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七国之乱地图(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_吴王_西王_淮南

本文目录

  •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
  • 西汉七国之乱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 吴王刘濞为何起兵反叛汉朝,引发“七国之乱”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楚汉战争时期分封的异姓诸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等。这些王国的封地,竟达39郡,占西汉整个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辖的才不过15郡。为防止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规定除诸封国内的经济由诸王支配外,王国的傅、相等官员均须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统一制定,军队由皇帝调遣,借以限制诸王的权力。但西汉所封的诸王国,国大民众,随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割据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便日趋尖锐起来。

汉文帝即位以后,深感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决定采纳太中大夫贾谊和太子家令晁错的建议,一方面把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直接管辖,一方面在诸王的封地内再分封几个小诸侯国,以分散削弱诸王的权力。同时,还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梁王(封地在今河南东部),控制中原要地,屏障朝廷。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纷纷反对。当时反对最强烈的是吴王刘濞。吴王的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北),辖有豫章(今江西地区)、会稽(今苏南和浙江地区)等郡,封土广大,财力富足,他利用这些优越的经济条件扩张势力,蓄谋夺取朝廷大权。

景帝即位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发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继续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减楚、赵及胶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乘机纠合楚王、胶西王、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赵王等各王国,准备进行武力反叛。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夺吴会稽、豫章两郡,吴王便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闽越、东越出兵相助。但由于齐王悔约背盟、济北王为其部下劫持不得发兵,故实际参加叛乱的仅为七国。一场史称为七国之乱的反对统一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吴王反汉后,先杀尽朝廷在自己封国内所委任的官吏,然后聚集亲信,商议进兵之策。大将军田禄伯请求率兵5万,循江淮而上,占领淮南和长沙,入武关直捣长安,吴王唯恐大权旁落,拒绝了这一建议。青年将领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因此建议挥军急速西进,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抢占洛阳的军械库和敖仓的粮库。并凭借洛、荥山河之险,会合诸侯。这样,即使不能西取长安,也占据了夺取天下的有利地位。否则,如行动迟缓,一旦让汉军抢先进占梁、楚一带,势必招致失败。这一避短用长、速据关东战略要地的主张,也遭拒绝。吴王亲率20万军队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并力向梁进攻,又派出小部队潜赴崤(今函谷关南〉、渑(渑池)之间,侦察关中汉军情况。在渡淮时,一面派兵袭占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面遍告诸侯,提出这样一个行动计划:由南越兵先攻占长沙以北地区,再西趋巴蜀汉中;越、楚、淮南、衡山、济北诸王会同吴军西取洛阳;齐、菑川、胶东、胶西、济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再入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后,再联合匈奴南下,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直取长安。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是:以诸王国的军队分东、南、北三个方向合击关中,吴楚主力先占荥阳,与齐赵军会师,攻占长安。

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杀掉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乱。直到这一政策失败后,才决心迎击叛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将军东攻吴楚,另派郦寄攻赵,栾布攻齐,并以窦婴屯于荥阳,监视齐赵叛军动向。这一作战部署的着眼点是:分兵箝制齐赵,集中主力打击反汉的重要力量吴楚两军。

周亚夫受命后,即提出:“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也就是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达到守梁以疲敌的目的,这一建议被景帝采纳。周亚夫率军由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后接受部下意见,改变进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并派兵清除了崤渑间的吴楚伏兵,保障了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顺利实现了第一步作战计划。然后,周亚夫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阳,针对吴楚锐气正盛,难与正面交锋,遂引兵东北,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让梁王坚守梁地,阻止吴兵西进,同时派兵奇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军粮道。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战,歼灭梁军数万人,乘胜西进,梁军退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被吴楚联军围攻。

梁王数次派人求援,周亚夫按兵不动,直到吴楚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才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在吴楚四面围攻形势下,梁一面竭力固守,一面组织力量不断出击,袭扰吴军。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屡屡受挫,西取荥、洛的企图难以实现,退路又受威胁,乃调转兵力进攻下邑,寻求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吴楚求战不得,派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转移汉军注意力,以主力强攻西北角,这一声东击西的企图被周亚夫及时识破。当吴军进攻东南角时,他加强了西北角的防御,粉碎了吴楚军的进攻。

吴楚联军号称数十万,既遭顿挫于睢阳,又不得逞于下邑,进退维谷,加上饷道被断,粮食不继,在粮尽兵疲、士卒叛逃、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兵西走。周亚夫乘机追击,大破吴楚联军。楚王兵败自杀,吴王仅率数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窜,企图依托东越垂死挣扎,但东越王慑于汉军压力,诱杀吴王。喧嚣一时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月便完全失败。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时,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在胶西王的指挥下,举兵西进围攻齐王临淄,经过3个月激战,被栾布击败。赵王刘遂联络匈奴,企图西入长安。

当郦寄军进攻时,龟缩邯郸,凭城固守,汉围攻7月不克。栾布在消灭四王之后回师同郦寄合力进攻,引水灌城,城破后赵王自杀。至此,汉赢得了平定七王叛乱战争的彻底胜利。

西汉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是一场反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汉军抢占关东战略要地荥阳,控制南北要道,争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造成了东阻吴楚、北拒齐赵,屏蔽关中的有利态势。然后以一部箝制齐赵,而把吴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并根据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客观情况,采取了“以梁委之”,吸引和消耗吴楚联军,乘敌疲弊而后击的正确作战方针,最终各个击破,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

反观吴楚等七国,为了维持诸侯割据而发动战争,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七国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各怀鬼胎,步调不一,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指挥。叛乱初期所提出的分进合击,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包围关中,先取荥、洛会师长安的构想,由于各诸侯国或临时背约,或轻易改变,或屯兵观望而化作泡影。吴王既不听田禄伯、桓将军进军之计,又忽视了对粮运要道的设防,孤军一路,

全力攻梁,结果顿兵坚城,贻误战机。随着主动权的丧失,最终失败的命适也就成为必然。

西汉七国之乱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楚霸王项羽实行分封制,刘邦建立的西汉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
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王,把刘邦封为汉王,楚汉相争期间刘邦封七个异姓王,西汉建立后刘邦把消灭异姓王做为奋斗目标,刘邦去世时仅剩长沙王吴氏为异姓王。刘邦生前曾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吕后专权时候曾封吕氏子弟为王,吕后去世后,功臣集团和刘氏皇室成员联合铲除了诸吕。
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时候刘姓诸侯王越来越难管,在景帝刘启时候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即位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针对晃错的“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刘启派人骗出晃错进行了腰斩之刑,但是“七国之乱”还没有停止,刘濞自称东帝,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全部男人应征入武,集结30万军队,再加上其它叛乱诸侯国,共计60万军队,气势汹汹。
景帝派周亚夫带领三十六名将军率军打击叛军。周亚夫是周勃次子,以治军严谨著称,文帝刘恒在世时曾告诉儿子刘启,关键时刻应使用周亚夫。由于周亚夫釆取正确战略战术,切断了叛军粮道。再由于景帝同父同母的弟弟梁王刘武在梁国的坚守。周亚夫指挥中央平叛军队进击,叛军主力刘濞军队被击溃,刘濞被东越国所杀。其余的诸侯国叛乱也被平定。七国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叛乱的诸侯国王都被杀死或自尽。平叛过程中栾布、李广都有不俗表现。李广以善射勇猛闻名,但私下接受梁王刘武赏赐,功过相抵。
七国之乱实质上是地方的诸侯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等到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诸侯国更没有力量与中央朝廷抗衡了。

吴王刘濞为何起兵反叛汉朝,引发“七国之乱”

引言:

西汉高祖12年,地处南方的淮南王英布宣布造反!刘邦率军亲征英布,终于将其击败,为了稳定南方的势力,刘邦把自己的儿子刘长留下来封为淮南王,同时把自己的大侄子刘濞封为吴王,对于这个大侄子,刘邦并不了解,所以,在临走之前,刘邦想见一见刘濞。

只见那刘濞老老实实的跪在刘邦的面前,额头微微抬起,低着眼睛看了看刘邦。对于这个侄子,刘邦端详良久,突然高声喝道:“你有反相!”刘濞听着连连叩头,嘴里不停的说着“不敢”。但刘邦毕竟没有什么证据,于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五十年后东南地区如果有人造反,难道就会是你吗?但是,你和我毕竟都姓刘啊!千万不要让你的双手沾染同族人的鲜血,切记不要造反!”刘邦意味深长的说完这番话后,转身离去,只留下刘濞在那里不停的叩头谢罪,嘴里止不住的说着“不敢,不敢……”

汉高祖刘邦剧照

但刘邦的话还是不幸言中了,几十年后,这个吴王刘濞真的造反了!而且他以一国之力说动其他国家,最终酿成西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诸侯王反叛事件——吴楚七国之乱!那么,刘濞为何能说动其他诸侯国造反?如何酿成的七国之乱呢?

一.杀子之仇,不共戴天

在文帝时期,刘濞作为诸侯王按规定到京城朝拜天子,刘濞这次把自己的太子也带上了,正巧碰上了文帝的太子刘启,两位太子年龄相仿,兴趣相投,便相约下棋,结果反而酿成了一出悲剧。

这俩人都是从小娇生惯养的主,因此在对弈之时谁也不让着谁,下到关键时刻,两人发生了争执,而且愈演愈烈,刘启此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趁其不备拿起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对方当场去世!刘濞听闻痛不欲生。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景帝刘启剧照

但此时刘启还没有成年,而且又贵为太子,刘濞一个诸侯王也不好多说什么,汉文帝好生安抚了刘濞一番,派人把太子的遗体送回吴国安葬,可刘濞坚决不收,最终又送回长安下葬。这件事让刘濞于汉朝皇室就此结下了仇怨,原本就有反意的刘濞加紧筹谋,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二.景帝削藩,吴王借东风

虽然刘濞造反的心一直没有动摇,但自己毕竟势单力孤,与中央政府作对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其他诸侯国会选择和自己站在一起走上这条绝路吗?刘濞自己也的没有底。正在此时,汉景帝手下大臣晁错提出一条建议,给刘濞送来了东风。

晁错上书汉景帝力陈削藩之必要性,汉景帝深以为然,于是连续削去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和胶西国的六个县。一时间,各诸侯国人心惶惶,都担心下一个会轮到自己。而这,正是刘濞想看到的。

吴王刘濞剧照

刘濞马上派人联络胶西王,此时胶西王虽然心有不满但还算有自知之明,面对刘濞使臣的劝说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结盟造反,但内心却有些被说动了,使臣趁热打铁,夸大吴王实力,同时表示事成之后愿意和胶西王平分天下。这样一张“大饼”画在胶西王面前,胶西王馋了,答应与刘濞结盟!

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於胶西,面结之。

——《史记.吴王濞列传》

三.齐地诸侯与皇族的恩怨

胶西王能够答应吴王的结盟,除了吴国使臣给他画的那一张大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胶西王家族与汉朝皇室早有恩怨!

原来,胶西王是齐王刘肥的庶子,当初平定诸吕之乱时,除了大臣周勃陈平外,皇室中立功最大的就是他齐王一脉。在随后的皇位继承人选择上,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济北王刘兴居三人都有资格,结果却是代王刘恒成了皇帝。并且,在刘恒即位以后,利用封赏不均等软打击,刘襄刘章先后去世,刘兴居造反被杀,原先的齐国被拆分成为六七个诸侯国分给了刘肥的其他儿子。由于汉文帝刘恒的软打击,齐地诸侯王早已与中央政府结下仇怨,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齐哀王刘襄剧照

如今,胶西王已经与吴王联盟,于是他找来自己的兄弟们,这些诸侯王早已安耐不住,听说吴王准备举大旗,纷纷同意,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与胶西王达成共识,宣布与吴王刘濞结盟!

王弗听。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而曰“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

——《史记.吴王濞列传》

四.响应与坚守——作乱诸侯远非七国

对于吴王刘濞发动的这边叛乱,我们称之为“吴楚七国之乱”,但实际上叛乱的诸侯国远非七国,只是由于各种原因选择放弃和响应了。

首先是济北王刘志,原本准备造反的他碰上一件糟心事——城墙坏了!结果在准备修理城墙的过程中被朝廷派来的郎中令发现了他造反的迹象,控制了他的部队,没了军队的济北王就是光杆司令,他的造反失败了!

其次是齐王刘将闾,在胶西王召开会议答应造反后,齐王后悔了,于是选择了不参与,这让山东地区的其他诸侯国非常愤怒,发兵攻打齐国,齐王坚守城池,换回了胜利,却因为自己当初与叛军结盟的事泄露而自刎身亡,可惜了!

淮南王刘安剧照

最后是淮南王刘安,他们家族因为父亲刘长的原因也和中央政府有着深仇大恨,在吴王刘濞寻找盟友时,淮南王一口答应了,并且在吴王造反时选择出兵响应。但为他带兵的丞相却“坑了”刘安,反过来带兵打叛军,刘安想制止却已经晚了,最终,叛军被消灭,刘安稀里糊涂的从造反的一员变成了平叛的功臣。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原为将。”王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结语:

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是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积怨已久的矛盾所导致的,汉景帝听了晁错的建议加速削藩成为这一事件的导火索,而刘濞则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让本就有反心的他乘势结交了很多盟友,从而引发了规模浩大的七国之乱。事实上,即使没有刘濞,诸侯王与皇帝的矛盾爆发也是迟早的事,但刘濞的出现加速了这一现象的实现,最终酿成了这场决定汉朝命运的叛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