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苏杭,死葬北邙”,宋太祖为何不愿魂归故里,葬于北邙?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为何北邙山却没有埋葬知名的帝王_洛阳_昆仑山_黄河

本文目录

  • “生于苏杭,死葬北邙”,宋太祖为何不愿魂归故里,葬于北邙
  • 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为何北邙山却没有埋葬知名的帝王
  •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位于哪里它有哪些不同之处得以令人发出感叹
  • 《红楼梦》第一回中,道人告诉甄士隐“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这三劫指的是哪三劫呢
  •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为何一座北邙山埋葬了6朝24位帝王

“生于苏杭,死葬北邙”,宋太祖为何不愿魂归故里,葬于北邙

976年3月,宋太祖赵匡胤带群臣西巡要“考察西京洛阳,准备迁都西京”,遭到群臣纷纷谏阻,但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在洛阳一住就是两个月。最后晋王赵光义再出面劝说道:“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听了一时语塞,只好做出妥协。过后他对身边的人说:“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由于迁都西京目地没有达到,赵匡胤心情悲郁,当他率群臣从洛阳回开封路过巩义时,他到永安陵祭奠埋在这里的父亲,更是悲从中来。于是,他登上阕台,面向西方,要来弯弓响箭,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弯弓搭箭,响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直至400米处才落下,宋太祖感叹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终要有归宿之地,响箭落地之处,就是我的万年之地啊!”同年10月20日,宋太祖与世长辞。不久,葬于此地,名为永昌陵。

永昌陵在北邙山。邙山是昆仑山、秦岭、崤山余脉。邙山西迄河南新安县青要山,顺黄河往东游走达于河南荥阳、郑州之广武山,东西长逾四百华里,是河南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道教典籍中列邙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北邙山则仅指对应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部的这段邙山,即孟津全境和偃师县西北部以及巩义西部,绵延约八十华里,南北横跨约三十华里。北邙山在洛阳城北横亘而过,向东一直延伸到荥阳的广武山,在郑州北部戛然而止。位于洛阳偃师市境内的首阳山是河南北邙山的最高峰,海拔359.1米。而荥阳境内的广武山现在就是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楚河汉界的鸿沟就位于此。

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的陵墓选在此处可能早有打算,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宋太祖想陪伴他的父母。其实宋太祖选取巩义作为他的陵墓所在地,也并非他一时心血来潮,随意而作,早在他即帝位不久,就将父亲赵弘殷的坟墓由开封东南迁到西北的巩义地区的永安陵,并封父亲赵弘殷为宣祖,母亲杜氏为皇太后。他很听从母亲的话,母亲杜太后临终,留下金匮之盟,赵匡胤就遵从盟约,将帝位不传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迁都西京洛阳是赵匡胤久有之愿,他要法周汉隋唐,定都洛阳长安,去冗兵以安天下,不然他不会将父母的坟墓迁到巩义。但是,群臣谏阻,赵光义劝说,都只看眼前,心眷私利,却不顾大宋万世之安。赵匡胤心情郁闷,心向西京,又傍父母,就将自己的陵墓选在了邻近永安陵的地方,希望自己叶落归根,和自己的父母葬在一起,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思。

按“五音利姓”说,北邙巩义段更利赵姓。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五音即宫商角徵羽,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嵩山在东南,主峰峻极峰海拔1440米,西北低垂,邙山海拔272米,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福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北邙山是帝王将相理想的安葬之地。 据说中华大地共有三大龙脉,三大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阴山、祁连山、贺兰山,经王屋山、太行山入海。中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岷山、秦岭、崤山,邙山,经泰山入海。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云贵、湖南,至江浙闽入海。龙脉入海,才是真龙得水。长江、黄河两条水龙伴真龙入海,形成了千千万万个风水格局。邙山正处中支龙脉,质地为黄土丘陵地(堪舆学最佳葬地为土山,忌葬岩石山),山南山北,面对黄河,地势开阔、土层深厚。伊、洛、瀍、涧四条河流灌溉洛阳盆地,邙山传说是举世公认的魂灵安息理想之地。北邙山地处中央之山嵩岳之下,古称中土,控御四方。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中央为土,北邙山处中央尊位,处于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位置。北邙山谈不上气势巍峨,但其起伏也别具韵味,再加上怀抱黄河,背山襟水的地势足以称作天下一绝,非常符合风水上的“围合”和“盆合”,因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我们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古代最富庶之地,是活着的人们最好的居住地,而死后能安葬在北邙,那就是最荣幸最理想之地了。正因为如此,古代帝王多埋骨于此。据统计,北邙山有东周、东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朝代帝王将相古墓数十万座,形成了古墓群,其中有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以及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的陵墓;此外还有苏秦、班超、张仪、樊哙、狄仁杰、颜真卿等数千位将相名人之墓,扶余王、高句丽人泉男生等古代来华外国人之墓和大量陪葬墓。赵匡胤可能正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和荣耀,才将父母和自己的陵墓都安葬在此,以致以后这里也又有了北宋的七帝八陵墓葬群。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令帝王将相们始料未及的是,如此庞大的古墓群,却引来了无数的盗墓贼。自古以来就盗墓不断,靖康之变后,金国扶持的傀儡皇帝刘豫,贪婪宋帝陵墓葬巨额财宝,就指使手下大量盗墓,致使大部分宋帝陵被破坏;特别是清末的1905年以来,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汴洛铁路,在北邙山南麓段时就地取土,结果不断挖出古墓,出土的文物基本上被在场的外国技师买光,随后被陆续寄回欧美。由于知道了古墓有宝,盗墓者更是大量涌现,甚至发名了专门盗墓用的洛阳铲,就是现代的考古工作者,也将洛阳铲的使用知识作为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学习。正是象本无罪,怀璧其罪。本希望生荣死哀的帝王将相们,如果知道他们会落得个如此结局,一定会痛悔不已吧。

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为何北邙山却没有埋葬知名的帝王

北邙山埋了知名帝王呀!怎么变成没埋了?

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

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长陵

都在北邙山上,他们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也非常高。一个是三国曹魏的开国皇帝,一个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还有一个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首任皇帝。如果学习中国历史,这些人物是绕不过去的。

和关中地区的五陵原比,北邙山知名帝王的陵墓数量的确要更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这主要和古代首都的分布有关。像秦、西汉、隋、唐都定都于长安,皇帝死后,自然是葬在长安附近了。后来的北宋定都开封,元明清都是北京,皆不在洛阳,他们当然也不会把帝王陵建在北邙山。定都洛阳的朝代主要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这些朝代的知名帝王没有长安的多,所以题主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位于哪里它有哪些不同之处得以令人发出感叹

所谓北邙,其实是历代君王名臣的墓地所在。位于洛阳北,其地绵延30公里左右,包括光武帝刘秀,苏秦,颜真卿等多位历史人物皆埋葬于此。此地土厚水低,风景宜人,风水上宜作殡葬,有护佑子孙绵长之益。

《红楼梦》第一回中,道人告诉甄士隐“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这三劫指的是哪三劫呢

道士告诉甄士隐,“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这三劫指的是:

(1)第一劫: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江应怜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

正月十五,士隐家中的小厮抱着他女儿去看花灯,尿尿的时候把英莲放在一家的门槛上,等回来人就不见了,找了半夜没找着,吓得不敢回家,就逃到外地去了。

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未归,到处去找,很多次都是音信皆无,夫妻二人只有此女,不见后日夜啼哭,皆大病一场!这成了士隐的第一次劫难,无疑是摘掉了他的心肝!

(2)第二劫:甄士隐家被连累着火,家被烧成瓦砾场。“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只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失去女儿,精神支柱没了,和尚炸供,引燃大火,连累甄士隐家,如今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没了,真是雪上加霜啊!第二次劫难使原本衣食无忧的家庭度日艰难,这次打击对士隐也是非常沉重的!

(2)第三劫:甄士隐被丈人封肃骗光余下的家产,贫病交加!“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那封肃变半哄半赚,些许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

仅有的一点活命钱被亲人所骗,内心是何等的失望啊!看透了人性的凉薄,再加上丈人喋喋不休的数落,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只剩下苟延残喘了!这是最后的一次令他心如死灰的劫难!

甄士隐遇到的这三次劫难,天灾人祸,一次一次打击,使他这个与世无争的人在尘世间已经呆不下去了,他也看透了一切,觉得红尘俗事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那日拄着拐杖挣挫到街边散心,又遇跛足道人,彻悟之后,解注了《好了歌》,便跟随疯道人飘飘然而去了!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为何一座北邙山埋葬了6朝24位帝王

一:洛阳的地理位置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洛阳市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洛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遗址。洛河穿洛阳而过

流经洛阳的有一条河流叫洛河,洛河发源于陕西渭南,流经陕西东南部及河南西北部,然后注入黄河,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被称为河洛地区,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河流及河流的交汇处,如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河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源,两岸的形成的冲积平原适合农耕,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二:洛阳的风水

邙山又名北邙,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邙山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那邙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存在呢?邙山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邙山是昆仑山、秦岭、崤山余脉。邙山西迄河南新安县青要山,顺黄河往东游走达于河南荥阳、郑州之广武山,东西长逾四百华里,是河南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道教典籍中列邙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中国传统风水学认为,神州大地共有三大龙脉,三大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阴山、祁连山、贺兰山,经王屋山、太行山入海。中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岷山、秦岭、崤山,邙山,经泰山入海。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云贵、湖南,至江浙闽入海。

龙脉入海,才是真龙得水。长江、黄河两条水龙伴真龙入海,形成了千千万万个风水格局。

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山是沉稳渊博的象征,水则代表着灵动变通,山水合理搭配便是上佳风水,也预示着墓主人可以在死后枕山蹬河,俯视天地万物。因此从东周开始,无数皇室、豪族在此长眠,北邙山也获得了中国最大古墓群的殊荣,堪称中国风水宝地之一。

邙山成为了中国古墓群的一大代表,此处汇集大量帝王将相,巨贾富商的墓地,引得一批盗墓贼的前往,著名的盗墓工具“洛阳铲”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盗墓贼的到来,邙山的诸多墓地也早已失去了原来的磨样,不过,“生在苏杭,死葬邙山”这句话却一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处的那一棵千年苍柏历经千年风雪冰霜,见证了邙山处最初的繁华与落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