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康熙在位时间61年,雍正当皇帝时44岁)_在位_雍正_雍正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雍正 在位 雍正 雍正帝

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康熙在位时间61年,雍正当皇帝时44岁。康熙在位时间太长了,雍正登基时都44岁了,并且是一位很勤勉的皇帝,劳累过度57岁就死了。不然乾隆也不会在位那么久。雍正1722年冬日继位,1735年因为操劳过度,壮年离世。

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康熙在位时间61年,雍正当皇帝时44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可谓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朝代。而纵观清朝十二帝,清世宗雍正帝胤禛在今天可谓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皇帝。

在很多人眼中雍正帝可以说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勤政好皇帝,甚至有些人认为雍正帝在位13年太过短暂,如果跟他儿子乾隆帝换一下,换成是在位60年的话,那么清朝肯定会更好的。

那么雍正帝真的在位60年的话,清朝会不会更好呢,雍正帝如果真的在位60年的话,那么会适得其反的,清朝不会变得更好的,甚至有可能会变得不好。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很多都是晚节不保。

正所谓以史为鉴,纵观中国历史,那些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往往是前明后昏,诸如梁武帝、唐玄宗、嘉靖帝,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些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一旦年老,往往会出现老糊涂的情况。

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康熙在位时间61年,雍正当皇帝时44岁)

因此或是放权于下或者说识人不明,诸如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不只是彻底使节度使可以掌握当地军政大权,更是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起。

或是厌倦政事,躲于后宫中过着自己的个人生活,不顾国事。比如说嘉靖帝,虽然怠政期间大权在握,但重用严嵩等奸臣,搞得是民不聊生,可谓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即使那些没有晚节不保的皇帝,但随着在位时间的漫长,随着年老体衰,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昏聩的情况。

诸如说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一生威名赫赫,晚年还不是照样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乱象。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在晚年也是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不只是使国库空虚,还用人不当,使帝国内部矛盾激化,因此有了后来的白莲教起义。

还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晚年不照样出现了昏聩情况,是听信小人话语,结果逼死了儿子卫太子刘据。

所以说在位时间长了真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再来看看雍正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经常是忙到晚上十点甚至十二帝入睡,第二天早上四点之前起床,一年还休息不了几天。

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康熙在位时间61年,雍正当皇帝时44岁)

如果他真的在位60年,天天这样高强度的生活,难保他不会厌倦,而一旦厌倦,要么维系不了这种紧张而有序的处理政务情况,使治国效率大打折扣。要么就是年老体衰后,会出现昏聩情况,草率处理政事。

二、雍正帝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

以雍正帝的实际情况来看,他在位的13年,看似短暂,实际上是最适合他的时间了。

因为雍正帝继位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是已经得罪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但雍正帝的政治手腕很强,可谓是大权在握。又通过设置军机处等方式进一步集权,所以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只能隐忍着。

如果雍正帝真的在位60年的话,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很难保证他这样的改革不会越过既得利益集团的底线,而既得利益集团一旦隐忍不了的话,那么肯定会以某种方式爆发出来。

比如说造反或者发动政变,这对于雍正帝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即使他应付得过来,但内部矛盾的激化,无异于是不利于帝国发展的。

像当时民间流传着雍正帝是被吕四娘所刺杀,并且被斩首的野史,即使在今天这个野史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为什么其他皇帝没有享受这种“待遇”呢?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代表了当时既得利益集团的心声,因为这些人肯定巴不得雍正帝早点死去。

所以总结来说,雍正帝如果真的可以在位60年,那么他的尴尬在于:如果一直保持高强度的生活,并且继续一如既往的改革的话,越过那些被他触犯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底线的话,意味着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势必会造成不小的反弹。

如果他在位日久,厌倦这种高强度生活,或是身体承受不了的话,或是年老昏聩的话,那么处理政务的效率和质量自然大打折扣,那么他在位60年的成果自然不如在位13年成果。

所以雍正如果真的在位60年,继续一如既往的作风,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弹。不继续这种作风,则是不进则退,出现种种不好的情况,总之就是怎么样来看都不好。

因此13年的时间,对于雍正帝来说刚刚好,如果长了真的会毁掉他的一世英名。而雍正帝死后,那些压力很大的官员,自然是如释重负,肯定会产生“总算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雍正在位13年,对他来说刚刚好,对于被压制的既的利益集团来说也是刚刚好,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