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晏殊是什么派 晏殊简单介绍
- 那个晏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那个晏殊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 诗人晏殊是哪个朝代
- 晏殊的古诗词
- 北宋文学家晏殊生平简介
- 晏殊是哪个朝代的 晏殊的简介
- 晏殊简介 晏殊介绍
- 晏殊怎么读
- 宋代宴殊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贡献有什么
- “中秋月宋晏殊”的拼音写法是什么
晏殊是什么派 晏殊简单介绍
1、晏殊是婉约派词人。婉约派四大旗帜,指李清照、晏殊、柳永、李煜四人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晏殊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长”:柳永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李煜晏殊简介991-1055),字同叔。
2、北宋临川人(今属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3、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
那个晏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那个晏殊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1、晏殊是北宋的诗人。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2、少年得志,以神童称,景德二年(1004),以神童诏试,赐同进士出身。仕途得意,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极人臣。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卒谥元献。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均出其门下。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其词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较深,典雅流丽,意象精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有《珠玉集》存于世。
诗人晏殊是哪个朝代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下是“诗人晏殊是哪个朝代”,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诗人晏殊是哪个朝代
宋代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晏殊的古诗词
晏殊的古诗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宋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完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完善
破阵子·春景
晏殊〔宋代〕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北宋文学家晏殊生平简介
晏殊是北宋名臣,名词人。在政治上,他是推荐范仲淹等改革派的重要人物,庆历新政时也是第二号人物,晏殊属于中间派,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少作为,我摘取《北宋觉醒-庆历新政与鼎革之殇》一书中关于晏殊的评价,还算客观,供您参考:
晏殊(991-1055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词句,或许在千年后某个夜里依然在抚慰着几多孤独怀春少年心。可是,这少年悲怆于失落的爱恋诗句,或于晏殊而言,只是某个黄昏偶尔的激情释放下的才气,而非真实的境遇感受。
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性而发,一种是为写诗而故意感觉之。晏殊自幼负神童美称,14岁应试,便有进士的出身。30余岁即进入执政大臣序列,成为枢密副使,他少年得志,精于世故,一生虽然偶有贬谪,但终归是富贵显达。
以他的人生经历而言,我们无法遥想一个舒适地在高楼燕饮的达官,无奈地空唱:“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留人住?”“春风任花落,流水放杯行”,这是否可以在千年后仍震撼你心?不,不会的。把晏殊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引用为人生的第一境界的王静安曾强调尼采的话:“一切我钟爱的文学都是以血写成”。因此,即使晏殊留下许多名句,其文字中的气象,也难如当日宫城之外,比他年纪稍长的柳永写下的“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良句偶得,但迸发于真情血泪者,气象方能直透人心,其风情方有杳杳若望若失之感,再如柳永句:“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时年53岁的晏殊,少年得志,在朝多年,已经精于世故,更为平静圆融。如果说范仲淹此时刚显金刚怒目,晏殊大体已是入定老僧了。或许也就因为这样的性格,今天看遍庆历新政的期间的记载,极少看到晏殊对庆历新政的臧否评论。可他却是在庆历三年的3月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直到庆历四年9月被罢,经历了整段庆历新政的过程。
或许是他沉谨不逾矩的性格使然,因此难见虽然晏殊于公开场合谈论新政,但新政的多位重臣都与晏殊有密切的关系。
新政的另一个主导人物富弼(1004—1083年)是晏殊的女婿。过往虽然范仲淹和晏殊有过冲突,但仲淹对于这位小他两岁,但是却对他提携有加的晏殊,终生都持师生礼,可见两人的肝胆相照。
新政发动前,晏殊决意多置谏官以便让仁宗可以听到更多的意见,便推荐了欧阳修和蔡襄,孙沔,余靖等同列谏官。可是后来,晏殊的圆融性格再次阻遏着他的精进,当他看到欧阳修言辞激烈地,长篇累牍地针砭时弊,要求朝廷锐意革新,便非常不乐于看到欧阳修如此般地直白陈事,亦曾当面指责他。类似的指责倒非首次,欧阳修在23岁时(1030年),高中礼部省试第一,可殿试后,欧阳修却未能高中状元。落寞之余,同为江西人的主考官晏殊才对欧阳修承认说,由于他的策论过于锋芒毕露,因此才未能夺魁。
如果晏殊没有支持新政,那么,范仲淹等人的部分建言是不可能在天章阁召对后付诸实施的。可也正是晏殊这样的消极畏事,只愿藏于幕后支持改革,所以当章得象对新政冷眼相待时,作为与庸碌的章得象并相的晏殊,便为明哲保身而保持沉默。
欧阳修在一年之后的庆历四年四月,为挽救庆历新政而为范仲淹等人辩护写下《朋党论》,却遭仁宗调离知制诰职而赴河北任职时,蔡襄等人恳求仁宗挽留欧阳修于朝中的关键时刻,晏殊没有出面支持。而他没有支持的原因,就是虽然欧阳修为他所举荐,如果他袒护他,那么自己便也会陷入朋党的攻讦中,官位难保,且他又很不乐见欧阳修烦论时事。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中,造成晏殊这样一个爱护人才,奖掖后进之人,于庆历新政中一边是范仲淹等人的支持者,提携者。可在现实中,又没有给予太多的支持,或许他所希望的只是他所看重的这些人才应该与他一样,循规蹈矩,做些不痛不痒之事即可。或许也就是因此,庆历四年九月,当新政大幕落下时,心怀不满的谏官余靖和蔡襄终于与晏殊反目,再次提出晏殊当年支持刘皇后的旧事,戳中了仁宗的痛点,最终将晏殊被罢相至颍州。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自幼天赋异禀,早登执政大臣位却建树不多的晏殊,或许此时才能感悟些许,可也只能于诗酒中咨嗟那些被辜负的年华了。
晏殊是哪个朝代的 晏殊的简介
1、晏殊是北宋的。
2、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3、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4、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简介 晏殊介绍
1、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3、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怎么读
晏殊: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扩展资料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
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
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宋代宴殊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贡献有什么
历史上的晏殊是一个十分真诚、平易近人的人,他非常珍爱人才、积极重用人才。同时他又秉持着中庸之道,但是他在官场上并不懦弱。他敢于反抗与他人作斗争,但同时勇于认清了官场的风波后,他也变得十分通世故。晏殊是生于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兼文学家,他在政治方面、文学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
在宋真宗去世后,晏殊成为了稳定政局提出了让太后去垂帘听政的重要建议。这一做法极大的稳定了朝廷政权,避免了其他居心叵测的人想滋事的问题。晏殊在担任宰相的时候,曾建议宋仁宗整顿改变当时的财赋制度。他也曾向宋仁宗进谏罢弃监军的建议,他的良言均被宋仁宗允许并采纳,并在当时取得了非常有效且显著的效果。在历史上被众人称赞的庆历新政,就是有晏殊主要领导谋划的。后来在被罢相后,出于对人才的渴望和欣赏他成立了大量的学校,改善了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在文学方面,晏殊是拥有近万首词的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晏殊开创了北宋时代在文学方面婉约词派词风的先河,他有机结合了典雅华丽风格和“花间派”的作词特点。晏殊的词风以清丽雅秀的情调为主,其中在他的作品中多能体会到晏殊的高远怀抱与旷达胸襟。他总是能能够将极富理性洞察的哲思放入朴素的意象当中,给人们留下无限的省思空间。
晏殊被世人称为“宰相词人”,他拥有大量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晏殊对于教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自己就是一位教书的人,其中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学生。晏殊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他在科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效、正确的改革。
“中秋月宋晏殊”的拼音写法是什么
“中秋月宋晏殊”的拼音写法是:zhōng qiū yuè sòng yàn shū
原文: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释义: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