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国最大的罪人是汉武帝吗
- 吴三桂是否是千古第一罪人
- 为什么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
- 为什么网络上总有人认为乾隆是千古罪人
- 历史上有哪些千古罪人
- 为什么有人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
- 导致明朝灭亡的李自成,是否是千古罪人
- 中国历史上四大罪人,为何严重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 李鸿章算是千古罪人吗
- 历史的第一罪人是慈禧,你同意吗
中国最大的罪人是汉武帝吗
提这样问题的人要么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要么就是方方、许恨国那类人。
吴三桂是否是千古第一罪人
吴三桂是个半清半奸的人,如果说祟祯皇帝还没死之前,他吴三桂构入清兵入山海关,那算是千古罪人,因为崇祯皇帝一经吊死,加上闯贼手下大将军霸占他的爱妻陈圆圆,又软禁他的父亲,这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之仇不报,他还是怒火冲天顶天立地的吴三桂吗?有人说吴三桂是投降的将军,这不付合现实,请问他反的不是大明皇帝崇祯,他反的是逼死大明皇上的李自成,他万般无奈只有借兵剿灭李自成,为他的皇上崇祯报仇雪恨,二来又为爱妻陈园园被闯贼霸占报仇雪耻,二种当时情况,我认为作为每个男孑汉都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
乾隆(清期)时期,西方正处于工业革命阶段,经济开始高度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己进入现代化进程,而当时中国还在闲关锁国。中国落后挨打局面从此开始了……!
从国家元首(皇帝)的标准来衡量,乾隆是非常失败的,正是他的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导致中国开始走向没落。
一、闭关锁国。让中国错失接触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的机会,中国开始落后挨打的局面。
二、大兴文书狱。当然文书狱是清廷国策,人民不要说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了,就是写了清廷认为不该写的字、说了清廷不爱听的话都要被杀头。使清朝科技、文化全面倒退。
三、文华清算。以编写《四库全书》为由,要求各地上交各类书籍,乾隆三十九年命将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中华的历史和智慧都在古书里)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
四、纵容腐败、好大喜功。纵容以和坤为首的超级蛀虫,同时个人好大喜功,六次下江南耗费大量银两,人民怨声载道,开创了奢靡之风。
正因为从乾隆开始中国科技、经济开始全面落后于世界强国,所以后人说乾隆是千古罪人。
应该说,所有的满清皇帝都是千古罪人!
为什么网络上总有人认为乾隆是千古罪人
难道乾隆不是千古罪人吗?
就他拒绝和西方交流,闭关锁国,不思进取,自以为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导致国家落后西方就已经是千古罪人了。
还没说他制造了一百三十多起文字狱,摧残文化,国民精神被打压,奴才文化盛行,百姓跪在地上爬不起来。这些到现在还是历史遗留问题,仍有残余,遗害后世。
广大网友为什么不能认为乾隆是千古罪人?好像法律没有规定不能这么说啊。爱新觉罗家的嫡系正支子孙也没有发出声明,不能这么说。
反倒是一些旁系血脉,大杆子打不着的人,成天以遗老遗少自居,以皇族后代为荣,整天出来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写。居心何在?用意何在?
难不成还要恢复前清的文字狱?还要恢复腐朽没落,已经进入历史垃圾桶的清王朝不成?
而且关于乾隆是千古罪人这不只是网络上,而且史学界众多人也是这样的认为的。
张宏杰:他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乾隆时期,一方面是中国史上最大的盛世,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历史被世界甩下的时期。西方世界这艘新式战舰,正是在乾隆自我陶醉之际,与中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吕思勉: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时六次南巡,耗费无艺。中岁后又任用和珅,贪渎为古今所无。官吏都不得不剥民以奉之,上司诛求于下属,下属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坏。
阎崇年:乾隆晚年,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老人御政,宵小环绕,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易中天:乾隆是个王八蛋。
这些都是史学界对乾隆的认识和评价。
?
历史上有哪些千古罪人
盖棺论定?非也。有些人,有些事若干年后必有新的评价。凡做人,做事,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益者,相信历史会给予确当的评价和地位,人民的眼情是雪亮的。
为什么有人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
【乾隆:一直误以为自己是地球中心】
乾隆元年始1736年,而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50年左右开始,一直到1840年左右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主要是欧美国家),也就是说:工业革命开始于乾隆15年左右。乾隆很喜欢外邦来朝贡,认为那是蛮夷对核心的恭顺,可以说,西方科技贡品没有对他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虽然他也没有完全拒斥科技,但是他没有重视科学思想带给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
【康乾盛世与近代中国的颓势】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康熙和乾隆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好皇帝,他们开创了康乾盛世。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在慈禧的祸乱下,清廷才在和西方列强的交锋中一败涂地。事实果真如此吗?的确,康熙乾隆励精图治,平定大小叛乱,发展生产,和之前之后的时代相比好得多。但所谓康乾盛世,放在全世界的大背景下看,就不那么让人欢欣鼓舞了。
顺治六年,英格兰资产阶级革命,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康熙四十二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搭建一座小木屋,在木屋中指挥大批劳工,建造了一座开放口岸,大量引进欧洲科技成果。雍正十一年,英国人发明飞梭,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乾隆五十四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法国爆发大革命。也就是说,当我们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康乾一百三十年,清朝完成了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非常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所以没必要学习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康熙是个科技发烧友,但他并不重视科技的普及,因为科技属于工业社会。康熙还多次颁布严苛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无许片帆入海”,违者重惩。这种闭关锁国的政令,全然放弃了海外贸易,让清朝游离于世界之外。
康熙有没有意识到西方的威胁?康熙五十五年在公文中提到:“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预言变成实现,来得如此之快。而乾隆已全无危机感,口气比康熙自信,他在《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大国自信,使中国错失良机,被西方远远落下。中国随后一百五十年的颓势,正是由固步自封的康乾盛世埋下伏笔。
【当西方的文明遇到东方的愚昧】
1793年,强大的大英帝国派出隆重的使节团,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给81岁的乾隆爷上寿,顺便想搞搞通商。英国派出的是经验丰富的马葛尔尼,为乾隆带来600件礼物,一共装了90辆马车。来到中国后,使团毫不意外地得到大清帝国的热情欢迎,乾隆专门让两位朝廷命官在天津大沽口迎接。由于中国人给的礼品和食物太多,使团船舰无法容纳,不得不退回多余的部分。
马葛尔尼本以为会很顺利地完成使命,却没想到乾隆皇帝不在皇宫接见他,而是在皇家狩猎场的帐篷里,而且他必须向中国皇上三跪九叩行礼。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侮辱,马葛尔尼拒绝下跪,举国震惊。经过双方协商,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晋见勉强举行。
此后,中国人对英国人的态度发生巨变,他们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可口。其他丰富的供给减量一半,甚至英国人住的宾馆档次也降低了一格。当然了,马葛尔尼提出两国通商的诸条提议,被乾隆一口回绝。这个英国人很不高兴,但自认倒霉吧。
跪拜磕头这个礼节,从文明社交礼仪的角度来看,的确难登大雅之堂!
那清朝为何如此不给面子?因为它误以为英国使团来华的目的,只是臣属向君主国表示恭顺,所以想在偏远的蛮夷小国面前表现一下中央帝国的浩浩天威。为了迎接英国使团,乾隆亲自安排接待工作,要大臣在船上悬挂巨幅告示“红夷进贡”,且为蛮夷们准备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食物,使节团所有技匠、卫队、仆人都有份例。没想到这些没开化的洋鬼子不领情,不但不磕头,还想缔约通商,和中央帝国平起平坐。这就太不识抬举了!
如此说,如果没在磕头问题上扯皮,中英对话就能成功吗?当然不能,不高兴此次有备而来,要求太高,除了正常通商之外,还提出减税、开发多个贸易城市、“给地”,带来的礼物中多有枪炮模型,目的无非是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暗示和威胁。而没头脑根本不管这些,无知者无畏,我们地大物博,要什么有什么,你们那点东西,我们根本瞧不上!
【自大与虚胖:乾隆盛世与鸦片战争】
说起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似乎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势,清朝前期的皇帝像康熙、雍正、乾隆,个个是“伟光正”,而后期的皇帝像道光、咸丰、同治,一代比一代懦弱无能,最终让外国人有机可乘。所以经常会有人在互联网上这样发问,如果鸦片战争在乾隆时期爆发,中国历史会不会改写?答案还真不一定。
乾隆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但这个自诩强大富庶的天朝上国,在外人看来,却是外强中干,虚弱不堪。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出发前,曾为能否获得乾隆的接见费尽心机。他们打着为乾隆祝寿的旗号,带着最能体现欧洲科技的礼物,在使团规模和船舰设计上,也可着皇帝的口味。双方见面时,虽因下跪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考虑到天朝上国的面子,乾隆事后还是表现得很慷慨。据统计,乾隆此次赏赐给英国人的礼品共130种、3000余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接待费,据英国使团事后估算,超过50万两白银,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超过1亿。如此大手笔的赏赐,并没有笼络到人心,相反,正是这次近距离地与中国接触,让马戛尔尼察觉到,清朝看似强大,实则虚弱。
马戛尔尼使团到访前,乾隆为了宣扬国威,做了精心准备,规定凡是英国人经过的地方,清兵必有全副武装地列队迎接。不过,在乾隆眼中纪律严明、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清兵,却给英国人留下糟糕的印象。英国人看到,清兵经常拿着蒲扇操练,如果使团出其不意到访,清兵会一片混乱,“匆忙从营房中拿出节日礼服,他们穿上这些服装后,与其说像战场武士,还不如说是跑龙套的演员。他们的绣花背心、缎面靴子、蒲扇,看起来笨拙不堪,又女气十足,与军人气质格格不入”。
更重要的是,清朝武器装备的落后,让马戛尔尼对乾隆帝国起了轻视之心。换句话说,假如鸦片战争提前,乾隆并非对手。
马戛尔尼回国后告诉英国人,中国皇帝和官员自大虚妄而不自知,看谁都是蛮夷,不愿与他国进行正当贸易,这个国家看起来强大富庶,内在十分虚弱,是一个没什么前途的国家。始终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下院议员小斯汤顿,这位著名的英国汉学家,跟随马戛尔尼出访中国时不到14岁,因为懂点儿汉语,有幸跟乾隆有交流过,还受过乾隆的赏赐。因为对中国有过最直观的感受,他在1840年英国下院关于要不要向中国出兵展开激辩时曾说,只有使用武力,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中国人向来妄自尊大,你跟他讲道理,肯定行不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炫耀”。
最终,英国下院投票,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决议。乾隆去世四十一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古老的中国从此遍地硝烟、生灵涂炭......
导致明朝灭亡的李自成,是否是千古罪人
导致明朝灭亡的并不是李自成,而是崇祯帝朱由检,自毁长城的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与引狼入室的吴三桂等大汉奸才是千古罪人。
即使没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崇祯帝朱由检急躁多疑自毁长城杀害了民族英雄袁崇焕与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逼死名将孙承宗、卢象升、曹文衡等很多忠臣良将已经导致明朝元气大伤,崇祯帝朱由检的急于求成瞎指挥更使明朝对关外清朝战争屡战屡败,尤其是松锦大战,崇祯帝逼迫洪承畴统帅十几万明朝军队主力与皇太极的清军决战,最终一败涂地,洪承畴、祖大寿等名将被迫投降清朝,很多明朝将领被清军屠杀,清朝军队多次长驱直入进入中原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可见即使没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明朝最终被清朝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而李自成攻克北京导致崇祯帝朱由检自杀只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事实上,正是崇祯帝朱由检继位以后的很多不当政策导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大规模爆发,如果崇祯帝继位以后重用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重用著名财政专家毕自严开源节流,就不可能导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而崇祯帝却裁减驿站,导致李自成下岗甚至被捕不得不造反明朝。
而李自成即使在兵临城下包围北京的情况下,也并没有想彻底灭亡明朝,已经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主动提出向明朝称臣,为明朝平定内乱与关外的清朝,条件是崇祯帝封西北王并赏赐李自成军队一百万两白银,但崇祯帝居然头脑短路拒绝了李自成的建议,最终北京城被李自成军队攻占崇祯帝自杀导致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灭亡。
而吴三桂是导致明朝彻底灭亡的罪魁祸首,如果吴三桂等汉奸不引狼入室勾引清军入关,并为虎作伥帮助清朝镇压农民起义以及攻打南明,明朝至少可以像东晋南宋那样保住半壁江山,正是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汉奸助纣为虐带领清军对明朝老百姓进行血腥屠杀,而吴三桂亲手杀害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全家三百多人,导致明朝彻底灭亡。
中国历史上四大罪人,为何严重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第一罪人就是乾隆,穷兵黩武,只注重享乐,不注重国防,夜郎自大,不发展科技,结果到慈禧的时候就任人宰割,不是民族没有血性,是真的比别人落后了一百年,一个幼儿园小朋友跟俄国大力士掰手腕,谁都掰不赢,造成这一切的都是乾隆皇帝,为了自己享乐还搞什么议罪银,真的是历史第一奇葩皇帝,恬不知耻自封十全老人,殊不知是千古第一罪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李鸿章算是千古罪人吗
李鸿章千古肯定是啦,但是不是罪人就得要读者了解史实后再来出结论?
他在甲午战争中应负较大的责任,但这个是不是罪人就肯定不是啦。
甲午战争他的战略判断失误、任用私人、练军不利的责任。但是签马关条约却不是他愿意去的。是光绪一定要他去议和,其中与翁同龢的对话就很清晰。
议和之过,在于谁?
议和前,李鸿章因战争失败已经被革去职务,光绪一定要李鸿章议和,又重新任务他钦差大臣之职。
当时,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两广总督)劝李鸿章不要再去为朝廷卖命,兄弟俩同时辞职。李鸿章考虑之后,觉得在此危难之际不能撒手不管,这不符合他勇于任事的性格,逐李翰章辞官归隐。
决定为朝廷担此重任。他和光绪说如果谈判要成功的话,以他对日本的了解,如果不割地这个谈判是谈不成的。光绪帝为早日结束这个恶梦,同意割地。而户部尚书翁同龢却坚决反对割地,但他又一定要李鸿章去谈判,李鸿章就对光绪说:“那还是叫翁师傅去谈吧”。这一下翁同龢就马上推托,:“老臣对于谈判之事历来生疏,还是少荃胜于我”。李鸿章说:“如要议和,不割地我亦将有辱使命!还是翁师傅去吧”,翁同龢只好承认要割地。但之后,翁同龢又与光绪把这件事的罪责就推到李鸿章身上。
同样,庚子辛丑条约,更不关李鸿章的事情,李鸿章只是最后和谈时,慈禧下谕旨12道催他或是求他去主持和谈。记得,在广州上船时,南海知县劝他不要去了,但国家有难,又怎能不去,全国的大臣刘坤一、张之洞、荣禄、奕劻都指望他呢,最后他对南海知县说:“又要去当卖国贼罗”,然后悲怆着上船。
父子替罪羊
当然这事情必须有个人担责,找替罪羊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李鸿章一回国,就被免去职务,拔去三眼花翎。
交割台湾更不是他愿意的,而是光绪严旨要他儿子李经方必须去交割。李经方痛苦万分,几次推辞,却不得光绪同意。只得去办交割。结果儿子又成了另一个替罪羊。
究竟什么是罪人?
必须先明确两国之间战争从来都是实力之争。所以要明确祸首的话,首先是国力上的祸首。其次是战备、战略上的祸首,再其次是战术上的祸首。
1、首先在国力上对比上,清朝已现颓势
1893年日本预算收入为8804万日元,实际决算为11377万日元,相当于7585万两白银(1两白银约1.5日元),只比清政府同期(8867万两白银)少1282万两。1894年开战当年,日本还通过战争债券搜刮巨额资金,双方差距进一步减少甚至让日本反超中国。而且因中国人口众多,财政分摊巨大,用于军备的费用远低于日本。
铁路:日本的铁路3000多公里,中国连同台湾在一起铁路才300公里,10倍的差距。所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几乎不用千里急行军,从国内坐火车上轮船,直接开赴战场,而清军大部分都要长途急行军。
轮船: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
棉纺业:1894年清有4家机器纱厂,纱锭13万,日本则有40家机器纱厂,纱锭38万,1891年就实现了大量出口;
煤产量: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出口到中国市场;
钢铁、造船、军工等企业,则两国水平接近。
国力上的问题首要责任在于中枢,慈禧没有魄力改革、光绪还没来得及改革,翁同龢反对改革,奕劻又坐视不理。中国在搞改革的只有李鸿章与张之洞,但张之洞的改革路径又出问题,500多万两银子砸进去,没有任何收益。只有李鸿章的开平煤矿、电报局、招商局在赢利。哪怕李鸿章强调的铁路、煤矿能够提前到位,也不至于如此惨状。
2、军力对比,落后太多
军备设施:
- 海军,户部与海军衙门从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后,未添一舰,未加一炮,战前李鸿章要求加装速射炮又未果。这个责任在中枢等。
陆军,最具战斗力淮军总兵力仅4万左右,还须各地调防,在朝鲜遭伏击后再无军队平衡,而湘军、八旗、绿军这些军队在小股日军面前都基本溃散,基本没有战斗力。而日本常备军达到7个师团,7万多人,而且加上预备役,整个战争兵力达到24万。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多次要求裁撤八旗绿营,以造新军均未果,使得陆军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装备。这个责任仍在慈禧、中枢等。
军工能力:日本的军事工业已经起步,能够造出下濑炸药等优质炸药,造船工业,已开始制造三景舰级别的军舰,万吨级军舰也已开始制造。这个与军事工业的体制有较大关系。体制改革的责任还是中枢负责,至少李鸿章的官督民办模式还是最先进的。
- 军制:日本已采用国家层面的参谋本部制度,而清军仍是北洋的幕僚制度,在各军区、军种、情报、地图、后勤协调等方面全面落后,直到袁世凯时期才建立起来。 中枢甚至以为对于李鸿章报告的日本情况是”挟洋以自重“。这个责任,中枢当负大责,李鸿章负小责。
3、战略筹备,不知彼此,战和不定,多头指挥。
不知实力对比,
1)战守之策不能统一:朝廷要求全面出击,而前线统帅李鸿章则认为以守为主。首先造成战略不一,所以在平壤部队出国境太远,平壤之战,指挥官协调不一,粮弹供应明显不足,是以撤退主因。如果按朝廷要求在朝鲜主动出击的话,基本没有胜算。相对来说,李鸿章的建议更趋于实际。如果李鸿章一开始与朝廷统一意见要求先发制人,情况也许会好一点,但最终结果也必然是失败。海军不能保障运输线,陆路运输过于落后,这是关鍵
2)战争调度:陆海军的调度,已经不能完全归之于李鸿章调度,朝廷内部不断强调换帅,但又无人可换。同时皇帝的指示常常指向提督一级,丁汝昌被多次严旨调动,并几次被降罪。此为光绪与翁同龢的责任为重。
3)军需筹备:没有提前准备军饷预算,后期通过向汇丰等银行借款二千多万银子,造成弹药、武器无法及时补充。大东沟海战前,海军所需的炮弹还在德国启程运输途中。这些都应以光绪不知调度,翁氏等中枢人员只知主战不知大势有关。
4)军队不能统一指挥:淮军、湘军、东北防军、绿营等不能统一,各部队不能配合。而山东巡抚李秉衡完全为制衡李鸿章,牵制北洋,调走防军,使日军轻易烟台登陆,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罪责极大。按理,李秉衡应上军事法庭论斩。
4、战术层面:漏洞百出
军队训练松弛:淮军与北洋海军的训练均不能完善,军队废驰,没有实战演习。
军队建制陈旧:仍然沿用湘军的营制,鸭绿江一战,宋庆指挥100多个营,一人命令100个人,而日军已采用先进的师、旅、团等建制。
军队无统师:陆军统帅必须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战时临时调叶志超为统领,后期为宋庆、吴大澂等均非刘铭传之类的统帅人物。造成一开始就是”蜀中无大将“之局。
战争过程的战术问题,如乱发枪、不瞄准,部分指挥官平庸无能,撤退时军需常常资敌。
因此,战术方面,李鸿章当负首责,湘军等军应由刘坤一、吴大澂自负其责。
总的来说,如果国力、军备、战略、战术按比例来设的话,个人倾向于国力60%,军备20%、战略15%、战术5%而言,此种战争,战术再强打赢一仗还可,长时间、多兵种、连续作战是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而且一旦战败连调整的时间都没有。
前面不知变革者,临战却以高喊主战口号就是罪人
可以说甲午战争就输在前面不知变革,培育元气,增强实力,战时临时抱佛脚,轻于一掷,却无可恢复。任何在这种情况下轻言主战,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开战,也应以自保为主,而不是保朝鲜。
而翁同龢、李鸿藻、文廷式、孙家鼐这些大臣们,战前不愿意变革国家,以夷夏大防为名,千方百计阻挠国家的近代化。现在说来仍让人不耻。
谁在让国家富强?谁在让国家孱弱?
1879年,李鸿章要办中国电报,保守派攻击以夷变夏
1881年,李鸿章要修铁路,全都反对。李鸿章坚持在开平矿务局开建唐胥铁路,又遭清议反对,说是震动东陵,使得李鸿章只好用马拉火车运煤。
1883年,李鸿章所办招商局正红火之时,朝廷又要调查招商局,致使唐廷枢、徐润等大实业家离职,从此招商局一阙不起。
1887年,李鸿章要办近代银行、华美银行,在美国都已经筹集了3亿美元的资金,相当于4亿两白银。又被翁等联合阻拦。否则国家的财政怎么会那么艰难,慈禧修个园子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1888年,朝廷奏准津通铁路开工,又是翁与众保守派阻挡,说是铁路会让许多以车马为生计的人失业。使朝廷建设再次延迟。
1891年,翁同龢又奏请户部为太后修园子,北洋海军三年停止购船购炮,致使已订到的新式23节航速的军舰,被日本购买,该舰成为甲午海战中的联合舰队战斗力最强的“吉野”号。
1892年,关东铁路修建,光绪与翁同龢又下令不得借外资修建,而户部又不拨款,导致山海关至朝鲜边境的铁路不能通车,结果,战争爆发后,部队只能步行到朝鲜,既累又耗时。
1893年,因新式速射炮的出现,日本联合舰队已广泛采用,李鸿章奏请购新式速射炮30门,朝廷回复:“该衙门知道了”六个字。
谁是罪人
以上事实,都说明李鸿章是在重重阻力下,大力建设国家的人。而满朝都是那些平时高谈阔论的拒绝改革,临时要一力主战的人
谁是历史的罪人?
创作不易,如有益,请各位点赞关注,谢谢!
历史的第一罪人是慈禧,你同意吗
完全同意慈禧是中国罪人的定论,国家那么贫穷,她将发展海军的银子,为她60岁寿诞拿去修建园林去,从此中国海军失去了制海权,她为了自已的皇位签那么多不合理的卖国条约,那么多赔偿国库银子被她赔光了还负债,从此国力大降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开始,她大肆挥霍国库银两,她独裁专制,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没有慈禧中国不会那么穷,国被她败光了,害了中国几代人一穷二白,慈禧是中国被外国人欺负的最大推手,慈禧就是中国人的灾难,痛恨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