马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也会更可能多的遇到身体平衡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于缺乏马镫的游牧民族同样很难克服。例如为套住不驯服的马匹,牧民有可能受到强烈的侧向拉拽作用,这时如无马镫仅靠牧民腿部夹紧坐骑,很难维持必要的稳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