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了道士贾士芳?雍正的主要功绩有哪些_雍正_雍正皇帝_亏空

本文目录

  •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了道士贾士芳
  •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 探秘雍正帝:历史记载他每日批“万字”奏折可能吗如何完成的
  • 《雍正王朝》八阿哥死后,雍正帝为何感觉阴魂不散
  • 如何评价雍正帝的历史地位及其个人一生得失
  •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与私生女乔引娣巧遇可能吗
  • 雍正皇帝是怎么驾崩的
  • 雍正帝脾气为什么不好行事还过于操切
  • 历史上雍正帝在位期间有什么政绩
  • 雍正帝有什么抄家的小妙招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了道士贾士芳

雍正帝杀贾士芳见于正史,其过程隐秘、曲折,让对帝王心术不寒而栗。

贾士芳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雍正朝时期近乎“妖”人。无论是在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贾士芳都出现过,只是由于特殊的原因,小说里写得很隐晦,电视剧则纯粹被删减得剩下只言片语。

为何贾士芳让现在的影视剧都如此的忌惮呢?这就要从他的死说起了。

贾士芳是被雍正皇帝亲自下旨处决的,从他入宫到砍头,贾士芳只用了两个月时间。这两个月也是雍正朝比较隐晦的两个月。

雍正八年,雍正帝突感不适,卧床不起。与此同时,和硕怡亲王、铁帽子王十三爷胤祥更是病入膏肓,按照当时的记录,胤祥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年。

雍正帝的病状非常奇怪,忽冷忽热,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惊醒,皇宫里的众多太医对此都束手无策。雍正皇帝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见着自己最信任的铁帽子王胤祥时日不多,自己的几个儿子又在底下争宠夺嫡。

雍正帝甚至已经在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在病得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召见了他极其信任的大臣入宫,讨论身后事的安排。雍正帝如果不是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他是不可能这么早就召见重臣安排后事的。

等一切都准备妥当后,雍正帝的求生欲相当的强烈,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秘密的向各地封疆大吏下了一道秘旨,里面大概意思是:令其在当地遍访名医或者精通医术之人,有治疗偏方的道士,隐士也可以。

“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

这道旨意发给了他最为信任的几个大臣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手中,雍正很快就收到了李卫的奏折,向他举荐了北京白云观的道士贾士芳。此人游历四方,很快就在河南被田文镜找寻到,紧急送到了北京。

贾士芳的确很有本事,他进宫后对雍正皇帝进行了悉心的治疗,半个多月后,雍正皇帝差不多痊愈,身体大好。这让雍正帝非常的满意,而且对贾士芳非常的信任,他还专门写信给田文镜和李卫告知这位近乎于“妖”的道士如何神奇。

既然贾士芳如此了得,为何雍正皇帝在两个月后将其处决呢?原因在于帝王的那点心思上面。

雍正帝身体大为好转,但是并没有彻底的痊愈,有时候还会偶有所发,身体状况几乎离不开贾士芳。贾士芳要雍正帝身体“安”就“安”,要其“不安”就“不安”。

一月以来,朕躬虽已大愈,然起居寝食之间,伊欲令安则安,伊欲令不安则果觉不适。

上面是雍正帝给李卫写的信中的描述,直白的说雍正帝很怀疑贾士芳的用心,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完全掌握在一个道士手中。

雍正皇帝的这种心思完全可以理解,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身体的好坏怎么能让一个民间道士左右,控制呢?这还得了?这样的妖人在身边,存在于大清朝,绝对是巨大的隐患,有这样的“神仙”存在是对皇帝的极大威胁。

雍正帝顾不得自己的身体状况,立即下旨将贾士芳打入狱中,不久就亲自下令处决了神仙贾士芳。

问题来了,难道贾士芳真的有神仙本事,能够控制雍正皇帝的龙体吗?能够随心所欲的控制雍正皇帝的病状吗?

显而易见,贾士芳并不是神仙,但是的确医术了得。贾士芳至少是可以控制雍正帝的病的,但是又不能彻底的断其病根。雍正帝在贾士芳的治疗下,身体大有好转,却偶有复发,这很正常,就是现代医学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但是在雍正皇帝的眼中,他认为只要贾士芳出手,他的病情就会控制住,反之则病情复发。雍正帝认为贾士芳是通过妖术来控制皇帝,帝王对权力的极度痴迷,以及对任何事情的极度敏感导致了雍正帝丧失了基本的判断。

世间哪有什么神仙,贾士芳不过是一个精通医术的道士而已。最令人讽刺的是,满清200多年历史里,恰恰雍正帝是唯一一个信奉道教的清朝皇帝,而最后他也是死在了道士帮其修炼的丹药上。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谢谢!雍正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雍正继位时,国库存银较少,又因连年的战争,其实在雍正继位时,清朝也走了下坡路。

雍正继位后,大担改革,首先就是整理官场的不正之风。使每位占有国家库银的官员,还清库银,使国库充实。

在全国开展:滩丁入亩,减轻人员的负担。

在全国开展:火耗归公,使贪官不敢贪。

大胆治理官吏,治理官场贪污的不正之风。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不良现响有所好转。

无论社会流传雍正继位的故事有多少,但雍正继位确实使人民生活有所提高。

雍正继位,功绩很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雍正的辛苦努力,也就没有什么后来的乾隆盛世!

探秘雍正帝:历史记载他每日批“万字”奏折可能吗如何完成的

那时候没有打字机,也没有电脑,每天手写一万字似乎有些夸张,那么退一步讲,即使每天写五千字也是一项重大工程,虽然在清王朝历史上对雍正皇帝的勤奋多有记载,那这里面有何奥秘呢?

雍正帝批奏折

回答/日尧居zr

自打清王朝建国以来清世宗勤政为清朝所有皇帝之最,即使查遍明王朝十三帝没有一位皇帝可以与之相比,按照这个说法白天忙碌接见各位朝臣及处理政务,特别是一些紧急政务需要亲自处理,晚间再继续熬夜,这不是常人办得到的。

每天有许多奏折,如果都要求雍正帝亲自处理,他是否能看得完,值得怀疑,何况还要亲自“批红”,这是一件强度极大的劳动,如果平均每天不要说十万字,即使是五千字的奏折批示,干的完吗?

我们试想一下;雍正帝后宫还有许多嫔妃需要应付,我不相信如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演绎的那样,几乎没见雍正帝临幸后宫嫔妃一次,即使是到后宫临幸嫔妃,难道必须要调情直接就能完事吗?

关于雍正帝每日亲自处理奏折和亲自批奏折“万字”必定有他的说法甚至有更深入的猫腻。

皇帝的后宫

清代的皇帝每天向太后请安是必修之课,总不能磕一个头就走吧!皇后时不时也要打个照面,即使按照雍正帝自己所说不好色,那么许多传说是如何传遍红墙内外的。

关于皇帝看的奏折也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比如“直陈御前密折”那是必须皇帝亲自阅读,并且在作出决定之后要亲自作出批示,因为这些密折都是军国大事,不可随意处置。

所有密折的内容皇帝要仔细阅读,这些几乎都是亲近大臣陈奏军事,人事劣迹,捕盗,河工,刑名等等私密事务,个别的长篇大论,皇帝看奏折绝对不可疏忽,都是人命关天大事,奏报清楚,皇帝看不清楚不行,否则无法下达批示。

雍正六年以前,昼则延接廷臣,引荐官拚,傍晚观览本章,灯下批阅奏折,每至二鼓,三鼓,不觉稍倦,实六载如一日,此左右近侍及内直大臣所备知者。

以上这是雍正帝自己所说和《世宗实录》所记载,既然这样记载,可以相信,可是按照科学理论去分析看;这又似乎超过常理,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又有些不太现实。

综合以上我们了解到;以雍正帝的勤政,当每天处理完纷杂的政务以后,晚上再通篇累读千言奏折,了解全部内容以后,还有思路透彻,更要说明每一件事情的原委,非常不易。我们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看到怡亲王,十三阿哥胤祥临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

“凡干大事是者,必有其替身不可呀!”

从很多清史中和许多清史资料记载看,雍正皇帝一定有替身,他在雍亲王府潜邸时就有两个替身,一个是武僧替身“性觉”大和尚,一个是文僧“文觉”大和尚,武僧性觉大和尚在雍正帝登基以后以不知去向,有可能再次出家修炼,还有可能被雍正帝灭口。

但是这位文僧“文觉”大和尚一直跟着雍正帝,公开的身份是代替雍正帝吃斋念佛,但是有资料记载的这位“文觉”大和尚经常给雍正皇帝出一些金点子。

仔细去看,仔细去分析雍正帝的奏折,那些千言万语和累计上千的批示,如果说没有人在侧赞襄真的无法使人相信,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查《永宪录》于雍正五年有“文觉”大和尚云:

魏廷珍遭上训饬,雍正十一年,总督漕运时,上命“国师”文觉前往朝山,仪卫尊严等王公,所过地方,官员膜拜如弟子。

种种迹象表明一定有一个人为雍正帝代笔,问题是能够让雍正帝相信之人为其代笔批示密折,而且此人一定了解朝廷政务,按推理;这位文僧“文觉”一定是清世宗雍正帝密折代笔之人!

雍正帝所批奏折样本

我是头条号:日尧居,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八阿哥死后,雍正帝为何感觉阴魂不散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16

兄弟之间为争夺“皇帝位置”反目成仇甚至厮杀的血流成河,自古有之。唐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与兄弟李建成,李元霸这兄弟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今雍正皇帝登上了皇帝位置,可“九子夺嫡”的情景不时的出现在雍正帝的脑海里,特别是八阿哥胤禩死后,听太监总管李德全奏报,他还给自己留一封信,想他这是阴魂不散。

虽然不是一母所生,毕竟是一个爹的亲兄弟,即使是一母生九子,九子也各有不同,何况他们生在帝王家,落地就是天皇贵胄,祖宗的万里江山哪个不眼红。
(八阿哥临死前留下的一封信)

雍正帝听说被自己赐名为阿其那的八阿哥胤禩死了,而且临死前还给自己留下了一封信,这是太监总管李德全奏报的。看来这贼心不死的老八临死前还要给自己说几句,他想说什么呢?

雍正帝自打登基以来已经过了四个年头,每当想起当年与八爷党的争斗就觉得头晕目眩,雍正帝是中年登基做的皇上,本身又常年迷恋于佛教,饮食过于清淡,又常常熬夜勤于政务,所以近期经常做噩梦,睡不好,特别是老八阿哥胤禩那阴险狡诈的冷笑,更让雍正帝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阿其那,八阿哥胤禩,雍正四年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录入玉牒。

与自己斗了一辈子的八阿哥胤禩终于死了,可为什么还要给朕留下一封信,是在责怪朕给他赐那个名字阿其那吗?
(仿佛老八胤禩在说话)

八阿哥胤禩临死前给雍正帝他这位四哥留下的这封信,有些话似乎说的有道理,自己这么没日没夜的干到底是为了什么?

八阿哥胤禩在信里说:

皇上四哥,你累了吧?歇歇吧,该放手就放手吧,你干了这么多,到头身后还不是留下骂名?

争来争去,当不当皇帝又能怎么样呢?就是不当皇上又有何妨?

这不是梦幻缭绕,这是老八胤禩阴魂不散,死了也不让朕消停。
(阴魂不散的阿其那)

雍正帝在执政的后期身体虚弱,这是事实,也有历史记载。

雍正皇帝的勤政,乃至历代王朝,在皇帝当中是数得着的,是有名的勤于政务。可是发生在康熙朝的兄弟们之间的那场“九子夺嫡”始终让雍正皇帝念念不忘,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儿子弘时也卷入其中,这让雍正帝经常在梦幻中惊醒,老八胤禩与老九胤禟这两位兄弟都是在与自己争斗中死去。

雍正帝可能有时候会想到康熙帝在弥留之际的托付:你要善待你的兄弟,自己做到了吗?

可是要保证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江山社稷得永久到延续,怎么样才能善待他们?想到登基初期,为了稳定朝局加封老八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可他们不想当一个逍遥王爷,不但不买账,还处处和朕对着干,结党营私,扇乱朝纲,让朕这个皇帝做得不安稳,所以朕就不能重重地处置他们以稳定朝纲。

看来雍正皇帝既然身子弱,八阿哥胤禩的阴魂不散,这是让作为四哥的雍正帝内疚一辈子吗?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如何评价雍正帝的历史地位及其个人一生得失

雍正皇帝,是古往今来帝王中的一个异数。

通过品读《雍正朱批谕旨》这一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痛快书”的雍正亲笔御批,仿佛看到了一个极其率真、天真的雍正。在给臣下蔡珽的批示里,掩饰不住雍正帝的笑点: “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自己笑得如何,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这种颇有趣味的政治家实在不多见。有时,他会在谕旨里自谦道:“朕之自信,有时尚不及鄂尔泰之深。”

在给王国栋的谕旨里,他发现自己弄脏了奏折,特意写上“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雍正皇帝的嗜好十分古怪,比如将某物改成另一物。鼻烟壶改成水盛,“将口开大些,做水盛用”。狮子改洋狗:旁边的狮子不好,着改做西洋狗。图章改镇纸,“将字磨去,配做压纸用”。这些特点可以发现,他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又是性格善变、做事极端认真的人,见到养心殿东暖阁地砖色调不合,即命更换。

治国理政

在兄弟们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他却给外界一个不问世事、看世事如浮云的超然印象。这期间,他频繁与僧人们来往,除此之外,他便专注读书,把赏心悦目的文字辑录成集,名为《悦心集》,倾力打造“天下第一等闲人”的形象,以避开政治漩涡。然而,他的心何曾安静清闲,只不过用这种烟雾去遮住对皇位更为迫切期盼的内心。

从“天下第一闲人”到“天下第一忙人”的身份转变,他自己也改口颇为自得地说:“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自负之情可见一斑。

康熙皇帝晚年由于倦政,实行“宽仁”之政。这些在雍正皇帝看来,宽仁之政无非是懈怠的废弛,帝国的机器和零件蒙上了厚厚的尘垢,为此他将操起权力的工具,开始重新打扫,努力建设一个新的政治局面。正如大臣李绂所说:“雍正改元,政治一新。”雍正皇帝改革的胃口很大,“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濯,则天下永享太平”。

雍正皇帝理政一周年之际,他告诫臣工说:“为治之道,要在务实,不尚虚名。”这样才能“筹国是,济苍生。”雍正皇帝批田文镜的朱批很有代表性“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密折制度的发展沿袭,让雍正皇帝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情报网,掌控了官员的动态,在军机处的紧密配合下,雍正处理政务虽然繁忙,却井井有条。雍正皇帝喜欢群臣互相告密,正如他自己所说:“朕励精图治,耳目甚广。”

《啸亭杂录》讲了这样的事情:一官入都引见,购置新帽子,为熟人所见,告知其故,次日引见时,免冠谢恩,雍正笑着说:小心,不要弄脏你的新帽子。就是说买帽子的当天已经有人报告了。鼎甲出身的官僚王云锦在新年休沐日在家与好友耍叶子戏,忽然丢掉一张。一天上朝,雍正问他元旦干什么了?王云锦如实回奏,雍正对他的诚实很高兴,说细事不欺君,不愧为状元郎。说完从袖子把叶子拿出来给他看。

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特殊成长环境的历练,这种自信绝不是自我吹嘘。清查财政亏空,是雍正皇帝理政的一大手笔。他因此发狠说:“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具体做法:第一,限时补足亏空;第二,责任上司分赔;第三,亏空官员一律革职与“追变家产”;第四,组织官吏亲身去看对贪污官员执行死刑时的场面,用血腥场面进行警示教育。

雍正皇帝反腐以及推进养廉银制度的习习清风瞬间吹遍了这个古老帝国。通过雍正皇帝勤勉的带动,逐步形成了“朝乾夕惕,事无巨细,亲为裁断的局面”。

13年的理政,雍正皇帝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每一年,雍正皇帝只在自己生日那一天才会休息。

御臣有术

中国传统政治属于人治,雍正帝将它推向了新的高峰。雍正帝的情商极高,对臣下文字斗嘴极其从容,喜怒毫不掩饰,除了他痛恨的官员外,对自己欣赏的官员也是呵护备至。

理政之后,他无情地对手足兄弟进行残酷打压,“阿其那” “塞思黑”之狱,是爱新觉罗家族史上最大的痛苦和尴尬,不管谁对谁错,雍正皇帝在上台后的手足相残,确实过于残忍。缺乏亲情的支撑后,他逐步形成自己的朋友圈,铲除年羹尧、隆科多后,他急需重新寻找政治上绝对可以信赖的臣下。于是,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李卫这些雍正班底核心成员配合开展新政。

作为他核心政务圈的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张廷玉,他都分别予以特殊关爱。

雍正二年(1724年),时任云南布政使李卫咯血,获赐药物,雍正皇帝让他“爱养精神,毋事勉强”。

李卫不是科举出身,雍正恰恰欣赏他大老粗办事果断作风。为了更好地使用他,雍正多次对他表示关怀提醒“尔以年少锋锐之气,而兼报效情殷,于上司僚友中过于强毅自用,致招恃恩犯纵之讥。”要他一定“谦能”待人,避免“以气凌人之咎”。

宠臣田文镜是早期雍正帝新政的极力推行者。在河南,他的努力如同黄河一般汹涌澎湃,这种巨浪的冲击有时竟会颠簸远在北京的政权大船。雍正皇帝以极大的勇气支撑他有时并不太占理的立场,称他“巡抚中第一人”,并把他当作“模范疆吏”标杆。在给他的批奏里竟说:“卿之是即朕之是,卿之非即朕之非,其间有何区别?”

一定程度上,雍正皇帝能够包容与自己政见不同的臣下,前提是绝对从维护他的角度出发。太子太傅朱轼坚决反对雍正皇帝推行的“耗羡归公”,雍正并不发怒,反而让他做大学士,去教育皇子弘历等人。后来他又反对对西北用兵,由于每次反对都无效果,他心灰意冷,以病辞职。雍正皇帝用极其温暖的口气劝慰他说:“尔病如不可医,朕何忍留,如尚可医,尔亦何忍言去。”朱轼非常感动,从此不再有辞职打算。

相较而言,张廷玉与鄂尔泰算是雍正帝最为亲密的大臣,所以在他的遗嘱中,给了张廷玉有清一代汉族大臣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殊荣:“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大学士鄂尔泰志禀忠贞,才优经济……洵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张廷玉该是整个清代做秘书最成功的一个,由于雍正帝为政细致烦琐,巨大的工作量必须要有合适人选分担。张廷玉谨小慎微,不事张扬,深合雍正帝意。雍正皇帝随时都有召见他的可能,一日晋谒三次,更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张延玉是雍正皇帝内务的重要助手,那么鄂尔泰则是雍正皇帝实施政治改革的重要伙伴。鄂尔泰曾说:“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矣。”他曾对新任云南巡抚说:皇上用人行政“无甚神奇,只是一个至诚”。他敢于说雍正帝的用人行政没有什么神奇的,而雍正皇帝体察到了他的真诚所在,在朱批说:“朕实含泪观之。”

雍正皇帝这台孜孜不倦的政治机器在帝国政治中留下了太多让人掩卷沉思的故事,终其一生并未见其倦政,直到猝然而逝,留下了许多历史解不开的谜团。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与私生女乔引娣巧遇可能吗

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特别是清王朝的雍正王朝,由于二月河的作品和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热播,引起了广大清史爱好者的注意,特别是雍正在位的这十三年里,留下了让人割舍不掉的谜底。
(影视剧中的又一个迷~乔引娣)

自打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驾崩以后,雍正皇帝走向了前台的神坛,在他执政的十三年乃至驾崩以后,留下了“九子夺嫡、血滴子、黏杆处、雍正之死”等等,让人们产生了无限猜想。

可是近几年来,由于二月河的作品《雍正皇帝》和热播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又出现了一位神秘的女子;那就是雍正皇帝的私生女儿“乔引娣”的出现,又给这位刚正不阿的雍正皇帝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乔引娣起初非常仇视在政治斗争中的雍正帝,雍正帝却善待引娣。随着时间流逝,引娣发现雍正实际是一个非常勤政爱民的皇帝,两人渐渐产生感情,最后结合。后来,被雍正宠爱并荣升为妃子的乔引娣寻访到了在山西的母亲,要接她到京师住。雍正却惊恐的发现引娣原来就是自己失散在外的女儿。乔引娣母亲也发现了这个事实,悬梁自尽。在书的结尾,雍正与引娣谈开了这个事实,双双自尽而亡。

(影视剧和二月河先生笔下的神秘女子——乔引娣)

雍正皇帝自打接手他父皇康熙皇帝的皇帝宝座以后,孜孜不倦的披荆斩棘,积极整顿,康熙皇帝留下来的诸多弊政,吏治腐败,诉讼不公和积极剿灭大西北企图反叛的叛匪罗布桑丹增,更让雍正皇帝棘手的是户部亏空和财政空虚,这些难题让雍正皇帝自顾不暇,可是这些难题都在雍正帝的努力下迎刃而解,正向好的势头迈进。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乔引娣”这位神奇的女子在二月河的笔下大概是这样出现的:

乔引娣母亲家族因为她与人私通,准备烧死引娣母亲,乔引娣姨母替下引娣母亲。乔引娣母女流落到山西引娣母亲嫁给了一个姓乔的人为妻。后来乔引娣因为家境困难被卖到江南,在逃回家乡的路上,几乎被冻饿死的她碰到了雍正弟弟允禵,被允禵救了一命。

被雍正皇帝重用的田文镜查访山西诺敏案子时牵扯出来了乔引娣,由于乔引娣贫困潦倒,昏死于寺院,可能是这位乔引娣福大命大造化大,正巧碰到了回京奔丧的康熙帝十四阿哥胤题,可能是出于同病相怜,允禵胤禵把这位乔引娣带到了京师,自此,各位乔引娣从了落难的皇十四阿哥允禵。 雍正帝在康熙帝灵前无意间遇到了引娣,发现她与自己流落在外时的情人小福很相似,可能是出于对政敌整治的机会,借故把乔引娣从允禵手中抢过来……

在雍正皇帝的眼里,他如同得到了“乔引娣”就是得到了一件宝物,因为他看到了“乔引娣”就如同自己当年还是一位皇子的时候,奉父皇康熙帝之命去外地办差与乡下的一位女子的一番云雨一样,可在他心中是一块抹不掉的情谊,可是雍正皇帝哪里会知道就是这位“乔引娣”使自己得到了更加悲催的下场。
(光鲜亮丽的乔引娣)

天下竟有这样如此巧合的事情吗,特别是发生在一位皇帝身上……

①作为那时候还是一位皇子的龙子阿哥与一位女子苟合并不奇怪,特别是发生在康熙皇帝的这位皇四子胤祯这位务实的皇子身上。

②皇子常年在外办差,出于好奇心和一时的冲动,与乡间女子发生关系这并不奇怪,特别是在那个封建时代没有良好的避孕措施,留下一位私生女也属正常。

③最不正常的是时隔接近二十年,雍正皇帝竟然能在皇宫大内遇见自己的私生女,这未免有些牵强,贴切的说这不可能。

不过知名作家“二月河”先生在他的笔下安排的好,让“乔引娣”的母亲因为私生女而摊上官司,而且由田文静来审理这个案件,让“乔引娣”流落乡间,并且能与回京奔丧的十四阿哥胤禵相遇并纳为妾带到京城,又由于雍正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来打压他认为亲弟弟,夺走了这位焦点人物“乔引娣”,无意中让这个焦点人物的“乔引娣”设计了一个大坑。
(她是一位虚拟的人物)

没有佐证的虚拟人物,被传的神乎其神,虽然《清史稿》没有记载,清王朝又没有正史,可是根据人们的分析与猜想,这位经过艺术加工的灵魂人物“乔引娣”与雍正皇帝在皇宫大内相遇绝无可能。首先没有这样巧合,另外更有公平的,严格制度,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样的解释不知,其他各位看官,有何不同看法?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皇帝是怎么驾崩的

雍正之死,始终是被层层神秘浓雾掩盖的历史之谜。因为正史对雍正之死此的记载非常简单,加之雍正生前性格刻寡恩多疑,对兄弟、功臣们的残酷迫害使其长期以来形象不佳,这种“突然暴毙”的结局更令大众百般猜测、众说纷纭。野史有传说是被吕四娘刺杀的,有说他晚期耽于女色服用春药暴毙的,有说是太过勤于政务,长期加班猝死的。这些说法,哪些是可信的?

仅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们目前没有能力去探究历史真相。但是可以根据史实资料去做一些理性的分析。

1.据雍正的《起居注》记载的:雍正帝在八月二十一日的时候,感觉身体有点不适,但仍可以召见臣工。到了二十二日的时候,雍正没有再召见臣工,皇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以防不测。到了戌时(午后七时至九时)的时候雍正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宫中传出急诏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觐见。结果到了二十三日子时(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的时候,雍正帝就龙驭上宾了。但是官书正史上并未言明雍正到底是患了什么疾病(可能有难言之隐)。

2.我们查阅雍正在位期间的史书,发现了雍正炼丹的证据,雍正七年(1729年)冬,雍正曾大病一场。由于御医治疗多月未见起色,他便传旨令心腹重臣举荐道士、方士,凡是有送到京师的,他都养在宫中。这些道士、方士为讨得皇上欢心,在谨慎侍奉之余,还争相进献各自的独门“秘药”,也就是所谓仙丹。之后雍正果真得以痊愈,故而他对道家炼丹养生之术深为笃信。他还将炼制的丹药赐予臣下作为奖励,比如他曾赐鄂尔泰“既济丹”,称其“大有功效”;赐岳钟琪“平安丸”,称之为“难得之妙药”。由此不难看出,雍正对丹药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据统计,雍正八年十一月至雍正十三年八月,有人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一百五十七次,平均每个月有两三次。长期服用丹药,身体自然而然会受到炼丹时所用的硫、汞、铅、砷等有毒物质的侵袭。而正是这些毒素的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了雍正的死亡。

3.历史上皇帝因迷信僧道,服丹药而死的也不乏其人,唐代帝皇中就有五人,明代嘉靖帝也是因服丹药中毒而死的。雍正迷信占卜,相信炼丹长生之术,因误服丹药中毒而死是很有可能的。更有一个行为使得雍正暴毙与丹药有关,就是雍正去世的第三天,乾隆皇帝就下令将张太虚、王定乾等人驱逐出圆明园,并上谕说他们“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此后若“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将“严行拿究,立即正法,绝不宽贷。”从这些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虽然没有杀他们,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有人说雍正是服用丹药致死,但这些道士一旦说出去半点雍正的事,那他们将被就地正法,也是为了封住他们的口。

雍正的勤劳是公认的,当一个工作狂身体每况愈下时,把希望寄托在丹药上时,相信大家有会明白结果是什么,至于他的真正死因,很可能等到他的泰陵打开那天才能确定。

雍正帝脾气为什么不好行事还过于操切

雍正帝还没当皇帝之前,和老八党和太子党争的很凶,当上皇帝之后肯定又怕自己坐不稳,自己的奴才又不安分,身体也不太好,各地的繁琐事又一大坨,肯定会经常生气的!!!

历史上雍正帝在位期间有什么政绩

导语: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可以说是政绩卓著。在康熙帝统治时期虽然被称作康熙盛世,但实际上由于康熙帝在晚年对待下面的大臣比较仁慈,对于整顿吏治、改革赋税制度、整饬边防这一系列重大的国事都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受到九子夺嫡的影响,使得国库亏空、吏治腐败。实际上康熙皇帝留给雍正的是一个虚晃的盛世。在这个虚晃的盛世之下一系列的矛盾正在逐渐激化。

在这种情况之下,雍正皇帝临危受命,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针对康熙年间的吏治、财政以及长期存在的社会腐败的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在这些改革当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下面我们就从行政制度、经济制度、边疆管理政策等方面对雍正皇帝的政绩进行分析:

行政制度方面的政绩。

对于行政制度方面的改革,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后被视为头等大事。因为康熙皇帝对于吏治抓得实在是太松了,把众多的烂摊子都留给了雍正皇帝。其实雍正皇帝也不是吃素的,接过这个烂摊子之后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秘密立储制度――九子夺嫡的教训

在清初的时候对于皇位继承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中央政权,在他建立之初并不像传统的中原王朝那样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在选择储君的方面也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政治势力的干扰。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为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所以严重影响了整个政治格局。因为雍正皇帝亲自经历过九子夺嫡,所以对清初皇位继承制度的众多弊端是很清楚的。因此自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就开始改革皇位继承制度。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的皇位继承制度,这一套制度就叫做秘密立储制度。秘密立储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 第一步:皇帝在位期间不立皇太子,但是他会把储君的名字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下来,然后用小匣子密封起来。
  • 第二步:皇帝会把他选择的储君的名字写两份,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额之下,另一份则放在内务府,只有两份相符才算有效!
  • 第三步:在老皇帝快要去世的时候,打开放有储君姓名的小匣子。如果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小匣子里的内容,和内务府收藏的皇帝的遗诏内容相同,那么储君就可以继位成为新的皇帝。
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中国通史》

在雍正朝时秘密立储作为一项制度被确立下来之后,再也没有发生像九子夺嫡这样的事情。雍正帝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比中国古代以往的嫡长子继承制进步很多!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 皇帝可以全权决定储君的人选,不受其他势力的干预。
  • 外戚权臣难以通过参与储君的竞争,而干预朝政。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加强!
  • 在传子之中有传贤之意,不受嫡长子观念的束缚,只要是皇子都有权利参与皇位的选拔,而且谁的才能更加出众,谁就有更大的几率成为未来的皇帝。
2、军机处――清朝的中枢机构!

在清初,清朝的中枢机构就是内阁,主要是从明朝继承而来。但是内阁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中枢机构,实际上的决策中心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所谓议政王大臣会议实际上就是由皇室贵族组成的一个决策班子。实际上它的存在就削弱了皇权。从康熙帝开始逐渐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因此康熙帝创立了南书房。

公(史贻直)在政府,时从容承召对,移晷乃出,而公谨慎周详,虽子弟不得与闻。――《清史稿》

雍正皇帝的权力欲望更加强烈,因此在雍正初年,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雍正帝正式设立办理军机处。这就是军机处的开始。军机处成立之后对整个清王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军机处成立之后内阁成为办理日常事务的机构,不再作为中枢机构而存在。其实际的功能就是上传下达,收发一下朝廷的文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权利了。
  •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实际上新成立的军机处逐渐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实际上的决策机构。并且在乾隆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被废除。
  • 皇帝的权利进一步增强,之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时,是全体皇室贵族集体决策,实际上这是对皇权的一种限制。而军机处成立之后,他们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只有给皇帝提出一种参考意见的功能。军机处的成立实际上是皇权的增强。

经济制度方面的政绩!

除了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外,雍正皇帝还在经济制度方面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清查亏空”“火耗归公”“摊丁入亩”

1、清查亏空――使得国库殷实!

在康熙时期,由于康熙皇帝对下边的官员十分的宽容。很多大臣都向国库来借钱然后再向民间放高利贷,以此来获得利息收入。这就造成了国库的亏空。而且除了中央之外,地方的官员也大多是谎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府库的银两也是大量的亏空。在雍正帝继位之后,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雍正帝决定彻底清查国库,补足亏空。

雍正很清楚,止贪之法,不可专责之下吏,若是贪官,其位愈尊,其害愈大,而旁人愈不敢言。因此,即使是王公贵族、高级官员,他也决不放过。康熙第十二子允裪曾管过内务府事务,亏空钱粮,积欠甚多,事发后被责令将家中器物铺列大街上变卖以赔补,真的是倾家荡产――《雍正传》

估计雍正皇帝的性格我们也能大体猜个差不多,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可以说是心狠手辣的。而且在腹黑这一方面他有一定的手段。在清查国库亏空的问题上,雍正皇帝决定以三年为期限,如果三年的时间交不上亏欠的银两就会从重处理。在雍正皇帝一系列的强硬措施之下,清查国库亏空的事件基本完成。而且经过雍正皇帝清查亏空之后,也为后来的皇帝乾隆皇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火耗归公――澄清吏治。

在清初,吏治是非常腐败的,上至中央的一二品官员,下到地方的九品芝麻官。只要有贪污的机会他们绝对不会错过。他们贪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征收火耗,雍正即位之后,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开始在部分省份推行火耗归公。火耗归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 限制火耗的数量:规定没量火耗不得超过二钱。同时对于什么税收可以征收火耗也做出了规定。
  • 火耗归国家所有,以前有官府的官员私自支配的火耗,统一由中央政府管理。官员不得在私下征收火耗银。
  • 征收的火耗银一部分用作弥补官府的亏空,另一部分则用作官员的养廉银。

3、摊丁入亩――税制变革的最终成果!

雍正皇帝在财政方面的主要功绩就体现在摊丁入亩上。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就因为税收的混乱,导致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一年比一年少,造成丁额无定丁银难收的局面。而且好多官员在其中贪污腐败,虽然平民百姓交的税负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朝廷收到的税收却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官员在其中腐败。

查旧例,人丁五年一审,分为九则,上上则征银九钱,递减至下下则征银一钱,以家之贫富为丁银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开除,此成法也。无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旧习,每遇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势所必然”――《清史稿》

面对这种僵局,康熙帝也有过一系列的改革。最主要的改革就是盛世之丁永不加赋,规定以康熙50年的税收为标准,以后人口增加也不再增加丁银。在继承康熙帝的基础上,雍正帝决定摊丁入亩。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将征收的丁银平均摊入田亩。摊丁入亩的实行有一系列的重要意义:

  • 摊丁入亩是我国税制变革的最终成果。我国税制的变革早在唐朝的两税法就已经开始行程,后期又经过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是我国历史上税制变革的最终成果。
  • 将丁银摊入田亩,促进了我国人口的增加。同时也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赋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均平赋役。按照以往的税制,都是贫苦的农民是赋税和徭役的主力,而那些有钱又有势力的大地主则缴纳的赋税很少。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有钱有势的大地主多缴税,贫苦的农民则可以少交纳一点赋税。

三、边疆管理方面的政绩

对于边疆的管理方面,雍正帝的成就虽然不如他的父亲康熙帝那么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政绩的。

1、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废除以前世袭罔替的土官,改由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其实在雍正帝时期,哪些世袭罔替的土官,逐渐成为占领一方的割据势力。所以雍正帝决定痛下决心彻底清除这一隐患。

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贵总督,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在那些土官聚集的地区,设置府州县。而且这些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经过改土归流之后西南地区基本上完全被中央政府所管辖。

2、任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在青海打败罗卜藏丹津。

雍正初年在西北地区就有边患,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在西北地区打败罗卜藏丹津。使得青海地区又回到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对于维护领土的完整和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雍正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功勋卓著!

虽然社会上有很多传言,认为雍正皇帝的继位不正,是通过修改康熙皇帝的遗诏而当上的皇帝。这种说法上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我们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不考虑,请看雍正皇帝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就可以发现雍正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如果没有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就不会有乾隆时期的盛世。或许清朝也就不会有276年的寿命!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中国通史》

雍正帝有什么抄家的小妙招

雍正一朝确实有疯狂抄家的操作,以至于雍正“好抄家”的威名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有谓朕好抄人家产,轻信风闻之言,以为用舍”,时人打麻将的时候也经常拿此事调侃,搞得雍正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永宪录·卷四》:近闻市井中斗牌名色,有称抄家湖者,讥刺朝政,甚属可恶。

其实“抄家”的做为,是雍正朝为了弥补亏空、整饬吏治所做出的迫不得已的决策。因为在康熙朝晚年,由于康熙帝本人由于身体衰老等缘故,对国家的控制趋于松弛,奉行“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驭下宜宽,宽则得众”等治国理念,对王公贵族、官僚非常宽容,甚至对他们的贪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整个亏空非常严重,而亏空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官员贪腐。可以想象,如果再把康熙朝的政策延续下去,清朝恐怕要入关后三代而亡了,幸好雍正刚猛的雍正上位,才改变了这种颓风。“诸多年来,各官仰仗皇考仁慈,窃取国家钱粮,贪赃枉法,勒索百姓,已成常事,朕决意革此流弊”,所以雍正一上位,打击贪腐就成了必然选项。

雍正元年正月,刚刚上位的雍正就成立了“会考府”,由怡亲王允祥、舅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负责会同稽核中央各部院和地方上的钱粮和报销经费,经过三年的核查,共查出亏空250万两。而在地方上,雍正严令地方督抚对亏空进行清查,为了保证地方清查的顺利实施,使用新旧官员互调、中央直接派官核查等办法落实任务。尤其是“新旧官员互调”,将原有地方官调出岗位,由中央所派之员递补,“新任之员断不会替人受过”,必然全力清查原任官员的亏空,这个设想由山西巡抚诺岷提出,并在山西试点后推向全国,这种清查方式保证了雍正朝清查与追缴亏空向纵深推进。

诺岷奏折上“新旧官员互调”的具体办法。

行之有效的方法,必然会使亏空数目和造成亏空的官员水落石出。雍正下令亏空之员要限期三年赔补,在赔补期间不准刻剥百姓代赔。为了落实这一举措,将亏空之员立刻革职调离,防止他们为了赔补去勒索百姓。

《清世宗实录·卷二》: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遮饰,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清世宗实录·卷四》:亏空钱粮各官,若革职留任催追,必致贻累百姓。伊等既已获罪革职,岂可复留原任!嗣后亏空钱粮各官,即行革职,著落伊身勒限追还。若果清完,居官好者,该督抚等奏明。

那些亏空的官员被革职离任,等于是只能靠自己的身家进行赔补,三年之内赔的上亏空还好,赔不上亏空的,雍正之怒就来了,“朕将奇贪极酷之吏,抄没其家资,以备公事赏赉之用”,抄家没产随之而至。以下就是雍正的抄家心得:

第一、抄家对象上不封顶,皇亲国戚也必须加入弥补亏空的行列。

上文提到以允祥负责的会考府三年之内查出了250万两的亏空,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堂官、司官、部吏赔偿150万两,另100万由户部逐年弥补,清查中难免涉及皇亲国戚,雍正也不宽免。比如康熙十二子允裪曾经掌管内务府事务,为了追索其亏空,将他家用器皿于大街上变卖以便赔偿。第十子允䄉在赔补数万金后,还不够,直接抄其家产。

皇亲国戚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官员,纷纷被抄家,落马者数都数不过来。湖广布政使张圣弼、储粮道许大完、湖广按察使张安世、广西按察使李继谟、原山西巡抚苏克济等落马者家中被抄,财产充公。

第二、原籍和官衙两处地方同时动手查抄。

这是雍正元年正月,通政司右通政钱以垲提出的追补方法(已在上图),谓:“凡亏空官员题参时,一面严搜衙署。一面行文原籍官员,封其家产追变,庶不致隐匿寄顿。”,这个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亏空之员隐藏财产,就可以最大限度上补偿亏空。雍正表示非常同意,上述亏空官员全部是采用这种方法抄家。

第三、严厉落实父债子偿、官员分赔等措施,榨干亏空官员的“剩余价值”。

父债子偿,这个就很好理解,就是父亲欠下的债没还完,做儿子的继续还,子子孙孙薪火相传,直到将该官的亏空补完为止。比如原山西巡抚苏克济“干法索财”,导致“山西亏欠钱粮百余万两”。雍正大怒,批示“苏克济及其子俱革职审问”,在严厉夹讯下,父子两人一次性赔补92万两,剩下的银两在一年之内定要陆续赔补。还有山东巡抚蒋陈锡“侵蚀捐谷羡余银二百余万,部议督追”,虽然在其弟蒋廷锡的求情下,减了一半,但是抄家以后,仍不足数。所以,由其子蒋泂接着赔偿,蒋泂也在赔补岁月中去世。

还有官员分赔,这个属于属员亏空而上司失察,上司因为失察而赔补银两的。如原江西巡抚裴率度就是因为失察,导致谷仓亏损。其前后费时五、六年,方将亏空之额买谷补上。

当然除了父债子偿、官员分赔之外,还有追责亲属。以雍正看来,亏空官员的宗族们也肯定获得了该官贪腐的好处,一开始往往连官员亲属的家产全部抄没,但是后来觉得可能株年太广,不得人心。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就把它停止了。

以上就是雍正的“抄家手段”。总而言之,雍正对亏空之员家的查抄是非常严酷的,那些亏空官员往往下场悲惨。但对弥补财政亏空和整饬吏治有着积极作用。

引用文献:《清世宗实录》、《满汉名臣传》、《清史稿》、《永宪录》、《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雍正朝起居注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