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晏殊?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想要表达什么_晏殊_真宗_官家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晏殊 晏殊 真宗 官家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晏殊
  •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想要表达什么
  • 晏殊是北宋政坛名噪一时的宰相,也是一个优秀词人,却为何被贬
  • 《清平乐》中,为什么晏殊叫宋仁宗,有时叫陛下有时又叫官家
  • 白衣卿相,终是落寞而死,流连于烟花之巷的一生,是柳永本意吗
  • 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究竟埋骨何处
  • 晏殊是婉约派的
  • 历史上的宋仁宗与晏殊之间有哪些真实的故事
  •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你更欣赏哪一位
  • 为什么认为晏殊的词带有富贵气象

如何评价晏殊

晏殊,世间神童,畅达词人,慧眼伯乐,著名宰相,北宋大神。读宋史,不识晏殊不行,赏宋词,没有晏殊不可,只要谈起北宋和中国诗词,晏殊是一个躲不过、绕不开的神级人物。

他是名相晏婴的——后人

晏婴是谁?读点历史书籍的人,应该知道《晏子春秋》;了解成语掌故的人,应该熟悉“晏子使楚”;懂些历史典故的人,也应该知道“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里的主人公就是晏婴,也就是晏殊的先祖。当年晏殊说起他们家是晏婴的后人,有的人不信,他的儿子,著名词人晏几道拿出《东齐世家》家谱给大家看,人们才深信不疑。晏婴的后人们,都秉持了“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家风,晏殊就是在临川(今江西抚州)这样的家风熏陶中出生的。可以说,晏殊根正苗红,上天把他托生在这样的家庭,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他是官位最高的——神童

晏殊从一出生,似乎就听着之乎者也长大的。在他稍懂事开始,家庭对他就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后来当家教满足不了他时,让其拜当地名儒为师,学到了更为扎实、广博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晏殊六七岁的时候,“神童”的名声已传播开来,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已胸藏万卷诗书,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临川就已容不下他的学识了。

北宋从太宗开始,在进行科举考试时设有“童子举”,到了真宗时期,“童子举”达到鼎盛,据《宋会要辑稿》统计,宋真宗朝二十六年“童子举”达十二次。由此可见,宋真宗赵恒对“童子举”情有独钟,他亲试的“神童”就有段祐之、邵焕、重轲、陈炫、张待用等。稍晚于晏殊的北宋神童汪洙曾写诗述及当时的氛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瞧这口气,早晨还在田间干农活呢,晚上就登上天子大堂了,你别不信 ,在北宋,差不多还真就是这么快!因此,才引来了众多学子趋之若鹜地参加科举考试,在这些学子当中,来参加“童子举”的儿童考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夺人眼球。景德二年(1005年),这一年的“童子举”开始了,十四岁的神童晏殊,开始走入人生的舞台,在这之前,他分别异常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州试,进京参加直接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了。在景德二年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天赋异禀”的晏殊通过了殿试,又接受了宋真宗当场让他做诗、词、赋的面试,在写赋时,晏殊坦诚地对真宗说:“皇上,这个题目我早已写过了,你再换一个吧”。宋真宗顿时折服,当场录用,旋即任命晏殊为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兼任“秘书省正字”,从此开始了晏殊的仕途生涯。

他是姿态最低的——宰相

在晏殊的仁途生涯中,先后任过三司使、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这期间,晏殊也多次被贬为地方官,充分体味到了官场的艰险和仁途的艰辛。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在他五十三岁时,与章得象同为宰相,这是晏殊一生仕途的巅峰。

客观地说,一提起北宋的宰相,人们不一定先想到晏殊。在宋仁宗时期的二十三个宰相中,晏殊创造的功业不如吕夷简、王曾、韩琦、富弼、梅尧臣、文彦博。之所以这样,与晏殊的性格有关,做官大多磨平了棱角,但在北宋,官至一定高度,没有棱角是不行的,关键时候要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在这一点上,晏殊和寇准、吕蒙正等人还是比不了。可换言之,在宰相中,他的诗词最好;在词人中,他的名位最高。

他是最具慧眼的——伯乐

晏殊被称为“北宋大神”,是因为北宋“神一样”的人物都是他慧眼识珠发现和举荐的。独具慧眼,知人善任,有伯乐之能,晏殊堪称北宋第一人。北宋著名史学家、官至翰林学士的范镇曾评价晏殊“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晏殊在主持科举时,对来京参加考试的学子,“先看文章后看人”,凡经他看中录用的学子,基本上都成为了北宋的文臣武将,如范仲淹、欧阳修、宋庠、宋祁、韩琦、韩维、韩绎、梅尧臣、文彦博、孔道辅、蔡襄、王琪、王洙、蒋堂、邵亢、邵必、黄庶、张先、张洞、傅尧俞等人,均曾受益于晏殊的拔擢、举荐。至于浪子词人柳永,在五十一岁勉强中了进士后,登门拜访晏殊,有“跑官要官”之意,但和晏殊聊了几句词后,学得风格不对,不是一路人,于是端茶送客了。

晏殊除了慧眼识人、荐人之外,还将富弼、杨察选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此外,他对王安石的举荐和判断更让人叹服。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第四名进士及第,按照惯例,前往拜谢 时任枢密使的晏殊。几天后,晏殊主动宴请王安石,席间真诚地对王安石说:以后你的名 望、职位定会超过我。不过,我有两句话送给你: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当时,王安石很不理解,认为晏殊官居宰执,竟然教他容于流俗,感叹说:“何其卑也” !元丰年间,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反思得失,想起了晏殊当年的劝诫, 很佩服晏殊的见识,不无遗憾地对弟弟王安礼说:“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

他是仕途畅达的——词人

晏殊一生著述极丰,但多散佚。现存诗一百余首,多为应制之作。其词今存一百三十余首,在当时颇负盛名。其词承晚唐、五代遗风,多为宴娱遣兴之作,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闲愁”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为其主要内容。其代表作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他没有一般人的愁苦,只有人生短暂,富贵难久的闲愁。《青厢杂记》载晏殊语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这种“气象说”是他对词表现手法的主要见解,也是他作词的主要艺术追求。用委婉的手法和以景物的暗示去表现作品的主题,造语工巧自然,力求形象鲜明,意境清新,情致闲雅,是其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此外,他的儿子晏几道,和晏殊一起,也是一代词宗,在此不作细表。

总之,在晏殊五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有时执掌朝廷中枢,有时主政地方,有时填词唱和。大多时,他平和低调,有时也耿介率直;大多时,他严谨周全,也偶尔鲁莽行事。他知人善任,有时也自食苦果。从他的圆融境界中,能看到儒释道的博弈、灵与肉的冲突、坚持与妥协的摇摆,甚至能看到他面对君恩不测、宠辱不惊的惶惑。这,就是晏殊的人生!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想要表达什么

他想表达自己喜欢的人,现在没有了。

我今天又听到一曲新歌,还是那样边听边喝酒。天气还是去年那样,亭台楼阁也是去年那样。人走了就像夕阳,哪有回来的呀?

春天走了,花儿就谢了,可是去年的燕子,就像我的思念一样回来了。然后就在落满花的小路上来来回回的走。

这首词正好说的就是我,别管多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都是惊鸿一瞥,回忆里你所有的好,我所有的不对,都是伤怀的理由。

与其要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求此生不相识。可是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对的你,怎么可能不认识呢?没有我以后,你会交什么样的朋友?会不会有我对你真心,你对他,会不会跟对我一样好?

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你送我的生日礼物还没打开。不忍心,我们都知道该好的时候好,该分的时候分,没谁是错的,错的是缘分的捉弄吧!

晏殊是北宋政坛名噪一时的宰相,也是一个优秀词人,却为何被贬

晏殊是北宋颇有建树的宰相,也是著名的诗词家。象每个人一样,晏殊有很多优点,也有一点性格上的不足。正如《宋史》本传中所说“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性格上的“刚简”、“悁急”,加之他得罪了很多人,是他被贬黜的根本原因。

先来看看晏殊的优点

晏殊,七岁就能写文章,以神童被推荐给朝廷,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殿试,“援笔立成”,被赐同进士出身。复试时因考试题目自己之前做过,他就诚恳地请求更换题目——“请试他题。”考完试之后,他得到了皇帝多次夸奖。于是提拔他担任了秘书省正字。在秘阁读书期间,皇帝多次让直史馆陈彭年暗地考察平时和晏殊一起交游的都是什么人。得知是些正派人之后,皇帝多次表示赞赏——这些都说明晏殊为人聪明且诚实。

晏殊画像

晏殊调任左庶子的这段时间,皇帝每次和晏殊讨论事务,他都用方寸小纸仔细书写,答奏完毕,就马上把书稿封存——这些细节体现了晏殊慎密的行事风格。

宋仁宗即皇帝位以后,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暂时听取汇报并处理政务。当时担任宰相的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单独面见太后,以作汇报。但晏殊考虑到:太后单个接见的话,大臣们可能会私下里诋毁对方,不利于团结,就建议太后公开接见群臣,垂帘听政——这体现了晏殊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的政治家风范。

晏殊第一次被贬黜到宣州担任知州后,大力兴办学校。乃至后来担任宰相,时常向朝廷推贤举能,发掘并推荐了范仲淹、孔道辅及韩琦、富弼等众多良材——这体现了晏殊重视教育,慧眼识才的可贵品质。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这些体现了晏殊的军事谋略和才能。

晏殊到老年,病情加重的时候,仁宗皇帝打算乘坐车子去探视、慰问他。但他听说之后,马上派人报告说:“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直到很快去世——这体现了晏殊谦卑的、为国家大计着想的可贵品质。

再来看看晏殊的缺点:

当然,除了性格刚正、急躁,得罪不少人之外,这些包括其它的其实也称不上是缺点。

晏殊在担任礼部侍郎、枢密副使的时候,上疏奏论说,张耆不可以担任枢密使。结果忤逆了皇太后的意旨;并且他用笏板打断了一位官员的牙齿。于是被弹劾降职,出任地方官。之后又调回朝廷,多次升迁,直到担任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这一年皇太后要到太庙祭拜,有官员提请皇太后穿皇帝的衮冕衣服前去。太后就征求晏殊的意见,晏殊举例子表示坚决反对——可见晏殊得罪了皇太后,也粗暴地打伤过官员。

晏殊在第一次被贬并调回朝廷之后,又一步步担任到了御史中丞,以及三司使的职务。当时陕西北部发生战事,他提议“罢内臣监兵-------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这些措施被朝廷采纳,也很奏效。但触及到了很多官员切身利益,势必得罪不少人。加之他不断举荐贤才被朝廷任用——“而小人权幸皆不便”,他阻断了小人们的升迁之路;他性子急,所谓“吏民颇畏其悁急”,官员和普通人都畏惧他这个急性子;宸妃是宋仁宗皇帝的亲生母亲,朝廷下诏让晏殊给其撰写墓志铭,但晏殊至死都没有办理。导致孙甫、蔡襄上告说,晏殊一直不肯办理此事;又上告说晏殊调动官兵给自己修建府邸获利。于是晏殊又一次遭到贬黜。

总之,晏殊担任宰相后两次被贬,一方面跟他刚直的性格有关,另外他也妨碍了皇太后和宋仁宗皇帝的面子,阻碍了许多官员的升迁聚财之路。当然,晏殊一心为公,职务使然,他被贬黜并不全是他的错。

晏殊第二次被贬后,逐渐的又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仪从如宰相——也就是说他最终还是享有了宰相的礼遇。他病重离世前,仁宗皇帝打算乘车去探望他,他婉言谢绝了。他去世后,皇帝亲自去祭拜,并以自己未能在他生前及时去探视他而遗憾,特意罢朝两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有了这些殊荣和礼遇,晏殊虽两次被贬,也能含笑九泉了。

(作者简介:岳明阔,大专学历,擅古典诗词,多次获全国诗词大赛奖项,也习书法。新开今日头条,有喜欢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关注、转发、点赞。)

《清平乐》中,为什么晏殊叫宋仁宗,有时叫陛下有时又叫官家

电视剧《清平乐》近日热播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关注与喜欢。剧中的皇帝被称之为“官家”,这让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为什么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官家是什么意思和含义?其实这一称呼恰好说明该剧的细节非常考究。

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他利用陈桥兵变的机会,夺取了后周的权力,建立了宋朝。这段“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经历,与五代十国时期很多政权的建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赵匡胤并非后周第一大将,夺权过程也非常突然和偶然。为了拉拢人心,他没有神化自己,反而让人称呼“官家”,以示亲近之意。

细细体会起来,与“天子”、“陛下”、“圣上”等称呼相比,“官家”一词确实透露出那么一点点人情味。然而,这个称呼绝对不是赵匡胤首创的,在他之前,早就有用“官家”称呼皇帝的先例。

在宋朝前,就有人将皇帝称为“大家”。汉朝采用在《独断》中就提到“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然而,“大家”这个称呼是在唐朝比较流行,亲近的太监称呼皇帝为“大家”。所以我们经常在许多历史剧中看到高力士喊唐玄宗作“大家”,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至于说“官家”的出现,在晋朝就出现了。唐朝时就依稀有人使用,比如白居易的《青石》中,就有“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另外,他的另一首诗《喜星郡》更是提到:“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然而,此时的“官家”,更多的是“公家”之意。五代十国时,“官家”这个称呼开始流行起来。后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就写道:

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

在此处,“官家”明明白白说的就是皇帝。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那一定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同意了的。他是五代十国时出生的人,应该听说过这个称呼,所以主流观点认为官家起自赵匡胤,不能说完全正确,但还是有相当的道理。

事实上,就连宋朝皇帝自己,也弄不清别人为什么要叫他们为“官家”。宋真宗就曾经问过喝醉的侍读学士李仲容:“李卿家博学多闻,不知世人何故称天子为官家?”对于这个超难的提问,李仲容却不慌不忙地答道:

臣曾记得曹魏蒋济有《万机论》一文,中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天子兼具三皇五帝之德,故曰官家。

可见,李仲容认为取名官家,还是取了效仿三皇五帝之意,这个称呼有着群臣百姓对皇帝的期待。要知道,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生活的年代,离自己的伯父宋太祖很近。连他都不清楚为什么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

白衣卿相,终是落寞而死,流连于烟花之巷的一生,是柳永本意吗

柳永的祖父、父亲都做官,供奉于北宋朝庭,他年轻时,也立志承父业大展鸿图,怎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多次赴京应试,都名落孙山,这与他留连于风花雪月场所也有关系,他的词多描写风花雪月。其代表作有雨霖霖.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等。

我认为:他流连于烟花雪月之巷的一生,不是他的本意,是多次赴京应试,屡次名落孙山,壮志难酬,心灰意冷,遂沉迷于烟花酒色之中。

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究竟埋骨何处

首先感谢悟空先生邀请,我来作答如下 ——

请各位读者朋友先看看,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生平的简要介绍:

晏殊(公元991 ——1055年)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14岁时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婉约派诗词),风格含蓄婉丽,成为北宋婉约词宗师。晏殊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侠。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本文在这里主要是针对问题:“晏殊究竟埋骨何处?”作一具体分析。这里不说他的政治成就和文学成就,只说他去世后尸骨被毁和他生前的薄葬主张相关的事情。

根据《宋史.晏殊传》记载,他在世时主张“奉养清俭”,所以死后也是薄葬。根据记载,他葬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那里还有张侍郎的坟茔。盗墓人从张侍郎坟墓中得到了很多宝物,而在晏殊墓中,只有木胎金裹带一件值钱的东西,由于耗费体力,却收获太少,盗墓贼气得发疯,就把墓主晏殊的尸骨砸碎了,事实证明晏殊是薄葬论实践者。

至于晏殊尸骨后来有没有被其晏氏后人迁走或保护起来,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人们一般推测晏殊尸骨被砸碎之后难以捡拾,很可能在原地被回土填埋了。

据史料记载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

晏殊是位博学之士,一生饱读诗书,毕生所著诗词多达一万多首,但可惜多数散佚。现存的诗词中没发现有表达抵制厚葬之风的文篇。但他死后墓葬是非常简约的,根本不是宰相级别的厚葬,这也是后来盗墓贼大失所望的原因。

在他生活的宋代,当时厚葬之风已经很盛行。

厚葬是一种弊风陋俗,为有识之士所反感,并致力于对它的抵制。

汉武帝时有位叫杨王孙的人,家有千金之业,生活上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用什么用什么,是“厚自奉养”的人,但对治丧从厚持反对态度。病危之时告诉儿子,死后实行裸葬。他认为,丧礼应该有,但是现在的人厚葬做得太过分了,所以他说“吾以裸葬,将以矫世也”。他是抱着改变厚葬的恶风劣俗而实行薄葬,是为了惊醒沉溺于厚葬的世俗庸人。他还认识到,厚葬有两个害处,一是生者让财富随死者下葬,不久腐化了,这对生者死者都没有好处,只不过是俗人以安葬之奢糜来比阔气;二是厚葬引起盗墓的怪事,致使先人遗体遭到毁坏、暴露。他因此认为薄葬就不会发生盗墓的事情了。他认为死后裸葬,能使身体与土地有直接接触,可以“反真”(意即死后返回自然界,用现代的话说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不带一丝来,不着一丝走”)。

晏殊官至宰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但他为官清廉,勤政国事。

欧阳修在他的《宋史.晏殊传》中说他人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但晏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生为官,不与人结仇,提倡身后事薄葬,却难逃百年后自己的尸骨被人砸碎,坟墓被盗挖的可悲结局。

假如他能活在当今世界,他一定会更加崇尚火化安葬方式吧!

(史实引用来自网络,整体故事为原创)

晏殊是婉约派的

晏殊是婉约派。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

晏殊介绍:

晏殊,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婉约派的概念: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历史上的宋仁宗与晏殊之间有哪些真实的故事

对仁宗和晏殊之间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气鬼仁宗因为晏殊给他亲娘写墓志铭的事,把晏殊贬官。

大家都知道仁宗的生母是李宸妃,是个机敏的宫女,能言善辩还胆大,知道真宗想儿子,就在侍候真宗洗手时对真宗说,做梦梦到一个神仙说要做她儿子。盼儿子心切的真宗当场就把小李给办了,还真是,小李运气逆天,真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仁宗。

那时候正是真宗对真爱刘修仪掏心掏肺的时候,真宗就把儿子给刘修仪,借此机会给刘升职,最后成了皇后,靠梦上位的小李宫女也改变她家的门庭,爹被赏个小官,她也成了皇帝的妃子,后来还生了一个女儿惠国公主,不过夭折了。

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小李也成了李顺容,在临死时,刘太后又晋封他为宸妃,也就是李宸妃,等李宸妃死了,还让大才子晏殊给他写墓志铭,其中有一句话:“生女一人,早卒无子”。

宋朝的皇宫戒备森严,宫中有什么消息宫外都不知道,除非皇帝公布,所以,没几个知道李宸妃是皇帝亲娘。晏殊当然按照宫里传出来的资料去写,就说李宸妃生过一个女儿,没儿子。

但是,这墓志铭让亲政的仁宗看到,就扎心了,好你个晏殊,敢说我亲娘无子,那我是谁?我不是我娘儿子?

因此,就对吕夷简发牢骚怼晏殊,吕夷简就给晏殊辩解:那时候到底啥情况,我就是宰相也不太清楚,全靠瞎猜,晏殊又怎么会知道呢?官家你怪人家晏殊不是有点没事找事?

仁宗沉默了很久,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他成了刘太后的儿子,当然是他爹做主,他也不敢怼他爹,刘太后教养了他,他也不好意思怼刘太后,但这个气必须撒出来,撒给谁呢?只能怼晏殊。

所以,晏殊就被仁宗贬出京城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你更欣赏哪一位

这三位,我最喜欢欧阳修。

整个宋朝的文人中,欧阳修在我心里能排进前三。稳坐第一的是苏轼,选项里没有。另外一位不相上下的是王安石,选项里也没有。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他们三个曾经是同事,欧阳修的政治资历最晚,属于小弟。范仲淹比他大18岁,晏殊比他大16岁;在他出生的两年前晏殊就已经赐同进士出身了,范仲淹也在他还只有8岁的时候及第了。欧阳修23岁二甲进士及第的时候,晏殊正是主考官;也是在那一年,宦海沉浮了多年的范仲淹因为政治斗争,离京做了河中府通判。

我喜欢欧阳修和他的政绩没有关系,纯粹就是喜欢他的——文。

1.喜欢他的《秋声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这一连串的比喻煞是惊艳,铺陈渲染,波澜壮阔,迫人心魂。什么是“文如泉涌”?这一段做了很好的示范,不愧对“欧如澜”的盛名。

《秋声赋》通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浑然一体了无痕迹。语言圆熟精美合于韵律,读来朗朗上口,悲秋之情,砭人肌骨。

再比如下面的一小段: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秋声赋》是欧阳修比较重要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卓然的。唐宋八大家的名号不是盖的,欧阳公这骈散结合的句子错落有致,美到令人咂舌。

2.喜欢他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翼然临于我的心上,从上中学时就开始了。《唐宋文醇》称它为“欧阳绝作”。“与民同乐”是本篇的中心,反应出作者高尚的人格精神。纵贯全篇21个“也”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对于《醉翁亭记》,喜爱的人众多,而喜爱的着眼点则别有不同。我个人比较欣赏宋人罗大经赞美欧阳修的说法:“欧阳修唯用平常轻虚字,妙丽古雅,自不可及。”

3.此外,我还喜欢他的《卖油翁》、《伶官传序》、《生查子·元夕》等作品

著名的那一句,不念出来不快: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对于晏殊和范仲淹也不能说不喜欢,只是,三个人比较起来,欧阳修拔个头筹吧!凡是牵扯到“喜欢”这种情感上的取向问题,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我表达的也仅仅是自己的感情倾向,对于其它的选择也表示“情同此理”的理解。

为什么认为晏殊的词带有富贵气象

为什么晏殊的词带有富贵气息?

总的来说,是和他的词的创作风格有关。

但为什么晏殊的词会形成这种风格?

这又与他的出身、教育、环境相关。

首先我们来说晏殊的词的风格。晏殊被誉为“北宋倚声初祖”,其词多寄予人生感叹,是一种富贵闲愁。晏词内容丰富,辞藻华丽,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圆融温润,哀而不伤。

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宋史》评价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而晏殊自亦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写富贵,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的渲染。

晏殊的词能有其风格,是有根本原因的。

1、出身。晏殊,抚州临川人,其父晏固,据《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为“抚州手力节级“,在当地县衙从事文书工作,虽职位不高,但也相当于是现在的公务员,比一般的家庭要好多了,况且晏殊的高祖晏墉,为江西东南晏氏第一世祖,唐懿宗年间己丑科进士及第,任江南西道观察判院。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当时称之为“登龙门”。江南西道,在唐朝属于监察区名称,江南西道治洪州(南昌市),领宣、饶、抚等19州,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观察判院,在唐朝是正五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干部。

可见,晏殊的出身,还是比较好的,同时家中又几代文人,具备一定的文学氛围。好的出身意味着眼界开阔,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2、教育。晏殊从小生长在一个文人之家,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是必然的,且从小就聪明好学,5岁就被称之为“神童”,14岁时就参加殿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秘书省是宋朝专门管理藏书的机构,拥有很多珍贵的图书资料。借此机会,晏殊在任职期间,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一个人光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后天的努力,都说“天道酬勤”,否则也只会出现方仲永的悲剧。由于晏殊的才华与品德,在18岁时受真宗赏识,做了“太子舍人”,给太子赵祯当伴读。自此之后,晏殊的人生就“开挂”了,因为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这个时期也是宋朝最辉煌的时期。

3、环境。晏殊的年代真的是宋朝最好的年代,而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对待文人最好的年代。宋朝自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文官治国的方针。自此,文人在宋朝就逐渐兴盛,且宋朝不兴文字狱,文人们可以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在宋仁宗时期,其“仁治”更是弘扬到了最大。而仁宗对晏殊亦师亦友,极其信任。宋朝当时的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才诞生了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文学高峰-宋词。

而晏殊正是有这样安逸的大环境,才孕育了自己具有“富贵气象”的小环境。

晏殊虽处事圆润,但为人诚实厚道,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俭朴,又乐于奖掖人才,结交名士。@蜻蜓漫语 觉得,晏殊的人生是成功的,既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晏殊是有“小资”情调的,闲暇之余,他喜欢喝点小酒,吟点小诗,感叹一下人生,是一种富贵闲愁。

晏殊的词中最喜欢的还是这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这份对自然、人生的通达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