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 在古代考中文武状元能当几品官中了状元能算走向人生巅峰了吗
- 历史上有哪些“高级黑”的例子
- 为什么有人说布热津斯基是美国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
- 谁能告诉我《仕途天骄》这本小说写的什么
- 雍正头号宠臣李卫,巅峰权势有多大
- 指鹿为马的赵高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是无能的清官只不过是近几年来一些网文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哗众取宠,甚至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谣言而已。海瑞是否无能,只要翻看史书,了解海瑞的生平就一目了然了。
海瑞生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父辈五人中便有四人功名在身,唯有海瑞的父亲只是一个廪生,并在海瑞出生四年后去世。从此孤儿寡母便依靠祖上传下来的几十亩地勉强度日。
海瑞母亲性格极其刚强正直,从小便对他要求严格,每天只能攻读诗书,不许像普通小孩子一样玩耍。在海母的严厉教导下,养成了海瑞刚正不阿、不惧奸邪的性格,并在成年后自号“刚峰”用于勉励自己。另外海瑞年轻时,正好是阳明心学流行的时候,其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对海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日后行事的重要准则。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举,次年参加会试,期间上《平黎策》: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明史·海瑞传》就海南黎患提出了修建道路、设置城池、开设学堂等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赏识,却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这年海瑞名落孙山。1554年,海瑞再次参加会试,却依然落第,于是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当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成为福建南平县教谕。
其实从《平黎策》和之后著名的《治安疏》来看,海瑞没有中进士,绝对不是才能问题,而是当时的朝廷,更喜欢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文章,对海瑞更趋务实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但是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脱颖而出。
海瑞在任南平教谕期间,不仅传授文章知识,更身体力行的教导学生,读书人应该重视的道德思想建设。当时御史来到学宫视察,别人都是跪地迎接,只有海瑞一人长揖行礼,并说: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明史·海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浙江淳安县令。但海瑞来到淳安之后,发现当地富豪有几百亩的地,却不用交一分钱的税,而贫苦百姓,一粒米的收入都没有,却要交几十上百亩地的税,非常的不公平。
于是海瑞在全县重新清仗土地,规定税负,大大减少了当地普通百姓的负担,使不少因为税负过重而外逃的贫民重新回到故乡。此举其实也是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另外,海瑞在任期间,整饬吏治,严禁官吏奢靡浪费、假公济私,并以身作则,穿布衣吃粗粮,就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甚至一次,为了给海母过寿,海瑞割了两斤肉,总督胡宗宪吃惊的就像不得了的大新闻一样到处和人说。
《明史》记载,一次胡宗宪的儿子要到浙江看望父亲,沿途狐假虎威,收受贿赂。来到淳安之后,因为没有得到预想的款待发怒吊打驿吏。海瑞闻讯后,立刻抓捕胡宗宪的儿子,没收黄金数千两,并以假冒胡公子诈骗的名义上报给胡宗宪。事后胡宗宪并没有追究海瑞。
还有一次,严嵩党羽鄢懋卿出巡两浙、两淮盐政,沿途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勒索,唯有在淳安没有得逞,但因为海瑞的清廉之名,只有收敛自己的威风,悻悻离开。
海瑞在淳安期间政绩斐然,被提升为嘉兴通判,但因为鄢懋卿从中作梗,又被贬为兴国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持文官选拔,海瑞被提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
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买好棺材,并将家人托付给朋友后,向嘉靖呈上了后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称的《治安疏》,批评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嘉靖看完后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对左右说:“快去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传》嘉靖听后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又拿起《治安疏》来看,之后的数月时间里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最后说:“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纣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阶讨论禅位给太子的事,并说: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明史·海瑞传》于是将海瑞下诏狱,追究谁是主使。最后刑部判决海瑞死刑,但关于执行的奏章却一直被嘉靖留中不发。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释放,官复原职。后调任大理寺尚宝丞(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
之后又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明史》记载,海瑞到任后: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海瑞在应天十府推行“一条鞭法”,雷厉风行,颇具成效。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有奸民趁机诬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详细分辨,导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经过海瑞辖区时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费接待。
由于应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为官,海瑞在应天的这些改革触犯了这些豪强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员的弹劾。
都给事中舒化认为海瑞迂腐,“滞不达政体”,应该用南京清闲的职位安置他,不过没有收到隆庆的采纳,反而下诏鼓励海瑞。不久后,给事中戴凤翔又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
于是海瑞不得不被调任南京粮储,这时距离海瑞巡抚上任只有半年。听闻海瑞被调离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结果当时刚好是讨厌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了空闲的南京吏部中,于是海瑞称病引退,回到琼州老家。
万历元年(1572年),张居正开始主政,虽然有不少官员向他推荐海瑞,但忌惮于海瑞过于严峻刚直,最终还是没有任用他。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朱翊钧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内容是: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直指官员们以礼待士大夫为借口,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议都切合实际。但唯独建议万历效法朱元璋用“剥皮囊草”“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整治贪官的内容,被其他官员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议。御史梅鹍祚甚至以此弹劾海瑞,最后万历认为海瑞虽然言辞过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于忠心,于是罚夺了梅鹍祚的俸禄。
后来万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员的阻挠,最终只能任其为南京右都御史,并于万历十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74岁,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明史》记载海瑞去世后,南京为此罢市,百姓自发的身穿孝服为海瑞的灵柩送行,祭奠哭拜者连绵百里。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老百姓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现实,最能分得清谁好谁坏的。他们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谁真正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带来好处,这就是民心。一个能够得到百姓自发的百里送行的人,会是一个无能的官吏吗?有哪个老百姓会记住一个空有清名,却从来没有为民办过实事的官员?
一个小小的举人出身,最后能成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怎么会无能呢?
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性格又过于刚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惮和打压。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其实从百姓角度来看,依然还是贪官,只不过是相对有作为,功大于过的贪官而已。那么从贪官的本质上来说,他们怎么会重用海瑞这样一个嫉恶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员呢?这不是耗子给猫当伴娘吗?
当然,海瑞也有他的局限性,如在断案上缺少刑侦调查手段,判决偏激,过于依赖于封建道德的主观判断。《海瑞集》中就写道海瑞断案:
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这以我们现代法治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当时的封建德道角度来说,却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教的。这完全是海瑞思维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的,如果从当时角度考虑,海瑞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当时官员的楷模。
其次海瑞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在现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很难实现的。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经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另外,曾有记载海瑞一生有三个妻子,两个小妾,私生活混乱,甚至饿死五岁的亲生女儿。如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中曾写道侍御房寰曾听海瑞的老乡巡抚王元敬、广东巡按御史邓炼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补遗卷》是《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孙沈振在康熙年间增补的,而在时代略晚于海瑞的沈德符原书中却没有这类记载。相反,在《万历野获编·十九卷》中记载侍御房寰弹劾攻击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带”,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众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偏向宠妾,殴詈正妻”,导致“其妻愤激自缢身死,妾亦慌惧相继而缢”。但是实际情况是,海瑞的妾韩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后死,只不过海瑞对于韩氏因为什么而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反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至于海瑞杀女一事,除了道听途说类的记载,也就是来源于一些野史小说,在明朝相关的正史中完全未见记载。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个女儿,且全部长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来的五岁女儿被逼饿死?
古代政治斗争,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如王安石也被政敌戴上过“爬灰”的帽子。海瑞的政敌都能够通过编造一些私生活的问题来攻击海瑞,就更不要说诽谤海瑞只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清官了。
在古代考中文武状元能当几品官中了状元能算走向人生巅峰了吗
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
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
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
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
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
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
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
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
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
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
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
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
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
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
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
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
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
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
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
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
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
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
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
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
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
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
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
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
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
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
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
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
历史上有哪些“高级黑”的例子
我想起《隋唐嘉话》中的一段要命高级黑,分享给大家。话说唐太宗准备攻打高句丽的时候,想起了打完突厥一直装孙子的李靖。就派个人去找李靖一起抽高句丽,结果那人回来说李靖已经卧床不起了。唐太宗是个什么人?论起皮厚心黑放眼海内几乎没对手,他微微一笑说:“知道啦”。
第二天这货就跑去李靖家里,名义上说要出征了,跟亲爱的李靖同志道个别。李靖也深受感动,在病床上有气无力的说:“本来是该跟陛下去抽高句丽的,可是这病一天比一天重,万一半路上挂了,还得拖累陛下”,上演了一出君明臣贤的好戏码。
李二怎么会不就坡下驴,坐在床边轻轻的抚摸着李靖的后背安慰李靖:“努力啊!当年司马懿也是又老又病,竟然还能自强不息,为曹魏立下大功呢”。李靖当时整个人都斯巴达了,我擦,这不是夸我吧?我要不跟着走就得再演一出高平陵呗?问题李二怎么看都不像曹爽啊!
一身冷汗的李靖赶紧爬起来磕头,连连表示在李二陛下的温暖关怀下,老朽的病已经不药而愈了,请务必带上我去抽高句丽,我无论行动还是内心都不想当司马懿。李二则连连表示药师久病,还是在长安好好休息,等朕的捷报就好。李靖当然很想留长安的,可是跟着去只是有可能会挂,留下来则一定会挂。这么简单的选择李靖怎么会选错,死皮赖脸的跟着去抽高句丽了,还表示不是李二强迫,是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
太宗将征辽,卫公病不能从,帝使执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日驾临其第,执手与别,靖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靖叩头曰:“老臣请举病行矣。“至相州,病笃不能进。
为什么有人说布热津斯基是美国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
布热津斯基堪称战忽局的老前辈,中国崛起是要好好感谢他
近年来,由于中美关系日渐走向对抗,美国国内抨击布热津斯基的声音极大,认为他要为过去美对华外交失败负重要责任。
布热津斯基最大成就就是他的“地缘政治学说”,这可以说是为美国控制世界霸权奠定基本思路和方向,这一战略依然是美国的核心外交战略。关于这一战略,在他的《大棋局》一书是这样进行阐述的。
- 欲要控制世界,必先控制欧亚大陆,这是世界的中心
- 欲要控制欧亚大陆,必要控制东亚和西欧,从两个方向着力
- 美国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要想控制东亚和西欧必须要和这些地区地缘政治强国合作,同时不能让他们联合起来
- 苏联/俄罗斯是美国争夺欧亚大陆的最大对手
这几点战略思想可以说是非常有开创性和针对性,80年代美国基本上放弃非洲美洲等跟苏联外围拉锯战,围绕东欧和东亚死怼老毛子。即使现在英国跟欧盟纷争、日本与韩国矛盾也可以说是美国这一政治战略下的推手。
▲布热津斯基早期眼中,前苏联是争夺欧亚霸权的最大对手,前苏联雄踞欧亚大陆北方,可以同时在欧洲、中亚和远东施加影响
而布热津斯基现在被批评的地方就是他对于中国的发展和预判完全失败。在布热津斯基前期眼中,中国撑死只会是比日本稍微强点的地区性强国。甚至他认为由于日本与中国文化同源,要严防日本拉拢中国,使日本的经济和科研实力与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结合,形成类似法德联盟的结构。所以日本右翼化、否认侵略历史等也有美国背后布局的推动。
布热津斯基还认为中国是可以被“改造”和“教育”的,中国历史上就多次出现过农民起义推翻“暴政”。所以他认为只要把中国纳入世界体系之下,对中国国内不断施加影响力,觉醒后的中国人自然而然的会推动“演变”。这就是克林顿时期定下的,对华接触+遏制战略的理论基调。
▲布热津斯基一度被美国人奉为最懂中国,而他自己却说自己不理解中国
进入新世纪,当中国崛起已成烈火燎原之势时,布热津斯基开始大力鼓吹“G2联盟”、“中美共同体(chinamerica)”。看似拉拢和吹捧中国,但实质是美国开放制造业换取中国开放金融业。其认为想要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对抗已经不可能,但在金融业领域美国还占据绝对优势,一旦中国开放就可以控制金融业方式控制中国制造业。这一企图也被我们识破和拒绝,至次布热津斯基的对华策略全部失败,而美国国内现在则指责其浪费了时间,没有及时对华遏制导致中国失败。
从根本上来讲,布热津斯基还是美国黄金时代成长的精英代表,基辛格,乃至现在还在位置上的福奇都是这批人的代表,他们无愧于人杰。但他们又自视甚高,在面对中国这个特殊复杂情况时,不愿意过多了解,拿着过去经验照搬照套,布热津斯基晚年也承认,自己看不懂中国。但不管怎么样,布热津斯基是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对手,远非现在蓬佩奥等人可以比。
四十年前,我们接触的对象是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而现在则是蓬佩奥这样的疯子,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幸运,也是美国的悲哀。
谁能告诉我《仕途天骄》这本小说写的什么
他才华横溢,武艺超群,却被上司打压,只能做一个普通科员。为红颜他冲冠一怒,教训色狼上司,被记大过,出门散心却意外救下被刺杀的省委书记……通天“官桥”纷至沓来,各色美女环绕身旁,看不凡小科员如何凭借一身正气、满腔热血,一步步登上仕途巅峰!
仕途机遇无处不在,抓住,可成大业;错过,一事无成!一次惨痛经历,徐建川悟出人生真谛,凭着智慧化险为夷,抓住机遇顺势而上,行走仕途脚踏实地,沉浮官场方显英雄本色!徐建川,争,众人意想不到;干,同仁拍手叫好;斗,对手一败涂地。天之骄子,生生闯出一片天地!
就是更新太慢,感觉是挺不错的。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写清晰,感觉主人公经历有点神奇。更新要快一点。我现在每一天都在看,一天起码更新十页啊!我支持这边本书。加油
雍正头号宠臣李卫,巅峰权势有多大
李卫巅峰时期担任过浙江总督、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少傅衔,从一品,称得上是顶级大臣了。
但李卫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他的权势无法完全用品级来定义,如果按照雍正帝的宠信程度,以及他个人的威望和功绩来看,他的权势其实是超过封疆大吏的。
李卫,江苏丰县人,虽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他读书不怎么样,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当官后靠师爷代写文书),这就造成他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只能靠依靠其他途径。
李卫二十九岁的时候捐资为员外郎,不久后担任兵部员外郎,三十一岁的时候升迁为户部郎中。
大约就是在李卫担任户部郎中期间,他因为在清理库银的时候不避权贵,阻止某位王爷收取库平银,得到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的赏识。
后来,李卫与胤祥交往很深,成为了四爷党成员之一,虽然没什么具体贡献,但也为他后来的飞航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胤禛(雍正帝)登基之后,在胤祥的极力推荐下,雍正帝开始历练李卫,让他担任云南盐驿道;一年后升为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仍旧兼管盐务;雍正五年升任浙江巡抚,除了管巡抚事外,还兼任两浙盐政使。
在此期间,李卫的第一个技能被激发了,那就是管理盐务。
大家可别小看盐务,这可是清朝当时的经济命脉所在,雍正帝为啥能攒那么多钱给乾隆帝,一是因为土地改革和税务改革,二就是盐务改革了。
在古代大多数时间里,盐只能是国营,私人不能贩卖,这是为了国家增加财政收入采取的垄断措施。
具体到清朝,全国分为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内的百姓只能买本地盐,不能买其他盐区的盐,其中最大的一个盐区就是浙江盐区了,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四个省份。
由于江浙的经济比较发达,导致浙江盐区的盐价比其他地方高,靠近两淮盐区的百姓们无法买两淮的便宜盐,只能买浙江盐区的贵盐,民间私盐便开始泛滥,并逐渐蔓延到其他盐价贵的盐区,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雍正帝还在当亲王的时候,就看到了私盐泛滥这个问题,因此在他登基之后,就将缉查私盐列入了国家重点改革工作,而他之所以提拔李卫,是因为李卫刚正不阿、不避权贵,且办事能力强。
李卫上任后,思路非常清晰,他一方面派人守住各地通往浙江盐区的通道,防止外地私盐进入江浙盐区;另一方面,他组织官兵对私盐贩子进行严厉打压,重点是那些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他知道只要将这些人打掉了,私盐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举个例子说,当时有个姓沈的大盐枭,他手下有数百人,还有大型船只几十艘,常常在走私私盐的时候击败官兵,气焰十分嚣张。
李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写奏折给雍正帝寻求帮助,雍正帝给他调动军队的权力,后来他用密探查到了沈氏的下落,调集军队将其一网打尽。
在打掉几个大盐枭之后,浙江盐区走私私盐的活动明显减少了,只剩下一些手提肩扛的小私盐贩,不足为患。
因为在浙江缉查私盐得力,使朝廷的收入明显增加,还间接给了雍正帝在政治上以强有力的支持(当时他的几位兄弟都跟他过不去,一直在质疑他继位的合法性),所以李卫成为雍正帝面前的大红人。
雍正五年,李卫因功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这一年他不过三十九岁,距离他入仕还不到十年,其晋升速度用火箭般蹿升也毫不为过。
雍正六年,雍正帝又给了李卫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江南一带捕盗,李卫的第二个技能也因此被开发出来。
所谓捕盗,顾名思义就是抓捕盗贼,但雍正帝让李卫捕盗,只不过是个由头而已,李卫真正的任务,其实是对前明余孽和反清复明组织进行打击。
我们都知道,在整个清朝期间,反清复明的组织和个人是层出不穷的,除了那些躲在暗地里的武林人士之外,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就是江南文人了,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也多半发生在江南。
就在雍正六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曾静的江南文人派其弟子张熙到川陕总督岳钟琪军中,以岳钟琪是岳飞之后为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他不要为满清鞑子效力,要帮助汉人恢复汉人江山,意思就是让他造反。
岳钟琪之所以进入曾静的眼帘,不仅仅在于他的特殊身份,还在于他手中掌握着近二十万精锐军队,谁能够掌握岳钟琪,谁就有争夺天下的可能。
不过,岳钟琪最终没有被曾静蛊惑,而是将这件事告诉给了雍正帝,雍正帝立马下令逮捕了曾静。
曾静在狱中供述,他的思想来自于另一文人吕留良(心系明朝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已经去世了)的著作,于是著名的吕留良案爆发,但雍正帝并没有旗鼓张扬,而是派人暗中调查,因为他不想打草惊蛇。
很快,原本在在江南捕盗的江南督臣范时绎(范文程之孙)被雍正帝以“非戢盗之才”为由罢黜,不久后雍正帝就将李卫召来京城密谈,然后让他以浙江总督的身份负责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并下令“文武各官受其节制”。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卫身上的担子虽然不轻,但雍正帝将这么重要的人物交给他,足见雍正帝对他的信任,而且雍正帝给了他极大权力,文武官员皆听他调遣,其职权已经大大超出了总督本身。
那么,李卫又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李卫内心是很矛盾的,因为他骨子里是尊重文人的,也知道江南文人只不过是发发牢骚罢了,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危害,但雍正帝却要李卫查他们,怎么办呢?
李卫十分聪明,他一方面跟江南文人们打成一片,给雍正帝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他在故意接近文人们,从而掌握罪证。
但实际上,李卫只是将那些行为恶劣的文人报告给雍正帝,引起了几次文字狱,雍正帝还一度下令不许浙江学子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候,李卫适时挺身而出,他一方面拿钱出来资助读书人,并修建书院,让读书人安心读书;另一方面,他又上奏折给雍正帝,替浙江文人说好话,雍正帝信任他,于是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考试的资格。
当然了,李卫也知道这样不足以让雍正帝满意,于是他展开了对反清复明人士的打击活动。
比如说,当时有个叫做张云如的人,在江浙一带用符咒蛊惑百姓造反,干一些危害地方的事情,李卫派人秘密调查,最终将其抓捕,送往京城法办。
再比如说,有个叫做甘凤池的武林人士,武功非常了得,被怀疑有反清复明之志,传闻他曾协助吕四娘入宫刺杀雍正帝,后来因为遭到官府追捕而逃到浙江一带隐居,跟一群武林人士来往密切。
李卫得知这件事后,派遣了大量细作探查甘凤池的下落,最终将其找到并抓捕。
不过,李卫并没有杀掉甘凤池,而是将其策反,甘凤池又供出了许多同党,但最终发现这些人都没有实质上的造反行动。
李卫觉得这件事事关重大,如果继续查下去,很多人会被处死,于是心生一计,他上奏折给雍正帝说,范时绎和按察使马世烆等人包庇反清复明组织,应该严查。
雍正帝看了李卫的奏折后大惊失色,担心两江官员中就有反清复明之人,于是下令李卫将追查的重点从反清复明组织转移到两江官员身上。
最终,李卫将案子审结,马世烆等被革职,范时绎也被解任,而甘凤池及其党羽之事则没有被上报,这些人后来还被李卫秘密给释放了,这就是雍正时期著名的江南案。
李卫虽然释放了甘凤池等人,但他一系列操作造成的影响却很大,首先是反清复明组织受到重创,不得不变得更加隐蔽,而且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其次是江南前明遗老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开始逐渐接受明朝无法恢复的事实。
而雍正帝对李卫也很满意,认为他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对其进行了嘉奖。
其实,雍正帝不知道的是,李卫并没有完全听他的,而是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即保护了在精神上反清复明但没有实质行动的汉人,又将他给迷惑了。
在浙江总督任上,李卫还干了一件造福百姓的大事,那就是修筑海塘,他提出的方案非常专业且适用,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的民间威望也因此急剧上升。
雍正七年,李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进入京城任职,但不久后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因此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之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总理直隶军政要务,提督以下皆受他节制。
直隶总督是权势最大的总督之一,这当然无法反应出他的实际权势了,我们可以从几件事中看出他的权势有多大。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宠臣鄂尔泰(时任云贵总督,雍正帝去世时与张廷玉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乾隆帝时期是总理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的弟弟、即步军统领鄂尔奇因为扰民而被李卫弹劾。
这本不是啥大事,如果是一般人弹劾鄂尔奇,雍正帝估计也不会处理他,但弹劾他的人偏偏是大名鼎鼎的李卫,雍正帝就不得不给面子了,最后下令将鄂尔奇免职,并对李卫进行奖励。
更神奇的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敢替鄂尔奇求情,就连鄂尔泰也没有半点表示,由此可见没人敢得罪李卫。
李卫的权势之所以这么大,不仅仅在于雍正帝的宠信,还在于他在任一方造福于民,官声民声都不错,而且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徇私枉法,别人抓不住他的小辫子,他说起话来自然就硬气了,大家都给面子。
以至于乾隆帝继位之后他虽然宠信满臣排斥汉臣,有意打压李卫,也是无从入手。
乾隆帝时期,李卫的权势依然非常大,当时乾隆帝在位继位叔伯平反,诚亲王胤祉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也在平反之列。
乾隆二年,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在安州抢夺老百姓的土地,李卫得知这件事,便上奏折弹劾库克。
这件事其实十分敏感,因为胤祉刚刚被平反,李卫就揪出诚亲王府的丑事,这不是让乾隆帝难堪吗?
但乾隆帝的反应却大出意料,他下令将库克捉拿治罪,并对李卫进行嘉奖,还赏赐李卫四团龙补服。
乾隆帝为何这么做?不仅仅在于李卫的弹劾是对的,更在于李卫名声在外,乾隆帝如果驳斥李卫,那他自己的名声就臭了。
所以说,连乾隆帝都不得不忌惮李卫,李卫的权势可以说是很大了吧。
乾隆帝一直忍受了李卫三年,直到乾隆三年李卫去世为止。
我们都知道,乾隆帝向来雷厉风行,他不喜欢一个人,一定要将其彻底打倒,但李卫却是个例外。
还有个故事很说明问题,由于李卫在民间威望很高,所以百姓在西湖边为他及其妻妾修建了花神庙,还给他们立了神位,号湖山神位,香火十分旺盛。
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杭州,他带着大臣们在西湖游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李卫及其妻妾的神位,就非常生气,命人将其摧毁,并下诏说: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啥意思呢?大致意思就是,乾隆帝认为李卫依仗雍正帝的宠爱,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大臣,竟然还立庙祭祀,这太可恶了!
不过,乾隆帝骂归骂,我们也可以看出,雍正帝确实宠信李卫,李卫在民间威望也高,这让乾隆帝嫉妒了!
能在死后都让皇帝嫉妒的人,李卫在清朝算是独一无二了,由此可见李卫生前的权势大到了何种程度!
总结一下,李卫巅峰时期是封疆大吏,权势已经很大的,但雍正帝宠信他,他自己也人品过关,是一位好官,而且威望甚高,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他的权势,使得皇帝都让他三分。
指鹿为马的赵高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赵高是秦始皇的宦官。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掌握皇帝印玺的特殊条件,说服李斯,施用诈术,拥立胡亥,搞了个宫廷政变。
《史记》没有赵高的传。赵高的历史散在《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里。据说,赵高出身“诸赵疏远属”,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赵父受秦宫刑,母亲是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世世卑贱”。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作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延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秦始皇并且命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使教胡亥决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李斯、胡亥和“百官”随行。出巡中少不了中车府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即职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事情不多,十分机要。赵高当然随从出巡。
秦始皇这次出巡,第一站到了云梦,去过湖南南部的九嶷山。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过今江苏、浙江一些地方转过头来,从今镇江附近上船至长江口,沿海北上,到琅邪,又到胶东半岛东端的荣成山、之罘山等地,一路劳顿。接着,又沿海而行,到平原津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信已经加封,还没送出,秦始皇死在沙丘行官。丞相李斯顾虑政局动荡,秘不发丧,照常行事。知道真情的只有五六个人。
胡亥是个二十岁的青年。当时,赵高随即对胡亥说:“皇上死了,生前没有封诸子为王,只给长子有遗书。扶苏到了咸阳,立为皇帝,你可是一点地位没有啦,对这些事你有什么打算?”
“是啊!父亲死了,不封诸子为王,能说什么呢!”“不能这么说。现今天下大权连谁生谁死都操在你、我和丞相的手中,你可以想办法嘛!作人君和作人臣,制人和受制于人,完全不同!”
“废掉兄长和违背父亲的遗嘱都不道德。我又没啥才能,勉强靠别人的力量做了皇帝,天下不服,那多危险!”胡亥也要试探一下赵高。
“办大事不顾小节,顺小忘大,将来一定是祸害。你马上采取行动吧!”
赵高又说:“不跟丞相商量,恐怕大事难成,我去替你找李斯。”胡亥同意了赵高的意见,赵高以立胡亥可以保住李斯的相位为辞,说服了李斯,“丞相李斯以为然”。
秦始皇给扶苏的遗书和符玺在赵高手里。于是,赵高、胡亥、李斯经过一番共同密谋,决定一面由李斯出面,装作受秦始皇命,宣布立胡亥为太子;一面伪造了秦始皇给扶苏的信,严辞谴责,“赐剑自裁”,令他自杀。
胡亥等一行赶往咸阳。路上,天气正热,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发臭,他们就命用一辆车,载了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到了咸阳为秦始皇发丧,由胡亥继位,是为“二世皇帝”。赵高先任郎中令,总管宫殿大小门户,可以把秦二世控制在手。后又升任丞相,由于他是宦者,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秦二世是个昏庸的人,只知寻欢作乐,朝政几乎全部为赵高所把持。秦大办秦始皇的丧事,继续大建阿房官,大规模出巡,大享宫延之乐。二世为了豢养和训练供他射猎享用的狗马禽兽,就征发了五万人到咸阳服役。他又大杀皇室、丞相、将军,包括李斯,也被赵以阴谋手段杀掉。史书上记载,当时男子不得耕,妇女不得织,路上行人中有大批刑徒,到处是尸体。
公元前207年,赵高做丞相后,一次当众献给二世一只鹿,并说这是马。二世笑了,说,丞相错啦,把鹿说成马了。但问左右大大们有的默不声,有的人讨好赵高,也说是马。也有人不敢撒谎,说是鹿。结果那些说了实话的人,后来便被赵高暗中依“法”杀了。因这就是赵高企图篡秦的一次预演。他特意设下圈套,要试验一下哪些人对他俯首帖耳,那些人还不大听话
公元前207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已经两年,赵高多次谎报军情,总说起义军闹不出啥名堂。这时。陈胜、吴广虽然已经牺牲,他们直接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失败。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军却已经壮大起来,俘秦名将王离,多次打败章邯,席卷关东,刘邦领义军数万正在攻武关。
八月,赵高怕二世闻讯恼火,托病不去上朝。二世被战争形势吓坏了,就派人上门斥责赵高。秦国朝廷一片惊慌,赵高混不下去了,又跟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和弟弟赵成一起搞了政变。他指使赵成做内应,由阎乐率兵千余攻打二世所在的望夷宫。阎乐行动了,赵高怕女婿也不一定可靠,赶忙把亲家婆一阎乐的母亲扣作人质。阎乐进宫,逼二世自杀。
二世死后,赵高又立二世的侄子婴为秦王。子婴随即用计刺杀了赵高。他也只当了四十六天的秦王,投降了最早入关的刘邦义军,后为项羽所杀。
赵高作为罪臣之子,却能够权倾朝野,一方面是秦朝废除贵族,导致朝堂缺乏贵族的支持;另一方面,赵高能够通过熟悉秦朝的法律,从而使他的所作所为都能得逞,这也充分说明秦朝虽然能够借助法家治国富国强兵,但是仅仅凭借法律是不可能真正将国家治理好。赵高祸乱秦政就是一个例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