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喜欢子路这个人吗为什么?大家怎么看待子路受牛这件事_孔子_子路_夫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子路 孔子 子路 夫子

本文目录

  • 你们喜欢子路这个人吗为什么
  • 大家怎么看待子路受牛这件事
  • 孔子总是骂子路,是不喜欢他吗
  • 子路被人称为“野人“和”奇人”,为什么
  • 求尼勒克到独山子路况好吗
  •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您是怎么理解的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反映了孔子教育学生的什么态度
  • 你对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是怎么看的

你们喜欢子路这个人吗为什么

首先,肯定地回答:“喜欢。”

为什么?因为他很“真诚”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不假思索的立马“抢答”到:给我一个夹在大国之间,遭遇战争、灾荒的千乘小国,用三年时间,就可以使国家大治,人民知礼。

毫无掩饰,就是这么率真爽直!比较而言,其他同学可都是老师点名后回答的。

仲由,字子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评价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即,性格粗鲁,逞勇、耿直。

子路初见孔子是一场遭遇战,子路“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戴雄鸡造型的帽子,着猪皮佩饰。样子不合礼仪,也很滑稽。看到文质彬彬的孔子与自己格格不入,就用言语、行动上冲撞孔子。孔子没生气反而用礼感化子路,子路后来穿着儒服来求见孔子,成为孔子弟子。

子路少孔子九岁,是跟随孔子最久的老学生,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忠实的侍卫,也是孔子学生中最好学的学生,对老师的敬重至致,感情真挚超过了父子

《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最多,而且问的问题多数“很傻,很天真”,但有些也很深刻。

比如《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这样一段故事:

楚派人聘孔子,陈蔡大夫怕孔子不利于己,就把孔子与弟子包围在了荒野。孔子师徒绝粮,弟子情绪低落,心有所怨,孔子却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而见孔子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当然也有穷的时候,比如现在。君子能固守贫穷,小人穷就无所不为了。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我班上也有这样的学生,有时候问问题,回答问题“不过脑子”。但他点燃了课堂,活跃了同学与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老师思考问题,整理思路的过程,可以对学生提的问题善意引导,使问题深刻起来。从这一点来说,孔子有子路这样的学生是幸运地。

子路虽然很好学,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孔子评价:“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子路这样的性格,不会善终的。

孔子一语成谶。子路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但关键时刻暴露了子路致命的性格弱点,有勇少谋。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之而驰往”。为平息暴乱,结缨而后死。突现了子路“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诺言。

子路具有率真的性格,诚实的品质,对老师具有真挚的情感,最后的死难表现出他对事业的忠诚

子路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就是对父母的真诚——孝。子路是封建社会标榜的“二十四孝”之一,“负米养亲”就是说的子路。子路少时家贫,但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有一次,家里没粮了,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粮价较低,便不远百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子路后来有了品尝美食的条件,却黯然神伤。叹息到: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人无完人,子路的真性情中也存在着弱点,性格过于冲动,缺乏应对突变的能力,最后死得毫无价值。对于这一点,孔子是有责任的,知道弟子的脾性就应该推荐更稳妥的工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大谬。

大家怎么看待子路受牛这件事

谢邀! 子路受牛这件事极有现实意义!因为当今社会在整个社会人们的道德层面来说与子路所处时代有些类似——传统的道德和“高尚行为”在社会已非大多数人所接受与推崇!“适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不在少数,如何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卓有成效地推出有关法律与规章制度,利用“重奖重罚”也不失明智之举! 我们在主观上不论愿望如何良好,如果客观上这种愿望得不到体现则也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正确的方法“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在当今社会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使用绝大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方式方法,才可以真正使有些想法、思路乃至法律及规章制度实施得到保障与切实有效体现,“高大尚”固然完美,但若没有实施空间,它也只能明珠投暗。抛开其他方面不说子路受牛对于见义勇为者设高额奖金也是值得借鉴与参考的。

孔子总是骂子路,是不喜欢他吗

孔子没有不喜欢子路。

其一,子路(名仲由,一字季路,小孔子九岁,),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曾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既然孔子愿意接收其为弟子,说明子路是可以教育改造过来的,就不会不喜欢子路。

其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其中得由就是得到仲由(子路)后,都没有听到不好的言论,说明孔子没有不喜欢子路。

其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其中季路就是子路,既然肯定了子路能力,说明孔子没有不喜欢子路。

其四,《论语·雍也》:“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即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来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这也说明孔子没有不喜欢子路。

其五,子路随从孔子“周游”列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集解:“子路为孔子侍卫,故侮慢之人不敢有恶言,是以恶言不闻于孔子耳。”这对“周游”列国的孔子起到了一定的安保作用,孔子不会不喜欢子路。

谢谢悟空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子路被人称为“野人“和”奇人”,为什么

小秘书邀请,小秘书为什么还不给我开通收益,不开不开吧,我就是这么一说。


开始回答问题。

说子路是野人,是因为子路本来就是个“野人”,这个野有好几个意思,我们可以一一说一下。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个野是相对于庙堂说的,就是民间乡野。子路名由,小孔子八岁,是卞人,小时候家里穷。所以这个野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说子路来自乡野,不是贵族,这个是身份,不含褒贬意思。

子路这个人挺有意思的,来自乡间,在进入孔门之前没受过什么教育,性子比较野,表现就是喜欢好勇斗狠,喜欢打架,刚强直爽,整天佩着一把用公猪皮装饰的剑,戴着一个类似公鸡冠子那样形状的帽子,招摇过市。所以子路野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说子路这个人粗野,没念过书,不像孔子说的君子那样“文质彬彬”。这个是性格,多少有点贬义。

子路的粗野主要是因为没读过书,性子直,这个在他和孔子学习之后依然没有完全该掉,有句俗语说:“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

不过子路虽然好勇,但是不无故欺负人,最难得的是子路这个人很孝顺,对他妈妈很好,这个大概是孔子最开始喜欢子路的地方,有一次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子路欺负过孔子,但是孔子没急没恼,反而设礼诱导子路。子路羞愧,就拿着拜师礼通过孔子的徒弟引荐拜师孔子。

之后呢,子路就成了孔子的保镖,不离左右,孔子有次发感慨说:“自从有了子路来我身边,我就没听过别人骂我”所以子路的野也是有用处的,一瞪眼,别人都怕。

《论语》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子曰,孔子发布指示,其中互动的最多的徒弟第一是子路,其次是子贡,这俩个人孔子都不是最喜欢,孔子最喜欢颜渊,因为颜渊听话,终日不违。但是光听话没什么本事。

子路,子贡,孔子离不开,一个负责保卫,一个负责后勤,都是有本事的人。孔子自己都说我要是道不行,跑到海上去,最后能跟着我的也就是子路吧,子路听了就很高兴,觉得孔子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说子路野,还有个原因就是子路做不到颜渊那样终日不违,他经常和孔子抬杠,困于陈蔡,饭都没的吃,子路就抱怨,问孔子,君子也有混的吃不上饭的时候吗?气的孔子说君子吃不上饭不瞎叫唤,小人就瞎叫唤。

孔子每天聊道德,结果还是去见了风评不好的南子,别的学生心里嘀咕,可是都不敢说,子路就不管那套,直接问孔子,去见南子,不怕于德有失吗?急的孔子对天赌咒发誓,我要是做了有违德行的事,就让老天爷劈死我。

孔子经常说子路,打击他,我觉得除了是磨子路的性子以外,也是因为子路野,不好管,不经常敲打,会上天。但是孔子也夸子路,比如他说:谁能像子路那样穿着个破袍子站在一群衣着华丽”的人中间,能怡然自得,毫不感到羞愧呢?没有没人了,只有子路才能吧。

子路和孔子是很有感情的,孔子病了,子路会说夫子啊,求求老天吧,孔子就说,求老天有用吗?子路说还是求求的好,孔子说没用啊,我早求过了,没用啊。

子路的野,我觉得很好,好在不虚饰,没有读书人那些臭毛病,野的真诚,不虚伪。

说子路奇,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子路死的奇,所谓结缨而死,死的有尊严,而且本来不用死,但是为了忠义主动送死,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求仁而得仁,子路真正践行了自己所学到的。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子路正因为其野,所以才能慷慨赴难。不像孔子另外一个徒弟,保命要紧,反正也救不了,不如直接先跑。

子路列身孔门十哲,以政事著称,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我觉得这也和他的“野”有关系。

孔子还是很了解子路的,一听说卫国暴乱,就说子路这回死定了,孔子真的是了解子路啊!

求尼勒克到独山子路况好吗

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驾车路线:全程约307.4公里

起点:尼勒克县

1.尼勒克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110米,左转

2) 行驶230米,右转

3) 行驶40米,调头

4) 行驶170米,右前方转弯

2.行驶170米,左转进入S315

3.沿S315行驶173.2公里,直行进入G217

4.沿G217行驶23.9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哈希勒根隧道

5.沿哈希勒根隧道行驶540米,直行进入G217

6.独山子区内驾车方案

1) 沿G217行驶107.3公里,直行进入北京路

2) 沿北京路行驶960米,右转进入大庆东路

3) 沿大庆东路行驶6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独山子区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您是怎么理解的

君子依道而言行,虽然方式不同,但都都是美好的作为;品行低劣的人臭味相投,但却各自都怀有损人利己的鬼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反映了孔子教育学生的什么态度

如果想解读出教育态度,那就是,孔子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人生志向,不用空洞的说教。

一般人的解读,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一直在努力推行自己的“仁”,但没有一个皇帝听他的,失望归来才发现,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暮春三月里出门溜达溜达,河边上泡泡脚,高坡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好比今天的北漂,兜一圈才发现,故乡的小日子也挺好的。

你对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是怎么看的

子路曾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子路之问,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遭遇一生当中最困厄之时的发问。这则故事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楚使人欲聘孔子于陈蔡之间,陈蔡大夫怕孔子不利于己,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孔子及一干弟子不得行,绝粮。所从弟子大都情绪低落,心有怨尤,孔子却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而见孔子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章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乎?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又以同样的问题和方式问子贡。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又以同样的问题和方式问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子路伉直识浅,在困厄面前直接了当地质问老师:“君子亦有穷乎?”意思是夫子您为天下贤能君子,怎么也有困厄而无计可施的时候。子路明显带有怨恨的情绪,并对夫子之道及其可行性产生怀疑。孔子也不客气,回复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困厄时有定力,能够安守本分,而小人则在遭遇困厄时失了方寸准则,他就会不守规矩而肆意妄为。这就直接把子路归为小人一类,因为子路遇事浮躁,失了规范准则。

孔子知道随从弟子们内心不爽,必有怨尤,于是设置了一个问题来考察弟子们的修养水平及定力。他问到:《诗经》上说“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们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都被困于野外,难道我们的道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为何落到如此田地?第一个回答的是子路,子路在困厄中就从根本上对夫子之道产生了质疑,出现了信仰危机。怀疑夫子之道不伸,是由于其不仁;夫子之道不行,是由于其不智。孔子对其回答极度不满,反驳说,假使仁者的主张都能得伸,哪还有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假使智者的谋略都能得行,哪会有被剖心而死的王子比干?

接着回答的是子贡,子贡虽然未从根本上质疑夫子之道,却认为夫子之道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难为诸侯所容,建议夫子稍贬其道以求诸侯之容,这就充分反映了子贡忧困不忧道的实用主义的品格。所以孔子批评他说,不修尔道而求为容,端木赐啊,你的志向不是很远大呀!

最后回答的是颜回,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子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的回答,头脑清醒而又坚持操守,审时知世而又笃信夫子之道。颜回和夫子一样,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怨无悔,不会迷失信仰,动摇信念,所谓“吾道一以贯之”。颜回修养深厚,俨然有夫子之风,他的回答直入夫子之耳,大慰夫子之心!孔子由衷地赞许颜回,竟然这样对他说:“假使你将来富贵了,我愿做你颜氏的管家。”何其高的评价!

“君子亦有穷乎?”君子当然亦有穷,穷然后见君子!君子固穷,不以穷而失道、贬道,穷当励志,其道一以贯之,挫而弥坚。道天生而不求为世所容,其道不一则已无道。道为足,容为履,岂有削足适履者?君子修道不求容,君子穷而不改其道,穷且不容然后见真君子!君子固穷修道,小人穷然后见斯滥也。

(本文由子夏故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