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论什么季节,都拿一把鹅毛扇有什么说法么?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一年四季总拿着鹅毛扇_鹅毛_扇子_羽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鹅毛扇 鹅毛 扇子 羽扇

本文目录

  • 诸葛亮为什么不论什么季节,都拿一把鹅毛扇有什么说法么
  • 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一年四季总拿着鹅毛扇
  • 诸葛亮扇子的来历是什么
  • 诸葛亮的鹅毛扇从什么时侯开始用冬天也拿着吗
  • 诸葛亮为何总摇鹅羽毛扇
  • 诸葛亮为什么手里一直拿着羽扇
  • 诸葛亮手中的鹅毛大扇倒底藏着什么玄机
  • 为什么影视、戏剧中的诸葛亮总是手拿一把鹅毛扇真实的诸葛亮是这个样子的吗
  • 上联是“鹅毛扇,扇扇扇,扇来人间清风”,下联怎么对
  • 诸葛亮坐轮椅手持鹅毛扇的形象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还是后世编造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论什么季节,都拿一把鹅毛扇有什么说法么

一、先解疑

当提到诸葛亮的鹅毛扇,可能许多人最先会想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但是,“羽扇纶巾”这类装束形象,难道是周瑜个人的专属专利吗?显然不是,而应是一种社会文化,雅士儒生的潮流装束吧。也就是说,周瑜可“羽扇纶巾”,诸葛亮同样也可 “羽扇纶巾”。

据唯一记录诸葛亮形象的史料,晋朝裴启的《语林》记载:大意是说,曹魏与蜀汉在五丈原对峙之时,司马懿曾派人前去侦探诸葛亮的军队情况。不久,细作回报,诸葛常常坐一辆简陋的二轮小木车,头戴葛布挽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安营扎寨。闻言,司马懿大为感叹:“孔明真名士也!”。

同时,从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扇赋序》、晋朝陆机所作的《羽扇赋》等赞咏竹扇、羽扇的诗赋来看,竹扇和羽扇在当时的社会应该非常流行。另据《梁书·谢举传论》)记载:扇子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由此可见,无论周瑜“羽扇纶巾”,还是诸葛亮“羽扇纶巾”,都是当时社会的流行装扮。

二、再答惑

答惑一:战场上,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宝剑指挥,而用羽扇呢?

诸葛亮原本就是个单纯的文人雅士,如果腰悬宝剑,则与身份不符,反而给人留下笑柄。但是,同为“羽扇纶巾”的周瑜却是个舞剑高手,虽平时“羽扇纶巾”,但战时却是挥动宝剑“雄姿英发”。此外,同为文士的司马懿,虽有军事家之称,但也很少见他持一把宝剑在战场上挥来舞去。

而诸葛亮也一直将自己当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方谋主,所以不用宝剑也就很正常了。但是,战场指挥可不能只凭一只大手挥来挥去,一则于萧杀的战场相比,太过随便;二则有损自身文人雅士的形象。

同时,在古代,扇子也被看作官职的象征。因此,诸葛亮选择文士间流行的羽扇,就不足为奇了。

为此,在后世的清朝康熙年间,曾任襄阳观察使赵宏恩,所写的《诸葛草庐诗》中有一句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进一步证实了诸葛亮手执鹅毛扇作战的事实。

答惑二:为什么一年四季皆用,而不是某个季节段呢?

一是,古代,扇子既有“善良”、“善举”之意,还是各种场合 “持扇揖让”的一种礼节仪式。所以,一年四季使用也不奇怪、

二是,扇子也有振翼欲飞、中兴吉顺之意。此意来自 “云雷方扇,旅以勤王”之语。而诸葛亮一生的志向就是中兴汉室,所以羽扇不离手也就很正常了。

三是,古人认为扇子更有驱妖逐邪作用,所以诸葛亮一年四季都想用扇子驱除妖邪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是,扇子有驱躁明神,有利思考的作用。例如:无论春夏秋冬,电视直播中的聂卫平、马晓春、柳大华等棋中大师,在对阵之时,都喜欢手拿折扇,不定时打开扇几下。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烦躁不安之时,大都喜欢解开脖下两颗纽扣,挥动手中扇子猛扇几下。由此可见,扇子确实有驱躁明神,平稳心神,利于思考的功效。

因此,对于喜欢亲力亲为处理一国军政大事的诸葛亮来说,每日不知道有多少大事要考虑,又有多少烦心事袭扰心神。所以,这时扇几下扇子,还真有莫大裨益。

答惑三:为什么要用羽扇,而不是其它扇呢?

一是,荆州、益州之地,水网都比较稠密,非常适合鸭、鹅等禽类的饲养,相比竹类的“合欢扇”制作,取材更加的方便。

二是,羽扇更能提现诸葛亮的淡泊、闲雅、飘逸、节俭、儒者等品行,且身体轻盈便于携带。

三是,羽扇,有振翼欲飞,中兴吉顺之利,更加符合诸葛亮的平生之志。

因此,诸葛亮才会一年四季手持一把鹅毛扇。

图片来源网络

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一年四季总拿着鹅毛扇

传说是诸葛亮的才智不如黄月英,黄月英把计策写在鹅毛扇上为诸葛亮指点迷津;实际上应该是艺术创作需要,借用苏东坡赤壁怀古中对周瑜“羽扇纶巾“的描写;另外还有可能当时士大夫普遍的一种生活习惯。

诸葛亮扇子的来历是什么

提到三国时期历史的诸葛亮,那是三国时期神仙一样的人物,神通广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常手持羽扇,羽扇几乎成为了他的标志,这也是他智慧和谋略的象征。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随身携带这把扇,这把扇子有什么非凡的意义吗?

第一种说法:虽然传言说黄月英是个丑女,可是她也是一个才女,当年诸葛亮为了能够让粮草运输的更快,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是这个发明也有黄月英的功劳,可见此女是她的贤内助。因此他常常拿着蒲扇,也可以睹物思人,以表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诸葛亮都带着,还有人说诸葛亮只要一摇扇子,便可以想出计策,都是爱情的力量,因为战乱年代所有征战沙场的人都是标配着刀剑和铠甲,两军对敌时压根认不出谁是谁。但诸葛亮不仅要拿扇子,而且还要做轮椅车,这个显眼的装扮目的就是告诉敌人他在这里。因为他的名气已经很大而且智谋高超,不担心被人攻破防线,这样子还能起到打击敌军士气的作用。依小编看,这扇子说是诸葛亮思念家人的一个物品,还说的过去,其实很多古代文人雅士就喜欢手中拿一些东西来衬托自己的气质,所以这诸葛亮拿一把妻子送的扇子也就说的通了。

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的扇子是水镜先生所送。诸葛亮是水镜先生的徒弟,但诸葛亮总是吃不透水镜先生所教授的知识。水镜先生被诸葛亮愚笨的表现刺激了,不但烧了诸葛亮的书本,还把诸葛亮赶下山。诸葛亮想要跟随水镜先生继续学习,多次重新拜师,水镜先生虽然不愿再次将诸葛亮收入门下,但也被诸葛亮的执着打动,送给了诸葛亮两件物品,其中一件就是鹅毛扇。说来也奇怪,诸葛亮遇到难题时,只要扇一扇鹅毛扇,就会想出解题思路。

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和这把羽毛扇子是一点关系没有。但是各类细节笔记中,诸葛亮羽扇的造型,是为了那些披甲持胃的将士,表现出从容潇洒的名士身份而已。吃不透水镜先生所教授的知识。诸葛亮想要跟随水镜先生继续学习,多次重新拜师,但也被诸葛亮的执着打动,说来也奇怪,诸葛亮遇到困难时,只要扇一扇鹅毛扇,就会想出解题思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形象定位便是如此,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至于电视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只不过被后人刻意形象化了,是后人中理想化的诸葛亮而已。

上面这三种传说,一个比一个不靠谱,这第四种说法,最符合常理。诸葛亮喜欢随身携带鹅毛扇,有可能是因为荆州的气候。会看地图的人都知道,荆州处于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的典型特征是:夏日长。夏天很热还有很多蚊子,诸葛亮的鹅毛扇既可以消暑又可以赶蚊子。

诸葛亮的鹅毛扇从什么时侯开始用冬天也拿着吗

诸葛亮的鹅毛扇应该是从刘备请他出山后就开始用了!我想冬天也应该是拿着的,因为鹅毛扇有助于诸葛亮提神醒脑,机警谨慎!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故事里讲到,羽扇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黄承彦是个员外,据说很爱养鹅,同时又家藏许多古今奇书好书。黄员外见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就把女儿许嫁给诸葛亮,但却只给了他很多书作为陪嫁。

诸葛亮如饥似渴地读完那些书,又和夫人经常研究阵法兵法,终于博通文武,闻名遐迩。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最后一次正当张飞不耐烦时诸葛亮接见了他,并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

临行前,黄承彦宰鹅设宴为他饯行,并用鹅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给他,告诫说:“鹅性最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它便知动静。你将鹅毛扇带在身边,便可时时提醒自己机警谨慎。”

诸葛亮为何总摇鹅羽毛扇

估计《三国志》这类史书的作者没见过诸葛亮,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比诸葛亮晚出生千多年,更谈不上对诸葛亮本人生活习惯有什么了解。

个人认为诸葛亮为什么总拿着鹅毛扇的原因是:1,写书人可能总拿着鹅毛扇,所以认为天下才子都应效法,于是诸葛亮就被写成一天到晚拿着鹅毛扇了。2,写书人可能接受了卖鹅毛扇的商人的赞助,刻意在书中穿插广告。3,写书人故乡可能是鹅毛扇主产区,写书人也是在为家乡产品作宣传。4,写书人可能认识诸葛亮的后人,他也是听人说的,所以书中这么写。

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诸葛亮为什么一天到晚拿着鹅毛扇。也许还有种可能是赶蚊子拍苍蝇,毕竟行军打仗,不方便洗澡,身上气味比较重,易招蚊虫叮咬。

诸葛亮为什么手里一直拿着羽扇

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及发明家,幼年随父在荆州,属早年丧父,隐居隆中,以耕读为生,擅长文史天文,奇门遁甲等,在年青时就很有名气,未岀茅庐知天下三分事。

他虽然隐居深山,但天下慕名而来的名人志士相当多,结识了不少的奇才能人,二十岁左右时就名声大振,当时就有传说卧龙凤凤雏得一人而得天下,这传说无疑己神化了诸葛亮,其实这些都是水镜先生,石广元等好友游说岀去的。

因名声大噪,幕名给诸葛亮说亲的不少,但诸葛亮何许人也,在他心目中他的夫人应该是位任劳任怨的贤德有才之人,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即贤德又智慧的女人很少,再说他隐居之人,在那儿找这么好的女人去呢?

后来名士黄承彦去隆中一游,见了诸葛亮一面,观其貌,查其形,觉得诸葛亮面目清秀,灵气十足,惟有不足之处是眉宇不开,心胸不够开阔,面露忧疑之色,且狂荡不羁,喜怒于色,心暗说,此人恐辛劳忧疑,一辈子劳碌操心之相。

回家之后,告诉女儿说,“人都说卧龙能平天下,今观之,不实也!“女儿问其何故,黄承彦说了他的见解,女儿问“有法破解无?“黄承彦说:“能解,辛劳之人问他作甚?“

过了段时间,诸葛亮听说黄承彦之女聪慧过人,央人去提亲,黄承彦怕丢了人家面子,就对人说“家女甚丑,不足与配,请另寻贤淑吧“

来人说明原委,诸葛亮知其前番来意,即回遣来人说:“再丑也不嫌,非月英不娶也“后来人告知黄承彦,就是不允。

黄月英闻知诸葛亮之言,甚是感动,求父恩准,遂掐指细算,“命该如此,有缘者皆命也“遂允。且把他毕生所学,尽情授与月英。

及至结婚,月英赶做羽毛蒲扇一把陪嫁。新婚夜,月英提岀以下要求,

一丶一生蒲扇不离手,不管严寒与酷暑。

二、将来不管干什么,我在家不随你。

三丶在外一直说你娶的黄月英很丑。

四,我将父传本领教与你,但不可杀生太多。

诸葛亮全部答应了,就疑惑的请教为什么扇子不离手呢?黄月英说“你虽年少英才,但接触外面太少,经验不足,你有个最大缺点就是喜怒明显于色,高兴不高兴一切别人一看在脸上就表现岀来了,这不是成大事的表现,你手执蒲扇,危急摭脸就什么也看不岀来了。“诸葛亮才晃然大悟原来如此。

至此,诸葛亮扇不离手,有许多枭雄请他岀山,他只选中了仁慈的刘备去辅佐,以免杀伤过多。

诸葛亮手中的鹅毛大扇倒底藏着什么玄机

说起三国时期就会想起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三分天下的主公和各个骁勇善战的将军,还会想起那些一流谋士,其中诸葛亮最让人耳熟能详,诸葛亮一身素衣手拿鹅毛扇。我们不仅好奇诸葛亮手中的鹅毛大扇有何玄机?

诸葛亮的鹅毛扇如何得到

诸葛亮的鹅毛扇是其妻子黄月英送的,其父为黄承彦。黄月英从小便和名师学习奇门遁甲,谋略兵法以及各种阵法,学成之后,其师傅送给黄月英一把鹅毛扇。扇子上有明与亮二字,其师傅并嘱托黄月英,在下山之后遇到名字中带明,亮二字者就是你的如意郎君,待其成夫妇之时便可把此扇交于他以助其安定天下。而后黄月英巧遇诸葛亮,字孔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人一见如故喜结连理,黄月英便把此鹅毛扇送给自己夫君诸葛孔明。

还有其他说法大致都是别人送的,有说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相赠,也有说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相赠,我觉得还是黄月英送的可信度高一些。

诸葛亮的鹅毛扇到底有何玄机

其一 鹅毛扇是诸葛亮和黄月英的定情信物具有纪念意义,在我国古时候若是两人两情相悦会以信物互相赠送。互送对方以后两人基本上就会把定情信物随身携带,以表示对自己选择的爱情坚贞不渝。诸葛亮一生只爱黄月英一人,作为男人特别诸葛亮这样地位学识之人难免会受到各种美女的诱惑,每每看到鹅毛扇就会想起黄月英,给予诸葛亮拒绝诱惑的决心。

其二 以鹅毛为扇代表时刻有鹅之精神,鹅在家禽中具有很高的警惕性,遇到危险会马上提高警觉。生在乱世,在说诸葛亮在茅庐之中肯定也是危机四伏,因为在乱世民众在家遇到强盗之类的不在少数,有鹅毛扇在手时刻记的遇到问题和危险要警觉起来,见机行事。

其三 诸葛亮出山之后第一战为火烧博望破,这一战让三军将士把诸葛亮当成神人也,诸葛亮成了三军的主心骨,有诸葛在攻必克、战必胜。再而后对战敌军之时,将士都会不由自主的看向诸葛亮,此时诸葛亮以手拿鹅毛扇随意扇动,给三军将士一种气定神闲,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感觉,扇不离手以安军心。

其四 在三国乱世之中,骁勇善战之将士皆有武器防身,文臣也可有之。作为蜀汉之军师要有防身之术以防不测。武将有高超武艺就算没有武器自保不成问题,诸葛亮乃一文弱书生,我想手中鹅毛扇内必有机关,在受到伤害之时可保全自身。

其五 诸葛亮可能体制异于常人,我们在生活中也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甚是爱被蚊虫叮咬或者极度怕热,有此扇可驱除蚊虫叮咬,还能驱除炎热。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习惯,喜欢那种微风扑面的感觉,慢慢也就放不下了那个感觉了,就算寒冬之季节也会随手煽动一下享受那种微风扑面的感觉。

至此诸葛孔明与手中的鹅毛扇融为一体,时刻不愿分离,诸葛亮其智慧过人颇受文人雅士效仿,后世饱学之士皆以扇化作身份的象征。

为什么影视、戏剧中的诸葛亮总是手拿一把鹅毛扇真实的诸葛亮是这个样子的吗

说二句,诸葛亮的鹅毛扇,可不是一般的鹅毛扇。是妻子黄月英送给诸葛亮的定情信物。是诸葛亮日后成大业的左右铭。扇子的一面有山川水秀为明亮,暗藏五行八卦,阴阳交智。另一面则为,警钟长鸣的诗句,始终提醒握扇人,在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淡定挥撒,淡于静水,挥于千军万马之谈笑间。这就是黄月英送给丈夫的轻如鹅毛,重如太山的珍贵礼物。诸葛亮一生从未离扇,扇也没离主。特别是大战在即,计谋无出之时,都返复舞动,即显舞扇沉重之迷,故作淡定儿,从而逼出大智谋略。当完成佳作,庆功宴送之时,则轻柔情浓,扇则是那样的轻影而自如。有一画面为证,诸葛亮在江边高台,看到曹操大败,火烧战船时,诸葛亮的扇子是那样的轻影笑谈。当突想起身处危险时刻,扇又是千斤之重。浅谈诸葛亮的鹅毛扇,个人观点,不足指正。

上联是“鹅毛扇,扇扇扇,扇来人间清风”,下联怎么对

上联:鹅毛扇,扇扇扇,扇来人间清风。

试对:竹枝扫,扫扫扫,扫去天下灰尘。

鹅毛扇子,竹枝扫帚。简称鹅毛扇、竹枝扫,为求对仗略有牵强也顾不得了。能搏诸君一乐,吾所愿也。

诸葛亮坐轮椅手持鹅毛扇的形象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还是后世编造的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神奇指挥战争的能力,常在关键时刻摇着羽毛扇坐着小车出现于阵前,确是“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形象,小说写得甚高明。

有人以演义为信史,真以为诸葛亮是不骑马,只乘车,并提出诸葛亮是北方人,移居到南方,水土不服,得严重风湿,骑不了马来解释。谈历史时为演义故事费心机,不免有些滑稽。何况这位老兄连小说也没仔细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至少三次乘马:在六十四回,攻雒城时“孔明遂乘马到(金雁)桥边绕河看了一遍。”八十八回南征时,诸葛亮“唤孟获同上马出塞。”及九十三回,“孔明急上马。”是战姜维作战不利。可见罗贯中也不承认诸葛亮风湿不能骑马。

诸葛亮真是乘车摇羽毛扇指挥战斗的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正史中记载的两个乘车指挥战争的例子。

一个例子是五胡十六国时前凉大将谢艾曾“乘軺车,戴白袷,鸣鼓而进。”谢艾善出人意料取胜。他这样做激怒敌将麻秋,麻秋认是轻视自己,大举进攻。敌人逼近,下属劝谢艾骑马,谢艾却下车坐在胡床上。敌人反而怕有埋伏不敢贸然进兵。谢艾预先布置的兵攻击敌后方,大胜。

谢艾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奇才,他这样是为了激怒引诱敌人。应是只能偶一为之。

另一例子是南朝宋大将韦睿,曾“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坐车上用痒痒挠指挥,真够潇洒的。不过这不是他做秀,而是“(韦)睿素羸,未尝跨马。”身体甚弱不骑马而坐车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可能有搔痒症,如意不离手,顺便就用来指挥。

有人说谢艾、韦睿是在学诸葛亮。其前提是诸葛亮确曾坐车在阵前指挥。

宋朝人曾糙编纂的《类说》是采集古书中记载的前人语言片断的书籍。其中一则讲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垒,战前司马懿一身戎装主持军务,而间谍报告说诸葛亮“乘素车,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军。”司马懿叹曰:“真名士也。”看来演义中写诸葛亮乘车摇羽毛扇,应是依此为据。

不过,这只说是战前诸葛亮乘车摇羽毛扇,并非在阵前交锋时。

诸葛亮一生谨慎,像谢艾那样出险招的事,他不会做。很可能和韦睿类似,身体不好,能乘车,则不骑马。他和司马懿对垒是在231年至234年,那时他已经过了五十岁,身体不会好。

能不能依此类推,说诸葛亮在阵前双方开打后仍因身体不佳而乘车呢?不大可能。原因之一是如果是在阵前乘车,司马懿应能亲眼看到,不必间谍报告。如果亲眼看到,当不会略去所见,只记所闻。其二是战争中双方一旦交手,态势可能瞬息万变,谨慎且忠于职守的诸葛亮是不会采用行动不便的交通工具,在需要快速移动时增加困难。即使乘马会引发疼痛,他也会忍耐,何况他不论是南征还是北伐,皆在地形复杂多高山深谷作战,乘车确不利于机动。

所以,可以推论说,诸葛亮只是在战前准备阶段是这样,如果他到了阵前很可能仍是骑马的。在阵前穿便服乘车指挥战斗的发明人应是谢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